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期刊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育期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期刊

体育学专业期刊微信公众号现状

微信公众号是目前移动网络上的新宠,由于它可方便、快捷地将信息直接推送到受众手机上,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传统媒体的关注[1],体育学专业期刊也不例外,纷纷开通了各自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成为宣传期刊、传播信息的新路径和新媒介。通过CNKI检索发现,目前仅有翟昶[2]、严婷[3]、梁徐静[4]等作者对体育学核心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应用状况有所研究。由于体育学核心期刊数量少且多为纯学术型期刊,更多专业性强但学术性稍逊的大众体育类或专项竞技体育类期刊却因刊发内容的特殊性而无法入选核心期刊,因此,上述3位作者的研究结果很难全面反映我国体育学专业期刊微信公众号现状,故笔者将期刊研究范围扩展至全部体育学专业期刊,以期全面了解微信技术在体育学专业期刊上的应用状况。

1研究方法和样本确定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我国期刊研究与评价方面权威性较强的著作,自1992年~2014年,已陆续出版7版,本文即以2014年版G8体育类167种专业期刊为基础源刊,通过CNKI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的期刊导航、主办单位网站及网络搜索等多种途径检索核实,剔除掉内刊、已停刊及状况不明等类期刊共78种,最终确定89种期刊为本文的实际调查源刊。本研究采用普查法,即通过微信公众号搜索渠道,逐一核查89种调查源刊是否开通有微信公众号,并辅以期刊网站信息核实、文献阅读等方法。结果显示,共有45种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占全部调查源刊的50.6%。笔者以下仅以开通微信公众号的45种期刊为研究样本。

2体育学专业期刊微信公众号状况分析

微信公众号有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3种,用户在申请创建时必须首先选择其开通类型,目前在学术期刊界主要应用的是前两种形式[5]。订阅号和服务号在信息数量、展示位置、自定义选单等多方面有所不同,各有其优势和不足[6],学术期刊在应用开通时往往需要综合考量以确定适合于自身期刊社的公众号类型。体育学专业期刊可划分为纯学术型期刊和非学术型期刊两大阵营。所谓纯学术型体育期刊是指以体育学术性研究内容为主的期刊,其受众面较为狭窄。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中的全部核心期刊、体育院校学报及《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等期刊;非学术型期刊是指那些传播报道某一专项体育技能、大众体育等信息的专项体育期刊或综合性期刊,其受众面很广,从高层次研究人员到一般从业人员乃至于普通大众,如《健与美》、《棋艺》、《网球大师》、《文体用品与科技》等,因此,两类体育学期刊在微信公众号开通类型选择和微信内容呈现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使得体育学专业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更富有特色。

2.1公众号开通类型总体状况

截至2018年6月8日,45种开通微信公众号的体育学专业期刊中,有7种使用了服务号模式,占已开通期刊的15.6%,有35种使用了订阅号模式,占已开通期刊的77.8%,有3种则实现了服务号与订阅号同时运营的双号服务模式,占已开通期刊的6.6%。

阅读全文

体育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与优化途径

1前言

随着第五次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搜索引擎、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迅速兴起,互联网对经济、物流、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人们生活正逐渐进入“深度互联网化”时期。2014年11月,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和行业精英齐聚浙江乌镇,召开世界互联网大会,倡导“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使互联网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促进社会进步。政府部门也十分重视互联网的发展,总理于2015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了“互联网+”的发展前途,并提出了相关的行动计划。报告中强调,当今时代的发展是离不开互联网的,想要推动现代制造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数据。这一报告的发表迅速使互联网的思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这一概念的崛起,让互联网成为了各行各业争先恐后抢占位置的高速马车。“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其本质属性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互联网+”时代环境,使得体育科技期刊在互联网大背景下迸发出了新的火花,其发展模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以此来紧扣“互联网+出版”行业发展的新机遇。“互联网+”的核心是“创新驱动,跨界融合,重塑结构”。通过“互联网+”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渗透整合,使体育科技期刊发展模式达到“1+1>2”的效果。用“互联网+”的发展思维来衡量当前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我们会发现体育科技期刊在数字化建设层面、读者需求满足层面和出版发行效益层面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互联网+”环境下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

