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期刊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小学教育期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教育期刊

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问题探析

摘要:

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存在较多问题,学位论文质量下滑现象日趋严重。很多论文的选题偏离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的实践性不强,研究对象过于宽泛。不少论文也存在概念混论、思路不清、随意堆砌材料等突出现象。而且,很多学位论文在摘要和文献综述的撰写上不够严谨,在参考文献和注释方面也不规范。

关键词:

教育硕士;小学教育;论文选题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自1996年设立以来,以在职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为主要招收对象,为中小学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2009年,教育部增设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学制为两年,开设专业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小学教育专业(以及简称为“小教专业”)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要类型之一。目前,小教专业教育硕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国已经超过50所高校具备小教专业研究生培养资格,每年招生超过1000人。与此同时,小教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学位论文质量下滑现象日趋严重。本文选取近三年来20所高师院校的200篇小教专业学位论文,从选题、逻辑和基本规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比较、剖析,探寻当前小教专业学位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论文指导有所助益。

一、论文选题的偏差

选题是论文撰写的第一步,直接影响到学位论文的质量。小教专业教育硕士是专业型学位,而非学术型学位,其对学位论文选题的要求也有不同于具有学术型特征的教育学硕士学位。1996年6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了《关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密切联系实际,对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提出解决办法,对论文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解决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1]但纵观近些年小教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来看,有不少偏离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阅读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不仅是知识累积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健康心态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任何科目的教育都需要包含心理健康引导。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语言学习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素质。对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意义,本文详细分析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开放性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越发明显,同时呈现过度且单一的现象,例如家长过多地施压给学生,过度追求学生取得好成绩而不关注学生本身的成长以及人格、习惯的培养。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再加上小学语文本身的特殊性,在其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显著的意义和价值。

二、小学语文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有效性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材中总共有12册12本书,其中主要是以略读课文为主。通过对教材分析之后发现教材结构安排是通过精心设计而得,编者也非常注重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以从浅至深的方式学习,教材中包含了科学、社会、自然、人文、艺术等符合小学生心理年龄的内容,例如描写人物的文章中,有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有勤奋刻苦的,有朴实善良的。这一些人物形象都是完善学生心理的教学案例,教材本身可以说就是一本心理健康引导书。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仍然需要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的应用能力,毕竟小学语文课程不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三、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阅读全文

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探究

【摘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始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小学图书馆管理来说,数字化管理是促进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的方式之一。本文将主要针对当下中小学教育中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教育;图书馆管理;数字化管理;建议

一、现阶段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状况分析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的七间中小学图书馆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系列的走访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将其管理现状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图书馆访馆人数减少

阅读全文

教育期刊概念与发展

一、教育期刊概念

教育期刊,是一种以服务教育、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要使命的教育专业传媒,富有鲜明的教育主导性、鲜明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行业依赖性,发挥着与其他报刊不同的特殊责任和传播功能。

二、发展现状

2003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促使教育期刊生态发生显著变化,过去单一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模式逐渐分化为三种类型:一是仍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的报刊,它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教育报刊社(期刊社),二是由党报党刊主办的教育报刊,三是从属于各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育类报刊。全国有30个省(区、市)都成立了教育报刊社或,承担着指导教育工作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舆论引导职能。从覆盖面来看,涉及全国100多万所学校的1000多万教师,再加上教育研究部门、行政部门和学生,共2亿多教育人口。从发行量看,全国公开出版的9400多种杂志中,49%是教育类杂志,每年全国杂志总印数的40%以上是教育类期刊。①各教育期刊通过不懈的自身建设,已具备了超常规发展的条件:逐步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期刊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全国期刊界的一支重要力量。教育媒体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之时,数字化浪潮已然兴起,网络成为城市主流传媒,平面媒体的生存空间日益压缩,期刊读者市场占有率20年来并没有增加,全国期刊每年总印数始终没有突破30亿册,每年人均不到3册,是美国人均的1/10,日本的1/13,期刊拥有的日均读者占居民总数的19.5%,教育期刊的受众数量流失严重,②面临着明显的发展困境:

