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安全素养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网络文化安全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内容摘要】网络文化安全建设要重视网络传播中的青少年群体,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增强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形成有效的保障防线。在网络暴力中,女性青少年更容易成为受害者。女性青少年在信息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数字性别鸿沟。媒介素养教育要强调赋权和参与,增强性别意识和安全意识。提升女性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需要媒体传播、政策保障和教育培训的合力,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女性青少年;媒介素养;网络暴力;数字鸿沟
网络文化安全建设要在网络技术支持、网络舆情监管、文化内容创新、政策法律保障等各方面着力,还要重视网络传播中的核心要素“人”。人是传播的主体,一切网络文化传播都是围绕人进行的。加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才能够形成网络文化安全的有效保障和防线。面对网络文化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增强青少年媒介素养、培育青少年网络文化安全意识,将有效提升网络文化安全的防范屏障,形成有效防线,对于构建繁荣健康的网络文化,建设中国网络文化安全体系有重要意义。这其中,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有很多特殊性,需要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予以重视。
一、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安全新问题
(一)网络暴力成为性别暴力的重要形式
面对网络文化不良内容的侵扰,女性青少年面临的网络61环境更为严峻。传统性别文化使女性常常被“物化”,被“凝视”。相比于同龄男性,女性更容易成为网络中被辱骂攻击和人肉搜索等暴力欺凌的对象。网络暴力是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网络暴力主要表现为“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图片等对人进行伤害及污蔑。”①网络暴力包括了在网络上的语言攻击、侮辱谩骂、威胁诅咒、人肉搜索等,通过网络舆论进行人身攻击。这些暴力行为影响了社会稳定,破坏了网络文化安全。网络暴力已经成为性别暴力的重要形式。女性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中的性别歧视和各种对女性的网络暴力,包括网络霸凌、网络羞辱,针对女性青少年的网络骚扰、网络跟踪、网络威胁、人肉搜索、公布私密照片和视频等。还有一些以女性青少年为目标的网络性侵骗局,以“招募模特”“选拔练习生”“网络交友”“网络借贷”等名义,诱骗女性青少年拍摄和发送裸体照片、私密视频。甚至在一些社交网络游戏中,有人以支付充值卡券为诱饵,引诱女童,并在线下约见实施猥亵。根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的统计,2018年性侵儿童的案例中,熟人作案占比近七成。而熟人关系中有18.57%是网友关系。②这类性别暴力尤其需要引起社会重视。此外,网络传播中还存在一些针对女性的符号暴力,通过对网络语言符号的意义建构,传播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如女司机被认为是“马路杀手”,女博士被看作是“第三类人”。一些网络新词汇体现了对女性的污名化,如绿茶婊、圣母婊。性别歧视在网络中盛行,甚至发展为一种“网络厌女症”,需要加以辨识和抵制。青少年对网络媒介充满了探求心和好奇心,但同时青少年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这给一些暴力犯罪提供了空间和机会。网络的便捷性和匿名性,使得各种针对女性的暴力变得更加复杂隐秘。很多性别暴力都通过网络渠道实施,利用社交媒体、网络游戏、聊天工具等媒介平台,难以被发现和追踪。这种犯罪形式隐蔽性较高,青少年容易被欺骗诱导,被伤害重创,但这些过程甚至难以被周围的家长和朋友察觉。网络暴力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破坏网络文化安全。
(二)女性面对的数字性别鸿沟
安全教育下大学生网络社群文明素养培养
摘要: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又不能孤立存在,需要通过与其他人建立联系来实现自身需求的满足,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拥有自己习惯的稳定的社交圈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重建,网络社群随即产生,并且在个体的社交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社群文明素养,对于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社群的使用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群;文明素养;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重建,社交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交的重点慢慢转向了网络社群,并且在个体的社交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对于绝大多数的网络受众来说,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网络社群需求,需要通过与外界建立联系来满足自身的需求。经营维系好网络社群关系是时代进步发展的要求,与个体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环节。网络社群是大学生网上社交的常用方式,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社群文明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社群的现状及特点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为网络社群的产生提供了基础,网络社群时代的大门已经敞开,并且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如今,借助于各种网络社交软件和平台,我们不仅可以随时申请加入到各种各样的网络社群,而且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随时建立自己的网络社群,建立网络社群或者被拉入网络社群已经是网络社交的常态。网络社群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依托各种社交软件和平台而产生的。人们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价值观而聚集到一起,实现信息的共享或者分享,并且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或者活动,实现联系或交流,进而满足个体的需求,实现个体的价值。网络社群不断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网络社群普遍化
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社群时代,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已或多或少存在于网络社群中,网络社群生活越来越普遍化,人们不是走在建立网络社群的路上,就是走在被拉入网络社群的路上。对于绝大多数的网络受众来说,每个人都归属于不同的网络社群,每个人都占有数量不等的网络社群资源。网络社群为我们带来了便利,借助于网络社群,我们可以随时分享信息、交流情感、展现自我,实现自己的多元化需要。
网络文化下小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探究
信息网络已成为现今学生们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在网络文化视域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网络安全素养,已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了解当下学生上网情况现状
