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预防卫生医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注重预防保健的意义
作者:任苒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纵观世界各国医疗卫生发展的历史长河,卫生保健服务主要集中在治疗而不是预防保健,集中在治疗疾病而不是减少其发生。然而,近年许多发达国家的健康目标与卫生改革和发展策略中,逐步出现了一个新的导向,即在推进医学整合和整体化保健的同时,日益重视预防保健的作用。
1为什么重视预防保健
与以前相比较,20世纪发达国家的健康问题和疾病结构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逐步减少,即使继续发生的传染病也大多治愈。与此同时,伴随着行为和环境等危险因素的逐步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非传染性的慢性病。癌症成为影响健康的新的突出问题。尽管这些疾病中的一些是可以治愈的,但是由于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单纯的治疗手段的成本效果不佳,不仅减慢了治愈的进程,高额医疗成本还致使社会和家庭陷入不堪重负的境地。同时,由于疾病的危险因素的广泛存在和不断增加,一些慢性病日益成为影响人群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危害。
以美国为例,研究显示,在生物医学惊人发展的时代中,目前美国的卫生系统处在最好的阶段也是最糟糕的阶段。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使美国卫生体系进入了高度发展的同时,美国人口的健康状况却持续恶化,卫生保健费用也在持续增加。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公共卫生干预的进展与实施,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以及职业安全等,已使美国人的期望寿命增加了25岁。但是,同时期,一些可预防的慢性病的患病率(尤其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等)仍在持续增加。美国卫生保健费用的支出与结果分析显示,人群中的5%患有多种和复杂的慢性病,他们大约消费了50%的卫生保健费用。据估计,到2010年,大约1.4亿美国人将患有各种慢性病[1]。并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意味着由于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构成的变化,未来的人口将比现在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卫生保健服务;加之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卫生费用的巨额负担和快速增加的发展态势。
另一方面,即使是最富有的国家,其可得的卫生资源也总是有限的。这种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卫生系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全部医疗卫生需要;同时,也迫使决策者需要从众多的选择中做出审慎的和明智的抉择,确保优先选择出那些对人群健康最需要、资源投入最具有成本效果的保健服务。然而,在现实中,尽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与在疾病发生后的治疗相比,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卫生系统的大部分资源仍主要花费在疾病的治疗上[2]。从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教训中,不难看到,健康发展目标与策略的选择失当和优先选择的错误,不仅要以生命和卫生系统绩效为代价,也将以大量卫生资源的错误配置和低效率为代价。美国就是此方面一个最典型的国家。由于卫生保健服务的优先选择不当,美国人均卫生费用比其他的工业化国家的中位数超过两倍;然而,许多卫生系统绩效和健康的指标均反映出这种昂贵的代价并没有带来好的结果[3]。如在OECD国家中,美国主要健康结果指标位于OECD国家的平均线以下;并且,由于对卫生资源并没有采取优先选择的方式,美国卫生保健系统被认为培育了并提供了“低效的”和“过度的”服务,或是有害的并且是昂贵的服务[4];甚至花费了上亿美元在一些不必要的服务上[5]。国际卫生系统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显示出,如果延续治疗为主的模式,没有一种灵丹妙药可以挽救目前资源配置失当和低效率的卫生保健系统。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许多发达国家近年来在国家层面的健康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策略以及卫生系统改革方向上,呈现出一个新的趋势———强调预防优先和重视预防保健的作用,提倡通过医学与公共卫生的整合,关注人的健康的整体化,将资源优先配置在具有好的成本效果的预防保健干预措施上;通过基层卫生保健的提供而不是依赖高层级医疗机构,来改变卫生系统缺乏整体化、缺乏可持续性、低效率、不公平、高成本的状况。
反映这一发展趋势的一个标志是一些发达国家日益重视加强预防保健对慢性病的干预作用,如美国,通过组建国家预防优先选择委员会以行使系统的进行预防保健干预研究和实施的职能。该研究委员会认为,预防保健可以提供高质量和可提供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因此应将其持续作为卫生系统的根基。作为一个国家,增加具有成本效果的预防服务的投资,不仅将节约有价值的卫生保健消费;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将有意义地改善人口的健康状况。美国的循证研究已获得了预防保健具有好的成本效果的有说服力的结果。例如,研究发现,如果对50岁以上人口提供定期的结肠癌筛查,每年将减少18000人因结肠癌的死亡,对每个挽救的生命年的结肠癌筛查费用低于13000美金,说明这是一项具有良好成本效果的预防服务。为了选择更多的具有好的成本效果的预防干预,减轻所有支付者,包括消费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在美国国家预防优先选择委员会的指导下,2001年美国对临床预防服务进行了优先选择的排序[6]。要求通过优先选择的方式,充当这些利益集团之间对话、合作和革新的催化剂,期待卫生保健消费者、提供者、政策制定者和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共同合作,对预防卫生服务的优先顺序进行排序。在国际上,英国一直被认为是关注并实施预防服务的优先选择的典范。通过优先选择,英国近年的卫生改革与政策一直在强调预防保健干预的重要性和关注初级保健方面上。2006年1月,英格兰卫生部出版了白皮书———《我们的健康,我们的保健,我们说:社区服务的新导向》[5],其中强调将卫生保健资源投入转向初级保健和社区,并强调预防保健的重要性。该白皮书中提到,“我们必须确定健康和社会保健服务的新导向,来满足我们所面临的未来人口的挑战。我们必须重新导向我们的健康和社会保健服务,使其机制聚焦在预防和健康促进上。这意味着费用重心的变更。”希望医院只提供他们应该提供的服务,使更多的服务的提供发生在更接近人们最需要的地方。
