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财经经济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财经类高校经济数学论文
1微积分的教学现状
根据笔者多年的微积分课程教学体会,目前微积分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约,往往忙于赶进度,不易照顾到学生的感受。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没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没有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学生与教师主客体倒置,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学数学的兴趣,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教材偏向于纯数学的理论和计算,学生得到的是一大堆的数学定理、公式,缺乏直观的演示,导致学生对微积分这门课程产生畏难情绪。缺乏数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学生学习微积分的目的不明确,为学微积分而学微积分,许多学生学完微积分后不会具体应用,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微积分学习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尤其是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学毕业生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数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微积分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的原因。
2.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
目前的微积分教材十分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微积分的教学内容和体系长期以来基本沿用过去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模式,以传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要目的。从内容展开的层次看,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概念(定义)→定理(结论)→例题”固定模式,过分强调了形式倾向严格化的东西,如极限的定义等,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微积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应是直观化和形象化。理论介绍缺少实际背景的铺垫。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总是被按部就班地朝着固定的方向引导,往往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其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这使学生感到微积分课程非常抽象,非常难学,非常神秘。
2.2从教学方法方面看
财经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研究
摘要:计量经济学作为财经类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认为主要存在教材选择不当问题、软件不容易选择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问题以及师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三个当面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
0引言
计量经济学引入中国已有几十年时间,在此期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的学者在吸收和创新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已基本取得普及。然而,根据多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尤其是财经类本科专业,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加强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的研究,对于推广和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财经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选取不当问题。当前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材琳琅满目,总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偏重理论的,该种教材主要针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来龙去脉、基本证明进行适当演绎和归纳;其二偏重实践的,该种教材主要针对应用,强调软件的使用,不告诉学生为什么,只教授学生怎么做;其三是理论和实践结合,该种教材既告诉学生为什么,又教学生怎么做。总的来说,这三种教材各有所长,以第三种效果最好。(2)软件不易选择问题。现在可以应用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软件业比较多,主要以STATA、Eviews、Sas、Matlab、Python、R等为主,但这些软件侧重点不一样、难易程度不一样,导致任课教师在选择过程难以做出合适的选择。(3)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普遍来讲,现在的财经类大学生,尤其是二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大学的课程大部分比较简单,一旦碰到譬如计量经济学这种稍微需要认真学习的课程,就是产生畏惧心理,导致学生厌学,这样就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学生针对本门课程缺乏积极性。(4)师资问题。其一,授课教师只是就上课而上课,基本不做有关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这种情况课程就缺乏实用性,比较古板;其二,授课教师知识老化,由于近些年计量经济学发展比较迅猛,有些任课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知识陈旧,这样也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三,有些任课教师自己较少实践操作,导致只能就理论而理论。
2财经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升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作为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经济法在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经济法涉及经济以及法律两方面知识,属于一种综合性较强的专业类课程,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起来有相当大的困难。为了改变现状,提高我国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的方法与措施,旨在为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经济法是一门综合了经济与法律两方面的交叉型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也是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所有学生都必须精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相关职业资质考试过程中,经济法是作为一门单独考试课程而存在的。由此可见,经济法在培育财经类专业学生以及培养实用性人才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经济法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结合经济与法律,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强大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学生,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经济法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以来普遍存在一种十分错误的倾向,即教师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反而轻视应用教学。这就使得大多数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传授,而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也就不能正确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经济法的教学现状,提升学生对经济法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就必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提升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法。
