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安全事故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应急管理预案
一、总则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高效、有序地组织开展事故抢险、救援和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及省、市、县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此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应急管理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辖区内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主要包括:火灾事故、爆炸事故、交通事故、矿山事故、设备事故、雷击事故及其他安全事故。
四、工作原则
市政办粮食安全指导方案
一、编制目的及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粮食系统粮食的安全管理,防止发生粮食安全事故和区域性、行业性粮食安全问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粮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和谐发展。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粮食应急预案》,结合我市粮食系统工作实际,决定在全市粮食系统范围内建立粮食安全应急处置机制,特制定本方案。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以不断促进粮食系统粮食储存、加工发展为主线,对粮食安全实施有效监控,及时、快速、有效地处置粮食安全突发事件,预防和遏制粮食安全问题的蔓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粮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粮食安全预警,及时有效地消除生产、流通领域粮食安全隐患,防止粮食质量问题和区域性、行业性粮食安全隐患的发生,形成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粮食安全长效预警机制,增强生产和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增强广大消费者对粮食安全的信心,提高社会满意度,保障全市粮食安全。
四、组织体系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标准化管理探索
【摘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对提升相关机构的快速反应、组织协调和应急处置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传统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使用标准化的管理理念,提出了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的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应急演练;标准化
食品安全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基本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始终强调要加强食品监管工作。近年来,我国各地频发食品安全事故。“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至今仍让人触目惊心。这些食品安全事故不仅对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危害,同时因其具有群体性、突发性、敏感性等特征,还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带来严重影响。
1食品安全应急演练的重要作用
因为食品安全事故产生的影响巨大,所以为了能够预防事故的发生,并且在事故发生时各相关机构能够做到快速反应,需要经常进行食品安全应急演练。应急演练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相关单位及人员,依据有关应急预案,模拟应对突发事件的活动。食品安全应急演练作为教学、培训工作的重要方式,在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食品安全法》和《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都对演练的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食品安全法》第三条强调“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单设第七章专门对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作出规定。《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改善应急装备,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应急培训、演练。”2011年新修订的《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7.2演习演练”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以检验和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并通过对演习演练的总结评估,完善应急预案。”按照法规的要求,目前县以上各级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通常是以一起食物中毒为背景,事先设计好事故发生与信息报告、先期处置与启动响应、响应升级与协同应对、全面调查与舆情处置、风险研判与响应降级、响应终止与总结评估等一整套情节,运用情景导入、现场连线、实景演绎等方式,将事故处置场景逼真地展现给观摩团队,让参演和观摩队伍达到掌握流程、磨合机制、提升能力的预期目的,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广泛开展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通过应急演练,加强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但是,随着应急管理实践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应急演练已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求,同时演练中也出现一些不规范,甚至是系统性的弊端,值得相关部门深入研究。
户外运动安全事故的特点及措施
