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下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儿童哲学下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儿童哲学下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摘要:问题解决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值得关注。在儿童哲学的理念下,指向问题解决能力的活动应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两难问题的创设以及交流倾听的经验共享。在分析儿童哲学和问题解决的内涵的基础上,对儿童哲学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建构儿童哲学背景下问题解决能力模型,并对其具体阶段进行阐述。

关键词:儿童哲学;幼儿;问题解决能力;模型建构

引言

随着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问题解决能力成为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儿童哲学关注儿童对周围世界和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解释,强调通过儿童与教师以及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提问和对话来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29,目的是培养儿童更好的推理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儿童哲学因其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当代的教育活动中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近年来,儿童哲学在多数研究者的关注下得到了稳步发展,已经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成为儿童研究的热议话题,再到在全国多所小学、幼儿园和家庭社区被实践并认可,在未来将儿童哲学与其他领域建立联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3]。

一、儿童哲学与问题解决

儿童哲学经历了从工具主义、反工具主义到整合化、层次化的发展。国外在儿童哲学研究上享有盛名的学者李普曼和马修斯对儿童哲学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李普曼(MatthewLipman)倾向于将儿童哲学作为培养哲学思维、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工具。他认为培养哲学思维应该从儿童开始,将儿童哲学系统体系化,建立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哲学课程,使其从小成为良好的思考者。然而马修斯(GarethMatthews)所提倡的儿童哲学在于欣赏儿童,让成人放低姿态,与儿童平等对话,倾听儿童对世界的思考。马修斯的儿童哲学强调的是发现儿童,倾听儿童,打破成人以一种高高在上俯视儿童的姿态。马修斯的儿童哲学超越工具理性走向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4]。随着儿童哲学的发展和更广泛领域的研究者对其的关注,有学者提出儿童哲学可被看作儿童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致力于深入研究并全面了解儿童。儿童哲学的内涵逐渐扩展并整合。对于问题解决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侧重点也不同。有关注由目标指引的认知性操作序列,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定向的心理过程(AndersonJ.R.,Thomp-sonR.,1989),也有强调面对真实问题情境时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研究认为,问题解决能力是过程(思维活动)和结果(行为表现)的统一。儿童哲学可以提高问题解决者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促进其更好地倾听和深度思考。例如,在面对没有唯一解,陷入进退两难窘境的两难问题时,幼儿立足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进行选择并对问题加以辩解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并通过交流倾听,观点相互碰撞,让幼儿明白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性与选择的自由,提升幼儿的同理心、共情能力和包容的心态。问题解决为儿童哲学提供严谨缜密的分析思路。当幼儿面对人生困惑,两难问题时,它能够以问题解决的思路,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自我梳理并反思。在儿童哲学的理念下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从具体活动中抓住幼儿最自然、最本真的对世界原始的好奇的教育契机,关注幼儿的本能和主动求问的态度,促进幼儿自身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一)儿童哲学与问题解决的共性分析

1.情境性

将抽象的学习主题转化为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是儿童哲学在幼儿园实施时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以教育戏剧、绘本、动画(电影)以及游戏等为刺激物,创设情境,让幼儿产生置身其中的参与感,调动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在这种环境与氛围中,幼儿不自觉地进入主人公所面对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引发其思考,主动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哲学基于幼儿的好奇心与不断发问、探究的天性,经常会对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引发思考并寻找答案这一特点,呈现刺激物,让幼儿面对抽象的概念问题、矛盾冲突或两难问题,幼儿可以从这些问题中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唤醒记忆。在这一情景中,直击心灵的问题的提出,再通过游戏、教育戏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使他们获得了一种单靠听觉无法比拟的直接体验,这样不仅会激发幼儿的动机,推动其全身心地进行思考,而且会帮助其从多种可能的视角积极参与叙事。

