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地理类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天文地理类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天文地理类

高中地理教学优势互补探索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可以分为八个结构,每个人的智能结构发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才能。同时,多元智能理论还指出,智能并无优劣、好坏与等级之分。这个理论观点便对现代高中地理教育有所启示,即教师应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才能,充分锻炼与发扬学生的智能优势,以便学生实现优势互补,促使学生实现整体进步。本文将从实施学生帮扶、组织小组学习、重视分享交流三个角度,来分析高中地理教师应如何让学生实现优势互补。

[关键词]高中地理;优势互补;教学策略

在常规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且以教师传向学生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导致高中生只能被动接受地理知识,无法达到开发学生智力与潜能的目的。在新课改中,已经有多位教学工作者对这种单一的信息传递教学模式提出了批判,指出教学本是多向的互动过程,教师、学生都有向别人展示个人智慧与分享个人观点的权利。所以,互动、交流也就成为高中地理实施教学改革的代名词。通过观察,我发现高中生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内变得十分积极,而且他们也十分乐意向同伴、教师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同时,每个学生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地理学习优势,而如果教师可以进一步完善生生、师生的互动结构,那么则可以让学生实现优势互补。

一、实施学生帮扶

每个班级都会有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而且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地理知识板块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这个客观学情,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学生帮扶活动,即将有着不同学习优势的学生组成“帮扶小组”,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彼此分享,成为彼此的学习榜样。值得注意的是,实施学生帮扶活动的前提是组成帮扶小组的学生可以彼此帮助,否则,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本班有一名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很好,在天文地理知识学习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智能优势。只要我提出几个观点,指出学习天文地理的学习方法,这个学生便可以举一反三,将其应用在同类题目解答过程之中。但是,这个学生的记忆能力与学习毅力比较差,所以在学习自然地理时,常常会因为对各个地域自然地理知识的记忆混乱而出现问题。针对这个学生,我为其选择了一名擅长分析自然地理知识,但是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作为“帮扶同伴”,希望他们能够彼此学习,互相扶持。

二、组织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活动一直都是高中地理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却由于分组的随意性导致小组学习要么成为优等生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要么会成为个别以优等生为主要成员的小组展示小组智慧的途径。可以说,不科学的分组会导致中等生、后进生无法参与地理学习,将会限制这部分学生的地理发展。为了让高中生实现优势互补,教师所组织的小组学习活动就必须要坚持“隐性分层,显性分组”的原则,教师也应随时观察,检查小组学习是否有利于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才华。就如在“地球表面形态”一课中,我便以“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的方式来组织了小组学习活动。优等生需要担任组长职位,引导本组成员分析地球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总结出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并结合板块运动、火山、地震等具体案例表明观点;中等生需要尝试根据“组长”的启示分析具体案例,结合图表信息总结结论;学困生则需要认真学习本课基础知识,初步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与结果。在探讨中,学生也应有明确分工,做好记录、总结、分析、数据收集与筛选等学习分配工作,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小组学习活动。

阅读全文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探析

(一)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启发式实践教学模式缺失

古时候,对于博学人才的第一评价就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地理学科发展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驱动力。而当今,在高中院校领导、教师并不注重地理学科建设。学生更是为了应付考试,进行理论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根本不去探求知识背后的巨大实践意义。教师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强制性的灌输理论概念,不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教育,更没有科学的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基于形式化和应付化,完全违背了学科教学的本质要求。

(二)黑板模式下的地球仪效应,教学缺少适用性、实践性

在许多高中院校,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手段落后,基本上是黑板模式下的地球仪效应,课堂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在整个课堂进程中没有主动权,教师为了教学进度,盲目的推进教学,完全忽视学生是否消化理解,更不在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能力是否得到了激发。教学手段单调不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能在课堂上呈现生动立体的内容情境,学生往往听不懂、无法感知自然地理的魅力。在很多内容上,脱离现实生活,大大降低了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在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重点时,以考试为基准,而不是强调这一知识结构的现实价值。除此之外,教师忽视课外实践教学,高中地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有深入户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才能够理解地理相关知识的内涵,才能够感知地理课堂中呈现的实物。有关天文地理知识,只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深化。

