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发展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安全发展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安全发展论文

煤矿安全生产及企业发展论文

1地质测量概述

地质测量工作是煤矿开采工作中最基础的前期准备工作之一,其主要就是利用科学的测量设备和技术对煤矿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全面详细的勘察,获得较为精确全面的数据信息,给煤矿生产提供相应的参考。一般来说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第一,掌握详细的地质资料。这是地质测量最主要的内容,测量人员在测量工作的运用下,可以对煤矿的地质状况进行细致的检测记录,获得较为全面的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进而实现对开采区域地质状况综合的分析;第二,给开采提供信息参考。煤矿的总体建设情况关系着开采工作的正常运行,也影响着开采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进行开采前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地质环境综合地勘察测量,对该地区的地质状况做详细的分析,该地区是否适合建矿、怎样建矿合理等都可以起到意见参考的作用。

2地质测量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1提供及时的灾害预报

煤矿开采工作因为大多数是处于地下的工作,而且工序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环境因素,人为原因主要是在管理制度方面对于安全防范措施的考虑不周全,没有有效的应急预案;自然因素主要是由于矿区内地质构造有较大关系。要实现从地质方面对事故的有效控制,就必须加强地质测量的工作,从煤矿地质测量的功能性来说,对于矿井较深的地区的地质状况无法做到全面完整的测量,不能掌握详细的地下信息,仅仅凭借煤矿地质测量是不能对矿井下面的工作情况有综合把握的,但是测量工作可以对地下的水文情况有很好的把握,从这方面来说,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水患灾害的发生,而且在现代测量工具的不断改进下,对于地下的一些地质岩层构成特性、地层的松散状况以及煤质都有很好的把握,从而对可能引起的灾害起到很好的事前预防作用。

2.2保障日常生产安全

第一,煤矿的安全生产是进行开采工作的前提,而这一前提的有力保障就是地质测量工作的高效性,要把地质测量工作贯彻于整个开采工程中,从开采初期的方案设计到具体的施工,再到最后的出煤检测环节都不能忽视地质测量工作的重要性。煤矿企业要得到地质勘察人员对于地区地质测量的分析报告后根据实际开展方案设计和开采工作。第二,自然环境的把握。煤矿中对开采工作的安全生产制度的制定是在对地质基础和水文环境掌握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物探、钻探以及巷探对地质构造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可以实现对煤矿的工作面、内岩层、构造变化等部分的明确的预测,从而实现对顶板的全面管理和矿区安全开采。另外,在对煤层的变质带范围、变质的程度方面地质测量工作也有很大的测定作用,尤其是在煤层的厚度的计算上,可以有较为精确的数据信息。

阅读全文

发展安全型电子商务论文

一、电子商务系统安全体系结构

在电子商务系统的不同层面,需要采用相应的安全体系结构。如果由内到外划分层次,它们是:

(1)交换层。交换层是提供封装数据的公平交换服务的;条作为同意进行交换的条件。

(2)传输层所谓公平意指,双方要以收到对方封装数据。传输层是实现客户和服务器之间根据规定的安全角色来传输和组织商业活动所需的数据信息的。因为数据信息的基本类型包括:签名文本、证书、收据、已签名的陈述、数字化商品、访问某种服务所需的信息、获得物理商品所需的信息等,所以传输层包括付款模块、文档服务模块和证书服务模块。

(3)商务层。商务层负责提供邮购零售、在线销售等商业方案,包括保证相关信息安全的模块。

(4)服务层。服务层是提供安全通信服务的,所以包括密码服务、通信、归档、用户接口和访问控制等模块。

电子商务安全性要求可以归纳为下面的指标:

阅读全文

图书情报领域云计算研究概况与进展

 

