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素养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安全素养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安全素养教育

网络文化安全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内容摘要】网络文化安全建设要重视网络传播中的青少年群体,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增强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形成有效的保障防线。在网络暴力中,女性青少年更容易成为受害者。女性青少年在信息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数字性别鸿沟。媒介素养教育要强调赋权和参与,增强性别意识和安全意识。提升女性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需要媒体传播、政策保障和教育培训的合力,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女性青少年;媒介素养;网络暴力;数字鸿沟

网络文化安全建设要在网络技术支持、网络舆情监管、文化内容创新、政策法律保障等各方面着力,还要重视网络传播中的核心要素“人”。人是传播的主体,一切网络文化传播都是围绕人进行的。加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才能够形成网络文化安全的有效保障和防线。面对网络文化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增强青少年媒介素养、培育青少年网络文化安全意识,将有效提升网络文化安全的防范屏障,形成有效防线,对于构建繁荣健康的网络文化,建设中国网络文化安全体系有重要意义。这其中,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有很多特殊性,需要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予以重视。

一、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安全新问题

(一)网络暴力成为性别暴力的重要形式

面对网络文化不良内容的侵扰,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61环境更为严峻。传统性别文化使女性常常被“物化”,被“凝视”。相比于同龄男性,女性更容易成为网络中被辱骂攻击和人肉搜索等暴力欺凌的对象。网络暴力是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网络暴力主要表现为“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图片等对人进行伤害及污蔑。”①网络暴力包括了在网络上的语言攻击、侮辱谩骂、威胁诅咒、人肉搜索等,通过网络舆论进行人身攻击。这些暴力行为影响了社会稳定,破坏了网络文化安全。网络暴力已经成为性别暴力的重要形式。女性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中的性别歧视和各种对女性的网络暴力,包括网络霸凌、网络羞辱,针对女性青少年的网络骚扰、网络跟踪、网络威胁、人肉搜索、公布私密照片和视频等。还有一些以女性青少年为目标的网络性侵骗局,以“招募模特”“选拔练习生”“网络交友”“网络借贷”等名义,诱骗女性青少年拍摄和发送裸体照片、私密视频。甚至在一些社交网络游戏中,有人以支付充值卡券为诱饵,引诱女童,并在线下约见实施猥亵。根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的统计,2018年性侵儿童的案例中,熟人作案占比近七成。而熟人关系中有18.57%是网友关系。②这类性别暴力尤其需要引起社会重视。此外,网络传播中还存在一些针对女性的符号暴力,通过对网络语言符号的意义建构,传播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如女司机被认为是“马路杀手”,女博士被看作是“第三类人”。一些网络新词汇体现了对女性的污名化,如绿茶婊、圣母婊。性别歧视在网络中盛行,甚至发展为一种“网络厌女症”,需要加以辨识和抵制。青少年对网络媒介充满了探求心和好奇心,但同时青少年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这给一些暴力犯罪提供了空间和机会。网络的便捷性和匿名性,使得各种针对女性的暴力变得更加复杂隐秘。很多性别暴力都通过网络渠道实施,利用社交媒体、网络游戏、聊天工具等媒介平台,难以被发现和追踪。这种犯罪形式隐蔽性较高,青少年容易被欺骗诱导,被伤害重创,但这些过程甚至难以被周围的家长和朋友察觉。网络暴力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破坏网络文化安全。

(二)女性面对的数字性别鸿沟

阅读全文

安全教育下大学生网络社群文明素养培养

摘要: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又不能孤立存在,需要通过与其他人建立联系来实现自身需求的满足,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拥有自己习惯的稳定的社交圈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重建,网络社群随即产生,并且在个体的社交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社群文明素养,对于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社群的使用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群;文明素养;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重建,社交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交的重点慢慢转向了网络社群,并且在个体的社交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对于绝大多数的网络受众来说,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网络社群需求,需要通过与外界建立联系来满足自身的需求。经营维系好网络社群关系是时代进步发展的要求,与个体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环节。网络社群是大学生网上社交的常用方式,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社群文明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社群的现状及特点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为网络社群的产生提供了基础,网络社群时代的大门已经敞开,并且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如今,借助于各种网络社交软件和平台,我们不仅可以随时申请加入到各种各样的网络社群,而且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随时建立自己的网络社群,建立网络社群或者被拉入网络社群已经是网络社交的常态。网络社群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依托各种社交软件和平台而产生的。人们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价值观而聚集到一起,实现信息的共享或者分享,并且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或者活动,实现联系或交流,进而满足个体的需求,实现个体的价值。网络社群不断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网络社群普遍化