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的对策

阅读全文

探析老年大学旅游文化课执教体会

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交通、政区沿革、名称由来到城乡物产、民族特点、方言习俗再到饮食服饰、市井民风,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如在《中原访古》的《关中淳风》一节中,我详细介绍了关中的地理区位、四方接壤、中华民族在此发祥的渊源以及“塬”的形成与特点。为增强课堂教学的美感,加深学员理解,我还通过讲解《沁园春•雪》中“原驰蜡象”的诗境,让他们体会高原高低起伏的景象。再如《湘西猎奇》的《边城风情》一节,我从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名作《边城》切入,先写汉苗民族数百年来的争斗融合,继写由此形成的彪悍民风和边塞山寨,再讲远离红尘的青山绿水以及从那里走出的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等名人奇士。

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使旅游知识更加深刻、更具吸引力。编辑《人文江南》时,我先从大家熟悉的江南周边城乡写起,然后选取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员通过历史了解名胜,既扩展了知识面,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如在介绍扬州名胜史公祠、梅花岭时,我专门加入了《史可法守城》的历史故事。在描述这些发生在江南的历史故事时,我注意做到“六不”:不戏说、不媚俗、不荒诞、不偏狭、不哗众取宠、不以讹传讹,力求从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采用正面、主流的观点,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景史结合、明理启智的目的。编写教材除了内容丰富准确之外,还要讲究文采。

笔者在教材的风格上,追求散文诗的韵味,力求隽永上口、宜于朗读,使学员阅读时,获得美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导演。旅游文化课每周一次,共90分钟,而备课往往在一周前就要开始。直到上课前的几十分钟,还要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大幅清晰的地图。备课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确定重点,选取辅助讲课的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料。这时,我的角色就从“编剧”转为“导演”。

备课过程中,包含着枕上的构思推敲,网上的查找遴选,多媒体的设计制作……可以说,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天功。为讲好《常熟•风尘柳如是》一节,我一早便乘长途汽车向常熟市进发,几经辗转,找到虞山西南脚下的柳如是、钱谦益墓地。又来到尚湖风景区寂静的拂水山庄(仿当年的钱柳故园),在一片清芜幽远的情境中遐想当年柳如是的生涯苦旅。回来后,将一路拍摄的照片,配上昆曲《牡丹亭》中“游园惊梦”的唱段制成幻灯片播放。课堂上,学员们一边欣赏着图片,一边聆听着我的解说,仿佛置身实地,意犹未尽。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还经常需要准备道具。

如讲“热带雨林”一节时,我把从西双版纳买回的红木小象带上了讲台;在讲《太仓•四王领画坛》一节时,我在课堂上展示了摹古的《秋山图》。有计划地把科学性、知识性内容融入相关章节,也是备课的重要部分。旅游知识范围广泛,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衣食住行、生物建筑、戏曲艺术无所不有。将其分散到一些课时中,还会使课程具有实用性。如讲《湘西猎奇概况》一节时,我把山地景观的类别、特点、分布、代表穿插进去;讲《山水盈盈概况》一节时,把钱塘大潮和“河口现象”结合起来;讲《黄河腹地》一节时,又补充了各代帝陵的相关知识。

因为每堂课都能带给学员们不一样的精彩,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诠释得淋漓尽致,旅游文化班越办越红火。

演员。走上讲台后,教师又变成了演员,按照已编定的剧本,沿着导演设计的戏路,把美景和故事生动地展现给学员。讲课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达到饱满、兴奋的状态,以此感染学员。此外,还要注意发挥语言的魅力,通过调整、变化语气、语调和节奏配合讲课内容。如《神秘滇西》一节,在讲到腾冲抗日县长张问德回绝日军司令官的劝降信《答田岛书》时,我激昂悲愤地诵读并讲解全文,让学员充分感受到张问德震古烁今的抗日激情与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他们听得热泪盈眶,教室里一片肃静;在讲《山水盈盈概况》一节时,我又用柔缓的语调吟诵宋人王观的《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使大家体会到浙江山水如同少女眉眼般的清盈灵秀。