2.1数字化建设层面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新的发展阶段,是数字化程度高度发达的产物。一直以来,学术期刊发展数字化可谓大势所趋,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体育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进程则相对缓慢,缺乏在大数据时代主动求变的动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专职人才聘任工作仍主要对接传统纸质传媒出版发行要求,现有编辑出版人员的数字化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过程中的团队建设和管理方式较为滞后,尚未形成合作联动、良性竞争的工作业态,具体岗位职责的数字化业务分工有待进一步细化,数字化的时效优势在期刊编辑和发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受纸质传媒时代编辑出版工作的习惯方式影响,体育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人员,对采编、出版和刊印等工作的数字化变革缺乏积极性],相关工作人员数字化出版工作的绩效奖励方案和量化考核标准有待落实;第四,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专项投入相对不足,常态性制度保障和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有待进一步明确。此外,从整体行业发展状况来看,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工作尽管已开始进行,但因为缺少着眼行业全局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机制,体育科技期刊则呈现出了“百家争鸣”而模式各异的数字化发展乱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工作的深入发展。

2.2读者需求满足层面

当前,体育科技期刊出版发行更多的是采编导向,读者的阅读需求常常被忽视,学术信息投送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相对较差。体育科技期刊虽然需要考虑学术文章的专业特点,但也必须结合全民健身和体育文化传播的现实需求,尽可能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来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阅读需求,使其成为体育健康信息的传播者和体育健康生活的引领者。体育科技期刊读者需求层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通过检索和阅读体育科技期刊,下载相关研究论文;第二,出于获取体育健康信息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文章,获取实用性较强的前沿性体育健康资讯;第三,出于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提高非特定主题学术文章的阅读量,完善个人体育学相关知识体系。传统而言,体育科技期刊更多地考虑第一种需求,希望通过提高论文的学术质量来赢得学界口碑,提高体育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然而,在资讯爆炸的信息时代,信息质量固然重要,信息的投送主动性和精准性也格外关键。对于这三种需求,体育科技期刊唯有借助互联网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提供及时而新鲜的学术资讯,充分发挥信息传播技术在满足读者不同层次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体育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

阅读全文

国内外体育期刊发表制度的对比

1“发表”的概念

1.1一种复制文本的行为

对发表最根本的定义就是“复制”。现在著名的“著作权法”中解释说:“复制,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各种方式让作品形成一份或者多份的活动”。虽然对复制方式的举例有些不全面,比如抄写或书写未包括进去,但是还是能为大众理解“复制”提供一种较为明晰的的现代语言环境。所有的发表都可以归纳为通过某种方式将一份复制成多份。复制的对象,主要是指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各方面的学术作品。因此,发表是由语言构成的文章的复制行为。

1.2公开文本

发表的全部意义是“公开”。‘公开’是文本复制的目的,是供人阅读。《辞海》中将“发表”定义为:“把意见公开表达出来。”虽然这个定义与大众所理解“发表”不很一样,但它却说出了发表的“公开”性质,这是与大众的看法相一致。公开性发表使文本的思想和内容从个体思想上升为社会思想。隐私性的文本,属于个体的隐私行为,不属于社会行为,文本只服务于本人。公开性复制不仅可以扩大社会的阅读范围,而且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桥梁。作者或读者在文本未成形前只是隐形的的。当文章被发表了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就相互确立了起来。

1.3原本的流传

文本的复制与流传是文本公开后显著结果。这也使得发表具有意义和动力。文本公开被复制后不是大家一次性消费的,这是长时间多次阅读的过程。这种长时间的重复性就使文本具有保存和流传的需要。没有公开性的文本很容易流失,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文本数量是一个重要原因。文本公开后虽然未必一定能保证它能永世流传下去,但是一定能保证在较长时间内它依然存在,而且被流传可能性也极大的提高。从这一方面,人类的某一时代精神或社会文化从而获得继承和发扬。体育研究是一项灵活性很高的研究。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论文也层出不穷。为了是我国体育事业更好的发展,对于论文的发表就必须有一套更好的制度。基于现在我国体育论文的发表情况,很明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发表的各个环节都有漏洞。