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社群时代,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已或多或少存在于网络社群中,网络社群生活越来越普遍化,人们不是走在建立网络社群的路上,就是走在被拉入网络社群的路上。对于绝大多数的网络受众来说,每个人都归属于不同的网络社群,每个人都占有数量不等的网络社群资源。网络社群为我们带来了便利,借助于网络社群,我们可以随时分享信息、交流情感、展现自我,实现自己的多元化需要。

阅读全文

高中化学教学安全教育实践路径

摘要:高中化学学科中含有丰富的安全教育内容载体,结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3章第4节《塑料橡胶纤维》中的“塑料”教学进行安全教育实践研究,分析如何挖掘教材安全教育内容、怎样准备安全教育资源、怎样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研究表明,高中化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化学;安全教育;实践路径

当下,高中生的安全教育相较于学科教学往往被忽视,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比较薄弱。安全教育内容其实很广泛,如生命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环境安全教育、食品安全教育等。学科教学和安全教育其实不相矛盾,学科教学含有丰富的安全教育内容,合理的开发利用对高中生安全教育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表述中也提到: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环境安全教育不容忽视。在高中化学模块教学过程中,若能寻找合适的安全教育实践路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实现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的具体落地。本文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3章第4节《塑料橡胶纤维》中的“塑料”教学为例,探索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对中学教材安全教育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提升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塑料”教材内容在必修模块教学中往往被弱化,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概念建构、化学用语训练和性质归纳,其他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学,从而完成本节课教学。这样的教学处理方式,教材功能没有被充分提炼,教学目标不够全面。本节教学内容除了可以达成化学学科概念理解、知识建构、技能掌握之外,也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安全教育。首先要挖掘合适的教学内容,然后匹配相关的安全教育,表1是“塑料”相关教学内容和安全教育具体挖掘素材。塑料应用于各个领域,塑料与人类安全密切相关。表1内容显示,《塑料橡胶纤维》教材含有丰富的安全教育内容,具体可开展“白色污染”与环境安全教育、不同塑料添加剂的安全教育、不同树脂的安全教育、塑料使用安全意识教育等。

二、精心准备安全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过程的丰富性

“塑料”教材内容关于塑料和安全表述较少,主要是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结构、性质、用途等学科知识。为了开展更丰富、更有效的安全教育,教师应该结合上面挖掘的教学内容素材提前准备塑料与安全的教学资源,提前安排学生进行这方面资源的自主整理,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使用。针对不同安全教育内容,师生精心准备对应塑料与安全教育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提升教育价值。

阅读全文

中学生信息安全教育论文

一、加强中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中学生是信息社会中信息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中学生是当前社会信息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而中学生信息安全素养也影响着信息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中学生是信息安全未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学生参与到信息活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而在这些活动中涉及到信息安全问题,如近几年媒体报道的少年黑客事件,不断涌现,其中很多中学生走上了歧途,成为了信息安全的“建设者”。同时,也有一部分少年黑客在正确的引导下成为了“白帽子”走上了红客道路成为了信息安全的真正的建设者。由此可见,加强中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其意义更在为我国信息安全领域培养后备力量。

二、加强中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中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

阅读全文

网络文化下小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探究

信息网络已成为现今学生们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在网络文化视域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网络安全素养,已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了解当下学生上网情况现状

小学生上网已非常普遍,据对一所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不完全统计,人人都有参与上网。其中,每周上网在1小时内的占67.5%,在1?-2小时的占20%,在3-4小时的占12.5%;在上网时用于学习和查资料的占62%,用于聊天娱乐的占38%。学生上网大多呈自由状态,对于网络内容的真伪、弹窗、广告的阻止、具体的操作等缺少指导,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己摸索或者同伴交流。家长方面,对于学生上网主要忧虑在于影响学习和影响视力两个方面,反对和控制学生上网居多,缺少真正的有力的教育引导。教育者对学生上网目的、上网时间、查阅内容上比较难以把握。面对虚拟的世界、变幻的网络、无穷的信息,学生缺乏基本的安全素养。

二、学生网络安全素养培养的主要间题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我们对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有所欠缺,没有及时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主要存以下问题:

1忽略安全意识引导在现有的学生网上学习中,学校多以学科类网络授课、安全教育平台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仍然停留在信息课上,是讲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副产品,事实上网络安全教育涵盖了计算机、法律、数学等多个学科,亟需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引导。

