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环境科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科学自然环境课程资源初探
摘要:
小学自然科学教学是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知识有效结合的纽带,文章从充分利用本土自然环境资源出发,以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研究小学自然科学学科课程的学习资源开发和探究学习活动。提出本土自然环境资源可以作为国家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以丰富教材内容,有效实施教学;本土自然环境资源还能打破书本教学的局限性,构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场景,提升学生学习效能。
关键词:
本土自然环境资源;小学自然科学;课程资源开发
在学习化社会中,不再把以学校制度为中心的教育部门与非教育部门截然分开,学校不再是社会中的一座“孤岛”,而是学习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自然科学教学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应该成为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学习的有效结合的纽带,既使自然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又使各类教育资源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对小学自然学科而言,指导儿童初步认识自然界、了解自然是其必然的学习任务。同时,《自然教学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家庭及社区环境中有着丰富的本土自然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有利于拓展科学教育的空间、丰富教育方法、形式和手段,使它们协调一致地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自然科学教育在这方面存在内容缺失、教师教学无从着手的问题。本文试从如何充分利用本土自然环境资源,以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研究小学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资源开发和探究型学习活动。
一、本土自然环境资源概念的界定
本土自然环境教育资源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现实生活中本土的自然环境,即指学校所处的这一大的自然环境,学校里的自然角、草坪、种植园、学校旁的小河以及学生置身其中的自然人文环境,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的开发点。我们认为教育应立足实际,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这些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二是指教育方法本土化、自然化,即深入现场和情境,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与丰富的本土自然环境材料直接互动,自由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首门实验课程,其教学质量对未来环境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和相应实验操作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传统“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开设的项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以及与本专业相关联程度等几方面存在的短板,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提升授课质量,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改革;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专业是由多门学科交叉、相互融合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该学科主要是利用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等方法对环境系统中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间的作用进行研究,在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1,2]。“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入门级别的化学理论和实验课程,其教学质量对未来环境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和相应实验操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与创新环节较少“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首个实验课程,前期为兼顾所有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学内容相对设立的较为单一。但在近年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中学新课标的改革,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中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也开设大量与基础实验及实验操作的相关课程,部分地区的生源在高中期间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基础。
(二)传统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较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实验的教学方法是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方面后,学生被动学习的方法[4];不能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再加课时限制,教师理论讲授后学生随即按照教授内容结合教材中详细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但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缺乏主动思考,对于实验失败的结果也不能主动分析原因,更多情况是寻求老师给予直接解决的方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很好发挥。在课程实验结束后考核方式主要由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共同组成,实验报告占总考评成绩的70%左右,然而实验报告的数据和课后思考题在同一小组的学生间存在相互参考的情况,教师考评过程中通过实验报告不能准确地对每个学生的实验能力做出精确评价。
(三)课程和学科相关度较低。受到传统化学相关基础实验课程的影响,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与学科的贴合度较弱。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将导致学生产生对课程轻视的消极思想,另一方面“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环境科学专业首个实验课程,缺乏环境科学专业的相关性将会限制学生在本学科的创新思维拓展,实践中也缺乏相关的经验。
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创设研究
摘要: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它基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智力启蒙和性格塑造等为主要目的,而不在于具体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或学习技能,确保幼儿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从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创设入手展开研究,提出环境创设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以供广大学前教育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
幼儿教育;科学教育;环境创设;兴趣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要满足两个方面条件,其一是科学启蒙,重点在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其二是教育工作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幼儿身边的事物、现象为载体引导其科学探索精神。结合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环境是后天教育中最重要的干预因素,基于幼儿科学教育、科学活动、科学探索等需要,必然要求在幼儿教育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科学教育的环境创设。
