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法制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安全法制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安全法制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下的高校安全法制教育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分析高校安全法制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对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下的高校安全法制教育提出“构建健全安全法制教育体系”、“推进多元丰富的教学方法”、“推进安全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开展”等策略,旨在为如何促进高校安全法制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法制教育

1引言

当代大学生是国民经济法制、国家社会建设的人才。在当前社会环境中,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心理状态等情况,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更加投入的学习是高等教育工作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由此可见,对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下的高校安全法制教育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相关社会团体组织,基于特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及道德法制规范,有目的地对参与其中的成员开展精神上的教育,并借助该种途径帮助每一位参与成员养成满足社会要求的基本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又是帮助执政人员解决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

3高校安全法制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阅读全文

高校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工作研究

摘要:在高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安全法制教育一直都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高校教师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内涵的分析和阐述,同时,充分剖析当前高校在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高校学生安全法制教育方略,推动高校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本文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工作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完善安全法制教育体制、创新安全法制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高校安全法制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融合,有利于提升高校安全法制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策略分析

一引言

在高校的日常教育与教学管理活动中,安全法制教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也是高校教师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为了能够推动高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健康、有序地开展,引导学生们树立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帮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教师应从当前的安全法制教育工作现状出发,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特点,围绕学生们的个性特质和主体需求来开展有效的安全教育工作,推动高校安全法制教育工作朝着人性化、常态化和长效化的方向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社会、社会组织或者群体通过运用一定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与思维理念对社会各成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得社会各成员们能够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诸多社会矛盾或者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进高校安全法制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施。高校学生安全法制教育主要是教会高校大学生学会分辨是非,从安全法律心理、观念、理论、信仰等方面来强化大学生安全法律意识,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安全技能,灵活、随机地应对多种安全法制问题,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高校通过开展安全法制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道德观,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诠释安全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安全法制意识与能力得到全面的塑造与提升,促进高校大学生更加综合、全面的成长与发展。

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安全法制教育工作中的困境分析

阅读全文

中学数学法制教育融合思索

创设法制教育情境引入教学

在讲”刹车距离”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一起交通事故的资料,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类似场景,由一个比较形象直观的印象后引出问题:在我校门口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农用车撞到一名正在过马路的行人(该行人没有走人行横道线),事后现场测得该车的刹车距离是2米(汽车在行驶中,由于惯性作用,刹车后还要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这段距离称为“刹车距离”,刹车距离是分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依据)。已知该车的刹车距离s与车速v之间的关系是s=0.5v,该路段的限速30千米/小时。(1)请你分析这起交通事故的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2)为了确保我校学生在校门口过马路时的安全,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应采取什么措施?我校又采取了哪些措施?(3)你觉得过马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来导入,可以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探究、讨论的热情,同时也渗透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知识。这样既达到了在课堂中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也为学生的书本世界和实际生活的世界构建了一座桥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对法制建设的作用。

在课堂练习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学习了“垂直于弦的直径”后,可以联系我校实际来进行法制教育。我校的前面是二级公路,车辆过路时会对学生产生严重的噪音干扰,这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利用的素材,可以把与它有关的法制资源挖掘出来和适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计算说明这条公路上车辆产生的噪音是否对学校造成影响?影响时间有多久?一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都很认真地学习垂径定理,并运用垂径定理解决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增长了法律知识,增强了法制意识,原来法律与我们生活中许多事物和现象都息息相关。

利用课外活动渗透法制教育

通过数学课外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可以把法制教育渗透到活动中。借助6月5日世界环境日,让学生调查本镇水污染情况,然后用详实的数据写出调查报告。利用3月12日植树节等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提高了环保意识,增强了热爱环境的情感,同时也深化了数学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后(某地的水土流失情况统计),学生可以从题目中联系生活实际,考虑到我们生活的环境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调查统计,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提升教师自身法律素养

阅读全文

中学法制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中学法制教育的问题分析

中国现行法律近三百部,如果组织学生学习这些条文,从宪法到刑法、治安管理法,再到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等,就是一个法学本科生也不可能熟练掌握。可见,中学法制教育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上了课、考了试、面上是应付过去了,但不该忘的还是忘了、不该做的还是做。这种离开了主体对法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理性加工,仅通过课堂记忆所形成的法律知识只能是简单存储于学生的法律知识之中,很难形成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理想,更难树立起法律的信仰。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了,但事实上,中学法制教育地位十分尴尬:首先,负责法制教育的课任老师多为政治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法律专业相差甚远。这就导致他们多数照本宣科,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其次,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大多以升学率为指标,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一路为考试科目开“绿灯”,尽可能地挤压非考试科目的授课时间,同时在培训经费上也很难倾斜到法制教育。