小学生上网已非常普遍,据对一所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不完全统计,人人都有参与上网。其中,每周上网在1小时内的占67.5%,在1?-2小时的占20%,在3-4小时的占12.5%;在上网时用于学习和查资料的占62%,用于聊天娱乐的占38%。学生上网大多呈自由状态,对于网络内容的真伪、弹窗、广告的阻止、具体的操作等缺少指导,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己摸索或者同伴交流。家长方面,对于学生上网主要忧虑在于影响学习和影响视力两个方面,反对和控制学生上网居多,缺少真正的有力的教育引导。教育者对学生上网目的、上网时间、查阅内容上比较难以把握。面对虚拟的世界、变幻的网络、无穷的信息,学生缺乏基本的安全素养。
二、学生网络安全素养培养的主要间题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我们对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有所欠缺,没有及时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主要存以下问题:
1忽略安全意识引导在现有的学生网上学习中,学校多以学科类网络授课、安全教育平台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仍然停留在信息课上,是讲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副产品,事实上网络安全教育涵盖了计算机、法律、数学等多个学科,亟需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引导。
2缺乏系统课程建设由于对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即使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也只是零敲碎打,多以说教式和填鸭灌输式的课程教学为主,没有形成主渠道,所以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培养无法保障。
高中化学教学安全教育实践路径
摘要:高中化学学科中含有丰富的安全教育内容载体,结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3章第4节《塑料橡胶纤维》中的“塑料”教学进行安全教育实践研究,分析如何挖掘教材安全教育内容、怎样准备安全教育资源、怎样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研究表明,高中化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化学;安全教育;实践路径
当下,高中生的安全教育相较于学科教学往往被忽视,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比较薄弱。安全教育内容其实很广泛,如生命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教育、环境安全教育、食品安全教育等。学科教学和安全教育其实不相矛盾,学科教学含有丰富的安全教育内容,合理的开发利用对高中生安全教育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表述中也提到: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环境安全教育不容忽视。在高中化学模块教学过程中,若能寻找合适的安全教育实践路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实现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的具体落地。本文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3章第4节《塑料橡胶纤维》中的“塑料”教学为例,探索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对中学教材安全教育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提升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塑料”教材内容在必修模块教学中往往被弱化,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概念建构、化学用语训练和性质归纳,其他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学,从而完成本节课教学。这样的教学处理方式,教材功能没有被充分提炼,教学目标不够全面。本节教学内容除了可以达成化学学科概念理解、知识建构、技能掌握之外,也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安全教育。首先要挖掘合适的教学内容,然后匹配相关的安全教育,表1是“塑料”相关教学内容和安全教育具体挖掘素材。塑料应用于各个领域,塑料与人类安全密切相关。表1内容显示,《塑料橡胶纤维》教材含有丰富的安全教育内容,具体可开展“白色污染”与环境安全教育、不同塑料添加剂的安全教育、不同树脂的安全教育、塑料使用安全意识教育等。
二、精心准备安全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过程的丰富性
“塑料”教材内容关于塑料和安全表述较少,主要是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结构、性质、用途等学科知识。为了开展更丰富、更有效的安全教育,教师应该结合上面挖掘的教学内容素材提前准备塑料与安全的教学资源,提前安排学生进行这方面资源的自主整理,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使用。针对不同安全教育内容,师生精心准备对应塑料与安全教育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提升教育价值。
中学生信息安全教育论文
一、加强中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中学生是信息社会中信息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中学生是当前社会信息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而中学生信息安全素养也影响着信息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中学生是信息安全未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学生参与到信息活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而在这些活动中涉及到信息安全问题,如近几年媒体报道的少年黑客事件,不断涌现,其中很多中学生走上了歧途,成为了信息安全的“建设者”。同时,也有一部分少年黑客在正确的引导下成为了“白帽子”走上了红客道路成为了信息安全的真正的建设者。由此可见,加强中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其意义更在为我国信息安全领域培养后备力量。
二、加强中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中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研究
“十三五”以来,中国经济驶入快车道,面临的大环境日新月异的同时又充满不确定性,一旦进入波及范围较广、负面影响较大、环境变化较快的特殊时期,暴露出当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诸多短板:情绪管理能力的缺乏、信息素养的缺乏、正确金钱观的缺乏。针对以上短板,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与职业岗位人才素质要求及时进行改革探究,可以从三方面出发,一是课堂内外联动,培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二是更新信息教育内容,完善学生信息素养;三是加强“财商”教育,补齐金融知识短板。以达到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相平衡的目的。
1特殊时期下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能力的短板
