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学报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Cssci目录
本目录根据中文社会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确定的来源期刊收录的原则方法经讨论后审定,拟收录25个大类的学术期刊535种,按学科代码顺序分类排列。
温馨提示:快捷查找期刊方法,按Ctrl+F 输入期刊名称即可
管理学(29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管理世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 南开管理评论 南开大学商学院 3 科研管理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等 4 科学学研究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5 管理科学学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 6 中国软科学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 7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 8 研究与发展管理 复旦大学 9 公共管理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10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等 11 管理科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12 管理工程学报 浙江大学 13 中国管理科学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等 14 管理学报 华中科技大学 15 管理评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6 中国行政管理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17 预测 合肥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 18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19 科技进步与对策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20 中国科技论坛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21 科学管理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软科学研究会 22 软科学 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23 系统工程 湖南省系统工程与管理学会 24 经济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5 经济体制改革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6 系统管理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 27 华东经济管理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28 宏观经济管理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 29 管理现代化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马克思主义(12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 2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 3 教学与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4 国外理论动态 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5 社会主义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6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等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 8 高校理论战线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9 邓小平理论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 10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 11 科学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 12 理论视野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 哲学(12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哲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2 哲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3 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4 道德与文明 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 5 世界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6 伦理学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7 自然辩证法通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8 现代哲学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9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山西大学、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10 系统科学学报 太原理工大学 11 孔子研究 中国孔子基金会 12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学会 宗教学(3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世界宗教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2 宗教学研究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3 中国宗教 国家宗教事务局 语言学汉语类(11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中国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 世界汉语教学 北京语言大学 3 当代语言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4 语言教学与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5 语言科学 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6 语言文字应用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7 汉语学报 华中师范大学 8 方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9 语言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 10 古汉语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11 语文研究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语言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类(1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民族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语言学外语类(11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外语教学与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 2 外语界 上海外国语大学 3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上海外国语大学 4 现代外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5 中国翻译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等 6 中国外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7 外语学刊 黑龙江大学 8 外语教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 9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大连外国语学院 10 外语电化教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11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 外国文学(6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外国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2 外国文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3 外国文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4 当代外国文学 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5 国外文学 北京大学 6 俄罗斯文艺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文学(16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 文艺争鸣 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3 当代作家评论 辽宁省作家协会 4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 5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现代文学馆 7 南方文坛 广西文联 8 中国比较文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9 新文学史料 人民文学出版社 10 文艺理论与批评 中国艺术研究院 11 当代文坛 四川省作家协会 12 小说评论 陕西省作家协会 13 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14 鲁迅研究月刊 北京鲁迅博物馆 15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6 明清小说研究 明清小说研究中心 艺术学(20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音乐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 2 文艺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 3 民族艺术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4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音乐学院 