阅读全文

体育学术期刊微信传播现状与优化

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推出,这是针对团体用户推出的一项微信用户订阅服务。2014年5月百度数据显示,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科学网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80%的科研人员希望通过微信平台关注学术期刊的信息。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手机阅读成为社会大众常态化的阅读方式,文化传播被推进了微时代。随着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自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的缺陷和不足就逐渐凸显:按时按期出版,页码固定,纸质刊物的发行范围越来越窄,发行量越来越少,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等。而新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开放性、互动性、无地域性的限制,带来的是学术成果的即时推送与传播。因此,学术期刊陆续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助力学术成果的传播。目前,一部分体育学术期刊也适时地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提供开放存取、稿件查询、学术动态信息推送等服务,吸引了体育科研人员的关注并通过追踪相关文献进行深度阅读。本文通过了解体育学术期刊的微信传播现状,发现传播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为优化微信传播提供建议与策略。

1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微信传播现状及问题

1.1微信公众号是主要传播方式

目前,在40余种体育类学术期刊中,共有11种期刊开通了独立的微信公众号,分别为《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中国学校体育》《体育与科学》《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版)(《JSHS》)《沈阳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学》,平台类型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两种,且以订阅号为主。另有几种刊物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微信新媒体传播:有的通过刊物所隶属学会或学院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例如《体育科学》通过“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微信公众号推广,《体育学刊》通过由刊物的主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创办的“体育启点”微信公众号推介,该刊自2017年起,开设了“体育学评论”微信公众号;有的通过其他微信公众号推送,如《北京体育大学学报》通过“体育文化”微信公众号传播,《体育成人教育学刊》通过“运动科学论坛”微信公众号推介,《湖北体育科技》通过“跨越论文学识馆”;也有的通过刊物编辑个人微信进行传播,如《军事体育学报》的编辑刘卫忠利用个人的微信,通过发朋友圈这种点对面传播的方式,推介刊物的动态及相关学术信息。以上刊物都在主动顺应微信新媒体的变化趋势,在传播层面尝试并应用新媒体。

1.2微信传播内容与纸质期刊大部分重合

调查发现,通过微信公众号传播的体育类期刊大都表现出微信传播内容较单一的特点,且与纸质期刊的内容大部分重合;此外,期刊微信公众号大多开设“期刊在线”“稿件管理”“精品推荐”“关于我们”4个菜单,可点击阅读微刊,进入刊物的在线采编系统,或通过跳转的方式,链接期刊网站,实现对稿件的管理,还可获得刊物某一期的重点推荐文章,并实现编作(读)互动。但进一步观察发现,这些菜单下的微信传播内容,主要是刊、库、网内容整合后的“微”化。分析原因,主要因为几乎所有的编辑部都缺少专人维护,仅由编辑在编校工作之余,在微信平台上传整期刊物或单篇文章的电子版。

1.3微信公众号更新不及时,微信交流平台整体互动性较弱

阅读全文

体育核心期刊刊发疫情论文综述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16种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CSSCI版)检索关于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相关23篇文章(含网络首发)进行研究,通过对论文总数和研究内容、作者特性等方面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结果显示:核心期刊疫情发文总体较少且集中;疫情发文以高校单位资深体育科学研究者为主,社会对疫情研究较少;体育产业解析了中国体育产业存在问题并给出了建设思路,但主要集中在体育产业宏观层面;疫情对全球体育和中国体育影响甚大,主要分析奥运会和国际体育变动对中国体育的影响与内外应对策略;学校体育疫情研究以高校为对象,应加大对中小学体育疫情研究;体医融合主要探讨提高人体免疫力进行解析,但缺少体医结合的防护研究;体育事业与赛事从不同角度分析体育培训企业、体育赛事发展困境,就如何对育培训企业转型升级和赛事恢复提出多项对策;体育媒体分析了微信健身推文和网络舆情现状,反映了体育的高关注度。

关键词:体育;核心期刊;肺炎疫情;论文综述

前言

2020年春节假期前夕,疫情在全国迅速蔓延,全国各地采取不同程度地进入居家隔离封闭治理状态,截至目前仍然有部分地区有少量疫情和境外输入病例。在疫情背景下我国体育科学研究者在思考学校体育发展、应对体育产业冲击、提高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积极表率和探索。本文梳理了23篇关于疫情有关文章,通过对研究内容、职称单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我国疫情期间体育类核心期刊关注与研究疫情方向及进展,为未来该领域开展的有效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研究文献统计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起止时间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以“病毒肺炎疫情”为主题,检索出相关我国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疫情科研论文共23篇,均为2020年刊文,对其进行整理归纳与综述。期刊发文篇数如表1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篇、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篇、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篇、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篇、沈阳体育学院学报3篇、中国体育科技2篇、体育与科学5篇、体育学研究5篇,其余7项核心期刊无疫情发文,其中第一作者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6人(含在读)[1]。