阅读全文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多元化探讨

一、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而创新则源自于执教者深厚的人文素养。教师要真正深刻地理解课文,没有自身深厚的人文素养是不可能做到的,更不可能因此延升多元化的理解。因此,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语文老师读书要广博,不仅仅限制与教学业务类的书,经史子集,天文地理,要旁观涉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有了知识功底,成为一个博学鸿儒,丰富了自身的人文素养,解读语文自然游刃有余。阅读积淀远比教学技巧更重要,学养深积淀厚的教师,对语文的解读比一般教师要来得快,解得透,旁征博引,使学生能更加快速的消化。

二、多重身份

学生与语文之间的对话,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去读,去理解在于教师以什么样的身份去读,去领会!一副作品在没有选入教材之前,它本身就承载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思考、情感、态度等。我们需要与作者相识、相知。作为读者,必须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沉浸到课文意境中,细细读,慢慢品,在读中细细品味。它的思路、文脉,语言的魅力、风格、和表现力在哪里,他(她)为什么要写,作者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元化的理解就出来了。我们自身的身份是教师,就是要把课文当作教材来读。把课文当作教材来读,是要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目标来思考的。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普通读者的读懂内容。作为教师来读教材,主要是从课文中找出教学证据,这些证据,语句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研讨,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目标。阅读中,我们必须聚焦教材语言,在阅读中关注课文内容和语句表达之间的组合意义,理解课文内容、作者的观点是运用怎样的语句形式表现出来的,以及为什么作者要用"这种语句形式"来表现的道理,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是我们师者的义务。从教学价值体现上来看,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思考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实际上需要教什么""最好用什么去教"这两个问题。从帮助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怎么样才能使学生接受,这才是教学目标,也是体现教学价值的地方。每重身份便是一元,运用好身份也是对理解的多元。

三、积极反思

每一堂课都是由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的过程。课堂中教师引领学生解读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而且由于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储备,他们对于教材的解读往往会出乎教师意料之外。而这个过程也为教师了解学生认知特点,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能力的提高从来不是一步登天,而是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的总结,获取经验。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我们的教学经验,经验+反思=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有效的发挥反思的作用,使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举一反三,多元发展。四、多种艺术思维方式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当然一篇课文的思维方式也就有很多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会必然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在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很多种解读语文的方式来解读课文。如:逆向思维方式、社会学方式、文体论方式、唯物辩证法分析方式、文化学方式等等,这些方式都是我们理解课文的有力武器。美国语文教师在解读《灰姑娘》上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她从语文中竟然可以解读出许多让人意想不到但又特别温馨合理的生活感悟。例如"有亲生母亲和亲兄弟姐妹真是一种幸福",例如"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例如"平时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会吓着朋友"。特别是美国老师谈到后妈时的一段话,更是让人为之动容,她说:"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他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他们不是坏人,只是他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他们还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我们要谅解他们"。这个事例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解读课文,需要教师有广泛的知识面,还要运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分析,这样才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总之,对课文的解读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我们应当与语文进行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语文理解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的过程。语文理解的价值在于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实现对语文建设性的体验,实现语文育人的终价值,使学生的思维不定向,不固定,开元,网状般的发射,为以后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周小年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中河口镇联校