每项新技术的出现总能给图书情报领域带来新的变革和发展机遇。新技术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促使其服务方法和服务方向的改变,让信息被获取变得越来越方便,作为热点技术的云计算也不例外。自2008年底至2009年初起,云计算开始引起国内图书情报界的关注,随着胡小菁、范并思等文章的发表,国内图书情报界对云计算产生了极高的研究热情,表明了业界研究人员对新技术的高度关注及不断探索的学术精神,如范并思所说“图书馆学应该关注云计算,云计算离图书馆不远,关注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的传统”[1]。笔者对2009~2010年刊载在期刊上的关于图书情报领域的云计算研究论文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及评述,旨在了解并梳理近年来图书情报领域云计算研究论文的概况、特点和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1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收集   为了准确、全面检索到2009~2010年图书情报领域关于云计算的研究论文,笔者用“云计算、图书馆”,“云计算、情报”,“云计算、信息”等关键词,以及用篇名“云、图书馆”,“云、情报”,“云、信息”等,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和“中国引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并将所检索到的论文篇名、关键词、发表年份、来源刊物及引文频次拷贝到Excel排序,将重复的论文删除,统计得出论文共156篇。   1.2研究方法   将来源刊物分为核心图情刊物、普通图情刊物和其他刊物,旨在能更好地分析国内刊物对云计算研究关注度之间的差异。国内的19种核心图情刊物,有18种刊载了云计算研究论文。统计得出:刊载过云计算论文的3类刊物共有64种。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从论文的来源刊物、发表年份、载文量、作者人数及其所属机构、引文频次等方面对64种刊物、156篇论文进行统计。   2统计与分析   2.1年份及各类刊物载文量统计与分析   对3种类型的64种刊物所刊载的156篇论文的发表时间、载文量及刊均载文量等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可看出:各类型刊物云计算载文量均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普通图情刊物和其他刊物,2010年比2009年分别上升了91.67%和85.71%。从云计算载文量67篇(19+48)及刊均载文量3.72篇看,核心图情刊物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普通图情刊物。载文量的急剧上升,表明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人员广泛关注云计算的研究,且关注度越来越高,并积极探讨云计算在图书情报领域中的应用。另外,从云计算载文量和刊均载文量看,国内的核心图情刊物对云计算的研究非常重视,使得云计算研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交流,与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图书馆2.0”,5年的研究论文208篇[2]相比,其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这说明云计算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将给图书情报领域带来积极的影响。   2.2作者机构、发文量与人数统计与分析   对156篇论文的第一作者的发文量及所属机构进行统计,以明确研究者所在机构的整体研究水平及在不同机构中的分布情况。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云计算主要是各类型图书馆的工作者,分别占发文总数的71.80%和第一作者总人数的72.54%,其中,高校图书馆发文量最多,占发文总数的56.41%,作者也最多,占第一作者总人数的55.63%;高校院系排第二,发文篇数占17.95%,发文作者占16.90%;高职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及科研院所3种机构的作者人数和论文篇数,均相对较少,其他机构最少。这一统计结果表明,云计算的研究力量主要以各类型图书馆工作者为主。同时,也揭示了研究力量薄弱的高职图书馆也进入研究新技术的行列,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主要是与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及计划实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很大的关系。而高校院系作者在新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始终起着引领的作用,如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的范并思、胡小菁在《大学图书馆学报》第1期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图书馆2.0”论文,到2009年在《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第4期发表的关于“云计算”论文,掀起国内图书馆情报界对新技术的研究热潮。   2.3各核心期刊云计算载文量及载文总量统计与分析   由于各种期刊的出版周期不同,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各种期刊对云计算研究的关注程度,对各种期刊云计算载文量及其载文总量进行统计。但鉴于对2009~2010年刊载云计算论文的64种期刊,统计其各自的载文总量的数据比较大,笔者取18种刊载过云计算论文的核心图情刊物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在18种核心图情刊物中,《图书与情报》、《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学研究》各刊载9篇,虽然3种期刊的云计算论文篇数相同,但《图书与情报》占载文总量比例最高,占2%,;其次是《大学图书馆学报》,虽只刊载6篇,但占载文总量的1.78%,比刊载了9篇的《情报理论与实践》的1.15%还高,同理,《情报学报》中云计算论文的比例也高过《图书馆建设》。统计结果显示,18种核心图情刊物关注了云计算的研究成果,这表明国内图书馆情报领域的核心期刊对云计算研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高度的重视,是云计算研究的主要交流平台,尤其是占载文总量比例较高的刊物。相信未来的发展趋势,各种核心图情刊物对云计算研究的关注度会越来越高。截至2011年6月30日止,笔者从本馆订阅的核心图情刊物及CNKI检索到的数据显示,2011年已有32篇关于云计算研究的论文在核心图情刊物发表。   2.4被引频次统计与分析   为了反映研究者及其论文在学术界的影响、受重视程度、论文与论文之间的联系,以及未来在图书馆情报界的发展前景,采用引证分析法,对156篇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包括论文的篇名、来源刊物、第一作者及其单位和发表年份、引文频次进行排序、统计。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含10次)的论文共有18篇,共被引440次。这里只列出被引用20次(含20次)的论文信息,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1)被引频次在20次以上(含20次)的论文共有10篇,除了一篇是2010年发表的,其余的均在2009年发表,尽量避免了被引论文因发表年份不同带来被引频次的差异,因此,统计合理,具有可比性。