2.认知参与性

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儿童的感知觉、想象以及发现问题的意识、对不确定事物的急切渴望都会促进儿童进入深度思考。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一切知觉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儿童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重构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并且表达、解释、论证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感知故事情节,调动自己的相关记忆,并将自己代入故事中想象自己会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包含认知的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的具体表现。儿童哲学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相信思考是儿童从小的习惯和本能。“我们怎么能确定这一切不是一场梦呢?如果我有两只眼睛,为什么我看不到你有两个你?”这些富有哲理思辨的话语无一不体现着孩子的辩证思维和创造思考力,儿童哲学的实施过程侧重于儿童面对这一生活困惑或决策问题权衡利弊想出多种不同的问题解决办法,个体通过社会互动交流认识自己,对话倾听引发哲学思考与探寻并形成自己价值观。以往的研究发现,幼儿的哲学思维已经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创作性。有研究者表明通过对中班实施幼儿哲学活动,幼儿的辨析、判断、创造力等都得到了发展,并且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更具有逻辑性[5]。在教师创设的平等安全的环境中,幼儿能够阐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其进行解释,说明自己的理由并且在互动交流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思想观点相互影响,并反思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哲学思维活动中,渐渐培养了幼儿们推理、判断、创造的思维能力,逐渐形成了辩证、理性地看待问题的哲学思维品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的认知操作的参与,这些认知活动以隐形或显性的方式共同发挥作用,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6]。

(二)儿童哲学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内在联系

1.哲学探寻的问题意识为问题解决能力提供探究起点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是独立思考的标志。从这一角度来说,儿童对万事万物本能的好奇是其哲学探寻的本能,这种起源于不断探寻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幼儿提出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与儿童哲学不谋而合。儿童哲学相信问题意识是幼儿的自觉的心理状态或思维习惯。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其实就代表其对该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伴随着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儿童哲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唯一一种经过充分研究的特别关注于发展孩子提问能力的思考方法,尤其是发展那些能让孩子们用哲学智能思考和行动的提问能力[1]78。

2.哲学窘境的矛盾冲突为问题解决提供情感动机

哲学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哲学也是矛盾的。儿童哲学通过一定的刺激物,让幼儿面对一个两难问题,将幼儿推入两难抉择的窘境中去,为问题解决提供了能调动幼儿情感的情境。具有争论的两难问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能够引起儿童争议,这类问题会激发儿童参与谈论的欲望和兴趣。将这一问题抛给儿童,这一刻儿童决定着故事情节的走向,充满了使命感与责任感,启动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问题情景中去,深入思考,不断探究。幼儿解决问题的兴趣来自于其面对这一两难问题时的情感投入。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哲学探究主题时要基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充分体现儿童哲学探究的主体性。3.哲学碰撞的交流倾听为问题解决开拓思路自苏格拉底以来,对话一直被公认为是一种强有力的寻求人生最基本问题答案的方式。儿童哲学之父李普曼遵循这一传统,将哲学对话引入学校课堂。语言是思考的基本工具,可以在孩子们集体协作时发挥作用,帮助他们获得高阶思维[1]36—37。正如奥斯丁所说:“我的学习并非来自教我的人,而是来自与我说话的人。”在儿童哲学探究过程中,成人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会开拓思路,儿童有提出哲学困惑的能力,但是儿童做哲学是需要成人的引导与支持的,它是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7]。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一个真诚而巧妙的对话引导者,利用不同层次的提问引发儿童深入思考[8]。

二、儿童哲学背景下幼儿问题解决模型

(一)儿童哲学背景下幼儿问题解决模型的建构

基于对儿童哲学和问题解决的关系的理解与分析,以提出问题、问题感知、问题讨论、问题解决/辨析的逻辑将儿童哲学的理念与问题解决的阶段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建立了儿童哲学背景下的问题解决模型,如下图所示。在儿童哲学理念下的问题解决模型将儿童哲学的核心理念,儿童本真的好奇心、面对两难问题的窘境和人生思考、倾听交流引发的自我反思分别聚焦于问题解决阶段的提出问题、问题感知、问题讨论和问题解决/辨析的环节。每个问题解决阶段有具体的教学环节来推动活动的进行,教师以问题链为支架,通过不同层次的提问来帮助幼儿形成问题思维,在提出问题、问题感知、问题讨论和问题解决/辨析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自己思考的习惯,并让幼儿意识到自己偶尔迸发的人生问题的价值所在。