阅读全文

分层递进法视野下科学教学论文

一、分层递进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分层不是说根据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必须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前提下进行。初中阶段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从身体到心智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形成,同时也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及擅长的一面。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气象地理等各部分内容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在学习中能精通全部内容的学生是不多的,而每个学生却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分层教学就是要在这一方面展现学生的个性。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个体在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身心表现,而初中阶段的个体正是身心发展的高峰期。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科学学科,更多注重的是对单独学科的深入理解,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度,个体之间的身心差异完全服从于教学成绩这个共性目标。在分层教学中,学生的身心会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内部形成层次,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分层教学法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所了解,同时能够掌控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学科熟悉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此,不仅学生能够受益,教师也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反过来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阅读全文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

知识创新及其创造性的应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知识的发展与创新决定着人类发展的进程与方向,课堂创新又是促进知识创新最直接的方式与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所有学科必须要做到的事情。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思索。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 创新能力

中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课堂,在于老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导,在学科教学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时代的要求促使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探索教育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以适应地理教学的需要。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没有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动力。同时为了摒弃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弊端,要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在学生有兴趣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才能让其在实践中懂得什么才是自己所需要的,真正懂得怎么做。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养的品质。众所周知,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为此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确定探究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不论是学生探究的能力,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如:在天体地理太阳系的有关知识时,就可以通过模型来演示太阳系的运转情况,这种宏观的东西可以紧紧的抓住学生的心思,一下子提起学生对天文地理的兴趣,从而让其愿意去学愿意去探索,可以这样说教学效果自然就高效了。

阅读全文

幼儿理解教育教学分析

一、平等交往,体验情感

要搞好教学工作,师生之间交往必须建立在和谐融洽的基础上。只有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才能得到落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一个赏识表情、一丝甜美微笑、一句鼓励话语就给学生带来了快乐,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对这方面的反应越强烈。尤其是幼儿阶段,教师的爱抚、赞赏、表扬,常常使他们激动不已,让他们为之自豪。

在我们保育院就有用一朵朵“小红花”或者一面面“小红旗”来鼓励学生的良好传统,得到了“小红花”的学生心情愉悦,学习积极性倍增,没有得到的学生便会以他们为榜样,认真听讲、努力争取。在与学生对话时,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弯下身来,用商谈的语气进行交流,相互尊重彼此的个性,教师要经常用“你能说好”之类的话语鼓励学生,使学生消除顾虑,有话敢讲;当学生的意见与教师不一致时,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等等。这样,老师总是能在感情上得到学生亲近,工作中得到学生的帮助和支持,做起事来事半功倍,生活快乐;相反,师生关系冷漠甚至僵化的,教师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反而弄得事倍功半,身心疲惫。

二、情感互动,提高效果

教学中师生的合作是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为“教学的主导”,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在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发起人,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达到情感上的互动。例如,在课堂上,我们不要固定在“课本”的教学模式上,更不要一味追求“高分”的教学方法,应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与学生一起互动。如用“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来提醒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另外教师还可以走下讲台参与其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既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又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有时教师不能体会的,学生能体会到。

这样一来就不只是教师在教学生,学生也在教老师,让师生都有收获。而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双方都得到“实惠”。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堂游戏、课外活动或户外活动和学生相处,一边活动一边交流,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和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做到如师如友,亦师亦友。如及时关心身体有恙的学生,给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以一定的辅导和鼓励,给留守学生一份家庭的温暖、一份父母的关爱等。总之,不管是学习或生活中,教师都应和学生密切交往,这样才能得到更美好的发展。

三、转变观念,共同发展

阅读全文

我国地图地理教学论文

一、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

地图种类很多,就内容而言分为两大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地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农业、工业、居民、交通图等等。地图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可以直观地将其包藏的地理知识、地理特点和地理规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作用是地理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标志,而且贯穿整个地理教材。新课改之前地理教材中图像和文字的比例就高达1:4,从当前的地理改革发展趋势看,地理知识更加图像化了。因此地图在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值得师生高度重视。

二、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作为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专家认为,中学生在课堂保持高度注意的时间很短,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知识性较强,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地球仪、各种地理挂图、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出示有关地图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出示过程中,教师的展示、地图的颜色曲线等都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教师也可以不出示地图,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空间印象,使形象直观的地理图片代替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