10篇论文,共被引320次,占被引总数440次的72.27%,属高被引论文,说明这些论文在图情界的影响力比较大,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2)从来源刊物看,18篇论文均来源于图情刊物,其中有14篇来源于核心图情刊物,占77.78%,是高被引刊物,从侧面表明核心期刊是学术研究交流的主要园地。(3)从作者及作者单位看,多数是高校,且部分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可谓是硕果累累,如范并思、刘炜、胡小菁、李永先等。他们都是图书馆情报界的领军人物,其研究成果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因此他们的论文被引频次最高也在情理之中。论文的高被引率,表明云计算的研究队伍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研究力量不断加强,云计算在图情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也将非常广阔。#p#分页标题#e#   2.5关键词的统计与分析   对156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删除重复的关键词之后,共计462个,其中含“云”的关键词共有10个。出现频次1~3次的有28个,4次以上(含4次)的有20个,研究内容涉及图书情报领域的多个方面。笔者取4次以上(含4次)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关键词,旨在明确云计算研究者近两年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主要内容,分析云计算研究的发展趋势及给业界带来的影响。统计结果见表5。笔者对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逐一进行研读与分析,并根据表5统计的关键词,总结和归纳得出:云计算的研究主题除了多数人描述的基础理论之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云计算在图书馆服务方面的应用。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等服务模式的改变,进而可提供SaaS服务(软件即服务)、云服务等创新服务模式,从而可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2)云计算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应用。云计算可以将信息资源、数字资源、竞争情报等放到“云”中,即云存储,进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提升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   (3)云计算的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在信息资源服务及共享中存在信息安全、保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及隐私方面的风险等等。王长全[3]、胡小菁[4]等提出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4)云计算催生云图书馆和云图书馆员。云计算的到来将使图书馆员依托云而非实体图书馆提供服务,成为云图书馆员[5]。王红探讨了云图书馆平台技术与应用[6],胡新平提出了建设区域云图书馆以及产业分工明确、协同发展的完全云图书馆[7]。   总体来看,研究热点主要侧重于研究云计算的基础理论、云计算对图书馆的影响和云服务在图书馆的实现[8]、云存储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应用[9]、安全策略研究等主题。在2010年3月以后,云计算研究已逐渐由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转变,如张叶红的《数字图书馆云计算安全架构及其管理策略》[10]、林小勇的《云服务下信息用户隐私权保护》[11]、董浩、赵需要的《云时代竞争情报搜集策略变革》[12]、黄华的《基于图书馆云计算的信息安全对策研究》[13]等。可以预计,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在2009~2010年短短的两年时间,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云计算研究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研究呈多侧面、多角度,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的各项工作。学术界的学者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对新技术给图书馆情报领域带来的机遇、应用的新问题及应对策略等进行探讨和研究。论文作者以各类型图书馆工作者最为活跃,研究成果借助核心图情刊物,在国内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在核心作者的引领下,云计算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另外,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图书馆不断引进专业人才,使研究力量薄弱的高职馆也进入研究新技术的行列,给我国图书馆情报界的学术研究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但也存在不足,表现在:(1)一部分论文所描述的主题类似,缺乏创新与独到的研究视角。(2)应对策略与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多为一般性论述,缺乏足够的实证、调查与分析。(3)云计算在图书馆情报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多数重复阐述,包括信息安全、版权问题、隐私权问题等。(4)基础理论研究多,笔者对156篇论文进行研究与统计,绝大多数论文描述了云计算的基础理论。   从2009~2010年云计算研究论文的总体看,国内的19种核心图情刊物,有18种关注了云计算研究,使得云计算研究得以迅速发展,广泛交流。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科技论文的总发文量已居世界第一。可见我国已经是科技期刊大国。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科技与创新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讲话。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等方面对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了部署。2018年6月27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电力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强调“鼓励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有促进作用。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是由科技期刊或者说是期刊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出版的构成三要素是编辑、复制、发行。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将科技创新传递给读者,促进了科技创新的传播与推广。而且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版物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也说明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等精神产品的载体,对科技创新有传播、推广等促进作用。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科技期刊肩负更重的责任与使命。

