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富媒体下教师教学困境与出路的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既关乎到学生是否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关乎到大学教育的成败。根据目前网络便捷、丰富以及慕课等富媒体教学范式流行的形势,分析国内外传统课堂教学的历史厚重感以及“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富媒体视界下的教师发展与教学困境和大学生的茫然与困惑,并对如何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进行思考与探索。同时,简要介绍进行课改的专业核心实践课程“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的实施情况,最后对使用富媒体资源时的基本原则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传统的课堂教学;富媒体;大学教育;教学困境;出路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或坐于庙宇,或坐于高堂,或坐于庭院,既有正襟危坐,也有席地而坐,由此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课堂授课方式。目前,这种方式在运行百年后似乎显得“过时”了,新的教学范式如MOOCs(慕课)、翻转课程等基于现代通讯技术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1—2],号召力极强,大有挤垮或颠覆“进化”数千年的传统或常规课堂教学模式之势[3—7]。从培养模式看,一些适应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培养模式也逐渐被提出并尝试,如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8—9]、卓越工程师计划、新工科、新医科、STEM模式(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我国将其发展为STEAM[10],即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无不在影响甚至改变着传统的育人方式。面对本次汹涌的教学范式改革浪潮,如何反思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客观认识MOOCs等新型教学方式并做到有效地消化与吸收?经过思考和研讨,我们认为,目前以及以后的较长时间内,非实践类的课堂教学仍是也应该是大学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对此进行分析,希望能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历史厚重感与新教育范式的兴起
(一)传统课堂教学历史既历久弥新又妥协于现实
课堂授课的历史可简单归结为:官学+书院/私塾→课堂教学→小班上课→大班教学,一种迫于现状的考虑,一种夹杂着无奈的平衡[11]。课堂和学校是相伴而生的,在我国,早期的学校可上溯到奴隶社会的老人群体对婴幼儿的喂养、看护,既传授了技能,同时又培养了“人才”[12]。随后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从诸子百家、云游四方的布道逐渐演变成了书院、私塾和官学相互补充的思想传播模式。随着社会制度的大变革,传统的办学模式被突变成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在本质上并未改变思想的传播模式,改变的只是受众的人数和推举制的破灭、所传播思想的质变,所体现的是国家意志。目前,由于就读人数的迅速增加,小班上课改为大班教学,这其实是教室、教师资源有限、受众对象增速过快的现实反映,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是任何国家在发展中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一种历史必然。实际上,中国传统小工商业、中医药等行业的师徒制,以及国外牧师的布道等也无不是传统学堂制的缩影或变态。
(二)新课堂教学范式的兴起及局限性
近20年来,我国高招录取人数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新范式教学也层出不穷,如MOOCs、翻转课程、启发式(诱导式)、研究式或研究型、对分课堂、微课、雨课堂、OBE模式、PBL模式、可汗学院授课模式,而且相应的教研教改探索也开始在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学教学中进行一定的尝试。但无论是MOOCs,还是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都没有改变课堂教学的本质或核心,所改变的是教学的形式或知识/理论的呈现形式等,尤其是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中国的“私塾”式教学模式,也有点像现在在大、中城市流行的、对升学起辅助作用的针对中、高考的一对一或一对多学生的辅导班。这种模式尤其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也区别于多年来学校以“教”为主的认知。当前,高校推行的MOOCs教学实际上是富媒体时代以自学为主的在线学习方式。虽然具有开放、共享的优势,也极大地革新了传统的教学范式,但是对于一些交互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或受众规模较小的课程就不太适合进行MOOCs教学,可能更为关键的是,教学过程既体现了知识的传承,也是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11,13]。
二、富媒体视界下师生的困境与挑战
在介绍高校师生所面临的困境之前,先简要梳理一下部分学生所处的一种状态,由于网络技术的便捷,部分学生或在绚丽的多媒体教学中尽情吮吸,或沉沦在选择的困境和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其负面效果就是出现较为明显的怠学现象,其中学生自身、家庭、高校及社会均有一定的责任。
(一)富媒体时代教师授课面临挑战
从目前的大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包括任课教师专业水准、备课质量、课堂组织能力等。如今令学生油然而生崇拜之情甚至哪怕是站在教室后面也要“蹭课”的授课情形还是比较稀有的。正如张楚廷教授关于课堂的论述,即“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算好课……,能够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了(教师一时答不出来了)的课,算是最好的课”[14]。国内诸多大学都在较长期、定期地设置一批批的教研教改课题,政府教育部门开展多项的旨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授课质量的项目,协会及相关培训部门召开数量不菲、有一定深度的教学改革研讨会,从师资、多媒体技术、示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及比赛等方面来提升教师技能、丰富课堂内容,以抓住学生的眼球,引发其学习、探索的兴趣。整体上看,重改轻研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如何从思想上、心灵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才是首先应该深入探讨的课题。教学质量涉及到多个环节,如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出题质量、评阅标准等,其中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最为关键。课堂教学是授课教师备课质量、组织艺术、对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知识的掌握与熟练应用程度等的综合展现。在教学似乎已成为教师个体行为的现状下,这一点是诸多大学教学督导都在面对还将继续面对、甚至扩大的一种状态。