一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纲要》中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提出的5个要求中,全部依赖于环境完成,如“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合适的方法交流、表达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以及“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环境是引导幼儿向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幼儿科学探索精神的“催化剂”,要实现这些科学教育目标,前提是在幼儿园有限的教育空间内提供科学的环境创设。环境是影响人性格、习惯和兴趣的重要因素,对于心智尚未完全开发的幼儿更是如此。每个幼儿在没有充分融入社会环境之前都如同一张“白纸”,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提供的环境,对他们的思想意识、智力开发和兴趣培养等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进行幼儿园所需要的科学教育环境创设过程中,不能仅仅狭隘的理解“科学”,片面的强调硬件投入,更应该注重反璞归真、有效引导。
势科学财务治理主客体环境研究
一、文献回顾
(一)财务治理
财务治理研究起源于西方,但早期西方学者是从财务理论和公司治理两个角度单独进行研究的,直至1992年《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面世才开启公司治理财务问题的研究。在西方财务学百年发展历程中,分别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和70年代遭遇了三次重大变革,实证研究成为西方财务研究的主流方法,绝大多数财务治理研究都是实证研究,以西方新资本结构理论为主,探讨融资结构、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及经营者激励问题等,却没有深入研究财务治理概念、相关理论及财务治理体系构建等问题。相对而言,中国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更为透彻的分析探讨。至今为止,我国财务治理理论研究已经历四个无法精确划分的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中后期的初步认识阶段,我国学者将产权理论引入财务理论,代表观点有:汤谷良的“财务的产权思考”,干胜道的所有者财务治理,李心合的财会治理结构,谢志华的“出资者财务”思想等。第二阶段是奠基阶段(2000年至2002年),学者们对财务治理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了财务治理、财务治理结构、财权、财权配置等概念,虽然成果颇丰,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第三阶段是理论体系探索阶段(2002年来),随着财务治理内涵研究的深入,财务治理理论体系框架研究提上日程,多数学者认为财务治理框架构建应该围绕以下因素进行:以公司治理框架为主导,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以财权配置为核心,以财务信息为载体,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治理结构研究、财务治理机制研究(尤其是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研究)与财务治理模式研究。第四阶段是实证应用阶段(2008年来),成果虽然不多,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者们研究了资本结构与财务治理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财务治理效应问题。
(二)势科学
势科学是信息动力学的一个分支,与其相对的是已被众多中外学者充分研究的耗散结构。尽管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中期就提出了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而充分的研究,但并没有明确提出熵的对立面“势”,而是用负熵来对其解释,直到21世纪初,中国学者李德昌结合传统文化精髓,提出了“势科学”。势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信息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即信息动力学,与耗散结构相对应,主张在开放系统下而非孤立系统中研究信息作用机制,以变换对称机制的势增原理对应传统的置换对称机制的熵增原理,认为“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而非“差别消减联系,联系缩小差别”,推崇信息人假设,主张对称化管理。势=差别÷距离=差别×联系;在势科学原理下构建系统强势要求组成元素是差别最大联系最紧的对称化元素。李德昌致力于研究势科学视野中教育、管理及创新问题,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这些领域。此外,其他学者的研究较少,其中,周海洋等(2011)在势科学视角下分析了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外部环境多维势场的融合,分别构建了显隐两个势场,确定了企业家精神的六维和九维势场。
(三)小结
综上所述,西方财务治理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很少涉及财务治理理论的研究,相对而言,我国学者在此方面研究较多,不过尚处于理论的构建初期,并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财务治理理论体系,未来研究空间很大。国内财务治理相关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势科学研究也历经10余年,然而,至今二者都没有交集。尽管势科学已涉及管理学问题的研究,从管理的不确定性、管理信息势、对称化管理、理性信息人假设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未涉及经济学问题的研究,由于财务治理属于应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交叉研究范围,因而财务管理与势科学的交叉研究还是空白。本文将对此领域尝试探索性研究。
科学技术对环境设计艺术性表达探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各种全新的技术、丰富的材料开始应用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促使室内环境设计媒介变得更广阔。同时这些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也保证设计的艺术性表达变得更加多样。因此,为了保证室内环境设计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需要对科学技术在表达艺术性方面体现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以此保证室内环境设计能够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室内环境设计;艺术性表达
当前人们的精神文化范围在不断扩大,对于建筑来说,不仅对建筑的整体外观情况、实用性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同时对于室内环境设计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在这种背景下,室内环节设计表达出应有的艺术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人员对于室内环境设计实际需求,真正实现艺术性的表达,可以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入其中。以此保证室内环境在整体设计上,与时代潮流发展方向相符合,同时,也可以促使室内环境设计行业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室内环境。
1科学技术对室内环境设计艺术性表达的影响
1.1改变了大众艺术审美观念。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影响到了社会的实际发展进程,同时也对人们的审美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欧美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一场现在主义设计风格革命,为室内环境设计,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现在主义风格主要强调的是功能,应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改变传统装饰过多的方法,强调需要体现出设计的本质。当前我国城市的建筑、空间环境、生活物品,大部分都是按照该风格进行设计的,可见大众对这种风格的喜爱程度[1]。
