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半年刊)创刊于2005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主办,本出版物暂定为半年一辑,每年春秋两季出版。常设栏目有“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化”、“文学史新论”、“巴蜀文学重读”、“对视与争鸣”、“现代中国文学档案”等,强化“问题意识”、倡导“学术锐气”、保藏“文献档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欢迎围绕以上栏目撰写论述,也欢迎提供百年来各种形式的中国文学与文化发展史料。
特稿、新视界、“大文学”视野、郭沫若研究、民国文学研究、共和国文学研究、著述·综述
民国游戏赋研究
《家》的潜在文本论
回到鲁迅本身重新理解鲁迅
朱湘与新月诗派的关系考辨
论沈从文创作的“青岛影响”
论郁达夫的伦理意识与作家姿态
论余华小说的创作历程与创作风格
英国诗学文化与徐志摩的诗艺建构
沈从文的神性思想与庄子的精神联系
“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新文献扫描
从胡风的读后记出发重新进人《生死场》
《自题小像》与鲁迅早期的民族国家意识
田园·抗战·爱欲:综论常任侠的新诗创作
民国教育部学术评奖活动及其文学史料价值
“农村人进城”与《骆驼祥子》的当代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生存焦虑及阶段性缓释
拨开“迷雾”见草原——《草原雾》版本研究
错置的启蒙主义者——伪满洲国时期作家古丁论
稀世珍品:杜运燮所佚组诗《机场通讯》初读札记
汽笛七八样击柝有派别——也谈鲁迅作品的音乐性
可读与可信:新闻散文化与文学纪实化的互鉴审思
幻象中的探寻:五六十年代台港现代派诗人共同体
时务风气与戊戌时期歌体诗的创作——以《湘报》为中心
大轰炸图景下的“国民诗意”——评范稳新作《重庆之眼》
知识分子、城市与公共领域:郭沫若的广州体验及其思想转向
有限的分裂——论《走出“彼得堡”!》对上海工人作家的再评价
“艺术是情绪之物质底形式”——论向培良对俄苏文艺理论的接受
双重“无产”的体验:论1923-1925年间郭沫若的文化选择
“家庭”是如何“进步”的?——试析赵树理早期小说中的“家庭”叙事
“战时经济生活”视野中的“未完成”文本——再论李劼人长篇小说《天魔舞》
1、文章标题要简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
2、正文应层次清楚,行文规范,方便阅读,字数一般以2500-8000字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多位作者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4、来稿必须附有100-300字的内容摘要和3-5个关键词
5、如文章获得基金项目资助,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并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
6、正文中图表主要是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图表应设计合理,先后分别给出图表序号
7、来稿请注明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详细邮寄地址
8、编辑部有权对稿件进行修删,不同意请在稿件中声明
9、请勿一稿多投,发现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担
10、若不能被录用,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处理方式的作者请转投他刊
11、本站并非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杂志社和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编辑部官方网站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邮政编码:610064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邮编:610064。本站仅做历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