一、结合实际合理设计教学项目
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自处理一个课题项目。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是由教师提出具体项目,从而引导学生带着这一课题项目,主动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使其通过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交流的过程,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得到转变,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这个主体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动手能力及动脑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在问题处理上也思考得更加全面。同时,项目教学法增加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沟通交流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师在教授“合伙企业法”的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在毕业后,想要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合伙经营某家企业,有哪些事情你认为是必须前期约定、规划好的呢?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通过相应的启发方式及引导方法,不断尝试着激发学生通过自主讨论的形式,归纳出自己对这一课题项目的所有认识,分条列明各项合伙协议的法定内容。在学生列出自己对这一课题项目的所有想法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自由分组的形式,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归纳整理出合伙协议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要求每一小组自行建立一个合伙企业,签订相应的合伙协议。项目要求主要有:企业的名称,企业经营场所的详细地址,合伙人姓名,合伙人地址,合伙人的出资方式(包括出资数额以及缴纳期限),企业利润分配的方式,亏损的承担准则,相应事物的分配方式,入伙方式及退火方式,问题争议的解决方法,合伙企业的解散、清算制度以及违约所需承担的责任等。在模拟创业的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地进行讨论与想象,任意选择自己所钟爱的创业地点、创业项目以及相应的出资方式等。项目教学法的出现将课堂理论知识同实际教学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在通过完成各种具体课题项目的过程中,也逐渐掌握了课堂上所传授的各项理论知识。在对课题项目进行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相应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以及问题处理能力等都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升。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最后讨论结果轻易地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法律知识。与此同时,因为在各项课题提出之前并没有对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具体的讲解、介绍,所以学生在实际的课题项目讨论过程中,必定会犯下一些法律知识错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这些法律知识错误的印象。教师需要对学生所犯下错误的法律知识进行重点的讲解与培训,不但可以实现针对性教学,还能够将学生摆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引导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适当增加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比例
众所周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学习主动性的现象,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要传授的知识不断进行优化、整合,创新、改革教学方式。与此同时,善于利用各种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自面对具体问题,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独立地探索与解决各种问题。教师进行问题情景设置的时候,可以多找一些性格较为活跃的学生作为情景设定中的主人公,列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人作为情景设置中的人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形成强烈的画面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真地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例如,诉讼这类较为抽象的基本性法律知识,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假设你们班的A同学在大一时向你借了人民币500元,约定好一周之后会还款。但一周之后A同学却并没有将这500元钱还给你,你碍于同学情面也并没有向A同学进行索要。大四毕业即将来临之时,你才向A同学要求还500元钱,A同学并不情愿还款,有拒绝还款倾向。面对这样的情形,你想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你是否能提起诉讼?你如何证明自己是债权人呢?小明是否可以拒绝还款,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学生日常生活情景设定方式,不仅能够具体而生动地将相应问题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且容易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角色代入,站在情景教学所设定的角色上去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判断其应用方式以及应用场合,从而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印象,又能够提高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运用。
高中数学财经知识研究
摘要:
从古至今,数学都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必不可缺的一门基础科学,有学者甚至认为数学才是人类真正的“通用语言”。在贸易全球化的今天,金融经济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而经济学是不能离开数学单独发展的。在金融市场的运作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不仅仅是复杂的数学理论,看似简单的加减乘除和方程同样撑起了经济学的半壁江山。在高中数学中融入财经知识,可以培养理性投资的理念,提高个人理财能力,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
高中数学知识;财经;意义与价值
1财经与数学知识
1.1财经相关概念概述
财经是指财政、金融、经济三大领域。包括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审计学、统计学、税务学、会计学等。中国的财经概念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年代,就经济学角度来说,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国家投资更关注再生型增长,能够促进发展的可持续的增长速度越高越好,这其中运用好相关财经方面知识尤为重要。从国家投资,又可谈及与个人理财,对于高中生来说,关注我国经济动向,以及其他财经相关,如培养合理的理财观念等,对于未来学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财经类院校校园企业文化论文