作者:冯魏 仝二宝 单位:华侨大学体育学院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是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的推广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许多中外联合组成的探险队走向了世界之巅,同时户外运动项目也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攀岩、穿越、漂流等得到很多人的喜爱。当然,因为户外技术的不成熟、户外装备的局限和户外安全保障意识的薄弱,事故时有发生,这些事故已经从有组织的国家、集体行为更多地转为自发的个人行为。这一阶段中,参与者除了有专业队之外还有一些业余队,户外运动事故呈现出次数少、但一次事故中常有多人遇难的特征,如1986年中美三支队伍的长漂10人遇难,1996年8位登山者命断珠峰等。2000年至今是我国户外运动的社会化阶段(表1),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参与到户外运动的行列中,俱乐部和自发组织等社会性组织成为户外运动的中坚力量,户外运动项目众多,逐渐与国际接轨,户外运动的目的也由探险和超越发展成体验和个性化的追求。当然,因为大众的户外知识和技术缺乏,组织方的资质和能力也存在问题,这一阶段的户外事故呈现发生率较高,遇难人数不断攀升,并且遇难者呈现年青化趋势。
近年来我国户外运动事故死亡(含失踪)人数发展趋势2000年以来,我国户外运动迅速发展,户外运动的人群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户外事故的发生呈现曲折上升的趋势,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国大陆户外运动事故死亡(含失踪)人数已达203人(境外人和地区未作入统计范围)。由于受到媒体资料和关注度的限制,实际受伤人数和受困事件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仅以2010年为例,具不完全统计,全年共发生各类型户外事故98起,涉及人数874人,其中死伤24人,受伤38人,失踪9人。从曲折上升的曲线我们可以看出(图1),当户外事故频繁发生、死亡(含失踪)的人数较多时,会引起人们对户外安全的关注和重视,次年事故发生率也会相应降低;反之,事故发生率则较高。然而随着户外群体数量的不断增长,事故发生的总体数量和死亡(含失踪)人数不断创下新高,这种趋势若不能得到缓解和改变,将导致户外运动成为一种畸形的高危运动,难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我国户外安全事故成因类型分析随着户外安全事故发生率的不断增加,媒体和社会组织逐步关注和重视户外运动的安全问题。自2007年起,中国登山协会每年都会年度户外登山事故报告,为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详实的资料和参考。从最近四年户外安全事故成因类型来看(表2),滑落与坠崖成为事故发生率最高、伤亡人数最多的原因,事件数占总数的38.1%,因此受伤人数占总受伤人数的30.1%,死亡(失踪)人数占总数的22.7%,是户外安全事故中最致命的因素。其次,落水溺毙与失踪发生事故件数较高,其导致死亡(失踪)人数也较高,致死率惊人,达316.6%(19/6)。另外,暴雨与山洪这一项仅仅4次事件(3.2%),其导致的受伤和死亡(失踪)人数分别达到12人和25人,比例占11.6%和20.3%,这一数据说明暴雨与山洪往往能引起集体伤亡事件,必须引起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重视。从主客观因素来看,主观因素导致的户外事故占总数的77.8%,导致死亡(失踪)人数也占总数的58.5%;从客观因素导致的事故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事故是由于个人或集体户外技能的不足和客观因素互相叠加造成的,若能提前掌握天气及户外安全知识,则可以避免很多伤亡事故。同时,户外运动爱好者自身的健康程度和户外急救水平也影响到事故的发生。在阅读资料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事故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真正由于不可控外力导致的意外极少,说明户外参与者自身安全意识存在明显不足。
户外运动项目与安全分析目前我国户外运动项目很多,不同项目发生的事故率也有所不同,通过对2007—2010年户外运动各项目伤亡人数的统计,我们发现登山和穿越伤亡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各项,在这两个项目中死亡(失踪)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9.9%(图2)。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这两个项目参与的门槛不高,似乎不需要有专门的技术和装备,很多初级“驴友”以“无知者无畏”的勇气参与到登山或穿越的活动中,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户外活动经验,一些人犯下低级的错误导致伤亡的发生,甚至经常发生同样的错误,如夜间行进导致坠崖,扎营位置不当被山洪冲走等。(注:为区别高海拔登山,登山运动通常是指在海拔3500米以下、青藏地区为5000米以下进行的登山活动。)其他项目由于参与门槛较高,需要专业的教练员、技术和装备,参与者自身较为重视并且准备充分,所以事故发生率相对较低。
户外运动组织特征与安全分析目前我国户外运动的安全管理还处在一个真空状态,专业的户外组织和资深的领队对于户外运动的安全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些户外俱乐部或公司安全管理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资质,专业教练相对匮乏,甚至有些户外装备店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在网上进行宣传并自发组织活动,却没有能力安排有资质的领队,这些都易导致事故的发生。除了户外俱乐部和公司组织的活动以外,许多活动都是“驴友”网上自发组织的,这些自发组织的户外活动更是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如缺乏专业知识、装备、技术,当出现紧急事件时,都不知道如何处理,常常发生因受伤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而最终导致死亡的事件。从图三中可以看出,无组织无领队性质的户外活动中出现伤亡的几率最大,占所有伤亡事件的46%,在无组织有领队和有组织无领队的比较中,领队的作用似乎大于组织的作用,这让我们对组织方的资质和能力产生怀疑。
户外运动地域特征与安全分析在各种户外安全事故发生的地域分布上,绝大部分的事故发生在山地,以2010年为例,共发生75起户外安全事件,其中67起发生在山地,最容易发生户外安全事故的省份是北京,共15起,其次广东10起,四川7起,而青海和西藏的高海拔山区总共才发生3起事故。山地安全事故主要表现形式为高原反应、体力衰竭、迷路、坠崖等事故,以及由于滑坡、泥石流、雪崩、暴风雪等自然灾害导致的各种安全事故。其中发生最频繁、涉及人数最多的事故,是因时间、天气、地形三方面客观原因导致迷路继而被困。迷路同时也是导致山地伤亡和失踪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山地地势复杂,频繁的发生安全事故,如北京箭扣长城、四川四姑娘山、陕西子午峪等。这说明户外爱好者们在线路规划、时间管理、队伍控制、定向导航方面普遍存在主观能力上的不足。#p#分页标题#e#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方案