2第一作者职称、单位、基金

阅读全文

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现状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成为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网络传播影响力反映的是学术期刊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情况,网络学术影响力则是学术期刊在网络传播时,学术期刊载文被下载量和引用频次,其是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指标之一。网络传播影响力常用评价指标有web即年下载率、web总下载量、web上网文献数、web浏览数、web访问量、web影响因子、web扩散系数等量化指标[1],也有通过文献计量法研究期刊官方网站建设水平[2]、网络传播、网络出版[3]、版权贸易[4-5]等来扩大纸版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通过对学术期刊网络传播数据的分析和解读作者及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创新纸本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工作,建构纸本学术期刊在融媒体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纸本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时代的学术影响力,重塑其竞争力和发展策略。因此,在媒介融合发展背景下,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研究是对以往的文献计量学视角下的学术评价的重要补充。对期刊发文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宏观上,是找准定位,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办刊方向的重要途径;在微观上,可为选题策划、发现高被引论文作者和把握学科研究趋势提供参考。因此,本研究在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现状,为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提供理论参考。

1网络传播影响力已成为评价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

在我国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衡量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在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和武汉大学版《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评价(RCCSE)》中均有所体现。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中,web即年下载率、web总下载量是体现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2个指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6]的A刊评价报告中主要从吸引力、管理力与影响力3个一级指标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在综合评价的3个一级指标中,均包含关于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开放获取、下载量、网站建设、线上投稿系统、微信公众号、网络显示度等三级指标可体现学术期刊网络传播情况。武汉大学版的《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评价(RCCSE)》也已将Web即年下载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由此可见,网络传播影响力已成为评价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见表1。由表1可见,随着学术期刊信息化建设,学术期刊出版和传播方式的数字化程度日益加深,媒介融合发展渐成学术期刊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体现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已被部分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先后采用,作为衡量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和信息化建设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

2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和互联网传播现状

在体育学术期刊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和网络传播的过程中,随着体育学术期刊信息化程度加深,作者的投稿方式、体育学术期刊审稿方式、读者检索和阅读文献的方式在转变,体育学术期刊通过数字化出版和网络传播、自主型网站建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实现了纸本期刊出版与网络传播的融合发展,形成了融媒体网络传播模式。

2.1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建设

在自主型网站建设方面,多数的体育学术期刊经历了从创建链接网页到自主型网站建设的发展过程。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例,2002年该编辑部在中国知网上开设网站,但因是只具有宣传和推介作用的单一功能网页,不具有编辑与作者进行线上互动的功能,因此,《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网页浏览量十分有限,被关注程度不高。同时,由于当时的互联网普及程度不足及部分体育学术期刊沿袭以往的邮箱投稿,许多作者囿于当时的互联网不够便捷及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不高,从而导致中国知网上开设的学术期刊网站多处于闲置状态。部分体育学术期刊鉴于办刊宗旨、期刊发展目标及顺应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为了实现与作者的线上交互,建立了自主型门户网站,并与专业的信息技术企业合作,采用了网络投稿系统。例如《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是较早建立门户网站的体育学术期刊,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方面具有示范作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等也陆续建立了门户网站,采用了网络投稿系统,搭建了作者线上投稿、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部线上审稿的互动网络平台。网络投稿系统较早显示出来的优势之一便是加快了审稿进度;优势之二是快捷的线上投稿及快速的审稿反馈速度,激发了作者的投稿积极性,进而吸引了更多的自由投稿,从而扩大了稿源;优势之三是网络投稿的无纸化,为体育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阅读全文

体育学术期刊知网网络首发调查

摘要:为提高体育类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研究了13种体育类学术期刊的网络首发状况。8种期刊的网络首发是整期汇编定稿后的电子版提前上传,5种期刊实现了单篇首发。影响网络首发的因素有期刊办刊自主权部分缺失与自身重视不足、DOI录入格式不适用、录用定稿首发论文质量难保证、编辑部人员配置缺乏以及首发环节繁琐等。提出了完善期刊管理制度、探索新的DOI录入格式、坚持保障首发论文质量的原则、优化首发操作环节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网络首发;体育类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中国知网;期刊出版