一、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创新性分析
(一)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可能性
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众多的关联性,二者对接的可能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梳解:首先,从特征上看具有相似性。其一,二者同具有综合性。一般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部分组成。其二,二者同具有社会性。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必然反映时代的变迁。其三,二者同具有历史性。都有其自身的形成、变化与发展过程;其次,从基本功能上看具有相通性。二者都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等;再次,从对接的基础上看:一方面,在指导思想上,二者均需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另一方面,在目标与内容上,二者都必须使其成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成员的人文素质与修养,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凝聚力与向心力,同时协调人际关系,改进方法,提升能力,在终极价值目标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创新性诉求
“创新实践是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当代的现实生活是由知识经济、全球化构成的,它们充满了创新实践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市场经济的当下,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因此,无论企业还是高校,都必须抓住培养创新人才这个核心,力求解答“钱学森之问”。换言之,以创新实践为特点的当下,创新无可非议的成为人才的内在属性,我国的任何一个领域,这里自然包括财经类企业与财经类院校,都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种应然与实然的诉求,这是其一。其二,无论是从财经类院校的地位上,还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上看,亦或是从知识经济的客观需要,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上来看,财经类院校必致力于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整合中谋求创新人才的成功培养。“从主观而言,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的人,是以探究的态度不断地实现自我创新和超越的人;从客观而言,是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人。创新的普遍性与主导性使现代社会的一切人才都必须具有创新性,要求现代所有的教育都必须适应创新实践的要求作出相应的变革。”这意味着,一方面,财经类院校仍然是知识创新的平台与载体,与此同时,又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各方面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财经类院校培养的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素质以外,还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与此同时,创新人才还必须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积极贡献。换言之,财经类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实现与企业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链接,实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实践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既要注重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关照现代人才的内在属性———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价值取向———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作出积极贡献。“……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心理实验室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实验,并不仅仅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更不能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去攻关,而要通过开放办学、参与创新实践等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缺位———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问题厘析
(一)二者在自身特质方面存在差异
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
自从教育部对地方一般高校提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来,各个高校,特别是独立院校开始探讨目前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对应用学人才培养的意义,不足以及改革措施。目前大多的探讨都过于宏观,较多立足于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文章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立足于日常教学,探讨在经济类专业课程中引入时事新闻对独立院校经管学生应用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
独立院校;教育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时事新闻
在笔者这些年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间加入了时事财经新闻的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从最初尝试性的发表意见,到后面可以有比较深入的讨论。
1独立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
(1)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欠佳。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而独立院校的学生相较于公办本科类的学生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素质有所下降。并且大部分经济学的学生在高中时段较多的关注力在应试部分,比较少的接触到经济方面的课外知识与实践。然而由于经济学所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学生能掌握许多复杂的专业基础知识来进行定性分析,而且也要求学生能掌握难度较高数理知识进行定量分析。很多经济学生学习专业课时觉得枯燥,难懂。
监督模式对接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所谓“两种监督模式”,是指人大财经监督与政府审计监督。长期以来,这两种监督主体各自按照不同的运行方式独立运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监督模式。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监督力量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对此,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与审计机关根据各自监督模式的优劣现状,力求取优去劣、取长补短,从而,加强人大财经监督与政府审计监督模式的对接。 一、着力探寻两种监督模式对接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工作中,人大财经监督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多种监督形式的综台运用,尤其需要审计部门的配台和参与。在目前向立法型审计模式过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研究和探索两种监督模式实现对接的有效途径,提高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的整体效果。