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爱国人物事迹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的价值思考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所形成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有助于加深大学生的“红色记忆”,引发情感共鸣,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应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内容,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校园文化;育人
我国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应然平台,亦应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接班人的理想摇篮。因此,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应充分发挥在引领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先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内生动力,以期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红色文化资源“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对培根铸魂、协同育人作用特殊,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1]《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为校园文化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行动指南。因此,高校应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对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引领作用,丰富和优化校园文化,不断开创新时代育人新格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及其特征
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种形态。物质形态,主要包括革命遗址、旧址、旧居,革命文物,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精神形态,主要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包括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等在内的红色精神谱系,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灵魂所在,还包括红色人物与红色故事。红色文化资源范畴内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是相互联系、互为渗透、彼此作用的有机统一整体,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红色文化资源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充满民族智慧的文化[3],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先进文化价值”[4]。她蕴含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凝结着时代的核心价值元素,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5],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中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涵具有政治导向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和精神激励功能。我们应充分认识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不断拓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与渠道。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考
[摘要]初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利用本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价值取向;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历史学科是中考科目,一些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抓基础知识和识记重点知识上,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书中重点,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鉴于此,有必要在历史教学中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讲述中国古代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我们的祖先开创了领先于世界的科技与文化,为世界的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教师可以利用以下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秦汉时期西汉出现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原料易得,价格低廉,普及性比较高,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中国的造纸术对世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东汉的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学的鼻祖,写成《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论,全面阐述中医治疗的理论和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而华佗首创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祖冲之,在前人刘徽方法的基础上,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祖冲之对历法也有精确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了50秒,他科学严谨的态度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增强了中国科技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隋唐时期文化兼容并蓄,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人们积极向上,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唐诗、绘画、书法,雕塑等方面涌现了很多代表人物,在隋唐时期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中,使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在总结前人经验成就的基础上发扬光大,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世界航海事业、世界制度的变革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明清时期虽然历经了八股取士和闭关锁国,科技的发展没有之前辉煌,但是在文学艺术上出现了四大名著,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成就。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学生见识了文化的传承,体会到了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鼓励学生学习先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国人要深感自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这样的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之心。
二、讲述中国近代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从1840年开始,中国进入近代历史,开始了百年的屈辱历史。在学习这段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中国满目疮痍和中国人民历经的苦难,理解了近代中国所遭受的侵略,进而培养民族自尊心,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同时,在近代史中也涌现出很多仁人志士,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不仅意识到了鸦片对于中国的危害,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中国与外国的差距,与魏源积极学习外国文化,编成《海国图志》,成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内外交困。为了改变困局,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筹建新式洋枪队和海军。虽然没有达到改变中国的目的,但是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体现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的奋斗探索精神。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面对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涌现出更多的民族英雄人物,尤其是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的邓世昌,为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奋勇杀敌,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展开顽强激战,学生充分感受到英雄人物舍身忘死的精神,提升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签订《马关条约》,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力求改变中国命运。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力量弱小,被顽固派镇压。谭嗣同英勇就义,甘愿为变法牺牲。忧国忧民的孙中山,从1894年创立兴中会,到1905年创立同盟会,再到领导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最后到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基础。中间虽然历经袁世凯的复辟帝制,经过护国战争,维护了共和政体。尤其在后来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决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进行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国民革命的胜利打下基础。而积极奋进的共产党人,在的领导下,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涌现出无数优秀的共产党人,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历史最终选择了共产党,而共产党肩负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最终成立了新中国。学生从历史中深刻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共产党人用鲜血换来的,提高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怀。通过对近代史中很多英雄人物事迹的学习,学生感受到近代的中国人民不仅遭受苦难,还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为赢得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为了人民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学生从爱国人物的光辉形象中树立了民族自尊心。
初中语文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策略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外阅读为平台,以写作教学为跳板,以课外活动为契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爱国主义;教材;课外阅读;写作与实践
教育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而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爱国主义教育应实施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产生爱国之情,树立爱国之志,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高尚品德。
1以教材学习为依托,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1]语文教材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依托。
1.1立足现当代人物事迹,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
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今天所授的“道”就是爱国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理想,让每个学生乃至每个公民都具有对伟大祖国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爱国之心。[2]只有对祖国一往情深,才会对祖国无限依恋。例如在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闻一多先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大业,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勇敢捍卫民主与和平,体现了他作为卓越的学者和大无畏的民主战士的伟大情怀,更是凸显了他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在学习《邓稼先》时,让学生了解到邓稼先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怀着炽烈的爱国激情,毅然回国,报效祖国母亲。他身为“两弹元勋”,为了祖国的主权和稳定、繁荣和富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要让学生懂得,邓稼先的精神核心内容就是爱国主义。
多方位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浅议
摘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关于在新时期多方位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位教育教学团队、教育载体、课程思政、爱国主义教育、专业化思政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时期;多方位;思政教育
当代青年,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后备力量,对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所说: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思想也是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要指导。
1教学管理队协作,多方位教育引导