2缺乏系统课程建设由于对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即使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也只是零敲碎打,多以说教式和填鸭灌输式的课程教学为主,没有形成主渠道,所以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培养无法保障。

阅读全文

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矿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矿业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矿业类创新人才培养要解决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安全素养不高、工程精神不强等问题。太原理工大学从创新能力、安全素养和工程精神三个层次搭建了矿业类创新人才培养框架,构建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实现了自主式理念创新、多维度融合创新和递进式协同创新。

关键词:矿业类专业;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模式;工程精神

矿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矿业类人才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矿业类人才不仅要工程技术性强、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而且面临艰苦的工作环境[1-2]。随着新时期“双一流”“新工科”“工程教育”的持续推进,以及智能矿业、智慧矿山等新技术的发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矿业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3-5]。当前,全国矿业类高校积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6-9]。太原理工大学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这两个矿业类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省级特色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近年来,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系列政策的指导下,太原理工大学矿业类专业以国家的高等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为先导,以培养出更多满足矿业行业发展新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经过充分调研、广泛论证,结合矿业行业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太原理工大学实施了矿业类创新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矿业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本文将其提炼、总结,以期为相关院校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一、矿业类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矿业属于传统艰苦行业,在“市场化就业”政策的导向下,学生对矿业类专业的自信心和热爱度不如其他专业高。传统矿业类人才培养主要偏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是由于受到矿山安全生产压力、经费、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学生赴企业现场实习的时间有限,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当前矿业类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1)学生的创新意识、驱动力和条件不足,难以满足矿业行业科技革新需求;(2)学生安全素养不高,对矿业领域风险感知的敏感性不足,规避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3)学生工程精神不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工程伦理素质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针对上述问题

太原理工大学提出了“三位一体”矿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该培养模式针对矿业类专业的特殊性,完善了人才培养链条,重点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创新能力和工程精神。该模式的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三层面、四梯度、五自主”。“三层面”即创新能力、安全素养和工程精神,该模式从这三个层面搭建了创新人才培养框架;“四梯度”是指遵循教育教学循序渐进的规律,将上述层面划分为四个梯度,对应本科生大学四年培养过程;“五自主”即运用自主发现、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和自主评价,以生为本,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式学习方法。“三层面、四梯度、五自主”贯穿在本科生四年的培养过程中,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等各环节中。

阅读全文

信息技术在学校安全教育中的实践

摘要:学生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避免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安全知识储备、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助自救能力,而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储备、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助自救能力则根本在于学校安全教育,从利用LED显示屏、校园广播、班级多媒体、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安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实现学校安全教育由纸媒体时代变革为信息化时代,促进学校安全教育变得更加快捷、经济,并最终构建安全、稳定的信息化和谐校园。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校安全教育;落实实践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的健康、平安成长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学生安全工作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分为两大因素:一是学生安全知识储备、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助自救能力的内部因素,二是家庭、学校、社会安全防范措施及其环境的外部因素。做好学生安全工作应该做到内外兼修,共同努力。但要确保学生安全,最根本在于内因的主体———“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安全知识储备、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助自救的能力。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储备、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助自救能力则根本在于学校的安全教育。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时时提醒”落实实践安全教育

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学校安全同样也要警钟长鸣,那么如何做到学校安全教育警钟长鸣、时时提醒呢?

(一)利用校园LED显示屏在学生上、放学时开展安全文字提醒

现今绝大多数学校都有LED显示屏,主要位于学校门口、主教学区、行政区等位置,在学生上学、放学期间,将一些朗朗上口的安全提醒标语展示在显示屏上,不但能让学生从内心感觉到学校的关爱和提醒,而且能督促在校门口接送子女的家长履行自己的监护职责。例如:“一停二看三通过,麻痹大意是灾祸”“安全在我心中,生命在我手中”“珍爱生命、谨防溺水,远离危险、平安成长”等。

阅读全文

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德育核心素养分析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化知识的重要科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德育核心素养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现阶段这一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应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做好对于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核心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新课标改革的深化,德育核心素养已经成功渗透到一些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如语文、历史科目等。但是在信息化这一时代背景下,做好学生信息技术德育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但是就现阶段信息技术而言,在实际的教育工作过程中进行德育核心素养渗透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1]。在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德育核心素养渗透到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也同样成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点。

一、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德育核心素养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满足现阶段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

对于信息技术而言,在其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核心素养,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现阶段教育改革对于这一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中明确提出,核心素养培养是实现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基础。而德育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做好相应培养工作,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

(二)有利于实现学生德育素养的有效提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