(二)网上资源的泛化使学生多了选择更多了困惑
毫无疑问,网络资源已经成为学生(也包括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甚至是核心手段。网络在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其副作用已初步显现,“手机控”“电脑控”或“网络控”等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便捷的拷贝技术、编辑手段所带来的副作用已明显显现,如对论文抄袭现象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一般来讲,一份成熟的教材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传授下,学生可得到相对系统的知识或理论,MOOCs等多是围绕核心或难点进行,难免会给学生一种知识碎片化的印象,因此要求学生把相关素材有机串联并形成系统性知识会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也不易扎实掌握。时间久或频次高时,或引起其思维琐碎甚至人格琐碎。因此,完全的MOOCs等方式在激发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有学者担心,目前大学入学后的新生相对于高中学习阶段的学习放松现象已经很明显了,如过多采用类似于MOOCs等教学是否会使一些学生的学习更加“放松”?这种顾虑不无道理。
(三)“教”与“学”的对立统一
教与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在传统的描述或具体实践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古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名/严师出高徒”之训,也有听君言如“醍醐灌顶”的说法。孔子有弟子三千,曾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这些都体现了教的作用。但也有强调学的重要性的提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被称为治国宝典的《论语》中提及学习的次数是“教”的数倍;再有成语“面壁十年”“头悬梁、锥刺股”等都与学有关;古人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提到的“天大寒,严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怠之”以示其当年求学之艰辛。其他诸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等提法,既充满了矛盾,又蕴含着哲理。即便是现在,教与学也有一些相左的描述,不知从何时开始了一种说法,即“学生学不好是老师的责任”“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但近6届的高校教学发展论坛(CHED)都在强调学生和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模式改革的紧迫性,此处仅简要列出2015—2020年连续6年的CHED会议的主题:“教学范式变革———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目标导向的教育教学与教师发展”“促进深度学习的教育创新与合作”“研究性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创造的教育与个性化学习”“新时代的教与学:变革和回归”。从中可略窥出,现代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虽然与传统文化有相悖的一面,但整体上还是遵循知识的循序内化过程。受制于智力的启蒙与开发,在幼儿、小学、中学教育中强调“教”的作用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但在大学以及研究生等准成人或成人阶段就不宜过度解读“教”的重要性[7]。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众关于对“教”与“学”重要性的矛盾性描述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或习惯的进一步沿袭而已,因此单一性强调或推崇“教”与“学”都有一定的极端思想在作怪。“教”的作用更多的是点化和督促、考核。教学相长,教学互助,“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再强大也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三、富媒体视界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思考与探索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任务。因此,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培养要从专业、课程、课堂三个层次考虑。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专业是器官,课程是细胞,教师是重要的营养资源,课堂讲授应该以加强内涵学习为目标。大学课堂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点[15]。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一场综合性展演技术,为此,下面仅在前述的对“教”与“学”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借鉴MOOCs等流行教学范式的特点,介绍我们对提高大学专业课堂教学效果的理解,并以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生物技术综合实验”为例,简要汇报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从授课内容看,须精益求精
从教学内容看,要真正掌握课程内涵及与其他课程的传承性、关联性,真正理解“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做到旁征博引、触类旁通。这一点在课程泛化、课程间缺少有机关联泛化的背景下尤其要引起教师的关注。设法挖掘学生潜力,注重课程知识和课程内容与其所蕴含的思维逻辑并重。理解、贯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强调专业性强的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践,或强化能关联多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力求将学到的多门课程知识运用到一个具体问题中,使所学内容更真实,使所学知识更活泼。
(二)从授课方式看,须有限选择,择优而用