1.2拓展了艺术性表达领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中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型材料和全新技术,而传统的材料在新理念、新技术的不断支持下,正在被重新诠释,其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体现出了一种传统的延续性。从前人们对于使用来自大自然的木材、泥土等,有着粗糙、落后的印象,更加倾向于应用混凝土砖瓦等全新技术,而当前这些传统的材料,代表着绿色、环保[2]。如在实际的空间环境中出现的硅藻泥、木质家具等,都作为环保材料,实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成为设计思想、设计实践的风向标。新技术与传统材料的有效结合,丰富了室内环境设计中,材料技术的领域范围,这种对传统的延续,不仅会让人们感受到环境中包含的艺术气息,同时也可以使人们体验到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对于艺术性表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科学技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餐饮业环境污染科学治理
一、当前餐饮业环境污染现状
由于城市规划先天不足,导致餐饮店在道路两侧多为“上居下铺”式的建筑,由于这些门面房贴近居民,有一定的市场,但是这些店铺在建设时并没有设置专用烟道、不具备餐饮污染物处理、排放的条件。许多餐饮企业主不注重环境保护,缺乏文明经营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往往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保护意的设施不安装,该治理的污染不治理。由员工随意倾倒餐饮后的垃圾,不及时清理清运,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二、新时期餐饮业环境污染的防治
1、环保审批机关要做好把关
工商、卫生、土地、建设、规划、发改等相关行政主管单位,要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登记表)审批意见当做办理项目审批和备案审查事项的第一前置条件。没有取《排污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年检不合格餐饮单位,工商和卫生等行政主管单位在《卫生许可证》与营业执照年检中不对其进行年检。要依据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办理《排污许可证》年检工作,其中发生经营规模和范围变更造成排污量和排污种类变化的,要向环境保护部门另行报批,在报批手续完成后方准许正常营业。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餐饮场所在选址上要和环境保护相关规定相符合,住宅行建筑上严禁新建和改建成为餐饮场所。卫生和环保单主管单位要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餐饮场所做联合现场预审,预审完成后,符合卫生和环保规定的餐饮场所准予正常营业,不符合卫生和环保规定的餐饮场所责令期按照调整意见进行相关调整且经检查合格后准予正常营业。
2、加强对餐饮业的监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中心城区应当使用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能源,现有餐饮业项目尚未使用的,应当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改用清洁能源。
项目教学法在环境科学英语的应用
摘要:以项目教学法为依托,对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本科二年级环境工程、生态及环境科学三个专业的学生进行环境科学英语教学,包括内容的选取,项目的设置、实施、评估以及对项目教学的反馈和反思。项目教学模式能够加强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有意义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获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环境科学英语;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都因地制宜相继开设了适合本校学生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1]如医药学英语、法律英语、建筑英语、旅游英语、机械英语、园林英语、土建英语、环境科学英语等。与通用英语相比较而言,专门用途英语跟某一学科专业内容直接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进入21世纪以来,持“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主流”观点的主要还有:陈莉萍[3]、秦秀白[4]、蔡基刚[5][6]、张弛[7]、杨喜刚[8]、祁文慧[9]、刘红蕾[10]、谢雪芹和张发勇[11]等。南京林业大学从2012年起开始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一校多纲”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尝试走内容驱动的教学路子,其核心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采用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解决学生学习动机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的问题,对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使学生除学习语言本身外,还能获得基本的专业内容知识和学术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的需求。[12]。从2015年起,南京林业大学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试点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将原大学英语拓展课和选修课进行整合,在教学内容中嵌入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校15个学院人才培养需要和学生专业发展对英语技能的需求。[13]如何上好专门用途英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个任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鉴于此,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如翻转课堂教学法[14]、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学习法[15]、交际语言教学法[16]以及项目教学法等。根据CNKI数据库文献年度数量分布情况来看,其中项目教学法在近几年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拟用项目教学法对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本科二年级环境工程、生态及环境科学三个专业的学生实施环境科学英语教学。
1项目设置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项目的设置因课程而异,但高质量的项目需以课程内容为依据的同时,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项目内容的选取上要难度适中,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本课程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环境科学英语教程》,该书共12个单元,各单元专业知识内容衔接性高,技能训练交互性强,强调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在专业和学术背景下的协调应用和全面发展。鉴于本校一学期大学英语读写课时只有16周32学时,笔者从中精选5个单元实施,内容涉及环境科学的概念领域、能源、土壤、资源的回收利用和生态系统。
2项目实施及评估