和谐医患关系构建路径分析
一、医患关系现状分析
患者视自己为商品消费者,不懂诊疗规范,过度强调自身权益,预后不佳则将疾病风险转嫁,道德义务履行下滑甚至行为过激。医务人员为逃避风险采取防卫性治疗风行。媒体的不客观报道、过分炒作引发医患冲突。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认为,信息不对称可能通过“逆向选择”作用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针对医疗纠纷的现有法律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起不到约束作用。
二、对策
1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快卫生立法是构建和谐
医患关系的基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涉及到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公众等多方面,需要全社会督促医患双方履行义务。长期以来,法律制度缺失,使得在一般商业领域视为犯罪的行为在医疗界却逍遥法外,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遏制,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受害者。应完善卫生立法,规范医患行为,医疗事故赔偿额与我国经济水平相适应,加强医患冲突的社会管理。
2加强医患沟通、培育医患信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
医患双方积极行动,在不平等信息交流中维护双方平等的权利,谋求关系和谐。医学伦理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从伦理学观点看,所有患者有权力享受医疗且平等,有权利监督医疗权利的实现。医务人员应改善医患交流,便于临床工作顺利开展,换位思考,尊重患者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进行多元利益的对比分析、优化选择,确保社会利益不受损害、多方利益合理兼顾。
医学心理社会问题思索
本文作者:张月英 单位:山东德州学院医疗保健中心
近年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了快速的交叉融合,其中表现之一就是社会学融入到医学科学之中,成为医学心理学中举足轻重的研究因素,组成社会的个体——人,并不是没有疾病的发生才称为健康,健康已由社会学的介入而延广到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并完全适应于社会环境的人的积极状态[1]。由此可知,社会心理状态是诱发人体患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重视对社会心理的研究就是对医学研究的重大推进。
1古代哲理的医学心理探讨
1.1《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分析
《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巨著,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至秦汉之间。《内经》中对医学社会心理学的论断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本性[2]。在《内经》理论中,如“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以上理论印证了道家代表老子之哲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名曰大”。(《道德经•二十五章》)认为世间有气,气有规律性,物是气的一部分,人也是这样。表明人具有社会性,是受社会环境所作用的,而且社会环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调节人的生理规律。若气运合一,则人健康发展,反之,人则呈病态发展。《灵枢•决气》将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等类别,并认为精微之气的运动、变化是整体之气变化的基础,而心理活动也是人体特殊的、运动的精微之气及其表现形式:“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为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以上论述也表明了人的心理活动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是人的心理活动受社会影响的医学表现。心理活动作为精微之气的产物,与人体健康有内在的联系。“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灵枢•本藏》)心理活动失常则破坏气在人体内的正常流转而导致疾病,或影响疾病的痊愈。“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灵枢•百病始生》)
1.2道教对医学心理控制的分析
老子曰:“致虚静,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第十六章)这便是老子所提出的养静论的原理与原则。他指出生命的源头,是以静态为根基的,所以要修养恢复到生命原始的静态,才是合乎常道[3]。庄子也说过:“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尤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庄子•天道》)认为圣人不是因为觉得清静有好处才有意清静,万物不足以挠乱内心的清静才是真正的清静。因此,道教把“清静”作为道教教义之一。如同《真仙直指》所说的“清其心源”、“静其心海”,在修炼中追求一种“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的常清常静的境界。道教有《清静经》如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谴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情绪活动总是伴随着生理、生化的变化,控制和调节情绪状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即情绪与心身健康关系密切。如果不能有效地自我调节情绪,消化其心理的冲突,则可结郁成疾。道教的清静实际上就是学会掌握自己,控制调节情绪,适应自然环境以维持心理健康。
法律保护医疗卫生人员促进和谐医患关系