从现状看,课堂教学仍是抓住学生内心、提供震撼式冲击的主要方式,同时更要意识到单调、单一的课堂讲授也需要不断地注入一些新鲜血液。如何将板书、PPT、课堂讨论、MOOCs等有机融合以避免学生处于“审美”疲劳状态?须知“变化是永恒的”,尽力避免如“今日头条”所说的“播种龙种,收获跳蚤:一言难尽的大学在线课程”,如何恰到好处地借用丰富的媒体资源,这都是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从授课理念看,应激发热情与统一认知并重
在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像学习游戏一样地学习知识只是一种理想,并非每节课的内容都是如历史演义般、影视作品般有趣的,有时有趣的是理论课呈现的形式而不是内容本身。在目前的大学教学中,完全逃避课堂和完全依赖课堂的情况都是少数,对课堂的借助既有中学学习习惯的惯性,也有集体学习的心因学需求[13]。尽管或许已厌烦于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实际上,埋头苦学、聚精会神的课堂也赋予他们许多知识、精神适应和竞争意识,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作为教师要设法使学生明白上述内容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亮度足够大,才能照得远、照得久。自学很重要,但引领更重要。
(四)课堂教学是一场综合性展演技术
一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是一场综合性的展演技术,一堂课必须有使人感受到“思想冲击”的高潮。正如一场电影有高潮、一首歌曲有高潮那样,每堂课都要设计有“高潮”,以产生体现启蒙思维、点化心智、交互感情等功效,要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境界。因此,要备好课,设计好、安排好、展现好内容;新的教学模式一定要消化、借鉴而不是模仿,掌握其本质更重要。二是加大讨论型教学的力度。中学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为选拔做准备的,而大学课堂教学则主要以资格认证或培训为主,应逐步培养并使学生养成自学、研读、深思的习惯,可以借助时间来真正消化,进而吸收教材内容。大学教材内容多且繁杂,更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跳跃性思维的学习习惯。大学学习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展现个性思维魅力和创新性思维特点的重要时期,通过提前的预习和课堂讨论平台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并有意识设计讨论内容并做好积极引导[16—17]。三是加速“理论课”与“实验课”的互通与交融。相较于高中阶段的课程,大学的诸多理论课程都设置有相应的实验课程或实践环节。因此,在课堂上介绍或播放一定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或视频有助于更为直观的认识,促使学生对理论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受益于软件技术发展,虚拟实验在近几年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授课教师也可选择性地、适量地引入课堂。
(五)基于“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的实践探索
“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教学改革,重点是在内容上充分反映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要义,在操作上,以录影资料为重要补充,使学生在实验间隙观摩,强调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18]。本课程内容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实验内容的三型性即研究型、综合性、工程性。如前所述,本课程以医用蛋白—人溶菌酶为例,设计了七个环环相扣的实验内容:一是携带有溶菌酶的重组质粒的分离、纯化及检测;二是质粒的酶切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三是细菌的大量培养及IPTG对目标蛋白的诱导表达;四是细菌的收集、破碎与目标蛋白的纯化;五是SDS-PAGE法检测定目标蛋白的纯度;六是BCA法测定目标蛋白的含量、酶活性测定;七是蛋白结晶实验。在具体开展实验时,本课程采用研究工作常用到的实验设计方式(即研究型),不同的实验组,其实验条件有一定区别,这些区别所导致的结果都会在课后的汇报中得到展示,体现探索性,而不是复制常规实验教学模式(即全班按照相同的操作模式、相同实验材料和步骤,开展验证性实验,给出常规性实验报告)。本课程采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还要求学生仿照科研论文,写出研究报告。另外,本次实验涉及到生物技术的诸多课程(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对应的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部分实验内容在以前多门实验课中也曾学习过,因此,内容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工程性体现在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前面的实验为后面的实验准备材料等。第二,培养目标的多靶向性。本课程的培养目标除前述的实操能力、科研认知之外,还包括对科研素养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如前所述,科研素养的培养是本课程特别强调的,包括从课程内容的设计、实验内容的汇报、研究报告的撰写、参加课题组的组会、课题组教师的专题报告以及最后的汇报等,无不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
四、结束语
富媒体资源正在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的便利,但如何有效消化、高效吸收,避免盲从和过度依赖、唯MOOCs是瞻等值得进一步深思与探讨。在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同时,也不宜把补充当主体,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本文的目的不是排斥新式教学模式,而是提醒大家,至少对于中国及有类似传统文化渊源的国家或地区来说,课堂教学退出历史舞台的时机尚不成熟,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会发挥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关键作用,花心思组织好、讲授好每堂课既是份内之职,也是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提高育人质量与提高教学质量同样重要,为我国的可持续、稳速、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建设者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动力,如何高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9]?这确实是摆在一线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作者:周连景 张金凤 赵东旭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生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