1.体制困境

部分报刊社领导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没有明确的独立的法人地位,党政主管部门在如何运用行政推动与市场整合相结合的手段显得缺乏经验和成效,没有发挥引导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极大地制约了教育期刊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发展。

2.同质化竞争困境

阅读全文

近代教育期刊与英语学科教育

英语教育在近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在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英语教育相关的研究及讨论,凭借近代教育期刊使该领域的研究动向和学术水平得以体现与推进。这些研究与近代中国的英语教学及其改革活动不断产生互动从而促进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教育杂志》和《中华教育界》因其刊发历史及社会影响力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最具代表性的教育期刊,记录并见证了近代中国英语教育发展历史轨迹与进程。本文将基于两份刊物探讨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研究的特点以及近代教育期刊在中国英语学科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一、近代英语学科教育研究的内容及特点

经笔者统计,刊发在《教育杂志》和《中华教育界》中与英语教育相关文章的内容主要涉及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学改革、实证研究、教学法及教科书等方面。通过梳理和分析,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研究的特点概述如下。

1.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学这一办学层次,聚焦于直接法的推广与实证研究

英语学科自清末新制以来就被列为中学教育的必修课程。小学最早在高小阶段才能开设外语课,而中学毕业后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极低。因此,中学成为开展英语教育的主要阵地。从刊发文章的数量来看,中学英语教学是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主要研究对象。教学法因其指导并引领外语教学发展的核心作用也自然成为近代英语教育研究的焦点。直接法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外语教学法引入国内后,受到广泛关注。以周越然为代表的学者,通过阐述直接法的理念、分析传统教学法的缺陷以及探索它在英语课堂的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英语教学法的改革。20世纪20年代,受国外科学教育思潮的影响和留美学生的推动,我国引进西方教育实验理论,通过开展教学调查和实验来研究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探索英语教学规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士是艾伟与张士一。1932年,两人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委托,合作进行中学英语教学研究。艾伟参考美国中小学的阅读测试设计了不同级别的阅读测试量表,对我国初高中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进行调查。《五年来英语测验之经过》 (《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2期)以科学的数据反映出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效果、各类学校以及不同地区英语教学差异等情况。张士一的《中学英语师资训练问题》 (《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8期)对当时全国公立、私立中学英语教员的学历背景、接受专业训练的等次、师资训练学程等内容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科学、翔实的分析。除了教学调查,近代中国英语教育还通过教学实验的方式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美国的道尔顿制传到中国后,[1]很快便在英语学科进行了可行性实验,如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中国公学。前者的实验报告《道尔顿制下的英文教学法》(《教育杂志》1923年第15卷第12期)指出该制对英语初学者不适用;后者的实验报告《道尔顿制与英语教学》(《中华教育界》1925年第15卷第5期)得出道尔顿制非常适宜外语学科教学的结论,但实施该制对教师的要求颇高。以上实验均从不同的视角为近代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

2.近代中国英语教育在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法的过程中兼容并蓄、融合创新

从清末同文馆的语法翻译法到民国直接法的盛行,不难发现外语教学主要依赖引进的外语教学法,并呈现出“一段时期内一种教学法唱主角,而另一段时期又被其他新兴的教学法替代的局面”。[2]但毕竟这些外语教学法产生的土壤不在中国,它们在本土的适用性受其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及学科发展的制约,“水土不服”的情况时有出现。一部分教育界人士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在移植这些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研究,企图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法。张士一虽然在《教育杂志》和《中华教育界》等重要期刊发表文章宣传和推广直接法,但他的教学思想并没有拘泥于这种单一的教学法。根据他的论述,好的教学方法要能吸收各家所长。通常那些某个时期独树一帜、称雄一时的教学法,只注重一个或几个原则,不免会顾此失彼。要破除这种狭窄的范围,需要从外国语教学法中去寻找可用之点,采众法之长,集众法之大成。这种既“要博采众长”又“要富有弹性”的要求体现了在把握直接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需要充分考虑本土教学环境。将外来教学理念与本土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思维,为他后来结成本土化研究成果“情境教学理论”做了充分的积淀和准备,[3]也表明了近代中国英语教育在利用外来教学理论和方法上具有“移植、改造、融合、创新”的鲜明特征。