5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上海音乐学院 6 电影艺术 中国电影家协会 7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8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9 当代电影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 10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武汉音乐学院 11 人民音乐 中国音乐家协会 12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 13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天津音乐学院 14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西安音乐学院 15 世界电影 中国电影家协会 16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 17 艺术百家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18 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 19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四川音乐学院 20 美术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 历史学(26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2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3 中国农史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等 4 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5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陕西师范大学 6 抗日战争研究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7 当代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8 史学月刊 河南大学 9 中华文史论丛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 10 史林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1 清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12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13 安徽史学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14 史学集刊 吉林大学 15 世界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16 民国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17 文史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18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19 西域研究 新疆社会科学院 20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 21 史学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22 历史档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23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社 24 文献 国家图书馆 25 东南文化 南京博物院 26 历史教学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 考古学(7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文物 文物出版社 2 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3 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4 考古与文物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5 中原文物 河南博物馆 6 江汉考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7 敦煌学辑刊 兰州大学 经济学(73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 世界经济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所 3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4 经济学(季刊)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5 金融研究 中国金融学会 6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7 会计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 8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9 经济科学 北京大学 10 财经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 11 国际金融研究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 12 世界经济文汇 复旦大学 13 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14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等 15 国际经济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16 财贸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17 南开经济研究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18 世界经济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19 经济学家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社科学术基金会 20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云南财经大学 21 国际贸易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2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 23 审计研究 中国审计学会 24 现代日本经济 吉林大学、全国日本经济学会 25 经济评论 武汉大学 26 当代经济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 27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上海财经大学 28 农业技术经济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等 29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30 产业经济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 31 国际贸易 中国商务出版社 32 财经科学 西南财经大学 33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34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35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大学 36 财经问题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 37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38 南方经济 广东经济学会、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39 宏观经济研究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40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41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 42 财经理论与实践 湖南大学 43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44 证券市场导报 深圳证?交易所综合研究所 45 商业经济与管理 浙江工商大学 46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山西财经大学 47 改革 重庆社会科学院 48 经济与管理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49 财贸研究 安徽财经大学 50 审计与经济研究 南京审计学院 51 政治经济学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 52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中央财经大学 53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广州金融学院 54 经济纵横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55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河北经贸大学 5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57 城市发展研究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58 经济问题探索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59 国际经贸探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60 财政研究 中国财政学会 61 现代经济探讨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62 税务研究 中国税务杂志社 63 财经论丛 浙江财经学院 64 当代经济研究 吉林财经大学 65 亚太经济 福建社会科学院 66 金融论坛 城市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学会 67 城市问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68 上海金融 上海市金融学会 69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江西财经大学 70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71 经济经纬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72 现代财经 天津财经大学 73 价格理论与实践 中国价格协会 政治学(39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2 政治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3 