2如何强化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发挥科技期刊的效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发挥好载体作用

要努力提高刊文质量,做到内容为王;要紧跟最新趋势、把握行业脉动,进行征文和约稿;要严把审稿关口,择优录用科技创新论文。无论是观点创新还是试验方法创新;无论是对经典理论的挑战创新还是对经典理论的继承再发展创新都可以作为创新的要素。没有创新点、老生常谈、东拼西凑没有实际意义的论文坚决不录用。要设置科技创新相关栏目,开拓编辑思维,提高编辑水平,培养编辑对创新性论文的把控能力。科技期刊编辑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搜集、猎取最前沿的科技创新信息。通过约稿或编辑敏锐的洞察力发现科技创新稿件,然后通过审稿、编辑等环节把本行业的最新动向、最新科技创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等刊发出来。很多期刊都设置了科技创新栏目,以《电力安全技术》为例,该刊从2010年设置“研究与开发”栏目,六七年来刊文数量与相应科技创新专利申请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

阅读全文

主编角度下科技学术期刊建设浅析

摘要:本文是作者2020年12月11日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从主编的角度,围绕科技学术期刊建设讲了4点建议:1)要培育和促进期刊成长,2)要认清和重视期刊“本体”,3)要把学术期刊办成读者看得懂的刊物,4)要把期刊办成新知识的积累平台。

关键词:期刊建设;科技学术期刊;主编

我从2001年起担任《安全与环境学报》主编,一直伴随着它的成长和发展至今。2001年以前,该刊名为《兵工安全技术》,从1999年起我也是它的主编。从2003年2月起我还担任了《科技导报》主编,到2014年第23期后不再担任,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机关学术刊物。当科技学术期刊主编这么多年,我认为期刊建设是主编的主要职责[1-3]。这中间有4点体会值得谈一谈。

1培育和促进学术期刊成长

培育和促进科技学术期刊不断成长,是主编的重要责任。如果说,科技学术期刊是一个容纳科技创新的平台,那么,主编显然要承担起培育和促进期刊成长的责任,培育和促进这个平台的成长。如果你是一位主编,你一定想让这个平台能够容纳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的科技创新。为此,期刊在科技界科技创新圈子中的各项功能都必须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主编的职责。主编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他也不仅仅是领导期刊编辑部的编辑工作。为此,一年又一年,学术期刊要不断成长:小平台成长为大平台,影响较小的期刊成长为影响较大的期刊。就说《安全与环境学报》吧,2001年第1卷第1期容量只有64页,到2020年第20卷第6期已有459页,全年达到2504页。科技学术期刊这个平台的长大也不仅仅是做大,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长高和体质量的增大一样。我们都知道,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面,国家的经费投入数量很重要。经费增加了,成果也就多起来了。2019年我国的科技投入已经超过2万亿元,达到22143.6亿元,在国际上稳居第二。这个数据比2018年增长12.5%,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3%。值得指出的是,在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时,科研体制、机制、制度、机构、人才队伍以及重大研究课题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中间的改革和变化,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而且是科学技术有机体品质的提高和成熟度的增强。中国科技界从“科学的春天”那年开始,长大了、变强了。作为科技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学术期刊不能弱而不强,也不应长得太慢。承载新世纪新时代的科技创新是科技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如果它缓慢地成长,或甚至停止长大,这个历史使命就会落空。要从科技期刊各个要素的角度推进期刊的发育成长,就像由人的各种器官、部分等组成的各个人体必需体系的发育。人的器官、部分等从一出生就在发育、长大,科技学术期刊的各个要素也要从一个期刊的诞生之时起,逐渐发育成长,不能总是处于幼儿阶段,一些要素从来不作改变。实际上,科技学术期刊不仅仅是由学术论文组成的,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内容的科学合理展开与发表、作者队伍、审稿队伍、读者群,这些要素有一个明显的共同要求———哪个要素都不能缺失,也不能有缺陷,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学术期刊的科学技术创新的平台。说到培育期刊成长,主要就是各个要素统一在科技创新意义上的共同成长。质量成长、质量发育就是科技学术期刊各要素不断成长的核心内容。