1.1情绪管理能力的缺乏。近些年虽然中国国内大环境向好,但是难免出现全国或多省市范围内的疾病、自然灾害、金融危机、重大社会事件等,处于此类的特殊时期下学生能否做好情绪管理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结合过往看,每当处于特殊时期,学生正常的生活状态被打破,或是面对来自外部的压力与威胁,加上舆论媒体的信息引导,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管控自己的情绪,任由恐惧、焦虑、怀疑、愤怒等负面情绪堆积到了顶峰。这种情绪管控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不少学生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不实信息的谣传,甚至是不禁思考的谩骂与质疑。另一方面,长期的居家生活使得学生将自己的坏情绪直接发泄在家人身上,造成家庭氛围紧张。平时因为相对自由的校园生活与丰富的课外娱乐冲淡了情绪管理能力重要性,但是这些难以控制的愤怒、暴躁、悲伤、沮丧等情绪因处于特殊时期而被放大。目前职业教育的主旋律是提倡素质教育、打造工学结合,学校努力整合所有能获得的内外部资源培育学生的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但是缺乏教育学生情绪管理。在逆境面前,过度的负面情绪只会加剧群体的恐慌,对免疫一点益处都没有。在顺境的时候,情绪管理能力会被忽视,但是在遭遇逆境时能否保持稳定的情绪,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人生中所有不确定因素,这才是情绪管理管理最重要的体现。中国的素质教育想要打造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学校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思想品德,但是对于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却总是默认合格,未来的教育方向应该更加注重人才情绪的雕琢。
1.2信息素养的缺乏。5G时代意味着中国将迎接一个信息容量更大、信息速度更快的时代,时代需要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但是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缺乏基本的信息素养。这种缺乏并不体现在获取信息手段、渠道的缺乏,而是体现在这两方面:第一,不实信息的危害性;第二,区分正确信息的必要性。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的信息通信类课程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对于信息的甄别和规范信息却极少做明确要求。当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各类真真假假、稂莠不齐的信息扑面而来时,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应该照单全收、以讹传讹,要学会筛选。2016年11月7日,国家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这标志着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随着其他相关政策、法规、法律文件地不断出台,劳动者信息素养将成为一门通用素养,是每位职业技能人才走上工作岗前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毕竟,通过正确的方法获取正确的信息,通过正确的渠道正确的信息才是新时代劳动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高职院校应结合新时代的人才需求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缺乏的状况设置应有的素质教育课程。
1.3正确金钱观的缺乏。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驶入快车道,经济环境日新月异。与飞驰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内容仍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面。每当发生突发事件或者是不少学生纷纷曝出“资金流断裂”的消息。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因为各种原因参与了校园贷。平时靠着父母的生活费和兼职打工的收入能够勉强还上月供。但是一旦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们原本的生活状态被打破,失去了父母的支援和打工的机会,不少学生还不上欠款,网络贷款金额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网络的便捷和金融体系的完善为学生党的贷款提供便捷,尤其是进入大学以后,他们对金钱的意识开始觉醒,开始主动参与到获取金钱活动中。但是普遍缺乏管理金钱的能力、缺乏对金融产品风险认知、缺乏金融法律常识,这导致近些年“校园贷”惨案频发。与本科学生相比,正确金钱观的缺乏在高职院校学生中体现的更为明显。高职院校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认知能力相对较弱以及更早步入社会等原因,往往缺乏正确的金钱观,但是恰恰因为这些原因使得他们对正确金钱观的需求更迫切。自古以来中国人推崇宁静淡泊、不慕名利的品格,始终不肯正面谈及钱财的重要性,即使在专门的财经类院校里,所教授的基本都是资金运营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手段,家庭金钱观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相比外国的教育体系而言,中国的素质教育中缺乏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财商教育。Nielsen最新《2019年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18-29岁的消费者中有86.6%的年轻人都在使用信贷产品,其中实质负债人数为44.5%,信用消费成为中国青年消费升级的重要途径。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掌握理财手段显得极为重要。结构化调整金钱观,优化现金流能帮助人们更好的应对未来一个又一个的不确定环境。
2特殊时期下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策略
2.1课堂内外联动,培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高职院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纾解自身负面情绪,也将为他们未来就业、择业、职位晋升及自主创业等奠定了良好心理基础。在进行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时候不能仅靠单一的培养模式,应该充分调动课堂内外的多种资源,营造良好的情绪管理培养环境。课堂内外联动培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堂内部的培养,种培养方式主要体现在以授课为主的情绪管理能力理论知识灌输。建议高职院校可以在思政课程和心理课程中加入情绪管理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白情绪管理的概念,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掌握管理情绪、发泄负面情绪的方法。在此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建议采取小班授课,以心理教师和辅导员为主,班主任为辅,在授课过程中除了理论讲授之外还应当采用情景模拟或者游戏的方式加强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运用。另一方面是课堂外部的培养。当学生在课堂内初步掌握理论知识后,学校需要营造良好的情绪管理氛围来加强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课后心理教师的干预。可以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教师为学生进行情绪疏导,帮助同学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可以针对各个班级中的心理委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在课堂外的学生情绪引导方面分担心理教师的工作。二是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弥补课堂教学中单向信息传播的缺陷。将学生置于一个交互体验的环境中。通过新媒体辅助课堂外学生情绪管理的培养也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信息技术在学校安全教育中的实践