当代亚太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等 4 国际观察 上海外国语大学 5 国际政治研究 北京大学 6 东北亚论坛 吉林大学 7 美国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8 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9 外交评论 外交学院 10 国际问题研究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11 求是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2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江苏省行政学院 13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中共中央党校 14 欧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15 青年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16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室 17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国家行政学院 18 公共行政评论 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等 19 国际论坛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 理论探讨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21 妇女研究论丛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妇女研究会 22 德国研究 同济大学 23 南洋问题研究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24 东南亚研究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25 日本学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华日本学会 26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27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京行政学院 28 求实 江西行政学院 29 俄罗斯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30 南亚研究季刊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31 台湾研究集刊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32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研究会 33 探索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34 党史研究与教学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35 新视野 北京行政学院 36 理论探索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 37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上海行政学院 38 南亚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中国南亚学会 39 理论学刊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法学(21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中国法学 中国法学会 2 法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3 法商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4 中外法学 北京大学 5 清华法学 清华大学 6 政法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 7 法学家 中国人民大学 8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西北政法大学 9 现代法学 西南政法大学 10 法学 华东政法大学 11 法制与社会发展 吉林大学 12 行政法学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 13 法学评论 武汉大学 14 知识产权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 15 环球法律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16 比较法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 17 法学论坛 山东省法学会 18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华东政法大学 19 政治与法律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20 法学杂志 北京市法学会 21 当代法学 吉林大学 社会学(9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社会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2 中国人口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3 人口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4 人口学刊 吉林大学 5 社会:社会学丛刊 上海大学 6 人口与经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7 人口与发展 北京大学 8 南方人口 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 9 西北人口 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 民族学与文化学(14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民族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西南民族大学 3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广西民族大学 4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中南民族大学 5 中国藏学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6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中央民族大学 7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问题研究中心 8 西北民族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 9 世界民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10 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 11 青海民族研究 青海民族大学 12 民俗研究 山东大学 13 文化遗产 中山大学 14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15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编辑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2 新闻与传播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3 新闻大学 复旦大学 4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中科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 5 国际新闻界 中国人民大学 6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中国传媒大学 7 出版发行研究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8 编辑之友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 出版科学 湖北省编辑学会、武汉大学 10 科技与出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11 中国出版 新闻出版报社 12 中国编辑 中国编辑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 13 新闻记者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等 14 当代传播 新疆日报社、新疆新闻工作者协会 15 现代出版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等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20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中国图书馆学报 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 2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京大学、高校图情工作指导委员会 3 情报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等 4 图书情报工作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5 图书情报知识 武汉大学 6 情报理论与实践 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等 7 图书与情报 甘肃省图书馆 8 国家图书馆学刊 国家图书馆 9 情报科学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吉林大学 10 图书馆建设 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黑龙江省图书馆 11 情报资料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 12 图书馆杂志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上海图书馆 13 图书馆论坛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14 情报杂志 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15 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学会 16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17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协会等 18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学会等 19 档案学研究 中国档案学会 20 档案学通讯 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学(37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教育研究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2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北京大学 3 高等教育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等 