为了促进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规模化转型升级,中国知网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网络首发平台,顺应了“互联网+”发展的趋势,这一战略举措被认为是中国学术期刊迈向新时代、展现新思路、谋求新发展、开启新纪元的标志性起点。CAJ-N是英文ChineseAcademicJournal(Net-workEdition)的简称,中文全称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主管单位为教育部,主办单位为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出版单位为中国知网。网络首发(OnlineFirstPublish)是指先将论文网络出版,按出版网址和时间确认论文首发权,之后将论文全部或其根文献在期刊印刷版出版的出版方式[1]。截至2020年11月1日,加入知网网络首发的期刊已经达到1895种[2]。网络首发的相关研究[3-9]阐述了其实践情况、对期刊发展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等,不可否认其在时效性和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帮助编辑部吸引更多优质稿源,最大限度地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对推进我国科研论文的传播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中文体育类学术期刊加入网络首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以加入网络首发的13种中文体育类学术期刊为例,整理这些期刊网络首发的具体情况,研究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对策,以期为提高体育类学术期刊论文的传播效率和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完善网络首发的相关内容提供借鉴。

1体育类学术期刊知网网络首发的现状

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首发出版系统[2]公布的网络首发期刊统计得出,目前只有13种体育类期刊加入了网络首发,而这些期刊都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通过网站调查与统计得出这13种体育类期刊的网络首发及相关情况(见表1)。

1.1出版周期。13种体育类期刊中有9种是双月刊,4种为月刊。其中,《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由原来的双月刊改为月刊,《中国体育科技》2019年由原来的双月刊改为月刊。

1.2DOI格式。13种期刊除了《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外都有DOI,多数期刊DOI的后缀都是出版年(4位).出版期(2位).论文目录中的排序(3位);《体育科学》DOI的后缀是把中间的“.”去掉,其他同上;《中国体育科技》DOI的后缀是7位稿件录用编号;《体育学刊》《体育学研究》采用了两种DOI著录格式,整期汇编定稿文章的DOI后缀和多数期刊一样,录用定稿和排版定稿DOI的后缀是出版年月日(8位).序号(3位)。另外,《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和第2期DOI的后缀是出版年(4位).出版期(2位).论文目录中的排序(2位)(DOI不是中国知网申请的页面不显示),从2020年第3期开始DOI的后缀改为8位稿件编号)。

阅读全文

体育杂志发展策略

 