摘要:学生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避免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安全知识储备、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助自救能力,而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储备、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助自救能力则根本在于学校安全教育,从利用LED显示屏、校园广播、班级多媒体、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安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实现学校安全教育由纸媒体时代变革为信息化时代,促进学校安全教育变得更加快捷、经济,并最终构建安全、稳定的信息化和谐校园。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校安全教育;落实实践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生的健康、平安成长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学生安全工作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分为两大因素:一是学生安全知识储备、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助自救能力的内部因素,二是家庭、学校、社会安全防范措施及其环境的外部因素。做好学生安全工作应该做到内外兼修,共同努力。但要确保学生安全,最根本在于内因的主体———“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安全知识储备、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助自救的能力。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储备、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助自救能力则根本在于学校的安全教育。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时时提醒”落实实践安全教育
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学校安全同样也要警钟长鸣,那么如何做到学校安全教育警钟长鸣、时时提醒呢?
(一)利用校园LED显示屏在学生上、放学时开展安全文字提醒
现今绝大多数学校都有LED显示屏,主要位于学校门口、主教学区、行政区等位置,在学生上学、放学期间,将一些朗朗上口的安全提醒标语展示在显示屏上,不但能让学生从内心感觉到学校的关爱和提醒,而且能督促在校门口接送子女的家长履行自己的监护职责。例如:“一停二看三通过,麻痹大意是灾祸”“安全在我心中,生命在我手中”“珍爱生命、谨防溺水,远离危险、平安成长”等。
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矿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矿业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矿业类创新人才培养要解决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安全素养不高、工程精神不强等问题。太原理工大学从创新能力、安全素养和工程精神三个层次搭建了矿业类创新人才培养框架,构建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实现了自主式理念创新、多维度融合创新和递进式协同创新。
关键词:矿业类专业;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模式;工程精神
矿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矿业类人才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矿业类人才不仅要工程技术性强、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而且面临艰苦的工作环境[1-2]。随着新时期“双一流”“新工科”“工程教育”的持续推进,以及智能矿业、智慧矿山等新技术的发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矿业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3-5]。当前,全国矿业类高校积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6-9]。太原理工大学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这两个矿业类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省级特色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近年来,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系列政策的指导下,太原理工大学矿业类专业以国家的高等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为先导,以培养出更多满足矿业行业发展新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经过充分调研、广泛论证,结合矿业行业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太原理工大学实施了矿业类创新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矿业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本文将其提炼、总结,以期为相关院校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一、矿业类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矿业属于传统艰苦行业,在“市场化就业”政策的导向下,学生对矿业类专业的自信心和热爱度不如其他专业高。传统矿业类人才培养主要偏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是由于受到矿山安全生产压力、经费、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学生赴企业现场实习的时间有限,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当前矿业类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1)学生的创新意识、驱动力和条件不足,难以满足矿业行业科技革新需求;(2)学生安全素养不高,对矿业领域风险感知的敏感性不足,规避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3)学生工程精神不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工程伦理素质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针对上述问题
太原理工大学提出了“三位一体”矿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该培养模式针对矿业类专业的特殊性,完善了人才培养链条,重点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创新能力和工程精神。该模式的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三层面、四梯度、五自主”。“三层面”即创新能力、安全素养和工程精神,该模式从这三个层面搭建了创新人才培养框架;“四梯度”是指遵循教育教学循序渐进的规律,将上述层面划分为四个梯度,对应本科生大学四年培养过程;“五自主”即运用自主发现、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和自主评价,以生为本,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式学习方法。“三层面、四梯度、五自主”贯穿在本科生四年的培养过程中,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等各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