2认清和重视学术期刊“本体”

10多年前我接手《科技导报》主编工作时,要求编辑部在各专业各学科正在搞研究做实验的科技工作者中寻找作者和他们的论文,发表他们的新成果。这个要求一下子打破了刊物已经逐渐固化的作者圈以及日益政论化的论文内容。建立与科技界本体(即广大科研人员)的广泛联系,这是我当时首先想到的。思考一点“本体”问题对于主编的工作是有益的,因为这样的思考会影响到主编的工作对象。科技学术期刊的本体是什么?在哪里?对此,大家当然会想到学术论文。的确,一个期刊的日常工作就是处理与学术论文有关的许多事务,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即没有学术论文就不会有学术期刊。这当然没有错。可是,这其实没有回答“本体”问题,因为我们不会说办一个学术期刊仅仅是为了帮助大家发表学术论文。这还不是回答“为什么要办期刊”的正确答案,尽管有一些作者可能就是这样想的。我们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有2个主要的目的[4]。学术论文要发表的时候,总是因为研究有了新的成果。这些成果多数是新的理论、规律。从自己科研的成果中,发现科学的、工程的、技术的规律,这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从科技界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积累考虑,发表学术论文是为了交流和积累。虽然说科学技术的研究最终要化为一种个人的活动,至少对大多数专业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是这样的,但是,科学技术上最后成功取决于集体的努力,这中间包括具有各种互补技能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巨大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协作和互动,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决于思想的共享、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发现,但还要取决于全世界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对话,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积累。积极发表能为这种交流、对话和积累做出贡献的原创性学术论文,也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在科技工作者、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三者中,科技工作者是这三者的本体。一位主编最重要的任务,可以说是以人为本、运营期刊。主编建设期刊的第一要务,是注重科技工作者作用的发挥,培养好作者,发表好论文,办出好期刊,促进专业发展与这三者的完美融合。专业科技工作者是专业学术期刊的“本体”。认清两者融合后的全景图像,对于促进期刊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期刊是一个科学技术百花园,那么,主编就是这个百花园的管理人。科学管理很重要。投稿人是谁?百花园需要各种花、草、树木,那么投稿人就是花草树木、百花园所需之物的提供者。审稿人是谁?编辑是谁?百花园的花卉需要设计、培育,布局也需要设计,园林、环境、植物、水系等科普需要讲解员,保护林木等需要护林员。审稿人、编辑就是这些人员。读者是谁?百花园中人来人往,读者就是这些人。虽说一花一木都很美丽,但百花园就更美了。今天,科技学术期刊百花园有一个明显区别于其他种类期刊的特点,即所有这些投稿人、审稿人、办刊人、读者其实是同一批人,他们处在一个专业性、学术性非常强的科学共同体中。科技学术期刊其实是这个圈子的“窗口”。科技学术期刊百花园的另一个区别于其他种类期刊的特点,是他们从事着同一个专业、学科中的科学技术研究,他们从事研究(包括发表学术论文)是为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是他们共同的(同一的)崇高使命。对于主编来说,对于期刊来说,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层次上开展与科技工作者各种形式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主编要以人为本办期刊。与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成为好朋友,成为知心人,是一位主编崇高的任务。办刊人、编辑人员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技术研究者,仅仅成为科研人员的朋友是不够的。他们在期刊内、编辑部中,要时时关心、研究、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之所以要这样,一是为了服务于科学共同体的宗旨,二是为了服务于研究人员,三是为了淘汰落后的研究。在本专业、本学科的范围内,世界的前沿在哪里,学术的焦点在哪里,难题的关键找到了没有,谁在攻关,不妨讨论讨论,用文字记录下来,提供给大家。而且这往往同时回答了“期刊应该发表什么样的学术论文”这个问题。这种能力也是与一流学术期刊相对应的。在以人为本的方向上做得越来越扎实、全面,办好一个期刊、进而把它办成一流学术期刊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阅读全文