4 电化教育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西北师范大学 5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 6 开放教育研究 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上海电视大学 7 中国电化教育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 8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9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华东师范大学 10 教育与经济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 1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等 12 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教育报刊社 13 教师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14 教育研究与实验 华中师范大学 15 教育发展研究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 16 教育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 17 远程教育杂志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18 中国高教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19 教育科学 辽宁师范大学 20 复旦教育论坛 复旦大学 21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22 课程.教材.教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23 全球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 24 现代大学教育 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南大学 25 高教探索 广东省高等教育协会 26 江苏高教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27 现代教育技术 清华大学 28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学会 29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高等教育出版社 30 中国大学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1 中国特殊教育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32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33 现代远距离教育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等 34 外国教育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35 大学教育科学 湖南大学、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 36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37 研究生教育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体育学(10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体育科学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上海体育学院 3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天津体育学院 4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西安体育学院 5 中国体育科技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6 体育与科学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7 体育学刊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8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 9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武汉体育学院 10 体育文化导刊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 统计学(4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统计研究 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2 数理统计与管理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3 统计与决策 湖北省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4 统计与信息论坛 西安财经学院 心理学(7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心理学报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 心理发展与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 3 心理科学进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4 心理科学 中国心理学会 5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6 心理与行为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 7 心理学探新 江西师范大学 人文、经济地理(7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旅游学刊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2 经济地理 中国地理学会等 3 城市规划学刊 同济大学 4 人文地理 西安外国语大学 5 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6 旅游科学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7 地域研究与开发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环境科学(5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等 2 资源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自然资源学报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等 4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等 5 环境保护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综合性社科期刊(50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2 开放时代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3 学术月刊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 社会科学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5 文史哲 山东大学 6 社会科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7 学海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8 江海学刊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9 江苏社会科学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 10 甘肃社会科学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11 浙江社会科学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2 读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3 求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14 东南学术 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5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16 学术研究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7 国外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18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院 19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 20 浙江学刊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21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22 江汉论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3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4 学习与探索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5 东岳论丛 山东社会科学院 26 社会科学战线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27 东疆学刊 延边大学 28 人文杂志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29 思想战线 云南大学 30 河北学刊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31 云南社会科学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32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福建社会科学院 3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34 科学与社会 中国科学院学部等 35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6 探索与争鸣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7 北京社会科学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38 山东社会科学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9 中州学刊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40 学术论坛 广西社会科学院 41 宁夏社会科学 宁夏社会科学院 42 社会科学辑刊 辽宁社会科学院 43 河南社会科学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4 天府新论 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5 