近几年来,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维护经济秩序、规范经济行为、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以财经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两种监督模式为互补,努力寻求人大财经监督与政府审计监督两种监督模式实现对接的有效途径: 1、加强监督程序和监督手段的对接。具体说,就是要依托审计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延伸人大财经监督,提高监督质量和效果。如,南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的具体作法是:一是充分利用审计监督手段。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委托审计部门依法进行审计。比如,财政预决算专业性非常强,一般人难以看懂,也难以从复杂的报表数字中发现问题。 人大通过审计部门对上一年财政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的过程,及时发现违反财经法纪、浪费国家资财、挪用财政专项资金、侵占国有资产等问题,进而监督查处,使人大财经监督既能有的放矢,又能提高实效。二是组织重点审计和调查。对一些涉及财政监督方面的重要审计意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审计机关联合组织调查,并委托审计部门组织对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和重点领域依法审计。对发现和掌握的违规违纪案件,及时转送和督促政府有关部门依照相关程序严肃查处。同时,对典型案件,还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形成舆论压力,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三是积极开展审计执法检查。人大财经工委每年结合预算执行性的实际,开展审计执法检查,督促政府及审计部门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维护时常经济秩序,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 2、加强监督力量和活动阵地的对接。从现实情况看,人大机关和审计部门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机构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如何有效的调动好、利用好,对于强化财经监督和审计监督都将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鉴于此,我们两家,一方面,充分利用各自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联合开展活动。 每年人大财经部门和政府审计部门在研究工作计划时,都坚持互通情况,尽量在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上协调同步,通过优化人力配置,实现监督工作的对接和双赢。有时,双方还联合组织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财税审业务知识方面的讲座、培训,进一步提高法制水平和业务能力,更好地为实施监督工作服务。另一方面,利用各种宣传阵地,扩大监督工作的社会影响。与市县报刊、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一起开辟专栏,宣传和反映实施财经监督和审计监督工作情况、实际效果,给人们一个观察、了解的视窗。同时,人大机关和审计部门自办的刊物、资料,也及时反映这方面的信息,扩大监督工作的社会影响。 3、加强监督信息和监督资料的对接。为了加强人大财经部门与政府审计部门的对口联系,双方要套结有关工作“链条”,以保持正常的工作联系。一是抓好信息反馈。审计部门作为行政执法机关,专门从事审计监督工作,将平时掌握的经济生活和预算执行的大量情况和线索,及时、主动地向人大反馈。人大财经工委又及时将审计部门反馈的信息通过收集、整理、加工,提供给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使他们结合审计议题,分析和研究一些深层次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审议意见。同时,人大财经工委也将平时调查了解的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审计部门,以保持监督信息的畅通和有效对接。二是搞好资料传递。对人大财经工委和政府审计部门双方各自形成的调研成果、审计报告、情况通报等资料,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方式及时传递,使双方保持相互沟通和交流。三是加强活动联系。每年年初,人大财经工委通过邀请审计部门参加对口联系会议等形式,通报上年工作情况和新的一年人大财经监督工作的重点、主要活动安排等情况。审计部门除经常向人大汇报工作外,每年还适时邀请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视察、指导审计执法和监督工作。 二、切实把握两种监督模式对接的重点环节 审计监督是国家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财政预算健康运行的有效监督形式。坚持人大财经监督与政府审计监督的有机结合,实现两种监督模式的对接,必须把握以下重点环节: 1、找准对接的切入点。切入点,就是要支持审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审计的基本职能就是监督,就是检查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是否授权或既定目标履行经济责任,有无弄虚作假、违法违规、损失浪费等行为,并督促其采取措施在正常轨道上运行。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作为人大来讲,就是要认真宣传贯彻审计法,特别是要认真贯彻新修改的《审计法》,切实加强对审计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贯彻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并把审计监督与人大财经监督有机揉合,做到协同运作、相互促进,既不干预正常的审计执法行为,又能支持审计部门依法行使职权,真正做到寓监督于支持之中。如,近两年来,南县人大常委会正在找这个切入点,大力支持审计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探寻对接的结合点。结合点,就是要借助审计监督手段强化人大财经监督。在审计监督中,审计的对象或客体是财政、财务收支,它与人大财经监督的主要内容基本吻合。每年人大常委会都要审查和批准财政决算,监督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部门也要对财政决算进行审计监督。这两种不同层面的监督,对规范财政收支行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就监督而言,目前仍是程序性的比较多。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以交办函的形式交政府整改,并要求政府限期报告整改结果。我县近几年人大工作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既有刊于推动被审计单位和部门落实审议决定,解决实际问题,严肃财经纪律,又能更好地树立人大权威,使人大常委会对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逐步由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p#分页标题#e# 3、抓好对接的着力点。着力点,就是要建立健全财经审计制度。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人大在审查预决算方面还缺乏强有力的检查监督手段。有的地方对预算只审不查,使得“审查”变成了“审议”。 尽管各级人大为提高预算监督质量而“提前介入”,但因财政预算专业性强、内容宠杂,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监督的深度、力度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近几年我县的实践来看,人大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离不开审计手段的运用,这是由审计的功能、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人大建立健全财经审计制度,既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足额及时入库,控制和监督财政支出,又能判断和检验财政活动成果的真实性。 人大借助于审计部门运用的现代审计手段,实施对同级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活动的审查,客观上起到了两种监督模式对接的作用和效果。 4、重视对接的关节点。关节点,就是要逐步理顺审计领导体制。我国现行的审计领导体制是审计部门在同级政府首长和上一级审计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履行审计监督职能。