(二)儿童哲学背景下幼儿问题解决模型的阐述

1.提出问题

在提出问题环节,需要教师抓住教育契机,继而选定主题。抓住教育契机,需要教师在一日生活中做长期的观察记录,捕获到幼儿在某一阶段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作为一个独特个体对世界、人生、自我的思考。观察记录的作用之一就是为之后的课程设计服务,教师将其作为活动设计的支撑点,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这一主题的刺激物。刺激物是引发探究的起点,为思考提供了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它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积极的认知干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探究[1]208—209。同伴冲突问题是幼儿在社会性交往中常见的问题,在与他人争执的过程中,幼儿难免会对“什么是好朋友?”“什么是友谊?”“我们在同一个问题上总是会因为有不同想法而争吵,那他还是不是我的好朋友?”等问题产生困惑。教师在进行观察时要把握住这一教育契机,确定主题后,可以选择一些有关友谊的绘本,如《小老鼠和大老虎》作为这一问题的刺激物,以便幼儿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这一阶段的问题链,主要是以幼儿自己发现的问题为中心,以此确定主题作为问题来源。

2.问题感知

在问题感知环节,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借助刺激物的呈现,以故事作为儿童哲学的载体,可以在某些现实问题和儿童的好奇心之间构建一个强大的缓冲地带,故事以虚构的形式表达真实的现实,以丰富的想象充实空洞的说教,能够很好地回应儿童对某些问题的好奇[9]。激活幼儿已有的经验,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到故事情境中,让幼儿能够进入情景,亲生经历故事中的角色所面临的处境,设身处地地思考主人公的人生困惑和两难抉择难题,调动幼儿对于问题的情感投入和情感体验,孩子对自己有感受,对别人也有感受,在感受的过程中他们思考,在演故事的过程中他们表达自己,与人沟通。通过模仿和模拟,我们能够感受别人的感觉,因为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感觉,我们更能对他的情绪状态做反应[10],从而切实感知问题的存在。在选择有关友谊的主题绘本《小老鼠和大老虎》之后,教师以“小老鼠和大老虎他们是真正的好朋友吗?为什么?”这几个问题作为问题链来循序渐进不断支持幼儿深入思考,并组织幼儿在熟悉问题情境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感知问题。

3.问题讨论

儿童哲学聚焦于幼儿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对本源问题的追问,以及抽象概念的解释。通过绘本、戏剧、游戏、动画片等刺激物的呈现,将抽象概念置于一组组对立的属性中,并结合故事的情境[11],通过角色扮演感知问题的存在后,让幼儿能够通过讨论故事中的情境表达自己对此问题的见解。在谈论对话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情感冲突和斗争,教师要帮助儿童进行更多的对话,进一步让儿童从自己的情绪状态中抽离出去公正地观察它,听取他人的意见,引导对话从冲突和斗争的开端迎来学会理解分享的结束[12]。开放式的讨论也可以让我们发现儿童的哲学之思,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秉承一种与儿童平等对话,向儿童学习的教育理念,改变成人长久以来居高临下审视儿童的姿态。同时,这一阶段的问题链教师主要以假设为主,当幼儿陷入思维定式时,教师可以举反例,追问让幼儿关注与之相对立的一面,形成辩证思维。在师生生生讨论过程中,幼儿会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在同与异中自我反省,借鉴提升。例如,在绘本《小老鼠和大老虎》中,教师提问假如你是小老鼠,大老虎这样对待你,你会怎么做?你觉得真正的朋友是什么?假如小老鼠是你的好朋友,你在与他玩游戏,分东西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可以给我举个例子吗?