学习与实践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46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47 湖南社会科学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8 江淮论坛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49 青海社会科学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50 新疆社会科学 新疆社会科学院 高校综合性学报(70种)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1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中国人民大学 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 3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江大学 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 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清华大学 6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 7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南京大学 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山大学 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吉林大学 10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大学 11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北师范大学 12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 13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 14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 15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 16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 17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 18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南大学 19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湘潭大学 20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开大学 21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师范大学 22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农业大学 23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陕西师范大学 24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大学 25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海大学 26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大学 27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地质大学 28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天津师范大学 29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北师范大学 30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师范大学 3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 32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东大学 33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大学 34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 35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 36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 37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 38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农业大学 39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商大学 40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 41 求是学刊 黑龙江大学 42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大连理工大学 43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暨南大学 44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大学 45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东北大学 46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南大学 4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 4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首都师范大学 49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大学 50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 51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学 52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新疆师范大学 53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大学 54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 55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安徽师范大学 56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大学 57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深圳大学 58 北方论丛 哈尔滨师范大学 59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大学 60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武汉大学 6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2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同济大学 63 齐鲁学刊 曲阜师范大学 6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烟台大学 65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 66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理工大学 67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海洋大学 68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海南大学 69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藏大学 70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新疆大学
蒙古文学术期刊的数量与种类
蒙古文学术期刊是我国蒙古族聚集地区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交流和传播科技、信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互联网时代,尤其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期刊的传播力必然成为评价期刊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高校蒙古文学术期刊,理应看到互联网技术带给期刊界的巨大变革,有必要改变传统观念,拓宽传播途径,扩大期刊的传播速度与范围,提高期刊的影响力。然而,蒙古文学术期刊的网络化传播平台建设进程较滞后,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数据库包含的信息量小,数据库的各种功能还处在陆续研发实现中,关于蒙古文学术期刊互联网传播途径的相关论文甚少。这对广大基层作者、读者乃至教研工作者造成了诸多不便。从互联网上获取丰富的科技文化信息是每一位读者的需求。他们购买蒙古文学术期刊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靠出版商或书店、邮政系统或快递服务来完成。由于充分利用不了海量的网络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查阅新近的科研成果和相关学术动态,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步伐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因此,迫切需要利用互联网和各种电子终端,创建蒙古文学术期刊的多元化传播平台,用于扩展蒙古文学术期刊的受众面,满足各层面蒙古族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而提升蒙古文期刊的影响力。这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科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蒙古地区蒙古文期刊的数量与种类分析
内蒙古地区有151种期刊,其中自然科学类65种,哲学社会科学类29种,文教类17种,综合类14种,文艺类21种,少儿类5种。内蒙古地区蒙古文期刊有48种,占总期刊的31.8%;高校蒙古文学术期刊有10种,占蒙古文期刊的20.9%;高校蒙古文学术期刊中双月刊约占20%,季刊约占50%,半年刊约占30%。由此可见,蒙古文期刊尤其高校蒙古文学术期刊存在刊发周期长,内容更新迟延,传播速度缓慢等问题,这对期刊的时效性传播和受众面的扩大有着很大影响,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求,迫切需要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的互联网多元化传播途径。作为高校蒙古文学术期刊,我们根据自身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建立属于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热点问题,给作者及早提供科研动向和热点问题的相关资料,并利用现代化移动互联网手段,创建编者、作者、读者三位一体的互动平台,实时收集反馈信息,提高作者的学术论文质量,根据受众关注的聚焦点针对性地组稿或约稿,不断提高蒙古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论文质量。