一、总则
1、目的
为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处理工作机制,有效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确保发生事故后有效控制和及时救助保障人民群众和职工的人身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国家、集体和企业的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矿山安全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3、工作原则
①救援原则:以人为本,科学施救,保障公共安全。既要依靠科学,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危害,又要加强保障措施,妥善处理、科学规范、高效运作,提高应急处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水平。
铁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反思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的各行各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安全事故的频发,给社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要的影响,安全生产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隐患排查治理是有效地防范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的主要办法。为了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和控制水平,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铁路运输安全就要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文章对铁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意义及分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也提出了铁路安全生产的相关措施,为今后在铁路安全生产方面提供帮助。
关键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输逐年呈现上涨的趋势,具有运输量大和运费低的特点。我国“和谐号”动车组的研发和广泛使用,使我国铁路运营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而在铁路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铁路安全生产问题,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安全生产是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发展时更应加强重视。
1铁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意义
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在铁路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对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和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是很有必要的一项举措,依据“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及“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执行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铁路运输安全。
2铁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分类
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因违反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没有按照生产的操作技术标准规程进行和未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人为操作不当的危险状态和管理存在的缺陷,这些因素都会出现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主要包括一般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这两个方面。一般事故隐患危害较小,即使发生后也能够立即排除,其整改的难度也不大,容易立即整改。而重大事故隐患则不然,其危害性和整改难度都非常大,一旦发生就会导致全部或局部要停产停业,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整改才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其他外部因素使生产经营单位本身难以排除的隐患。根据铁路运输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及事故隐患分类标准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详细地划分:Ⅰ类事故隐患:包含重大事故隐患,其危害性较大和整改难度较高,在排除隐患治理过程中所涉及多个专业系统,同时还需要铁路总公司组织治理的隐患。Ⅱ类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在隐患整改时自身难以完成,具有一定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进行治理整改还需要铁路总公司主管专业部门来进行决策或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来治理的隐患。Ⅲ类事故隐患:虽然具有一定的危害程度和整改起来的难度,但是出现隐患后,在各个单位之间就可以自行解决或者相互协调治理。
厂矿特种设备管理论文
1健全厂矿企业特种设备管理体系,强化各个环节的管理