这样就形成了政府部门监督政府的状况(审计机关实际上是政府的内审机构),极易受到行政干预,影响审计执法的独立性,特别是进行“同级审”时,审计机关只能先向同级政府报告审计结果,经政府对有关问题筛选后,再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能够反映的问题”,这就影响了审计执法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因此,各级人大机关要积极呼吁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宪法和审计法,将审计部门作为权力机关实施监督的职能部门,并列入人大序列,加大审计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推进人大财经监督与审计监督的有效运行。 三、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 实现两种监督模式对接后,各级人大常委会务必发挥审计机关的重要作用,强化对政府财政经济的监督。 首先,要发挥“同级审”的“明镜”作用,强化对财政预算执行的监督。所谓“同级审”,就是对同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这是国家审计的永恒课题,也是审计机关为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监督财政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使命。如,南县人大常委会每年在审议、批准同级财政决算之前,其财经工委按照《南县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办法》的有关规定,督促审计机关对财政部门批复预算的情况、预算执行中的调整情况和预算执行中收支变化的情况、预算收入的征收、缴库、退库情况、财政专项拨款、上级财政专项补贴的拨付与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听取他们的审计结果报告,还就审计的力度与深度提出初审意见,以增强“同级审”和人大常委会审议财政预算执行的实效。 其次,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眼睛”作用,强化对财经权力的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的全称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即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工商企业等主要负责人进行离任或任中审计的一项制度,也是对财经权力制约与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近两年,南县人大财经工委一是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意图,委托审计机关对政府财经序列组成单位将要任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离任或任前审计,为人大常委会的人事任免把好“出口关”和“入口关”。 二是在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述职评议前,人大财经工委遵照人大常委会党组的要求,委托审计机关对有关县直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如,前年和去年,南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分别对县农业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和计生局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述职评议。评议前,人大财经工委还根据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委托审计机关对上述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为人大的述职评议提供了确凿的事实依据。 再次,发挥基建审计的“卫士”作用,强化对国家财产的监护。基建审计是社会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人大财经监督模式与政府监督模式的对接,南县的基建审计工作正在不断加强。2004年,南县人大常委会采纳了财经工委的建议,委托审计机关对新县政府办公大楼的造价及其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共审减建设资金700多万元。 2005年7月,南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县审计机关《关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情况汇报》后,责成县政府召开常委会议制定、出台了一个《南县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暂行办法》,这既为南县的基建审计提供了工作指南,又为南县的审计执法人员监护国家财产提供了有力武器。
高校“理性人假设”的课程建设分析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学校的立身之本,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一环。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财经类高校是以财经类专业为主的院校,大部分财经类高校的在校学生都接受过古典经济学的相关教育。“理性人假设”在古典经济学相关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古典经济学论述的逻辑起点。因此,“理性人假设”的相关课程对塑造学生正确的经济学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其中加入思政教育元素,使之充分了解“理想人假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利之处和显著弊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和价值观,对财经类高校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理性人假设;课程思政
引言
自希腊哲学时代,西方先哲就以“理性”来彰显人的本质属性。西方经济学注重由假设前提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理性人假设”(hypothesisofrationalman)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前提,也是西方经济学立论的原点。财经类高校在开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就是让受教育群体接受西方经济学中“理性人”这一假设,只有在接受这一假设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进行后续的授课。因此,做好“理性人”假设的课程思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经类高校“理性人假设”的课程建设背景
(一)财经类高校经济学类学科教育现状
财经类高校是以财经类专业为主的院校,学校绝大部分本科专业都以经济学为必修课程,同时,学校会根据自身的财经特色面向其他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财经类课程的系列选修课,可以说,在财经类高校,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覆盖面非常广。例如,南京某高校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就明确指出,其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双语)、宏观经济学(双语)等。在实际教学中,学校也提供了大量与经济学知识相关的选修课程,供非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习。例如,南京某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表中就包含着大量经济学相关的课程,如经济学入门、经济统计学和中国经济专题等[1]。财经类高校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课程为课程设计的重心,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以具备一定的经济专业知识为教育目标。因此,财经类高校的学生,不只是专业较为对口的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也会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有通识化认识。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充分利用财经类高校丰富的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在校学生进行恰当的财经类相关知识的教育,掌握基本的财经观点;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安排也使得一些学生对“理性人假设”的相关知识一知半解,仅仅理解“理性人假设”作为西方经济学核心观点的积极性一面,而忽视其存在的固有弊端,使得学生在试图理解经济知识和经济现象的过程中陷入迷惑的境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