摘要:伤医事件是医患矛盾的极端行为,除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医护人员、严惩少数犯罪人员外,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医患矛盾形成的原因,从根本上来预防和缓解中国的医患矛盾。笔者用经济学的原理阐明病人和医生的关系是主体和的关系,医患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从供方角度应加强医德教育,培养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保护患者的尊严、隐私、保密、自主权;从需方角度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生死观,尊重医生人格尊严,理解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影响医患信任的因素还有伦理、政治和医疗保险制度等。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通过为未来建立包容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关键词:医患矛盾;主体关系;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健康中国
正值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通过之际,发生了北京民航总医院杨文主任遭到患者家属持刀伤害致死的严重刑事犯罪事件,嫌疑犯将要受到法律惩处。为保障医师的执业安全,最高人民法院等五部委在2014年曾出台《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刑法修正案(九)》均将“医闹”入刑。医疗卫生机构的执业场所已明确为公共场所。凡是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人格尊严者,均可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3条,确定为寻衅滋事罪和威胁公共安全罪的都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57条明确指出:“全社会应当关心、尊重医疗卫生人员,维护良好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秩序,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国家采取措施,保障医疗卫生人员执业环境”。主席曾对卫生工作有过指示:“你们对待医生的态度就是对生命的态度,要爱护尊敬他们”。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就是对其他患者生命的保护。伤医事件是医患矛盾的极端表现,除了用法律手段维护医护卫生人员安全、严惩少数犯罪人员外,也应该反思一下医患矛盾形成的原因,从根本上来预防和缓解我国的医患矛盾。用法律的手段,依法治理新时期的基本医疗卫生工作和医患关系,将“健康中国”的建设由医患双方来共建共享。
1主体和的关系
在经济学上病人和医生的关系是主体(Princi-ple)和(Agent)的关系。病人是“主体”或称为“委托人”,而医生则是病人的人。病人就医时将他或她的发病情况和症状告诉医生,并授权医生为其做出重要的临床治疗决策,这是一种依赖于“”的博弈论概念。由于医生与病人之间对医疗服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医生是受过多年临床专业训练的,对患者所罹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以及各种可供选择的药品、治疗方案是非常熟悉的。而患者一般来讲对医学知识是知之甚少或者是一知半解的。当病人不能完全理解医生的行为做出临床决策时,处于主体和关系的医患双方之间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医生没有完全与病人充分交换信息、耐心解释情况时就会造成相互不理解,甚至发生误会和冲突。但人角色的医生有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坚持要求住院、转院、或指定索取特殊药品、检查项目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与医生发生争执,试图让人(医生)做出委托人(患者)想要做的事,而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执行的。医患之间需要建立一个诚实的委托-关系对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尽管绝大多数的医务人员能忠于职业道德,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医生均能成为患者的完美人。医德(MedicalEthics)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鼓励形成这种诚实的行为[1]。
2维护医患双方的人格尊严
《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指出:“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卫生报告中提出了“卫生系统改善绩效”的口号。卫生系统的绩效有3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改善人群的健康,二是卫生系统的反应性(Responsive-ness),三是对疾病的经济风险的保护。报告中提到“健康的另一个问题是疾病本身和医疗保健也会威胁到人们的尊严和他们控制自己所发生的事情的能力”。反应性包括对患者的尊严、隐私权、保密性和自主权4个方面。反应性的各种表现会造成对“个人尊严和自主性的损害,以及疾病带来的恐惧”。(1)所谓尊严是指尊重人的尊严。在实践中,我们不能轻视患有遗传基因的罕见病患者,也不应该歧视或羞辱患有传染病的患者,因为这会侵犯基本人权。同样在老年护理或临终关怀中也应该体现对老年人的道德尊严观念,让他们获得有尊严的照护和死亡;(2)患者对自已的健康状况有权隐私,个人的健康信息不能公开;(3)保密性是决定谁有权获得个人健康信息的权利。医生或医院应负有对患者或健康人的健康信息保密的责任;(4)自主权是指患者有参与自己健康的选择权利,包括医生对自己治疗方法的选择。此外,对患者群体而言,还要包括:(1)对急症患者应该立即关注,在非急诊情况下也应有合理的等待时间;(2)建立有足够质量和空间的便利的医疗设施和医院伙食;(3)接受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庭和提供照顾的个人或组织;(4)自由选择医疗服务提供者或服务机构。当我们回顾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时,可以看到医患双方都需要给予尊严的对待。
卫生服务体系下农村医疗论文