首先要求确立厂矿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管理责任。成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委员会,由厂矿直接负责人、安全部门(体系人员、现场安全员)、设备管理部门人员、设备作业人员等组成。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委员会:特种设备管理员、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特种设备安全知识,满足国家有关安全技术规范对其任职资格的要求,并经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考核合格,持证上岗。由安全部门、设备管理人员,共同具体组织制定、修改、落实各项设备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并检查执行情况;并且传达、贯彻上级有关特种设备安全的指示以及法律、法规、标准。特种设备管理员、设备作业人员需定期、不定期检查特种设备状态和使用情况,及时对特种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情况紧急时可以决定停止使用特种设备并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安全部门、设备管理部门还应该具体负责特种设备事故的调查、处理、统计、上报等工作;明确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使用、维保、检验等)的各个环节及责任人员,组织实施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及管理;具体负责特种设备应急预案的制、修订,具体负责应急预案的演练;具体负责突发事件或事故的响应、处理、调查和报告等;负责或督促特种设备的注册登记,编制定期特种设备检验计划,落实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的送检工作。建立特种设备台帐,收集、管理特种设备档案。再来继续探讨一下特种设备理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就是人们工作中时刻离不开又与人们具体工作行为密切相关的行为规范。每一项工作每一项行为,作什么,如何作,要达到什么标准,都要明确、具体。只有各司其职才能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针对厂矿企业使用的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要对超期服役的且资料缺失的设备,坚决停止使用,需要报废的办理相关手续。而采购新设备时应考虑设备性能、质量、了解生产厂家的资质、资历。在安装验收阶段,要请有资质的机构对设备的性能、精度、负荷等进行试验,出具试验报告后,由地方特检所检验、注册登记后才能投入使用。所有原始凭证:合同凭证,包括设备购置、制作设备、修理设备等活动的各种合同协议;技术凭证,包括产品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合格证,定期性能检测记录。应当作为长期存档的资料存于资料档案室,已备作为排除故障和预防事故的技术依据。对目前已经在用的特种设备,建议由有维修保养资质的厂家对其进行专业化的服务(维修、保养等工作)。由使用单位按照月度对专业化服务单位进行考核。我单位经过两年专业化服务试行,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月度故障频发率由25%下降至3%,这样的模式为厂内特种设备安全高效的运行、为生产接续的顺利进行提供的有力保证。
2完善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该制定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分为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坍塌、车辆伤害和其他伤害。主要原因又分为人为操作失误、设备缺陷、自然原因和人为破坏。根据危害程度,将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Ⅰ级)、重大事故(Ⅱ级)、较大事故(Ⅲ级)和一般事故(Ⅳ级)四级。Ⅰ级和Ⅱ级由厂矿单位上报公司一级后由公司按规定上报,启动上级预案。Ⅲ级启动公司预案。Ⅳ级启动本单位预案处理。针对一般事故,厂矿企业要设置应急指挥机构(含应急组织体系和指挥机构),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应该由厂矿企业的直接负责人、各主管机电的领导、各职能部门、供应部门、驻各厂矿服务部门、保卫部门、财务部门、医务所等组成。应急指挥部的主要职责应包括:应急救援指挥部接到特种设备事故报警后,应立即召集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研究制定抢险救灾方案,实施事故救援,并随时将抢险救灾进展情况向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上级地方政府部门汇报。负责日常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修订,统一安排和组织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指挥参与应急抢险救灾工作。指挥部全面准确地了解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各种信息资料,分析把握事故灾难事态发展变化趋势,及时做出应急救援重大事项的决策;协调厂矿单位以外的有关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参加应急救援工作;积极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经验。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五个组,分别为:现场指挥抢险救灾组、技术支持组、物资供应及资金保障组、医疗救护组、事故调查组。现场指挥抢险救灾组,负责指挥现场抢险工作,实施应急救援指挥部制定的抢险救灾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组织现场抢救,处理突发灾变;技术支持组,主要研究制定抢救技术方案和措施,提供与抢险救灾相关的图纸、资料,参与救灾抢险及恢复生产的准备工作;物资供应、资金保障组,主要保证抢险救灾中物资和设备的及时供应,并及时迅速运送到指定地点;医疗救护组,主要负责对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护;事故调查组,负责对发生的事故调查等工作。作为厂矿企业,每年应至少举行一次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演练,邀请地方安监局及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监察部门观摩指导。演练完成后要积极总结,吸取经验,为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3结语
总之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相结合,才能保证特种设备安全高效的运行。
