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的困境和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优秀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的困境和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优秀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的困境和对策

摘要:地方优秀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重要的教育价值,将其引入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是深化教学改革,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和素材,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深入解读地方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并分析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困境,继而针对性提出融入对策

关键词:地方优秀文化;高职;思政理论课;困境

引言

地方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凝结了诸多精髓内涵,亦体现着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思想价值,作为精神文化的分支,在教育领域也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思政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重要渠道,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其中,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文化素养。但当前地方优秀文化融入现状并不乐观,存在学生主体性较差、教学内容开发不足、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现实问题,这些是阻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以及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探索可行性融入对策对促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发展意义深远。

一、地方优秀文化的内涵、特点解读

地方优秀文化是指某一地区人民在社会生活与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能够体现地方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精神风貌的抽象化精神的总体概括。其中博物馆等地方的历史遗迹,均是地方优秀文化的承载载体和体现形式。地方优秀文化是地方文化的精髓提炼,是正面性、积极性的健康文化形式,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地方优秀文化呈现出显著特点,主要可以从四个维度解读:第一,自然性。人类在大自然中生存和发展,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文化,因此使得地方文化的产生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自然环境不仅为地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支撑,同时地方文化所呈现的精神内涵也包含大自然留下的深刻印迹。第二,历史性。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各地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地方优秀文化正是这些历史文化的精髓凝聚,这些优秀文化经历长时间的实践累积和沉淀,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后在历史的洗礼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精神的优秀文化。第三,传承性。地方优秀文化在发展的进程中,是伴随地方长期以来的风俗和特色而不断传承的,正因具有传承性特点,使其能够在历史发展中经久不衰。例如我国河南登封,作为武术圣地,其武术文化不断发扬传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武术文化。第四,多样性。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人民万众一心,推动了文化的整体繁荣发展。但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较大差异性,且各地区经济发展、民风民俗等存在不同,各地区的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继而共同组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优秀文化。

二、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困境

(一)学生主体性较差

在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发挥是取得良好教学成效的关键,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融入地方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然而当前广大高职思政教师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重视度不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导致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难以凸显,极大削弱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学生缺少主人翁意识。在教师讲解地方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均是聆听者和旁观者的角色,并未参与课堂实际思考和讲述[1]。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缺失,极大地弱化了地方优秀文化的育人效果,同时阻碍了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开发不足

在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许多院校的课程资源意识不断增强,但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缺少有效的开发手段且挖掘力度不足,并未充分认识到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是思政教育的隐性资源。这一问题也从侧面体现出,当前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供给存在不准确的问题,只有供给的教学资源和文化内容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相贴合,才能提高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但是广大高校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所引用的大多为宏观理论,缺少典型性案例,导致思政理论课教学陷入灌输和说教的困顿局面。

(三)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时政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对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利用的重视度较高,但并未做好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顶层规划与教学设计,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例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采用零散的地方优秀文化素材和案例,并未深度挖掘地方优秀文化的思想精髓,探寻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整体设计存在不足,导致教学过程相对混乱[2]。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同样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许多思政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简单融入社会实践,没有借助网络新媒体等方式方法对传统教学资源进行信息化转变,导致学生认为理论课仍然是大量灌输,学习兴趣普遍偏低。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学平台建设不足,缺少多样化的教学载体,无法充分发挥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且利用率相对较低,削弱了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

(四)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师资力量是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保障,只有教师充分解读地方优秀文化的内涵,并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地方优秀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和影响作用。当前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大多均为名校毕业生,接受过系统的思政理论知识学习和教育培训,具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但文化素养有所不足,对地方优秀文化了解甚微,无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灵活运用。除此之外,思政理论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缺少充足时间和精力研究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导致在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契合性较差的问题,影响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内在价值的发挥,无法形成良好的育人效应。

三、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对策

(一)重构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课堂参与度

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过程中,需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借助地方优秀文化培育高职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在具体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有效协调课堂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理解思政理论知识内涵,明确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方法,并针对地方优秀文化融入理论课教学,提供相应的思考与反馈信息,促进地方优秀文化科学合理地融入理论课教学,增强课程教学成效。在此过程中,为增强思政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可以针对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充分彰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将教师界定为协助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在开展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讲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并融入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探讨,在学生不断的思维碰撞中,深化对理论知识内涵的解读,增强学生对地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拍摄文化宣传短片,保证每名学生参与其中,从教师教学向学生主动学习转变。除此之外,进一步拓展高职思政理论课,通过第二课堂拓展延伸,打造课内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学习和研究,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增强学生文化修养。也可以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地方优秀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将高职学生培养成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3]。

(二)精准融入文化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依托地方优秀文化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增强文化融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一,明确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教学内容,系统化梳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教学的逻辑主线。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主要为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道德品质与职业精神培育。因此,在融入地方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围绕职业精神、家国情怀等主题,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要求,且这些内容与地方优秀文化紧密相连,是提升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针对性的必要手段。第二,立足当代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特点,明确大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需求,有选择性地融入地方优秀文化,这样才能提升文化融入的精准性。具体可以采取学情调研等方法,了解高职大学生对地方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情况,以及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学生是否接受,能否满足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将地方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第三,结合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现有条件,以及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需要,打造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一方面,可以将地方优秀文化进行教学转变和提炼,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案例。在提炼的过程中,应注重地方优秀文化中具有传承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内容。另一方面,以地方优秀文化为主,打造思政理论课教学专题,将地方优秀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思想观念,以及人文精神融入教学专题,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强化学生的文化吸收度和认同感。

(三)打造新型教学平台,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加强教学平台建设,是为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提供保障,需要结合地方优秀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差异性,以满足教学需求和学生需要为目标,打造多种教学平台,提高地方优秀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打造地方优秀文化教育的网络平台,建立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库,其中可以采集整理地方优秀文化相关的微电影、纪录片以及宣传片,形成网络文化精品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外浏览提供丰富素材。其次,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网络平台虽然推动了地方优秀文化的网络传播,然而学生主要是间接式开展学习,无法真正感受地方优秀文化的核心内涵[4]。而实践活动平台为学生体验地方优秀文化提供了良好途径,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主体感悟,继而汲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约束。在高职院校内部可以借助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定期举办以地方优秀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在校外,则可以借助市政教育基地,在高职学生寒暑假期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直观感受地方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最后,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和交流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讲解地方传统文化故事,强化师生之间交流与互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教学保障

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化工程。当前教师开展文化研究和课程设计,很难充分发挥地方优秀文化的内在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对此,高职院校应高度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完善的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为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提供保障。其一,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跨界组建的形式[5]。校内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以及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人,乃至企业的先进人物,均可以将其吸收到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兼职师资队伍中,与现有思政教师共同组成专兼结合、具有较强稳定性的师资队伍。其二,构建补位合作机制。指的是在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在不同教学环节发挥教师优势,实现扬长避短和优势互补。通过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从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开发、思政理论课教学设计、专题实践活动组织和开展等诸多环节,均有优质教师进行把关。例如,研究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及传承人,对地方优秀文化内涵的认识极为深刻,可以作为文化资源的挖掘者和开发者。高职思政课教师系统化学习理论知识,对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要求相对了解,在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主力军和推动者作用。企业从业者工作经验丰富,可以作为优秀文化实践教学中的指导者和培训者。通过各类师资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进而逐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党和国家高度注重地方优秀文化传承的背景下,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无疑是最佳的传承路径,将其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素材,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采取重构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课堂参与度、精准融入文化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打造新型教学平台、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师资队伍构建、完善课程教学保障等措施,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推动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

作者:李向妃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