一、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我国不断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发展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指的是以县级医疗服务机构为龙头,镇乡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卫生服务,同时也可以缓解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了实现农村地区“小病原则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的目标,自2006年,卫生部等部委制定并正式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该规划中国家预计投入农村卫生建设资金216.9亿元,这是我国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农村卫生服务建设规划。国家强力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证制度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全体公民的目标,特别是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自2009年至2011年三年期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我国45个县共安排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4 843个,其中包括71个县级医院、427个乡镇卫生院和4 412个村的卫生室。国家在45个县增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较2008年多410个,其中村卫生室增加总数为291个。15 052个村已经建立卫生室,达到应建数的90.5%。在我国县级医院中,已经有半数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随着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农村地区也加强了对疫情的监测网络建设。农村地区已有100%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3.5%的医疗卫生机构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国家也非常关注困难地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①和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给予了专项补助。对艾滋病、乙型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严重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或低收费治疗。
(二)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注重乡村医护人员队伍的建设。农村地区医生素质及医生人数是否充足直接关系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国发办[2011]31号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医护人员队伍建设②。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技术偏低且长期处于人员不足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不断增加医务人员的数量。截至2011年6月底,县、乡两级医疗卫生从业技术人员较2008年增加7 889人。村卫生室的卫生人员增加了1 076人。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安排部分培训专项补助经费,对农村地区的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大规模的岗位培训。从2009年至2011年,我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接受各类培训的人数达13.47万。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三)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使农民医疗保障得到整体提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成为关系国家大局和民生的根本问题。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为农民谋福利的重要工作之一。2002年10月,国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该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方式主要来源于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系到我国几亿农民的利益,是深化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实施以来,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到2008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全面覆盖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③。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人均筹资水平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左右。2012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6万。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在减轻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的同时,缓解了农民因为疾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
卫生院优质护理论文
1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
1.1开展微笑、便民服务
对每一个进来医院的人要热心接待、微笑服务。接受电话、口头等咨询服务,对咨询的病人根据病人主诉内容告知病人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就诊时需要做检查的,仔细为病人讲解检查要求,同时给病人检查须知单,交代需要提前准备的注意事项,如肝功能检查的禁食、禁饮时间,泌尿系检查需要膀胱充盈等。请病人按规定时间准时来检查,以减少病人的候诊时间;对需门诊输液治疗又因工作及家庭原因不能立刻进行治疗而病情又允许的病人,可以先服口服药,中午或晚上再来输液,这样就能做到工作、家庭和治疗三者兼顾。
1.2营造轻松舒适的就诊环境