1我国体育杂志发展现状   1.1体育杂志也走时尚路线   时尚成为潮流,体育媒介传播同样也会受到时尚的影响,在体育类的体育杂志中还有一批在走着似乎同时尚类的体育杂志发展路线相同的发展轨迹,比如;《F1》、《高尔夫》、《体育画报》、《健与美》、《网球天地》等面对高端人群的体育类杂志,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印刷精美,定价较高,如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与美国著名的《Golf?Magazine》版权合作的《高尔夫》杂志于2001年1月推出目前价格为20元人民币,杂志大力张扬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消费理念,有着一大批国内中层阶级商人和高尔夫球迷的读者群体,是国内声誉最佳的高尔夫体育杂志,广告利润是及其的可观,目前可以说是无人可以撼动。   1.2篮球的火热致使篮球类杂志独立群雄   由于体育类杂志主要是以运动项目加以命名,运动项目的劲爆火热致使同类体育杂志成为大受喜爱。   如今篮球的火热使得在体育杂志中篮球类的报刊占据着体育类体育杂志市场份额的30%以上,可以说是一只独秀了,由于篮球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有着数以千万计的篮球迷基础,在加上每期杂志赠送的精美NBA球星海报,几乎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几乎都曾买过篮球杂志或报纸,而正因为有这样的读者群体所以给篮球类的杂志发展奠定了极好的基础,再加上近几年国内CBA联赛的发展壮大,还有以姚明为代表的中国球员在美国NBA职业联盟中的出色表现和取得的不俗业绩,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篮球类杂志的发展。   1.3国内足球的衰落导致足球类杂志甘拜下风   与篮球的火热相比,国内足球的衰败伤透了球迷们的心,导致足球类杂志甘拜下风,失去昔日的荣耀光环。足球类的报刊目前因为国家队、国青队差强人意的表现,和近几年联赛的黑幕、丑闻、斗殴、绯闻这些内容的出现更趋于娱乐化,相反的在体育报道中更加弱化了甚至有变成“鸡肋”的趋势,目前的体育报刊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一场比赛用了几个版面来报道,但读者有时却无法从这几个版面中看到比赛的过程和结果。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报纸方面,但是他也在间接的影响了体育杂志的读者。原本是体育类报刊的老大现在也不得不放下架子让位给同是球类媒体兄弟篮球了,这也应了人们常说的?“国运兴,体育兴,宣传兴”这句话了。   1.4老牌杂志寻求双向合作营销模式   从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旗下的20多种相关体育杂志就能看到如今体育杂志的变革,目前体育总社与市场上资本合作的杂志已经达到了10多个,并且这个数量未来可能还会递增,用资本市场的钱来盘活这些老牌杂志,对于总社和资本市场来说是一个双营的效益,内部有关人士讲目前总社和资本方正在研讨有关《中国体育》、《桥牌》这样的老牌杂志的改版,一本将会由现在的月刊变更为半月刊并引进日本的版权进行合作定位将以北京奥运为主体的奥运杂志。   1.5媒介生态竞争引来新变革   体育杂志历来受到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追捧,由于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在体育杂志繁华的表象后面,也隐藏着危机,体育杂志目前局部的竞争很激烈,但相对与整体的竞争能力却并不是很强,这也要求其在自身的变革中要加快步伐,否则将会被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诸多媒体都在对体育类体育杂志的读者进行“分化”蚕食,导致读者群减少。?尽管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概念驱动下,近两年来中国的体育媒体层出不穷,但是投资者却更多的是持币观望,在他们看来,进入者的现状与结果大都并不让人乐观,有的虎头蛇尾,到现在难以为继;有的已经是无疾而终,在中国投资体育媒体存在着多种风险。   2国内外体育杂志特点分析   2.1国外的体育杂志出版市场是一个自由竞争、高度细分、相当成熟的市场,体育杂志资源的配置、体育杂志编辑的运作、体育杂志产品的营销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体育杂志出版的研究侧重于市场营销方面的个案研究与分析。而我国体育杂志出版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因此研究其商品化问题时,不可能单纯地作为经济学问题来研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结合党和国家有关深化新闻出版业改革的政策法规精神来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除了市场营销外,还包括国家对体育杂志出版的管理政策、管理体制以及出版单位的运行机制等方面。   2.2西方体育杂志业与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在策划、制作、营销、合同、会计、统计、审计、法制、管理等诸多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健全的市场游戏规则,市场决定效益、编辑的内容和出版时机。另外,西方国家的体育杂志单位大、中、小配套成龙。一些出版集团公司还可以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不断扩大在世界出版物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从现代体育杂志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的出版产业具有集团化经营、国际化经营、品牌经营;跨媒体经营等显著特点,体育杂志出版大多属于大型跨国传媒集团的一个业务板块。   2.3对体育杂志出版产业化内涵的理解已基本形成共识,这就是体育杂志资源的配置、体育杂志编辑的运作、体育杂志产品的营销(即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主导倾向市场化。但怎样运用市场手段配置、组合生产要素,怎样根据市场需要策划、组织、编辑体育杂志内容,怎样按照市场法则进行体育杂志营销,现有的研究未作系统、深入的分析,没有提出推进体育杂志出版产业化的具体解决方案。   3我国体育杂志发展策略   北京奥运会的完美谢幕带动了全民运动热潮,促进了全民建设事业的发展,加快了体育媒介传播的发展步伐,面对后奥运时代,体育杂志的发展现阶段的应对策略,是加快体育杂志市场化进程。体育杂志市场化的第一步,必须改革现行办刊体制,转变办刊观念,要围绕市场、适应市场、引导市场来办刊,使编辑出版型转变为编辑出版经营型。推进体育杂志市场化应当把握好五个基本点: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办社、办刊方向;二是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作体育杂志生产;三是必须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完全市场化;四是必须实现体育杂志社的综合发展;五是必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的目的。#p#分页标题#e#   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管理方式,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促进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期刊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让市场在期刊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优胜劣汰的左右。国家相关部门与机构要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整顿传媒业与期刊业市场,取缔那些违法违规的刊物,大力查处那些地下出版物,为真正优秀的期刊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空间。在具体的内部操作方面,一是要优化内部运行机制;二是要加强刊物内部的策划意识,建立起自己的真正具有法律意义的签约作者队伍;三是要不断优化和细化选题,真正办出自己的刊物特色,并在优化和细化选题的过程中,逐渐淘汰掉那些“万金油式”的自由撰稿人队伍,使“一稿多投”者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