4.问题解决/辨析

生活本身就是由许多问题组成的,任何一个哲学问题都不可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可贵的是发问和探究的过程本身,使我们对那些问题始终保持思考状态[13]。同时,幼儿通过讨论刺激物中体现的哲学主题问题,加深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应用于实际的问题,这也是一种问题的解决。在这一阶段,教师带领幼儿回顾这个过程中我们提出的问题,通过幼儿的解答,不断明晰主题。最后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提出的问题,作为问题链,将幼儿的思考过程可视化,再让幼儿总结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三、儿童哲学背景下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儿童哲学背景下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应该关注问题意识、问题窘境和问题讨论这三个角度。

(一)问题意识:给孩子放空的时间

现在孩子的空闲时间被电子游戏和课外兴趣特长班给占满了,他们没有时间放空、冥想,即使有时候一些奇思妙想也被成人的自以为是给扼杀了。家长总是一种“小孩什么也不懂”的姿态,“我现在所做的都是为你好”的心态,随意安排支配孩子的时间。同时,教师又总是自带权威光环,对于孩子的别出心裁的想法和观点置之不理,孩子最原始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就这样被磨灭了,孩子也就习惯了接受和输入。因此,应让孩子去畅想,漫无天际地想一些“无聊没用”的问题。哲学始于惊异。如果孩子没有了好奇惊异的时间或者这种本真的好奇被压抑,那孩子是哲学家也就无从谈起了。给孩子放空的时间,首先是要给教师放空的时间,让每个人的心理时间慢下来。教师有了在一日生活的时间表中生成孩子活动的权利和机会,那其实就是给了孩子思考的时间和自由。哲学开始于仰望星空。其次是要带孩子感受大自然的智慧,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样也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答案。就像泛希腊时代的那些智者的旅行一样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自由地在这个地方去行走,他们可能不能马上告诉你,一加一等于几,但是他的见识、思维的宽广度,所有的这些会决定他会怎么想。但是现在的我们时刻讲究速度、效率,好像一旦慢下来你就落后于别人,我们得到答案的速度太快,而忘却了思考,忘却了享受思考的过程。希腊人有一句谚语,“弄清一件事情,比做波斯王还快乐。”给孩子放空的时间,享受思考的快乐吧。

(二)问题窘境: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人活着会面临很多困惑,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幸福是什么?什么是长大?在这一切矛盾困惑中,幼儿产生认知冲突,被迫推向一种不平衡的状态,需要进行改组、重构,以重新达到平衡的状态。同时,这种问题窘境也给了孩子思考的空间和选择的权利。开放的结局、不存在标准答案能给幼儿留白。有了更大的解释空间,幼儿的想象力也更能激发出来。在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中,幼儿逐渐认识到有些问题没有对错之分,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同时,自己在生活中也可以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

(三)问题讨论:给孩子争辩的机会

不仅孩子其实成人也会对世界、人生、知识等问题产生思考,也许你没有特意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潜藏在你的内心,时不时浮现在你脑中。那儿童哲学就是要我们重视儿童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并将其专门提出让孩子讨论,给孩子表达自己困惑与想法的舞台。创设情境直面自己熟悉的困惑,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真理越辩越明。教师可以开展辩论赛,让幼儿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也能认识到其实问题并不都是只有一个答案的,也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明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结束语

古希腊人爱思考一些人们认为没用的问题,例如,宇宙的奥秘是什么?上帝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这些看似无聊没用的问题,在这个时代在不断地被解决。我们发明人造卫星、神州飞船,我们不断地认识人类自己等等。那这种问题的来源其实都是人类最本真最原始的好奇心和对智慧的不断追求,而这正是儿童哲学真正的内涵和起点。儿童哲学正是基于这一点,看到了儿童身上的潜能,从幼儿阶段就抓住幼儿的这种本能,让幼儿开创哲学新话题。儿童哲学可以作为培养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途径,在探究团体的运作下,以问题解决的逻辑,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并且让幼儿面对刺激物所呈现的两难问题或概念本质问题,通过儿童与儿童、成人的倾听交流中不断探究、思考,实现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作者:张莉琴 薛鑫霞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