二、蒙古文学术期刊的互联网传播现状
蒙古文学术期刊的传播途径较为单一,除了传统的邮局发行和交换外,主要依靠中国蒙古文期刊网、维普网和超星期刊网等三大数据库的互联网传播。
(一)中国蒙古文期刊网
中国蒙古文期刊网是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创办的蒙古文学术期刊网站,本数据库把蒙古文期刊的全文内容以PDF格式的形式上传到互联网上,满足了读者随时随地网上查阅蒙古文期刊的需求,也为蒙语教学和蒙古语言文字的科研工作者搭建了便捷的交流平台,并制作了蒙古文字检索引擎,填补了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中国蒙古文期刊网现全文收录12本用蒙古语言文字出版的优秀学术期刊。收录内容包括蒙古文期刊的PDF格式全文内容以及蒙汉英论文题目、中文提要、关键词、刊名等。本数据库全文收录的12本优秀学术期刊是《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古文版)》、《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中国蒙古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医药学蒙古文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蒙古文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古文版)》、《西部蒙古论坛》、《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和《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中国蒙古文期刊网基本涵盖了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的蒙古文版学报,在全国数据库中最为权威完整的蒙古文期刊信息资源的服务平台,目前提供免费下载全文的服务,真正做到了蒙古文期刊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网传播功能。中国蒙古文期刊网有比较成熟的检索功能,有基本检索、高级检索、汉文检索、蒙文检索和英文检索等功能,单一条件的基本检索和同时满足多个条件的高级检索给读者节省了大量的查找时间,蒙文检索是有别于其他网站的独特功能,数据库的日均访问量逐步上升,给广大蒙古族学者提供了丰富的蒙古文字版的科研成果,也在蒙古文期刊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及趋向
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期刊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学术期刊的数量占据期刊总量的半壁江山,是期刊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近代新思潮的传播、新式出版业和新式大学的兴起而产生发展的高校学术期刊,是传播先进文化、进行学术交流的桥梁,是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的沃土。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秉承悠久历史、立足特色资源,在数字化时代呈现出学术期刊信息的“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态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河北高校学术期刊创办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国家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和政府陆续出台了促进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政策。在《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1978年)《高校学报工作座谈会纪要》(1984年)等文件的指导下,河北省高校办起了学报,期刊数量大增,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曾一度停刊的《河北大学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天津工学院学报》(今《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河北医学院学报》(今《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纷纷复刊。一批新的高校学术期刊,如《地质经济管理》(1979年,今《当代经济管理》)《河北化工学院学报》(1980年,今《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4年,今《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电力情报》(1985年,今《电力科学与工程》)等也应运而生。1986年6月,河北省高等院校学报研究会成立。行业组织的出现,有利于联络政府主管部门、反映行业诉求,有力地促进了行业发展与研究。1987年《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今《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正式创办,出版地为河北省昌黎县。1988年3月,内刊《教学与科技》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今《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太行学刊》(今《石家庄学院学报》)也是同年创刊。到20世纪80年代末,河北省高校期刊快速发展到49种,其中1980-1989年新创办的期刊多达32种(见表1),数量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为学术理论探索铺设了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中外学术交流。自教育部2002年启动名刊工程和名栏建设以来,高校学术期刊普遍重视并发掘自身的特色栏目,努力打造期刊品牌,截至目前已有31种高校主办的期刊进入教育部名刊工程行列,65种高校主办的期刊栏目列入教育部名栏行列,其中河北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宋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史研究”、《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先后入选名栏。名刊工程和名栏建设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期刊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了高校学术期刊事业的蓬勃发展。河北省80多家高校学术期刊,约有36种在特色栏目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是《衡水学院学报》精心打造的一个地方文化特色栏目,2007年开办以来,以学院优势学科及研究机构为依托,汇集国内外70余位高端作者、挖掘董学研究的潜力作者,拓展多个平台,全方位地推动董仲舒研究为显学,大力传承和弘扬董子文化,并在董学界和儒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复兴中华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此外,《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纳兰性德研究”、《唐山学院学报》“研究”等,这些名栏都是国内唯一、河北特有的栏目。在第五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栏目(200种)中,河北省有《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的“避暑山庄研究”、《保定学院学报》的“保定学”、《河北法学》的“青年法学家”等6种。在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中,河北省有《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两家。
二、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的现状
根据河北省学术期刊认定资料、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志(1905-2014),并结合学术期刊的发展和实际情况来统计,目前正式出版的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有83种。在出版地方面,出版地为石家庄地区的期刊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31.3%,接下来依次是保定地区(15种)、唐秦地区(14种),张承地区(10种),津廊地区(9种),邯邢地区(6种),衡沧地区(3种)(见表2)。在出版周期上,双月刊最多(47种),其次为季刊(28种)、月刊(8种)(见表2)。除了邯邢、衡沧地区之外,其他地区均是双月刊最多、季刊次之。在类别方面,从主办单位的办学层次划分,河北省本科院校主办学术期刊有60种,高等专科学校学术期刊有19种,成人高校学术期刊有4种;83种高校期刊中共有53个主办单位,每个主办单位平均有1.57种学术期刊,主办1-5种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分别为37、5、8、2、1个,总体上显示出比较分散、独立的特点。以学科属性为标准进行分类,教科文艺类期刊有26种,约占总数的31.3%,工业技术类期刊16种,约占总数的19.3%,其余依次为医药卫生类10种,社会科学类期刊9种,哲学政法类8种,经济管理类4种,基础科学类7种,农业科学类3种。在定价方面,83种学术期刊定价分布于0-20元/期,共9个定价,其中定价低于10元/期(含)的有63种,占总数的75.9%;定价低于15元/期(含)的有75种,占总数的90.4%;定价最高的是20元/期的《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河北工业科技》等共计7家学术期刊,可见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定价总体上是偏低的,而且定价相对比较集中,10元/期定价的达到40种。
三、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趋向
