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小学五色劳动教育和实践一体化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五色”劳动教育是黑龙江省首创的极具地域特色的劳动育人新模式。基于“五色”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综合育人的共性价值,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及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提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总体思路;依托研学实践,共享基地资源;聚焦劳动教育,设计课程体系等实践路径,以期确保一体化的有效推进,对于深化龙江基础教育改革,实现五育并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举措。随着对劳动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黑龙江省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五色”为主题,开发了“红、绿、蓝、金、银”五大系列的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教育相关课程,探索出一条具有龙江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新路径,为推动龙江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研学实践是产业融合的新型产物,也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双减”政策的落地,为研学实践活动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研学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二者具有多重共性基础,如高度契合的育人方式、知行合一的育人价值、互通衔接的课程体系等,这些共性基础都为“五色”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一体化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五色”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的内涵辨析
(一)“五色”劳动教育的内涵
近年来,黑龙江省中小学相继开展劳动教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开展过程中也暴露很多的现实问题。为切实破除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症结,黑龙江省教育厅在劳动教育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涵盖红色革命教育、绿色生态教育、蓝色科技教育、金色农业教育和银色冰雪教育的“五色”劳动教育体系。红色革命教育的主要内涵包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的教育,使中小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学习新时代榜样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着力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绿色生态教育的主要内涵包括尊重自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环保精神。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植树节、丰收节、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等环保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家乡的山水,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蓝色科技教育的主要内涵包括引领中小学生接触和体验现代高科技成果,培养学生科技兴国和科技强国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金色农业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农业科普教育和农耕文化体验,带领中小学生走进家乡的田间地头、休闲农庄、农业基地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过程,学习必要的农耕知识,深刻感受曾经的“北大荒”到如今“北大仓”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业、热爱农民的思想品质;银色冰雪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引领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冰雪活动,感受冰雪文化,使学生真正领悟冰雪的魅力,培养学生不畏严寒、敢于战胜严寒的体魄和精神[1]。
(二)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内涵
研学实践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产物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全新方式,已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新领域和新热点。研学实践活动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期的孔子周游列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文人墨客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也为现代社会的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积淀。国外的研学实践活动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方面与国内有诸多不同,如欧洲国家的“游学活动”、美国的“校外教育”、日本的“修学旅行”、韩国的“毕业旅行”、芬兰的“校外活动”等,都更加注重课程设计、实施过程、学生感受、评价考核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这些也为我国研学实践教育的推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是由学校安排以中小学生为主要目标群体开展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研学活动,主要特征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教育活动,是校内教育的延伸,是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研学实践作为一种集体性的实践活动,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是十分难得的成长经历。因此,研学实践活动中要体现实践性、教育性、体验性、集体性的多重特征。
二、“五色”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共性基础
(一)“五色”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为落实国家劳动教育精神,黑龙江省教育厅在2020年12月发布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五色”教育活动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了黑龙江省大中小学开展“五色”劳动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内涵特质、教育目标、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其中特别指出了研学实践是开展“五色”劳动教育的最佳路径之一,要充分利用省内国家级、省级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深入挖掘“五色”研学资源,将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充分融合,在研学实践活动中实施“五色”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教育的直观性、生动性和体验性,从而有效推动“五色”劳动教育健康科学发展。研学实践作为“行走的课堂”,是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是强化我国科普教育以及提高大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将研学实践与“五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教育形式,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提升了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够促进当代大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借助研学实践突破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有困境,既能够创新研学实践教育,又能使之成为劳动教育的新载体,二者具有很高的契合度。
(二)“五色”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一体化建设的共性基础
首先,二者具有共同的育人目标和价值。“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都是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小学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也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二者具有高度相似的育人目标和价值,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知行合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二者具有共同的实践育人方式。“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都是通过实践教育的方式实现育人目标和价值,作为“实践教育”的有效载体,二者不仅在理念上融合互通,在育人方式上也存在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发挥“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的综合育人功能,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可以有效打破校内外教育衔接的屏障,实现校内外教育无缝对接,全力推动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再次,二者具有共同的操作实施路径。“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都是通过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成的,是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都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体,课程体系也可以实现融会贯通,学生通过参加“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受改革开放后龙江的巨大变化,树立建设家乡和奉献家乡的远大志向[3]。
三、“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一体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总体思路
首先,各级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总体思路,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进行一体化的总体布局。以政策和思想为引领,统筹推进“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一体化建设。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教育厅等都相继下发了关于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的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为“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的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和思想的指导。“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因此,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的政策体系至关重要。其次,以组织制度为保障,强化落实“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工作,实现一体化建设的规范运作。一方面,成立“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整体布局规划和顶层设计,凝聚力量,形成全社会合力支持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制定科学推进“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一体化建设的指导纲要,细化有关“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的相关政策文件,落实一体化建设的具体职责,明确一体化建设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确保“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依托研学实践,共享基地资源
研学实践是实施“五色”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研学实践开展“五色”劳动教育,能够拓宽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为劳动教育开辟生动鲜活的体验场所,丰富传统的教育资源,有助于“五色”劳动教育的落实。一直以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缺乏是黑龙江省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面临的主要困境,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的机会,严重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效。“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获得真实的教育。与研学实践相比,黑龙江省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发展相对滞后。目前,黑龙江省共有国家级研学基地和营地5家,省级研学基地和营地93家,这些基地和营地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善,组织实践活动经验也较为丰富,因此,实现“五色”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前提是率先实现基地一体化,充分利用各类适合开展“五色”劳动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农业园区、生态公园、高校、社区等研学实践资源,开展以“五色”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以实现基地共享,保证基地利用最大化、教育成效最大化[4]。
(三)聚焦劳动教育,设计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各地中小学劳动教育都没有建构统一的、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更没有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为突破现有瓶颈,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需要积极探索“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相结合的全新方式,设计聚焦劳动教育的“五色”研学实践课程,以推动“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一体化建设。一方面,围绕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设计精品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要符合国家和地方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文件和指导意见要求,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五色”教育活动的指导意见》等,构建以“五色”实践教育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五色”研学实践课程体系,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实践教育方案,以实现综合育人、实践育人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工作过程,它贯穿于大中小学不同的教育阶段。因此,“五色”研学实践课程的设计不仅要考虑青少年的年龄、学段,还要考虑青少年的个性化需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的主题活动,开发出一批符合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匠心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精品研学实践课程,为落实“五色”实践教育提供系统的课程支持。
(四)完善评价体系,巩固实践成果
当前黑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普遍存在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目的不明确、评价方式不科学等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完善“五色”劳动教育体系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以实现科学评价,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首先,将“五色”实践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制定科学的“五色”劳动教育评价方案,不断完善过程评价标准和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建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次,为彻底解决黑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中“效果怎么样”的问题,还应构建能够巩固学生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成果的长效机制,以保证“五色”劳动教育的评价效果和评价水平。评价方式应日常化,同时要打通学科学段壁垒,结合“五色”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评价方案,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此外,还应建立地方政府和中小学的“五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将其开展“五色”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效果作为考核评价的内容和衡量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努力构建巩固中小学生“五色”劳动教育实践成果的长效机制[5]。
作者:李丽 王倩颖 王瑞雪 单位:绥化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绥化市北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