本科毕业论文实验室管理探究

1毕业论文实验室现状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实验室结合专业方向,将实验室分成两部分,一是教学型实验室,包括食品微生物实验室、食品分析实验室和食品工程实验室,主要承担本科实验教学、大学生创新实验及大学生挑战者杯等任务;二是科研型实验室,包括水产品贮藏与加工研究室、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研究室、亚热带特色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研究室、海洋药物研究室和两个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水产品深加工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要承担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实验任务。每年,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方向,共计10个班,约350人的毕业实验都是由这两部分实验室承担,又尤其是教学型实验室为主,基本上60%~70%的毕业生论文实验都安排在这部分实验室。因为这些教学型实验室首先是要完成大量而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兼顾科研实验任务,这给毕业生做论文实验带了较大压力,加之学生对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仪器设备操作使用、维护及注意事项不太了解,而且在实验过程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期间又缺乏有效的指导机制和监督机制,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活动的随意性增加。举个简单例子来说,学生毕业实验结束,剩余的实验原料、试剂药品,经常是未妥善处理,往往还放在实验室的试剂柜或药品柜中,还等着实验人员清除,这大大增加了实验室老师的管理工作量。而毕业论文实验的指导工作量仅仅归于指导教师本人,这无形中也会引发指导教师、学生与实验室老师三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毕业论文实验的正常开展,进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同时也影响了实验室正常管理工作。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食品微生物室为实例,对毕业论文实验的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想法,以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规范与管理。

2毕业论文实验管理建议

2.1进入实验室的培训

学生开展实验前,先将安排在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所有学生集中,针对这些学生进行集中培训。首先,让这些学生了解和学习学校及学院有关实验室的各项规章与制度,如《广东海洋大学实验室安全制度》,《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验守则》,《广东海洋大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与《广东海洋大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等,让学生明白怎样进入实验,进入实验室后该如何做,出了紧急情况如何处理及损坏仪器改如何赔偿等等。然后,实验室老师跟指导老师一起对这些学生进行实验室包括常规常用试剂的配制,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基础实验技能的培训。因为笔者管理的是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因此结合实际,对学生安排了菌种的接种,培养基的制备,实器材的包扎,高压灭菌锅使用,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染色方法(尤其是革兰氏染色法)等基础实验的培训,介绍了各种实验技能的操作方法及要点,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仪器设备的维护。之后让学生一个一个进行动手学习操作,纠正不规范及错误动作,让他们真正学会这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让学生了解食品的各种表:微生物室管理登记表,如进出实验室登记表,仪器药品的领用表,仪器设备借用记录等等。做到有根有据,有章可循,让学生明白这些手续是如何办理与填写。此外,在培训会中还规定了实验室小组长,让其安排好每名毕业生实验固定的位置和柜子,安排每天实验室的值日,其他学生必须听从小组长安排,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来,以减轻实验老师的负担,还能锻炼学生的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培训结束后,对这些进入食品微生物室的学生还要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笔试和仪器操作考试(辅以口述),成绩达95分者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毕业论文实验。经过培训与考核,学生就能安全有序,合理正确的开展实验了。

