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安全法治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意识的养成教育
摘要:随着网络和社会的深度融合,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也承担着网络诈骗、侵犯个人隐私权等负面因素甚至危险因素的侵袭。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中的重要部分,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意识的组织性、科学性、实效性,从而强化教育效果,更好的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意识;养成教育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大发展、科技大发展和网络大发展的全新时代,信息、科技、网络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深度融合。大学生作为新兴事物的重要接受群体,更受网络时代的影响。他们通过网络课程提升个人能力,通过网络新闻推送实时观看社会动态和社会变化,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开展交友活动,通过网络娱乐活动放松自己的生活。然而在他们“赖以生存”的网络社会中,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威胁财产安全甚至人身安全的潜在风险。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在这个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家在享受网络便捷的时代,却有太多的大学生沉迷网络,在网络世界甚至现实世界中遭受到巨大的伤害。网络诈骗致使大学生忧郁甚至轻生,“裸贷”逼债致使大学生自杀等等,各种骇人惊闻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敲响了警钟,大学生在网络时代面临的各种危险层出不穷、广泛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从大学生成长经历来看,长期处于家庭和校园这两个相对封闭、安全的环境里,未曾直接面对社会。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中的危险因素缺乏敏锐的辨别能力,更不用说在相互“看不见,摸不着”、缺乏直观性的网络社会里,单纯的大学生更是缺乏辨别危险的观察意识和较强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给犯罪嫌疑人提供了更多的可乘之机。他们往往利用网络社会的不可触摸性,以单纯善良的大学生为对象,实施不法行为。例如,犯罪嫌疑人会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散播小额贷款消息诱惑大学生进行贷款,他们会用看起来相当具有诱惑性的条件来诱导那些为了贪图一时虚荣而急需用钱的大学生,用表面的“无息贷款”隐藏背后的“巨息目的”,用巨大的骗局来遮掩背后的不法目的。犯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通常会在放款之初诱导大学生填写相关的信息,甚至获取极其私密的信息以满足放款条件,待学生无能力偿还巨额利息时,再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开展威逼利诱。还有的骗局中,犯罪嫌疑人通过不法手段盗取大学生社交平台账号密码,再以该学生身份向其好友发送借款信息以达到骗取钱财目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这些潜在的危险就会缺少辨别能力和防范能力,尤其是一些因爱慕虚荣需要用钱的学生往往容易掉入犯罪团伙的陷阱中,甚至发生一些严重的后果。还有的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谈恋爱等交友活动,而网络对犯罪嫌疑人起到一定的隐蔽作用,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受害的风险。二是政府存在监督和管理上的客观不能。由于网络系统的庞大,网络用户的分散,导致政府部门对网络事件的防范和管理难度也会大大提高,如遇到网络诈骗或网络贷款等情况,调查取证和实施抓捕的难度往往比现实社会中的案件要大的多,而且受害人的损失也难以追回。比如在有些网路诈骗案件中,犯罪团伙不在中国,单独一件案件涉及线索很少、标的很小,很难突破警力的局限,将每件案子都能第一时间解决。因此,助长了犯罪嫌疑人以大学生为目标,通过小标的积少成多的方式来实施犯罪。三是高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为主要职能,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一方面,缺乏专门的高层次安全教育管理人员,一般人员仅基于岗位而熟悉岗位,因工作而熟悉工作,缺乏从专业性、技巧性等方面对安全教育管理的把握。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并未针对网络社会,存在网络方面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而沿用了传统安全管理的理念和体系。
二、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和危机处理能力
高校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工作研究
摘要:在高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安全法制教育一直都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高校教师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内涵的分析和阐述,同时,充分剖析当前高校在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高校学生安全法制教育方略,推动高校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本文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工作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完善安全法制教育体制、创新安全法制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高校安全法制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融合,有利于提升高校安全法制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策略分析
一引言
在高校的日常教育与教学管理活动中,安全法制教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也是高校教师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为了能够推动高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健康、有序地开展,引导学生们树立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帮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教师应从当前的安全法制教育工作现状出发,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特点,围绕学生们的个性特质和主体需求来开展有效的安全教育工作,推动高校安全法制教育工作朝着人性化、常态化和长效化的方向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社会、社会组织或者群体通过运用一定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与思维理念对社会各成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得社会各成员们能够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诸多社会矛盾或者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进高校安全法制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施。高校学生安全法制教育主要是教会高校大学生学会分辨是非,从安全法律心理、观念、理论、信仰等方面来强化大学生安全法律意识,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安全技能,灵活、随机地应对多种安全法制问题,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高校通过开展安全法制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道德观,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诠释安全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安全法制意识与能力得到全面的塑造与提升,促进高校大学生更加综合、全面的成长与发展。
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安全法制教育工作中的困境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下的高校安全法制教育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分析高校安全法制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对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下的高校安全法制教育提出“构建健全安全法制教育体系”、“推进多元丰富的教学方法”、“推进安全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开展”等策略,旨在为如何促进高校安全法制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法制教育
1引言
当代大学生是国民经济法制、国家社会建设的人才。在当前社会环境中,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心理状态等情况,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更加投入的学习是高等教育工作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由此可见,对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下的高校安全法制教育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相关社会团体组织,基于特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及道德法制规范,有目的地对参与其中的成员开展精神上的教育,并借助该种途径帮助每一位参与成员养成满足社会要求的基本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又是帮助执政人员解决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
3高校安全法制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法律七进工作要点