高校要想高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提就是要制定一套完善的高校管理制度。由于目前各大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所以党的十八大之后,高校要注重立德树人的思想,进而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成效率也在不断提高,这也有助于高校更好的研究如何提高教学团队和学生管理团队的协作,多方位引导教育学生,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目前高校主要是由辅导员和班主任管理和负责学生的思政,由于大多数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非思想政治专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思想引领的专业性,但这并不妨碍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国家对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不断完善,高校开始注重立德树人的思想,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思政教育一直都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由于国家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各个学生的发展程度,所以说国家要求各大高校加强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素养,而且有助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各大高校要想高效地完成思政教育工作,就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和工作水平。
2发挥课程思政优势,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目前我国的发展处于关键阶段,并且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所以要完成这个关键性任务就需要各大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重视,完善教育制度。此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重要指示:在各大高校当中,要加大对课堂教学的重视力度,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同步进行。自党的十八大会议之后,立德树人成了各大高校最注重的教学理念,高校的老师要善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以学生为教育重心,营造出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氛围。
三光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
【摘要】
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兵。在地质工作的长期实践中,地勘队伍凝聚形成了独具行业特色的精神———“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这与当今正在开展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处。
【关键词】
“三光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三光荣”精神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三光荣”精神是团结感召全国地矿系统职工为祖国为社会倾力奉献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筑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也是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一致的精神纽带。“三光荣”精神强调为社会主义地质事业无私献身、艰苦奋斗、开拓实践、建功立业的精神品质,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了奋发有为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化。“三光荣”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属意识形态领域,在逻辑关系上是种属关系,内容上具有兼容性。“三光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地质事业的具体体现,进一步弘扬“三光荣”精神,有利于推进地矿行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三光荣”精神的提出和发展
新形势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
公安队伍专业化进程的推进,对警察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公安院校作为预备警察培养基地,在加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中,必须以思政课为主导,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同时把加强警务化管理与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搭建高效的网络学习平台,最终在警务实践中不断强化警察职业道德。
关键词:
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不断完善,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更加凸显和复杂。在此新形势下,公安机关为了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正常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对公安队伍建设,特别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预备警察的公安院校,能否培养出政治上坚定可靠、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公安预备队伍,直接关系到今后公安队伍职业道德素质及公安工作的成效,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此可见,公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一、新形势下公安院校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指警察在公安工作中应该遵循的,以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持的,调整警察各类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及警察自身在公安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状况。[1]公安工作中权力腐败、暴力执法、服务态度恶劣等问题的存在,说明了部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缺失。在此,公安院校应全面发现并深刻分析在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和文化精髓,是兴国之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起到一种有效的积极作用,对初中生的教育意义重大。本文从语文教师的行为示范、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方面阐释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确立,他们的知识面得以扩大,独立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个人视野变得开阔,对一切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有着广泛涉猎的浓厚兴趣,个人的能力也得以充分发挥。而在此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语文学科占据了课程的主导地位,在课程分配的时间和分量上都有着其他学科无法超越的优势。语文课程除了教授他们最主要的语言文字等基本知识之外,其重要功能就是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因此语文学科特有的知识性、实践性、文学性、美育性等特点,使得语文学科成为重要的培育和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载体。正因为这个作用,语文课程教学就应充分发挥其重要功能,在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得语文教学对象的青少年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不可偏废的属性,对于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青少年对祖国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先天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外,还要着重进行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
一、初中语文教师行为示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圈大部分都在学校内部,而教师在青少年的学校交际圈中占着重要分量,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因此,要提高初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必须让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确保教育的正确方向。教师在与学生日常的接触交流中,要坚持言行一致,除了在课堂上渗透价值观教育外,更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让每位学生都能感知它、领悟他,从而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的优势。十八大后国家首次凝练了12个词,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概括。其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首先,语文教师要加强自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通过各种书籍刊物学习、各种会议精神的落实,领会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并能解疑答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遵循基本的教师职业操守,然而,现实中有一些教师做得远远不够,更谈不上给学生做好示范引领作用。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自我素养的提高,正确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符合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其次,在认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还要做到知行合一,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从小到大,教师一直都是学生的榜样,学生会听老师怎样讲,更会看老师怎样做。在学校里,从小学生就会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思想教育氛围中接受教育。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容易受到社会诸多阴暗面的影响,思想发生偏激,最终直接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不自觉地将这种阴暗面或偏激思想传染给学生,对学生的消极影响难以估量。所以,从学校的管理层面来讲,要加强对教职员工的思想文化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情操,建立实施品行操守的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发现教师中出现的不良思想问题并妥善解决,以免学生深受其难。初中学生只有真正切身感受到教师身上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观察到教师良好的品行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才会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各种教诲,从而学习、效仿,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和日常行为,并真正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细化,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马克思主义,形成自我内心信仰的力量,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百年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
摘要:党在百年的伟大征程中累积的宝贵经验与财富,是高校思政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学习内容。将百年党史教育融入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对于引领新时代的大学生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在探索百年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路径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百年党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更好地培养新一代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建党百年;党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
0引言
从中国共产党最初成立时全国只有50人左右,到如今我党发展壮大到拥有9500多万名共产党员。这披荆斩棘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员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并带领我们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推动革命建设与改革,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刷新辉煌成绩,开辟了属于中华儿女的新天地,书写了我国从近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在庆祝建党百年华诞之际,总书记于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开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的号召。而高校设立的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更应积极响应号召,将百年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强化对党史的学习,增强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因而要使得党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发挥最大培育价值,需不断探索、拓宽和丰富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路径,为充分实现党史育人功能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1百年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价值
1.1百年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价值
当代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板块设置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等公共教学课,这几门思政课构成了科学系统又相互交叉关联着的教学理论体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起到了全方位的理论指引。而将百年党史教育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当中,能够使得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由抽象变得更加具体,教材上每一个章节的知识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其中包含的人物及其特点也更加鲜活饱满,知识体系和价值概念也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论升华。百年党史的学习内容与高校思政课教材上的理论内涵完美契合在一起,可以通过党史教育更加生动的将我党的正确领导、革命纲领、伟大精神、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等结合高校思政教材上的理论内容,从而增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热情。大学生在高校思政课堂上感悟党的历史,感悟党的初心和使命,用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武装头脑,更深刻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