阅读全文

高校金融教学革新思考

本文作者:张超 李梅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近年来,伴随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市场的加速发展,金融学及其相关专业课程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专业学生高考入学成绩在各高校一直以来名列前茅,成为集中高校高分考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这充分反映了金融专业受到社会青睐的程度;二是很多金融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受到了很多非金融专业甚至非经济专业学生的青睐,选修人数总是名列各专业前茅;三是高校金融专业举办的各类金融活动(如模拟股市大赛等)总是有大量外专业同学参加,而学校组织的金融知识方面的相关讲座也往往成为学校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讲座。在看到金融学科及其相关课程在高校中大受欢迎并不断得以发展壮大的同时,从自身近年来从事金融教育的实践出发,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的金融学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引起足够的认识。

一、目前普通高校金融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金融基本知识严重匮乏

伴随我国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近年来也曾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面对公众的金融教育活动,如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编写了大众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性读物《金融知识国民读本》,中国银监会“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2008年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实施“金惠工程”的教育计划等。然而,这些金融活动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以被称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为例,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多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如在笔者承担的一些金融类专业课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对一些最基本的金融知识(如股票、债券等)都缺乏了解,也不清楚我国现实中金融市场的最基本发展情况,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在专业课上挤出大量时间来讲解这些金融学的基本常识。

(二)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对于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学生而言,进入大学之后,其一般要先学习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数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学习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保险学等,再根据自己的选修方向(如银行管理、投资、保险、金融工程等方向)学习具体的金融专业课。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分析,目前金融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仍是以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传统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并未摆脱以货币、银行为核心的旧有教学内容,并不能反映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实际上,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而国内很多高校的金融学研究其实质还只停留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范畴之内。按照国际的主流观点,货币银行学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则仅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显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来看待,因而也就造成对微观金融活动缺乏研究,缺乏微观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使培养的金融人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无法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很多高校中根据课程安排,他们往往只能选修《投资学》、《金融工程学》等具有一定难度的金融专业课,由于这些学生通常并没有经过金融基础课的学习,因此学好很多专业课上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相当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学习金融学的积极性。

阅读全文

小学语文教学道德教育渗透策略

【摘要】小学生处于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小学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教学的视角,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课外教学四个维度,整理和分析了2003年至2017年25篇小学语文课程的中渗透道德教育策略的相关文献,发现在教学方法的多元运用、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教学评价的类型运用、课外教学的综合运用四个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和空白。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教育;策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名称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意味着道德和法治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内容。同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在第一项“社会责任”里明确提出诚信友善和法治信仰的要求,再一次强调道德和法治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小学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修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实现教学与育人的统一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以“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为关键词,通过篇名检索的方式,检索了中国知网数据库,命中文献919篇,其中硕士论文14篇,期刊报纸905篇。笔者重点分析了2003年至2017年25篇文献,其中硕士论文5篇,期刊论文20篇。

一、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中渗透道德教育

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诸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演示法等的方式和方法。房文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中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归为“语言传递法”,她提出在运用讲授法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字、词、句的意思,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然后再把道德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解中;在运用谈话法时,她认为“教师展开话题,学生对问题依据经验进行回应,教师对学生的回应给予分析帮助学生树立道德观念。”在运用讨论法时,她指出“教师应注意本班的学习特点和班级氛围,一般在比较开放、活跃的高年级班级中运用。”在运用读书指导法时,她表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理解文本的含义和情感,完成德育教育的渗透。王玉香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一文中也提出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讲析,促进学生的理解。曾孝群在《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中提出了“讲析理解法”,即“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3他以学习《爬天都峰》《赵州桥》为例,认为教学的第一步是使学生对语言文字和文字内容深入理解。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影响了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和效果。有关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中渗透道德教育的研究,少数学者着眼于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相应的策略。但也有众多学者比较笼统和概括地针对单一的教学讲授提出策略,忽视了当前教学方法多元的现状。