2.2实验过程的管理

经过进入实验室前的培训与考核,实验过程中的管理负担应该会相对少些。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按时按点到实验室,并做好考勤登记表。不能像以往散兵游勇似的,每天9点一拨人,10点一拨人,甚至是12点到实验室的。实验老师要时常抽查出勤表,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个人出勤少、在实验室露脸少的学生要督促并警告,而且要及时跟该生的指导老师汇报,让其指导老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实验出勤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规范实验室管理,树立实验室管理威信。针对个别学生因为实验安排需要的特殊情况(如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是),提前申请,可以另行处理。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时常需要借用药品试剂、仪器设备,实验老师规定每周几个固定的借用时间点,只能在这规定些时间点跟实验老师借用仪器设备。不能像以往那样,学生缺什么仪器,缺何种试剂,实验室老师像保姆似的,必须随时给准备好。这不仅耽误老师时间,也对学生也没有约束作用。规定好借用时间,也有利用督促学生安排好自己的实验进程。实验过程,需要使用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需提前预约好,如果预约好,又没按时使用的话,要口头警告,若是再犯此类错误,停止使用相关仪器设备一个月。如需要借用一些大型的仪器设备,或者是固定资产,而且使用时间较长的,指导老师需要提前跟实验室老师沟通协调,并做好借用登记。实验过程中,遇到实验理论或者技术问题,学生需及时跟指导老师联系沟通,实验室老师如有条件,也可协助解决。如果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毕业生需要开展毕业实验,实验室老师要妥善安排好毕业论文的实验场所。

阅读全文

采矿工程安全研究可视化探析

摘要:为了解国内采矿工程安全研究的整体概况并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以2007—2020年间收录于CNKI的503篇以采矿工程安全为主题的核心文献为基础数据,以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方法为基础,对论文产出、作者特征和机构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关键词:采矿工程;安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

当今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城市规划、人类生产生活等的需求,采矿工程在各国的发展尤为迅速,采矿业年产量、年产值呈现逐年增长趋势[1]。由此可知,采矿工程的发展对于国家发展而言极其重要,但由于采矿工程属于高危行业,采矿安全事故在全球各地区仍持续发生,特别是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成为该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2]。因此,为了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在给予采矿工程安全方面极大重视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资助,因而采矿工程安全形势一片好转。为了使采矿工程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国内外许多学者逐渐对采矿工程安全领域展开科学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有效的与安全相关的方法和建议,并以文献的方式进行发表,达到业界成果共享的目的,从而促进该领域的发展。这些研究文献中包含的理论、信息能较为有效地从侧面折射出采矿工程安全方面的状态。但到目前为止,国内还少有学者对采矿工程安全研究领域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尤其缺乏对采矿工程安全领域热点和趋势分析方面的研究。自2012年5月以来,Google首次将知识图谱应用到其搜索引擎。随后,国内各行业先后兴起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来分析本行业学科研究前沿和知识发展动态的浪潮,并且先后取得了一定成果。在知识图谱构建过程中需首要解决的是知识的建模及知识的表示方法。刘峤等[3]对当前知识图谱构建技术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关键问题进行了总结,李秀玲等[4]提出了一种基于工艺知识图谱的异构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模型的结构化建模方法,孙小兵等[5]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图谱对bug问题进行探索性搜索的方法,王琪[6]利用知识图谱将国内外大数据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比国际和国内大数据研究热点与趋势上的异同。基于以上总结分析,本文将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借助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分析中国2007—2020年间收录在CNKI(中国知网)上有关“采矿工程安全”主题的核心文献。通过对研究领域的时间、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可视化地展现这15a采矿工程安全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现状,并探讨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国采矿工程安全领域的发展提供更直观、清晰、可见的发展局势图,为相关学者后续的深入创新研究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研究选用CNKI为基础数据源,以“采矿工程安全”为主题,对2007—2020年间的数据库文献进行了检索。选取期刊来源均为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EI(美国工程索引)和核心,将数据整理后共得到实用文献503篇。该次文献获取方式均为人工剔除不符合条件的新闻、会议记录、学术报告等形式后得到文献数据,从而使获得的数据更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和权威性。