中学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索

我们在感受“五五”普法带来喜人成果的同时,反思中学法制教育存在的一些缺憾后,更期待“六五”普法教育能从以下方面落实,为构建法治校园、和谐校园保驾护航。以其说法制教育从性质上从属于德育教育,不如说校园法制教育更是素质教育。可见,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同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的相同点是两者目标的同一性———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不同点是道德教育以净化人的内心世界为主,法制教育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为主。要想提升人的品格,就必须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同时来进行塑造,即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结合的方式,而不存在二者之间具有从属性的问题。所以,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本身的完整并且地位独立的体系。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运用案例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利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是提高法制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必要保证。其次,在实践教育方面,通过第二课堂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得到教育和启迪。例如组织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审判,参观监狱,观看法制宣传教育影片,举办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的辩论活动等等。这样,在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便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体验中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形成了立体的教育模式,切实增强了法制教育的实效。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引发了民主、人权、法治等理性精神的张扬,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对人的关怀、尊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和自由是法治理念的精神底蕴,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法治理念的价值取向。法治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为人们的行动注入规则意识,当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能够把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社会公认的规则作为一条准则来衡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帮助他们养成一种自发的意识,事事都要在头脑中问问自己,这样做是否合乎规则?如果不合规则去做某件事情是一种很羞耻的行为,要受到良心的强烈谴责。

阅读全文

学校法制教育强化思路

目前高校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法制意识和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多种外因相关。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在学生成长过程的诸因素中,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中心,社会是环境,三者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环境。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严重脱节,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体系,使学生的成长过程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学校教育,更是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过分而片面地强调了学生的学校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生理健康的引导,从而导致了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上的异化。现在很多高校经历了或正经历着合并、改制、扩展等改革过程,而且往往是处在城乡结合部高教园区。学校管理的集中和校区的分散,使校区间人员、物资、信息流通更加频繁,教育产业化、后勤社会化带动了校区商业活动的空前兴盛,大量外来人员居留其间,产生了很多治安问题,通过公安机关一项调查得知,在我省大多数高校周边,存在很多管理上的“真空”或“死角”,打架斗殴、偷窃、违规租房等违纪问题层出不穷。如去年针对某校区所进行的一次摸底调查中,发现约有90%以上的摊点系无证(照)经营。另外,当地居民擅自出租私房,“房东学生两不知”的现象普遍,租房被盗、房东学生发生纠纷等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给学生的行为意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加强和改进法制基础工作的对此

开放观念。校园周边环境的复杂化和学生宿舍管理的社会化,使法制教育所面临的客观环境日趋复杂。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对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就是要具备开放意识和开放精神,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站在战略的高度对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超前的判断和把握。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在不同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相互渗透和相互激荡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校法制教育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市场观念。要透切地了解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的发展形势及学校机关机构改革和后勤的社会化对学校、学生所带来的各种影响。要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分析和把握他们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观念、感受和意见、要求;要摸索出一条路子,使市场经济意识与法制意识相适应,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与法制宣传工作相结合。运用利益奖惩原则,扬善抑恶,使法制教育工作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功能。时效观念。建立一套快速的信息反馈机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做到一有新情况马上能摸清底数、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准备充分,要确保“人、财、物”的及时到位,努力营造出宣传氛围;紧密结合社会形势,找准宣传点,对宣传材料进行深挖掘、深加工。服务观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改变以往法制宣传“一堂灌”、“上对下”的带有浓厚政治说教色彩的作法,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做好他们的顾问和先导。在服务方式上要做到超前服务、跟踪服务、主动服务;在工作作风上,要依法循章、文明礼貌、实事求是,公正严明。