作者:牛明明 单位:神东煤炭集团设备维修中心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模块化管理探析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匹配快速发展的建筑市场需求,因此如何创新施工安全管理理念,优化安全管理途径成为当前建筑安全管理事业发展的核心。本文以案例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探究了安全模块化管理工作要点,旨在为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和加强安全监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安全;模块化管理
1.案例分析
1.1工程简介。城发青岛商业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当地规模巨大、业态最全、体验感最强的商业地标性建筑。此建筑总建筑面积226648.93m2、建筑高度24m,建筑层数为地下2层、地上4层,建筑用途为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分包单位负责人参与的安全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了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的局面。
1.2本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重难点分析。(1)在东西两区基坑中间进行基坑开挖作业,需在相邻基坑支护边进行再次支护桩施工,但由于特殊环境及场地问题,无法采用大型设备进行支护桩作业,故现场采用人工挖孔桩施工,如何提高人工挖孔桩施工的安全性,这是此位置施工的重难点[1]。如图1所示。(2)通常商场设置大型采光中庭,中庭为大跨度钢结构,本工程钢结构型钢梁单根重量大,跨度大,跨度最大为29.2m,重量为8.5t,吊装危险性极大。(3)单层面积大,洞口多,施工节奏快需要防护设施及时跟进,因工序交接快,可能造成防护缺失情况下施工现象。(4)交叉作业频繁,由于工期周期较短各工序会紧密穿插,各项工序交叉进行,管理协调困难(5)防水施工、安装施工、钢结构施工破坏安全防护措施,现场消防安全形势严峻,工程全周期存在大量动火作业,动火点分布广,可能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1.3建筑施工安全模块化管理途径分析。首先,要具备施工安全风险防控的基本要求,对于建立施工过程中的应急安全预防管理方案,实现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安全风险等,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其次,具有安全预警模块的优势,可将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并开展综合评估,建立预警信号,达到对安全管理的事前控制。最后,具有事故处理、事故分析和安全措施最大化的优势,通过模块化,制定更为完善的施工技术方案,构建全面的监督管理机制。1.3.1安全施工模块本项目作为商业化建筑,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应严格落实商业建筑建设标准,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制定专项项目安全管理细则,包括建筑各层的高度、施工工艺和流程、建筑材料的采购质量等[2]。同时,还要依据建筑安全管理细则,加强对施工中安全风险的预判,加强安全应急处置机制的管控,并在实际施工环节中,与多家建筑材料供应商保持良好的联系,建立建筑材料、建筑机械设备等应急管理及应急保障系统。1.3.2安全预警管理模块在本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中,采取了安全预警管理模块,高效建立房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加强小组合作,科学合理地应对施工风险,积极挖掘风险源、促进安全风险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要积极对风险管理等级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分析,并结合施工风险的是否严重,制定有效的风险预防管理计划,对降低施工风险具有积极作用。1.3.3施工安全事故处理模块具体而言,当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以后,需要由施工人员就地迅速反应,并详细记录风险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及处置过程,统计人员是否存在伤亡等,第一时间开展安全事故的救援、及时疏导现场,开展急救处置工作。要加强施工安全事故局面的控制,及时地巡查,上报到施工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保障施工安全事故的处置合理性。1.3.4安全事故分析模块(1)需要及时地分析安全事故处理的反馈,全面地了解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如事故发生时间、发生周期,直接有效地确定事故责任人及关联人,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出具调查报告。事故发生后,及时成立事故处理小组,进行调查和反馈工作,加强对事故的客观处理分析,明确主要领导责任制、主要责任人及间接责任人等[3]。(2)作为主要责任人,在施工现场安全事故调查后,要明确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产生的最终损失和后果,确保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方法符合房屋建筑安全施工的具体要求等。(3)要完善《安全事故总结报告》,并在报告中,细化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和归纳,确保应急处置方案工作能够符合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1.3.5安全措施模块现有的施工安全模块化管理措施主要体现的是安全管理成果,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落实和维护。(1)需要详细分析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中的相关内容,明确和落实事故处理方案,加强应急预案的管理和实施。(2)要开展项目内部的施工安全集中培训,将施工安全模块化管理方案有效落地实施,完善其在安全事故作业过程中的使用功能[4]。此外,在《安全事故的总结报告》中,对所提及的安全处理措施进行事故发生后的经验总结,同时在房屋建筑建设项目上,所具备的共性较多,因此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可借鉴性也很多,属于完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模块化的优化条件和基础性资料。
2.模块化管理的应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