二、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手段中渗透道德教育

李嘉骏在《教学手段须回归课堂教学实践》中提出:“教学手段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借助媒体、设备或工具,传递教学信息,达到促使师生信息交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而采用的方式和措施。”教学手段可分为无形手段和有形手段。无形教学手段是以教师为载体,凭借教师自身的身体器官乃至教师整体人格结构发生作用的手段。众多学者以榜样作用为研究方向。程艳芳在《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中明确提出“通过榜样的设立来达到德育渗透的目标”,她认为教师应做到言传身教的榜样模范。杨聪丽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文中也认为教师应注重师德修养,使学生耳濡目染。而高晓梅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文中提出“要将教材中的内容树立榜样作用,让学生进行榜样的学习”,认为树立榜样的对象是教材中的人物形象等内容。这表明在运用小学语文课程的无形教学手段时,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和情境,灵活地选取“榜样对象”。有形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借助的,存在与教师自身外的,依靠其自身独特的工作机理得以操作的媒体、工具或设备。冯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一文中认为利用PPT、录音机、投影仪等工具,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戴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文中提出“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即通过运用图画、影像、幻灯片、音乐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对主题情感的认同感。潘焕琪在《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一文中提出“在图片式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利用图片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更利于学生对主题情感的理解。使用不同类型的有形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更顺利进行,使学生以更具体、形象的方式,吸收和领会语文课程中的德育思想。有关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手段中渗透道德教育的研究,众多学者都提出了通过采用无形和有形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但在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上没有做过多的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势必以更多元、更直观、更便捷的优点改变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缺陷,因此对教学手段的运用,开展更加具体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阅读全文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验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要求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和更新,提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案。翻转课堂是近期提出的新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创新性、严谨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小学数学作为学生的主要学科之一,也是极具枯燥性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要努力地将翻转课堂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将趣味式教学真正融入到数学教学当中。接下来,本文将对翻转课堂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实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数学;应用创新;学习兴趣

创新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将其运用到教学之中,通过实验研究来证明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我们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分析翻转课堂的有利因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要位置,推动翻转课堂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进程,真正改进教学教育方法。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翻转课堂是区别于传统课堂的一种教育方式。前期的翻转课堂就是教师简单地创建视频,实现课堂内外时间的合理安排。而现在的翻转课堂已经有了全新的规划模式和大纲要求,真正实现了课外授课模式和课堂时间最大利用化。《上海教育》将其定义为:是将课堂教学中的传统讲课和家庭作业这两个元素颠倒顺序的一种教学模式。经科学研究,翻转课堂已经能够适应于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翻转课堂是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能力的一个手段,是将直接讲解与结构规划相互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课内外授课、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增加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这次实验过程中,将“翻转课堂”教学策略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是我们具体的实践内容。小学数学的重要性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这一学科当中,将翻转课堂带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来,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研究出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根据翻转课堂来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效率提高的目标。我们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式,来为翻转课堂提供理论依据,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研究项目期间我们制定出了合理科学的实施方案与实施流程,将视频教学、游戏教学以及课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相互结合。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现状与优势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在新课改的要求,翻转课堂在21世纪成为人才培养、课堂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翻转课堂更加深入人心。通过科学调查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目前呈“井喷式”增长,随着翻转课堂推广的范围不断扩大其深入程度也逐日加深。虽然教育模式需要翻转课堂的介入,但目前我国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才刚刚应用,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新型教师人才的短缺、各个学校对新课改执行力度有限、教师创新思维不足等问题,但总体趋势还是处于上升趋势。我国有许多发展翻转教育的条件,其中我国教育类核心期刊对于“翻转教育”的关注力度正在不断加大。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与翻转教育有一定的相似度,甚至我国对教育行业的重视为推行翻转课堂提供了基础,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人才更加注重课堂氛围、创新思维以及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所以我国教育行业非常适应“翻转课堂”策略的推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