构建高校学术期刊传播新体系、发展新格局,要从媒体融合的大局着眼,准确定位。中央和行业管理部门相继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关注高校出版工作。与此同时,《关于推动全省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2014年)出台,河北日报社、河北教育报刊社等9家出版单位被认定为首批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示范单位。一系列政策都在助推学术期刊适应数字化传播的趋势与要求,逐步实现融合—转型—升级。纸刊——品牌引领下的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体系。21世纪初,高校学术期刊因其“全、散、小、弱”的总体情况走上了改革之路,办刊定位及其布局结构的调整拉开序幕。河北省拥有高校学术期刊83种,其中36种在特色办刊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努力探索创建一个由少数有强大学术引领力的“名刊”,一部分有相当学术影响力的“重点期刊”、办刊个性鲜明的“特色期刊”,以及大多数的“专业、专题期刊”组成的高校学术期刊体系。学术期刊必须准确定位,根据自身优势与特色,加强栏目整合优化,并将内容风格精致化,努力设计和塑造期刊独特的文化个性,从而使期刊独具一格、无法替代。网刊——个刊网络出版与学术成果网络平台专域整合。据调查统计,河北省高校期刊中,72.3%建立了网站,56.6%在网站上使用了在线采编系统,其中知网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25家,玛格泰克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和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分别8家,三才期刊采编系统和自主开发的审稿系统各3家。如走在行业前列的《河北科技大学学报》,全面使用协同采编系统,网站访问量突破百万;《唐山师范学院学报》自建协同编务信息管理系统,别具一格。此外,有《河北大学学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等20余家高校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个刊的网络化、数字化是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的前提。互联网时代共建、共有、共享的专域平台是学术传播的基本单元,依靠它才能实现由以纸本出版为中心到互联网出版为中心的转型。继高校网刊之后的聚合型平台正在崛起。融媒体——学术期刊传播矩阵的建构与拓展。学术期刊与新兴媒体经历了简单相加、相互结合到彼此融合的进程。融合是一个过程,本质是聚合,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就是把各类媒体合为一体,在媒介技术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传播内容的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宽泛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化和传播效果的最佳化。学术期刊需要从内打破旧的垂直型线性流程组织架构,建构支撑并推动变革的多元化网络式的融媒体矩阵平台。例如,2013年成立的北青社区传媒是《北京青年报》实现转型的典型产品,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下,《北京青年报》将传统媒体的优势植入社区服务中,以社区报和微信平台作为宣传平台,整合线下130家驿站的地面支撑+线上核心移动平台OK家APP的沟通和服务,从而实现“社区报+社区驿站+社区APP”三驾马车立体传播,形成与居民无缝接触的社区综合性服务平台。与社区报相似,学术期刊的定位也是窄众传播,河北省学术期刊从受众出发,精准定位、深耕细作,融合“三微一端”的强势,形成多元传播矩阵,进而实现品牌、特色的变现。《金融理论探索》《衡水学院学报》等期刊也在做融合转型的实践尝试。国际化——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与学术自信。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国际化既可以展示中华文化风貌、促使中国文化和学术得到其他文化的认同,又可以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以丰富和更新自己,从而形成人类所需的智慧宝库和精神资源。一方面,国家推出政策,鼓励创办代表我国前沿学科、优势学科或填补空白的英文期刊。如2017年中国科协组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新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申报工作。另一方面,集约联盟是期刊国际化的前提。荷兰的爱思唯尔出版学术期刊达到1800多种,德国的施普林格出版期刊700多种,我国学术期刊也进行了集约化、规模化的尝试,例如,中国知网联合多家学报创办的高校专业网刊,打破校际界限,整合名校优势学科,借助网络传播渠道,形成专业网络期刊,从而有助于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及话语权。
高校学报网站建设现状
[摘要]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调查36个福建省高校学报网站建设现状。发现福建省高校学报网站建设存在特色不够鲜明、动态更新不及时、英文界面建设不容乐观、开放存取比例较低等问题,并提出提升福建省高校学报网站建设水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报;网站建设;采编系统;福建省
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互联网出版传播速度更快,与读者互动性更强,影响范围更广[1]。当前各类纸质媒体皆致力于开发依托新媒体所展开的传播渠道,包括微信、微博、网站等[2-3]。网站作为推动期刊数字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期刊重要的对外交流平台,也是连接编辑、作者、读者及审稿专家的重要纽带之一[4],进行网站建设是当前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高校学报反映了高校学术质量与水平,是高校科研成果的展现平台。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的发展模式多为结合网络展开传播,大多通过建设网站来实现其网络化[5]。近年来,高校学报网站建设成效突出,网站数量日趋提升、内容不断丰富、功能日益完善,但与期刊迅速发展的数字化进程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运行过程还存在一定问题[6]。谢鸣等[7]研究表明,贵州省有26种高校学报开展网站建设,占总数的89.7%,但整体上存在期刊基本信息不全、开放存取比例低、缺乏数字化专业人才等问题;赵俊等[6]认为湖南省高校学报网站建设存在特色不够鲜明、信息量不够丰富、综合服务功能不足等问题;甘慧敏等[8]分析了山东省50种高校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现状,认为网站建设更新缓慢、增值服务较少、功能设置不醒目等。而有关福建省高校学报网站建设的现状未见报道。因此,本文调查了福建省41种高校学报网站建设现状,为提高福建省期刊网站建设水平提供参考。
一、福建省高校学报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一)数据来源
调查于2019年4—6月进行,统计福建省广播电视局2017年公布的《福建期刊名录》,福建省学术期刊共计176种,其中由高校主办的学报达41种,占23.3%[9]。通过百度搜索引擎,笔者调查了该41种高校学报网站建设情况,其中有36种期刊拥有网站,占样本总数的87.8%。《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福建行政学院学报》《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5种期刊未建设网站。因此,本文仅对36种高校学报的网站现状展开分析。
(二)网站建设基本概况
中文科技期刊三线表应用时间探析
摘要:中文科技期刊中有线表格结构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三线表作为当今期刊提倡使用的表格结构形式,在中文科技期刊早期使用情况,现有文献少见答案。本文通过数据库平台和网上搜索等途径对2017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收录的中文期刊名称进行创刊统计分析,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1981年底前创刊的期刊进行3个代表年有线表格形式统计分析,最后再对应用三线表的期刊逐年、逐篇有线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最早使用三线表的期刊只有1种,即1974年《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截至1981年底,中文科技期刊使用三线表期刊有58种(医学类43种),其中有42种期刊(医学类期刊33种)三线表占总有线表数量50%以上。
关键词:中文;科技期刊;三线表;使用最早时间
中文科技期刊有线表格是科技论文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期刊编排需要,有线表格结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表格结构发展过程作者在文献[1]已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期刊三线表在期刊中应用的时间不固定,12种样本期刊应用时间分别为:1981年(《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89年(《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土木工程学报》);1992—1998年(《物理学报》《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水利学报》《化工学报》《土壤学报》《气象学报》《地理学报》)。该文献对有线表格结构形式问题进行了详细探索,但分析结果源于12种具有代表性的期刊,由于样本数量较少,研究成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全面研究三线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中的应用问题,掌握三线表在科技期刊中初始使用历程,本文首先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平台和百度对2017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收录的中文期刊进行创刊统计分析;其次,对1981年前创刊的期刊做1980年、1981年及1975年3个代表年表格形式统计分析;最后,再对出现三线表的期刊进行逐年、逐篇表格统计分析。通过详细分析得出1981年底前科技期刊使用三线表情况。对读者了解中文科技期刊使用三线表历史有一定的帮助。
1科技期刊表格的构成、分类
科技期刊文中所用表格[2]分为全线表、省线表和无线表。表格结构包括:表号、表题、表头、表身和表注。对有线表来说:表头、表身外框有表框线,各项之间有行线、栏线的表为全线表;去掉墙线的表格或部分行线、栏线的表格为省线表。在省线表形式上只留顶线、横表头线和底线的结构形式为三线表。无线表顾明思议就是在表格中无线条。表格分类及表格结构形式涉及的有关概念解释见文献[2]。
2有线表结构形式发展过程及思考
2.1有线表结构形式发展过程。文献[1]对办刊比较早的12种中文期刊,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平台,从创刊起进行表格结构形式及数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期刊有线表结构形式发展过程为全线表时期—省线表时期—三线表时期。不同期刊有线表结构形式各时期开始和结束时间不尽相同。对于单种期刊有线表结构形式发展过程分为2种类型:第1种类型即在第1期全部对有线表结构进行改变;第2种类型即在年中任一期开始少量改变,并在短期(一般不超过2年)内完成全部转变。期刊表格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后一般就不会再改变。因为单种期刊根据期刊自身情况进行有线表结构调整,所以出现了整体科技期刊有线表格不是在一个时间点全部更换,而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先后调整。文献[1]统计的样刊有线表结构形式发展过程见表1。
英文科技期刊专题策划实践