在门诊部显眼位置悬挂及张贴醒目的各项就诊治疗检查流程图,让病人清楚怎样去就诊、交费、在门诊治疗的取药、注射、输液治疗;住院治疗的先检查、再到住院部,节省时间不走弯路,并张贴有禁止吸烟、防滑、防骗等温馨提示,每个楼层设有报纸、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资料等。保持候诊环境整洁、干净,室内摆放绿叶植物;儿科门诊摆放和多粘贴一些幼儿喜欢的,如喜洋洋和灰太狼、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的图画、卡通画,屏幕上放映猫和老鼠、西游记等的动画片,使孩子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这些地方,减少紧张、恐惧,以减少害怕和对陌生环境的抗拒心理,从而主动配合治疗输液,也让时刻绷紧神经的家长在幼儿专心看动画片时能有稍许休息放松。室内灯光明亮、布局合理,医务人员挂牌公示、着装整齐清洁并佩带胸卡、实行微笑服务和党员先锋模范岗。有病人需要住院治疗的,由护士带领先在一、二楼做必要的检查,然后再上三楼住院部。在住院部,除了基本的一人一床一桌一椅一水瓶外,我们设有水杯、纸笔、免费电话等便民措施,供病人和家属使用;还设有意见箱,方便病人提供宝贵意见;病人出院时,为病人办好出院手续,做到住院接诊、出院相送。感觉到我们的真诚关心,让病人感到安全、安心。
1.3加强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护士在工作中学习、多观察,不断思考,总结经验;定期参加各种理论、操作练习,及时发现不足,及时加强练习。针对人们普遍对打针输液有恐惧的心理,通过不同的进针角度和方式、适时分散病人注意力等以减少疼痛感,并且操作尽量做到稳、准、快,一针见血,减少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对年老体弱、长期输液、血管难找的老年病人,冬天输液前先帮他们打来热水,浸泡双手或用热毛巾敷手,让血管充盈后再进行穿刺。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理论和技能,以便更好适应临床护理工作,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确保病人的安全,让病人信赖和满意,护士工作的自信心也更足,从而减少了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思考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存在隐性或显性心理问题的学生逐年增多,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事件也时有发生。通过开展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体育参与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现阶段各高校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该文针对高校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为各高校通过推广健美操运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与建议。
关键词:健美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健身运动
大学生作为支撑未来国家建设的核心群体,各高校有义务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过体育运动,预防与纠正大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参与运动锻炼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已经得到了科学验证。在身体锻炼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认识自我,完善情感,锻炼意志,提高道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达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共同发展的双重目标。在高校中,健美操运动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同,并且覆盖人群也不仅局限于女生群体,更多的男生也逐渐加入健美操运动中,加之健美操运动的项目特性,使得这项内外兼修的运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具备了更加显著的作用[1-3]。
1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类、表现及其成因
1.1 适应障碍类
现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于现实和社会问题的适应障碍,大学生在面对学习方式、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圈子的突然改变时,会出现适应障碍的表现,短时间内心理状态无法适应各种环境的突然转变,适应能力弱者,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调整,才能适应,长此以往,就会因为适应障碍,产生心理压力,从而转变为心理问题。
1.1.1 学习不适
药学论文(共10篇)
(一)
一、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的研究
过去各教研室忽视了学科联系,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专业实验之间均缺乏沟通合作,资源难以共享,实验教学效果堪忧。曾有考研学生初试成绩名列前茅,而复试实验技能表现不佳。这引起了药学系的高度重视,意识到整合各个实验室迫在眉睫,进而从规划、建设、管理、资源四个方面对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1、统一规划
对药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所承担的学院临床医学、药学等13个专业: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动力学、药剂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药物毒理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的教学任务,采取统一领导,统一安排,统一分配师资,统一调配设备等措施。这使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能高效、顺畅运转。
2、集中建设
长治医学院药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于2004年随药学系的成立而建立。在建立之初就始终坚持集中建设的原则,采取提前规划、合理论证、集中审评等方法,最终确定了实验教学中心的规划与集中建设的方案。通过集中建设有利于完善实验教学中心功能结构,提高实验室的综合利用价值;注重了规划的实施效果和可操作性,使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良性推进;实验教学中心功能空间的有效整合,使各学科实验室既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结,可最大限度地提升实验室的价值和使用率,避免重复建设和土地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