1.2研究方法

阅读全文

英文科技期刊专题策划实践

1高度重视专题策划推动期刊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的学术交往不断增加,反映科研成果、作为国际学术交流重要平台的英文科技期刊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仅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批准了30种英文科技期刊的CN号[1]。一本英文科技期刊从创刊到稳定在较高水平上发展,通常需要经过5到10年的艰苦努力。对于创办时间不久的新刊,由于其国际影响力还不够高,一般稿源相对不足,尤其是自由投稿的数量不多,质量偏低。而采用以策划专题的方式来组织稿件、集中反映热点研究方向的成果,是实现期刊顺利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国内一些研究者提出了科技期刊专题策划的方法和路径。黄敏提出专题的特点要新、实、特。“新”是具有新意,探讨的内容应该是热点;“实”是说创新与应用相结合;“特”是指专题应具有特色。丁筠归纳了通过学术会议组织英文科技期刊专题应注意的事项。张春丽探讨了发挥编委优势、建立优质论文作者数据库、跟踪学术会议和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组约稿的模式[4]。《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TsinghuaScienceandTechnology》)原为综合性英文科技期刊,创办于1996年。2011年,为提高该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办刊水平,主办方清华大学将其改版为信息类专业化期刊。因为期刊所涉及的学术范围、读者群和作者群发生了重大变化,该刊实际上与创办一本新刊相差无几。在进行期刊定位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国际上,同类期刊已经有数百种,仅IEEE(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数字平台Xplore中就有300余种同类期刊。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期刊出版环境,如何找到突破口和立足点?该刊主编,时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孙家广院士指出:信息领域的研究方向非常多,期刊一定要选择和跟踪热点研究领域做专题策划。主编团队和出版团队紧密配合,经过7年多的持续努力,策划和出版了近40期反映信息科学前沿发展的专题,内容涉及大数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云计算、普适计算、生物计算以及信息安全等。由于专题时效性强、反映的内容集中,出版后迅速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该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国内还有不少英文科技期刊也高度重视专题策划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中国通信》多年来坚持专题策划,每期出版一个FeatureTopic专栏,内含数篇热点研究方向的论文。《摩擦(英文)》自2013年创刊以来,连续5年策划了“Biotribology”、“Superlubrication”、“ScienceofFriction”、“ThinFilmLubrication”以及“6thWorldTribologyCongress”等5期专题,对《摩擦(英文)》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英文科技期刊专题策划的主要来源

2.1主编团队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自改版伊始,由主编孙家广院士在全球聘请了10位国际著名学者担任副主编和副编辑,组成了一个主编团队,它是期刊的学术核心。这些学者绝大多数为IEEE或ACM(美国计算机学会)的会士,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选择信息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进行专题策划,并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专题策划的特约编辑(GuestEditor)。该刊改版后第一个专题出版于2011年,是有关无线传感网这个热点研究方向,由副主编、IEEE/ACM会士、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刘云浩教授,副编辑、IEEE会士、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XiangyangLi教授和笔者经过多次研讨共同策划的。主编团队聘请了副编辑、IEEE会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YuWang教授担任该专题的特约编辑团队负责人。5位特约编辑在全球组织了15篇稿件,通过严格评审,录用了其中的4篇。该专题的其余5篇稿件是通过约稿的形式组织的,其中包括笔者邀请的副主编、IEEE会士、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授IvanStojmenovic的高质量论文。

2.2学校资源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4个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自动化系、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2个研究实体(信息技术研究院、微电子学研究所)、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等组成,承担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一批重要的国家科技项目。清华大学在信息科学方面的雄厚研究基础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其中,一大批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众多教师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并担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进行高水平的专题策划提供了浓郁的学术氛围。IEEE高级会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唐杰副教授与笔者共同策划了多期数据挖掘的专题,专题中包括IEEE/ACM会士、美国信息网络学术研究中心主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系韩家炜教授的2篇高水平的论文[7,8]。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任天令教授为该刊策划了多期微电子学专题,吸引了包括IEEE会士、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AlbertWang教授在内的众多优秀稿件,同时专题中也包含了任天令教授课题组在石墨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随着清华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众多的国际学者来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访问学者或短期讲学等。出版团队利用国际著名学者访问清华大学的机会,与科学家紧密合作,策划高水平的专题。笔者就曾与来访清华大学的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滑铁卢大学ShermanShen教授一起策划了智能电网的专题,其中,ShermanShen教授课题组的论文[9]进入到2015年2月IEEEXplore百篇文献排行榜(每月在400万篇文献中按使用量高低顺序排列的前100篇),至今,该论文在WebofScience数据库中的引用量已达42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