首先,合理分配小组。在学期伊始课程导入时进行,学生以4-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为基本单位,每组推选一位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同学为组长,以小组成员合作活动为主体,要明确在项目活动中各自的角色和任务。其次,每个单元第一次授课时引入相关专业词汇及基本概念、听专业讲座或读专业文章,布置项目内容,确定实施计划和完成的时间,第二周了解项目进度、解答学生疑问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第三周项目成果展示。项目一旦布置下去,由小组组长给每个组员分配具体任务,制定研究计划,分工合作,如考察现场,拍照录像,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分析资料或发现问题到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制作PPT,课堂演示,讨论,提问等。本文以项目三—土壤类型以及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观察黄豆生长情况分析土壤基本特性(排水速率、锁水性能、肥沃程度、透气性以及是否易于耕种)—进行具体阐释。土壤一般分为壤土(loam)、沙土(sand)、黏土(clay)和淤泥(silt)四种类型。当然,我们平时所见的泥土都是由后三者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的,种植植物最理想的当属壤土(由20%的黏土、40%的沙土和40%的淤泥混合而成),根据土壤特性综合评价,壤土易于耕种、透气性好、营养丰富、排水和锁水性能均适中。总的来说,可以根据土壤颜色来判断其肥沃程度:沙土(黄土高坡)贫瘠,黑土(东北黑土地)肥沃。为印证这一点,小组成员根据项目要求首先进行两种土壤取样(校园的不同地点)并置于两个相同的容器里;将在温水里浸泡2个小时左右的黄豆等份浅埋于两种不同的土壤里;定期浇水并置于通风性好阳光普照的地方;每日观察(持续两周)其变化(出芽时间及出芽率,生长状况(包括粗壮程度、长度等))、拍照、记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制作PPT;最后进行项目成果展示。本单元第三次课进行项目成果展示。两个平行班级共20个小组,有19个组(占95%)种植的黄豆出芽,并顺利观察其两周左右的生长情况,对比分析两种土壤的基本特性,其中1组成员因深埋黄豆导致实验失败。从展示的19个项目成果来看,有6个小组(占30%)不太符合操作要求,从而影响最终的结论。分开种植生长环境不一,影响采集的数据;网购科学配置的营养土很难对比豆芽的生长情况;种植观察时间太短(4天)因豆芽初期的营养由子叶提供而分辨不出哪种土壤里营养物更丰富;相反养殖时间太长(20天)因豆芽长到一定高度后就会停滞生长同样难以区分两种土壤的基本特性。最后,提问环节不可小觑。通过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锻炼学生的思辨和英语表达能力。总而言之,从项目展示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各小组项目准备的过程,以及团队成员参与的情况、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等。评估方式既包括教师对团队的评价,又包括团队的自我评价和团队间的相互评价等。值得注意的是,小组成员应扬长避短、各司其职,在综合评介时才能获得理想的分数,比如项目成果展示时就应该由组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评估结果计入该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有助于将形成性评介与传统结果性考核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效果。
环境科学类专业地学基础教育初探
摘要:高校环境科学教育旨在培养环保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技术工作的人才。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决定了环境科学教育应该是一种培养复合型通才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环境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化学、物理、数学等为主,对地学基础课不够重视,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地学基础课程,造成了环境科学类毕业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必要的地球科学理论与方法,资源、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意识淡薄。因此,在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中加强地学基础课程教育是高校适应当前学科发展以及人才需求多元化趋势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环境科学;课程设置;地球科学
一、引言
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领域有广泛联系。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已经从传统的科学技术工程治理层面扩大到综合利用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地学、化学等多学科全方位的系统研究。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类专业的设置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动之后,教育部把环境科学类专业调整为理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工学:环境工程。本文所指的环境科学类专业是指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在内的大学科。高校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课程教学。环境科学类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向[2],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科学教育需要适应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要求,环境科学类专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宽知识面、强实践能力,善于综合分析、宽泛思维等通才素质[3-5]。研究行之有效的环境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实施复合型环保人才的培养,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我国高校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地学基础课程不足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环境科学本科教育开始蓬勃发展。目前,许多综合院校、理工科院校皆开设了环境科学类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交叉性学科,环境科学类专业具有学科知识覆盖面广、专业传承性强、分支学科多、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研究科学整体化等鲜明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在高校教育中,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设置涉及化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从我国多数高校的专业课程设计方案来看,环境科学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主要有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影响)及评价、仪器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等。从专业主干课程设计来看,再结合笔者以及周围教师、毕业生接受高等教学的经历,发现我国多数高校的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拘泥于狭隘的环境科学类和化学类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地球科学其他基础学科知识的教学。环境科学起源于地球科学,而地球科学是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是高度综合,各学科知识点穿插交错日益加深。地球科学覆盖面非常广泛且来源于实际,更具体形象,强调自然与人的统一,形成了系统的综合基础理论与实践体系,是学习其他科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等国的高等教育对地学基础课程尤为重视,课程内容涉及地质学、地理学、海洋学等地球科学分支学科的知识。不仅如此,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仍有一些地学基础知识。而我国的基础教育涉及地球科学课程的内容较少,高等教育体系也没有将地学基础的相关课程纳入公共基础课程,甚至在一些地质类特色理工科院校中,尚没有将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学基础、环境地学等基本的地球科学通识/基础课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与化学等其他基础科学课程开设的普遍性相比,我国高校环境科学类专业及其他非地学类专业很少开设地球科学的相关课程。这样一门十分有实用性且能很好扩展学生思维宽度的基础自然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校学生的素质培养。由于接触地学通识课的机会少,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缺乏地球科学知识、资源与环境意识淡薄、“小巷思维”突出、思维拓展性不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等现象。
三、高校环境科学类专业加强地学基础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