建立领导机制。要强化校级领导小组的权威性和组织管理功能。要在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过程中贯穿落实法制教育。学生工作部门要走出去,扎下去,把工作重点放在校园双文明建设上。只有学生的文明(法制)意识加强了,日常行为规范了,才能真正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学生工作部门要适当改变原有的职责。逐步削弱它作为行政机构的指令性职能,转变为学生社会活动和自由活动的指导顾问机构。完善组织机制。加强对法制工作队伍的建设,在“校—院—团总支—学生会—学生”之间自上而下形成法制教育网络,以教工、学生两条线建立法制教育队伍。强化已建立的教工治保队伍,加强对她们的工作落实。加强对学生会治检部和学生社团的指导,鼓励他们深入到学生个体当中,开展一系列富有学生特色的活动,把法制教育活动生气勃勃地开展起来。

强化动力机制。建立和健全各项检查制度。在查处奖罚中落实法制宣传工作,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在检查中落实法制教育工作,校创安办和保卫部门在创安考核、治安检查和查处案件时落实法制教育工作;教学部门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落实法制教育工作。要建立责任制,一旦出了问题就要逐级追究责任。建立合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创安”工作,开展定期检查,严格奖惩制度,把教研部门、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部门的法制教育工作统一纳入到“创安”考核范畴内,真正使“创安”工作起到应有的监督、指导、考核作用,为法制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争取当地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周边居(村)委会治保组织的作用,把法制宣传阵地往校外拓展;联合当地工商、文化、城监、公安、卫生、新闻等部门对校园周边的娱乐场所、商业摊点和暂住房等进行检查整顿,为法制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促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的基础。要争取得到家庭的大力支持,要使家长明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配合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做好“三个结合”,突出互补性和趣味性。经常性教育和阶段性教育相结合。以往工作中我们在阶段性教育上花的精力最多,在节假日来临之际、创安考核评估之际、某类案件频发之际,尤其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力度。但是,在经常性教育上做得很不够,有时陷入被动。今后,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转到经常性教育上来,实行长效管理。全员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在做好个别教育的同时,着重做好全员教育。将法制课并入法律课中,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实行全员教育。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和法律课、道德修养课的讲授;增加国家安全法、保密法、网络安全法规的讲授,增加校纪校规以及治安处罚条例的讲授,增加消防法规和消防知识的讲授。走出去教育与请进来教育相结合。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图片展示、实际案例分析、广播影像播映和学生自办刊物宣传等同时,着重做好走出去教育与请进来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如组织学生参观反邪教图展、反吸毒图展等,组织观看消防电影,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法庭审判过程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法制实践。#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创新探析

一、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夯实法制教育的实践基础,所以在创新探索过程中也应有所传承。目前法制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包括如下内容。

(一)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即能成就的事业,必须在实践中方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因如此,需要耗费巨大资源的法制教育,仅仅依靠一两个高职院校的单薄力量,难以整体上提升法制教育的水平。所以,笔者提出各大高职院校可以围绕法制教育展开校际间的合作,即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硬件乃至资金支持方面,携手共创,实现资源共享。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整体法制教育质量的实质飞跃,还能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二)师生联合,营造法治氛围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有途径中已经提及师资队伍的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完善等内容。但又如何链接优质师资,顺利将完善后的教学方式得以真正落实,获得当代高职生群体的内心认可,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心需求,实现畅通无阻的师生交流,并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两者实施效果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法制教育创新探索成功与否。

(三)授人以渔,发挥网络威力

阅读全文

职校法制教育优化思路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轻权利,重义务”的情况,在法制教育中,强调义务本位,向学生灌输最多的是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忽视了法律更重要的一个作用———保护权利。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学生造成了“我不违法就可以不学法”的消极守法心理定势,从而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于法制教育不感兴趣,思想上存在模糊认识,学生认为自己不过是义务主体而已,而非权利主体。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不够系统,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法制教育应该是一个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的过程,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仅停留在大一,而到了大二和大三法制教育则是一片空白,由于缺乏连续性,法制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并且,缺乏不同专业、行业、岗位相关的法律素养的教学侧重点和针对性。

完善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若干建议

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完善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真正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我们在教育中尤其应该注意提升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针对这一要求,笔者认为,主要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高职生法律素质为重点。当代社会需要高级专业技能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中法律素质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应定位于法律素质教育。“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社会领域其他各种信仰一样需要有意识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重“情理”轻“法律”,因此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任务尤其艰巨,“罗马人自孩提时便受到如此教育,一个人要求得正义,就去诉诸法律。”对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必须以树立法律信仰为核心,将现代法治的“公平、民主、正义”精神内化为高职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律在高职学生心中的权威。