2017年“法律七进”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市委对依法治市工作的安排部署,集中精力抓落实、抓巩固、抓提升深化,深入推进“法律七进”,切实组织实施好“七五”普法规划,狠抓“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机制落实,着力实现“法律七进”标准化、常态化和品牌化,做到法治宣传教育有声势、有影响、有规模。
一、将“法律七进”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依法治理工作目标考核,建立完善“法律七进”组织领导保障机制,将“法律七进”工作同本地中心工作、本单位业务工作相结合,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县区要集中打造一批“法律七进”示范点,做到每“进”都有示范标杆。
(责任单位:市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市直各部门)
二、组织实施好“七五”普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和人大常委会关于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建立运行全省统一的公务员在线学法考法网络平台,组织开展国家工作人员网上学法、考法活动。
(责任单位:市司法局、市依法治市办、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市直各部门)
三、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完善“普法责任清单”,明确执法部门的普法责任。推进以“12·4”宪法日宣传活动为统领,集中开展“1+10”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一月一主题、月月有活动,上下互动、全市联动。
(一)结合三月法治宣传月组织开展以“三八”妇女维权、“3·15”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安全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师法律素养养成分析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今年将开始小学教育德育师范专业方向招生,未来毕业生主要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少先队工作以及学校德育工作,而道德与法治教学自当是主要工作。结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的要求,本文将对教师的法律素养做一分析,以期为小学教师教育德育方向和职后教师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一、道德与法治教师法律素养概述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指平日的修养,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还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1]在《辞海》中,修养指个人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达到一定水平。[2]由此看来,素养应是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在政治、思想、理论、知识、艺术、道德品质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法律素养,简言之,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3]该定义只是说明了法律素养的外在表现。我们认为,法律素养应该是内在法律修养与外在运用法律能力的相互统一,结合素养的一般定义,法律素养一般可以定义为:个人经过长期培养和锻炼在法律理论、知识、思维以及运用法律的能力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包括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思想和观点、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法律进行思考,以及运用法律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法律素养指个人为了从事教师职业,经过一定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所获得的关于教师职业法规知识、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应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也可以称为法律素质。[4]道德与法治教师属于一般教师范畴,但是,由于其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大量法律理论、观点、知识,其法律素养应高于一般教师,不仅包括教师职业法律素养,还包括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具备的法律素养。据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法律素养主要指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经过培养和锻炼所形成的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法律素养,以及按照国家法治教育方针、政策及课程标准要求,为从事法治教育教学所具备的法律素养。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法律素养的具体要求
(一)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是法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很难具备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及形成对法律的情感和信仰。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现有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具备的法律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法律理论知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法律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应了解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概念及本质特征、法的价值,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关系,基本法律概念等。二是对宪法的深刻理解。《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特别突出了宪法教育,教师必须对宪法有深刻的理解。掌握与宪法的有关的基本概念,如公民、国籍、基本权利、国体、政体、国家制度、国家体制、国家结构等;掌握宪法的特征、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国家结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认识理解宪政,正确看待当代宪政思潮。三是对于部门法的一定了解和掌握。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的法律知识,教师需了解和掌握的部门法包括宪法,涉及宪法及宪法修正案、国籍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刑法,涉及刑法及刑法修正案等;民商法,涉及民法总则、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婚姻家庭法等;行政法,涉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家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环境保护法、消防法、食品卫生法、禁毒法等;程序法,涉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等;经济法,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还包括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法等。
(二)基本法律意识
街道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七五”普法收官之年。2020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委四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和县委第十四届八次、十次全会精神,主动适应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围绕服务大局,坚持守正创新,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和推进依法治理,以做好“七五”普法的收官和“八五”普法的谋划为主线,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和法治乡村建设,为推动“六个”建设营造更优法治环境。
一、坚持把学习宣传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全民普法的首要任务
(一)深入学习宣传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街道党工委中心组学习内容,结合“双百”等活动开展系列宣讲,推动领导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增强全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的要求和部署,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结合普法工作,大力宣传我国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促进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与全会精神统一起来。
(三)认真贯彻落实县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及其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的决定事项和工作部署。组织协调召开普法工作会议,协调推动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坚持把服务大局作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核心要求
(四)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精神,组织开展“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专项普法宣传工作,学习《中共委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小组关于加强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大力宣传与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营造依法防控的法治氛围。强化疫情防控普法工作组织协调,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及时公布典型案例,深入宣传全国普法办编印的《病毒肺炎疫情当前防控工作有关法律知识问答》,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引导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