增强法制教育的直观性,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如今各大高职院校在进行法制教育时,绝大多数是采用课堂教学这唯一的手段,缺少其它渠道和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法律是一门社会科学,来源于社会生活,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充实法律教学。首先,课堂教学应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案例教学很好地将抽象的法律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通过案例的剖析。在选择法律教育素材时,应选择那些有利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又具有典型意义、教育意义的案例。其次,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对疑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进行案例分析、法理分析。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针对社会上发生的热点法律案例进行探讨。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以法律逻辑思考问题的习惯。此外,邀请法官、律师、学者举办法律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法庭旁听审判。增强法制教育的直观性。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影视片,是最有效,学生也最感兴趣的法律实践活动。将法制教育渗透在富有吸引力的内容和环节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法制教育内容能够与现实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形成较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认知能力,以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法律信仰。

坚持法制教育的连续性,将高职特色融入法制教育中。大学生法制教育应该是一个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的过程,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仅在大一开设法制教育课,而到了大二和大三法制教育则是一片空白。法律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法制教育需要连续性,必须遵循学科的特点才能收到预期效果。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在具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能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为能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规划,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互衔接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必修课侧重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选修课应针对提高学生就业后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都非常重要和实用的法律知识,有计划地开设民法、劳动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刑法等课程。在法制教育当中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根据不同的专业,调整教学的侧重点,使这种能力培养具有行业、岗位的针对性,有目的的培养相关的法律素养。充分利用院校便利条件,营造法制宣传教育良好氛围。高职院应当积极创建良好的校园法制教育环境,多渠道、多形式、系统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校园传媒作用,办好班级普法黑板报、安全法制展板、校园广播的法制专栏和法制系列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在法制校园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

结语

阅读全文

小学科学法制教育渗透

一、以科学概念为依托,渗透法制教育

从科学概念的字里行间,分离出与此相关的法律,非常自然地进行法制教育,不突兀,不刻意,学生记忆也非常深刻。例如:在教学“保护我们的听力”一课时,教师可以从课题入手,询问学生:“你对保护听力有怎样的建议?”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会说:“要少待在喧闹的环境中”或“少听刺激性强的音乐”等,然后教师进行总结:“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继续询问学生“:你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什么感觉?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出“噪声”的概念———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称为噪声。教师接着问“:保护听力实际上就是要避免听到什么?”(生答:噪声)教师指出避免听到噪声的途径就是控制噪声。教师也就自然地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及相关条款,让学生初步认知“环境噪声”和“环境噪声污染”,再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解读此部法律的重要性。这样教学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从“声音”联想到“噪声”,再从“噪声”联想到“环境噪声”,最后会联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从科学概念中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学法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通过实施科学实验,渗透法制教育

科学课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它的魅力来自于通过动手实验来验证科学道理和科学规律。学生对实验操作活动兴趣高,印象深。通过亲身经历,学生就会更加体会所颁布法律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促成法制教育的熏陶与触动。如“种子发芽实验(二)”中,学生亲手种下的种子有的发芽了,有的没有发芽。学生就会生出疑问:是种的方法不对还是种子自身的原因。通过一番比对和讨论后,发现问题出在种子上。教师可以介绍这样的种子属于劣质种子,再延伸到假种子。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是农民种下这样的种子,会有怎样的后果。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相关条款。有了亲身体验种子是否发芽的经历,学生感触很大,深深体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对》于人类生活和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情感上触动了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利用媒体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当前已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科学教学当中,不仅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了解相关信息,扩大其知识面,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给枯燥的法律带来了直观性,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教学《维护生态平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生态遭破坏后草原沙漠化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当大风吹起草原上已沙漠化的沙土,又没有遮挡它们的高山和树林时的后果,为“沙尘暴”的产生做好铺垫。随后播放一段沙尘暴发生时的视频录像,让学生了解沙尘暴,看到沙尘暴造成的危害,寻找草原生态失衡的导火索。再出示一些因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生态破坏后的图片,让学生萌生想要制止这些恶劣行为的冲动。法制教育的渗透也就顺理成章了,并且减缓了法制内容的生硬,易于学生接受,并能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利用法律手段,阻止破坏环境的不当行为,懂得通过举报来惩戒不法行为。

四、通过典型的观察活动,渗透法制教育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