中学法制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中学法制教育的问题分析
中国现行法律近三百部,如果组织学生学习这些条文,从宪法到刑法、治安管理法,再到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等,就是一个法学本科生也不可能熟练掌握。可见,中学法制教育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上了课、考了试、面上是应付过去了,但不该忘的还是忘了、不该做的还是做。这种离开了主体对法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理性加工,仅通过课堂记忆所形成的法律知识只能是简单存储于学生的法律知识之中,很难形成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理想,更难树立起法律的信仰。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了,但事实上,中学法制教育地位十分尴尬:首先,负责法制教育的课任老师多为政治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法律专业相差甚远。这就导致他们多数照本宣科,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其次,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大多以升学率为指标,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一路为考试科目开“绿灯”,尽可能地挤压非考试科目的授课时间,同时在培训经费上也很难倾斜到法制教育。
中学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索
我们在感受“五五”普法带来喜人成果的同时,反思中学法制教育存在的一些缺憾后,更期待“六五”普法教育能从以下方面落实,为构建法治校园、和谐校园保驾护航。以其说法制教育从性质上从属于德育教育,不如说校园法制教育更是素质教育。可见,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同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的相同点是两者目标的同一性———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不同点是道德教育以净化人的内心世界为主,法制教育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为主。要想提升人的品格,就必须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同时来进行塑造,即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结合的方式,而不存在二者之间具有从属性的问题。所以,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本身的完整并且地位独立的体系。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运用案例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利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是提高法制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必要保证。其次,在实践教育方面,通过第二课堂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得到教育和启迪。例如组织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审判,参观监狱,观看法制宣传教育影片,举办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的辩论活动等等。这样,在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便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体验中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形成了立体的教育模式,切实增强了法制教育的实效。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引发了民主、人权、法治等理性精神的张扬,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对人的关怀、尊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和自由是法治理念的精神底蕴,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法治理念的价值取向。法治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为人们的行动注入规则意识,当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能够把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社会公认的规则作为一条准则来衡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帮助他们养成一种自发的意识,事事都要在头脑中问问自己,这样做是否合乎规则?如果不合规则去做某件事情是一种很羞耻的行为,要受到良心的强烈谴责。
大学生网络直播法律意识教育探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极速发展,网络直播在大学生中成为新兴流行事物。其全天候、全过程、全方面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取向,时刻进行着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章阐释新时代下,以法治思想为指导,以网络安全观为要求,分析法治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从网络直播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入手,综合阐述网络直播潜在的法律危害,探讨网络直播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直播;法律意识教育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极速发展,网络直播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全天候、全过程、全方面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取向,时刻进行着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网络直播产业中存在许多损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乱象,而大学生们仍存在涉世未深,媒介素养能力不足,认知、分析、辨别能力有所欠缺等问题,其价值观体系易受网络直播乱象的影响,易出现各类违法问题甚至触犯刑法的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法治思想正是规范新时代下网络直播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探讨新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直播法律意识教育路径研究颇有现实意义。
一、法治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法治思想指引了新时代大学生前进方向。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产物,是我国数十年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法治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西方“法治”视野下“党大还是法大”的伪命题,是解决新时代大学生精神困惑的重要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正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成其为真正意义之人民民主专政的法治,与西方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统治的“法治”不同。除了中国和少数国家,当代世界仍处于被西方资本巨头统治的时代,资产巨头控制传媒向世界有利于其阶级统治的思想、理念,使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们在信息茧房中被洗脑。西方媒体通过国内的某些“公知”向我国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传播“党大还是法大”就显见其险恶用心,法治思想解决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的难题,给了新时代大学生重要的精神指引。
(二)法治思想服务人民,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的保障。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较他们的父辈更具有信息接受的独立性。从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角度,法治思想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保障。总书记指出“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1],清晰地传递出大学生们正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服务对象。西方法治的服务对象是大资本家、金融巨头,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才是为人民服务的,以人民满意为目标。
(三)法治思想是人民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知法守法。服务网民、服务人民,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最好例证[2]。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使得法治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天然具有人民性,天然地对腐朽的西方思想具有抵御力。2020年的疫情使全国人民乃至全球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而国外疫情依然肆虐。在疫情面前,我国的人均安全性是美国的近600倍。疫情中,美国混乱、无序,只有大资本家、金融巨头的利益得到美国法治的保护。美国是西方世界的灯塔,灯塔濒临倒塌,西方所谓的法治优越感也逐渐崩塌,真面目渐渐被世界人民、中国人民所认识。正值百年未有之变局,党的五中全会上,法治思想首次亮相,它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重要遵循。从宏观而言,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大学生抵御西方错误法治思潮的重要武器;从微观而言,法治思想能够有力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