1高度重视专题策划推动期刊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的学术交往不断增加,反映科研成果、作为国际学术交流重要平台的英文科技期刊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仅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批准了30种英文科技期刊的CN号[1]。一本英文科技期刊从创刊到稳定在较高水平上发展,通常需要经过5到10年的艰苦努力。对于创办时间不久的新刊,由于其国际影响力还不够高,一般稿源相对不足,尤其是自由投稿的数量不多,质量偏低。而采用以策划专题的方式来组织稿件、集中反映热点研究方向的成果,是实现期刊顺利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国内一些研究者提出了科技期刊专题策划的方法和路径。黄敏提出专题的特点要新、实、特。“新”是具有新意,探讨的内容应该是热点;“实”是说创新与应用相结合;“特”是指专题应具有特色。丁筠归纳了通过学术会议组织英文科技期刊专题应注意的事项。张春丽探讨了发挥编委优势、建立优质论文作者数据库、跟踪学术会议和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组约稿的模式[4]。《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TsinghuaScienceandTechnology》)原为综合性英文科技期刊,创办于1996年。2011年,为提高该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办刊水平,主办方清华大学将其改版为信息类专业化期刊。因为期刊所涉及的学术范围、读者群和作者群发生了重大变化,该刊实际上与创办一本新刊相差无几。在进行期刊定位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国际上,同类期刊已经有数百种,仅IEEE(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数字平台Xplore中就有300余种同类期刊。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期刊出版环境,如何找到突破口和立足点?该刊主编,时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孙家广院士指出:信息领域的研究方向非常多,期刊一定要选择和跟踪热点研究领域做专题策划。主编团队和出版团队紧密配合,经过7年多的持续努力,策划和出版了近40期反映信息科学前沿发展的专题,内容涉及大数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云计算、普适计算、生物计算以及信息安全等。由于专题时效性强、反映的内容集中,出版后迅速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该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国内还有不少英文科技期刊也高度重视专题策划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中国通信》多年来坚持专题策划,每期出版一个FeatureTopic专栏,内含数篇热点研究方向的论文。《摩擦(英文)》自2013年创刊以来,连续5年策划了“Biotribology”、“Superlubrication”、“ScienceofFriction”、“ThinFilmLubrication”以及“6thWorldTribologyCongress”等5期专题,对《摩擦(英文)》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英文科技期刊专题策划的主要来源
2.1主编团队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自改版伊始,由主编孙家广院士在全球聘请了10位国际著名学者担任副主编和副编辑,组成了一个主编团队,它是期刊的学术核心。这些学者绝大多数为IEEE或ACM(美国计算机学会)的会士,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选择信息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进行专题策划,并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专题策划的特约编辑(GuestEditor)。该刊改版后第一个专题出版于2011年,是有关无线传感网这个热点研究方向,由副主编、IEEE/ACM会士、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刘云浩教授,副编辑、IEEE会士、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XiangyangLi教授和笔者经过多次研讨共同策划的。主编团队聘请了副编辑、IEEE会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YuWang教授担任该专题的特约编辑团队负责人。5位特约编辑在全球组织了15篇稿件,通过严格评审,录用了其中的4篇。该专题的其余5篇稿件是通过约稿的形式组织的,其中包括笔者邀请的副主编、IEEE会士、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授IvanStojmenovic的高质量论文。
2.2学校资源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4个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自动化系、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2个研究实体(信息技术研究院、微电子学研究所)、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等组成,承担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一批重要的国家科技项目。清华大学在信息科学方面的雄厚研究基础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其中,一大批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众多教师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并担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进行高水平的专题策划提供了浓郁的学术氛围。IEEE高级会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唐杰副教授与笔者共同策划了多期数据挖掘的专题,专题中包括IEEE/ACM会士、美国信息网络学术研究中心主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系韩家炜教授的2篇高水平的论文[7,8]。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任天令教授为该刊策划了多期微电子学专题,吸引了包括IEEE会士、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AlbertWang教授在内的众多优秀稿件,同时专题中也包含了任天令教授课题组在石墨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随着清华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众多的国际学者来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访问学者或短期讲学等。出版团队利用国际著名学者访问清华大学的机会,与科学家紧密合作,策划高水平的专题。笔者就曾与来访清华大学的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滑铁卢大学ShermanShen教授一起策划了智能电网的专题,其中,ShermanShen教授课题组的论文[9]进入到2015年2月IEEEXplore百篇文献排行榜(每月在400万篇文献中按使用量高低顺序排列的前100篇),至今,该论文在WebofScience数据库中的引用量已达42次。
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现状
1.内容生产方面
(1)出版流程
基于学术期刊论文分散的特点,长期小而散、小而全的出版格局不利于期刊的强大和管理。2016年,河北省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共有118家,出版学术期刊161种,其中高等院校主办的期刊为82种。据统计,这82种刊物由48所高校主办,其中创办4种刊物以上(含4种)的高校只有河北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北方学院和河北廊坊师范学院4家,仅占高校总数的8.3%,而66.7%的高校只出版1种期刊,25%的高校出版2—3种期刊;同时,高校期刊中,学报有50余种,而专刊约占38%。目前,绝大多数学术期刊仍沿袭传统纸媒思维下的“投稿—编辑—出版—发行”单一、封闭的出版流程。虽然有些期刊开启了网上办公系统,包括作者网上投稿(查询)、专家/编委在线审稿、编辑/主编在线办公和读者在线反馈等功能,但总体上还是传统纸媒的编辑思维、出版模式。河北省82种高校学术期刊中,有47种期刊实现了网上办公,占期刊总数的52%。经过调查、交流发现,由于期刊社人力有限、领导对媒体融合的认同度不高等原因,有效使用网上办公管理系统的期刊编辑部数量不多,某些甚至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内容+服务
传统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内容生产方式的全面融合与重塑是重点。首先,国内的大型数据库机构率先进行了内容生产模式的革新。2015年5月,超星集团研发了依托智能终端的域出版平台,实现学术期刊从PC端向移动终端的跨越,学术出版与用户需求深度契合。近三分之二的河北省学术期刊加入了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学术期刊域出版平台。2017年3月,在对学术期刊传统数字出版局限性认识的基础上,中国知网提出了“面向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刊网融合”策略,推出了四种新型数字出版模式——优先出版、增强出版、全过程出版和数据出版,以及相应的合作模式——订阅型合作模式和OA型合作模式。其次,河北省某些学术期刊也在内容融合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比如,《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5月创设了“NSFC机械类青年基金专栏”,主要受众为NSFC机械类青年学者,汇集了从2013年2期开始至今的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课题成果。截至2017年7月底,该专栏的点击数量已达1791次。但总体来看,河北省学术期刊的内容组织还基本停留在作者投稿、专家约稿和会议组稿等形式的传统操作层面,对受众的关注点、喜好、期望和评价等重视不够。此外,目前,学术期刊对新媒体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查询论文和在线阅读等文献信息服务方面,并未能给作者提供智能化的、面向问题的按需服务。
2.传播发行方面
学术期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数据库实现自身的数字化改造,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知识数据库的快速发展,逐步实现同步出版、优先出版,完成了部分出版过程的数字化。传统学术期刊与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合作的目的是增大传播量,扩大影响力,却没有自己的盈利模式。而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为学术期刊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基于河北省学术期刊认定资料和河北省学术期刊志材料,笔者对河北省82家高校期刊的新媒体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选取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等河北省属13所重点骨干大学主办的36家学术期刊,对其网站建设、邮局订阅、OA(开放存取)和微信公众号等指标进行详细统计(见表1,调查数据截至2017年9月30日),以期直观地把握河北省高校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首先,期刊自主建站占多数,网站功能趋同。在学术期刊与传统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中,创建网站是最早的方式,网站作为期刊社的一个权威性窗口可以展示、宣传期刊,提升传统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河北省大多数高校期刊都建立了专门的网站,上述36家高校期刊中,72%的高校期刊自办了网站,其余刊物或是依托主办单位设置网页,或是依附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网站。这些高校期刊网站内容设置大多包括期刊介绍、编辑部介绍、投稿指南、征订启事、收录情况、网站公告和在线检索系统等,表现了显著的趋同性。57%的河北省高校期刊在网站上还使用了在线采编系统,其中,知网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25家,玛格泰克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和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分别为8家,三才期刊采编系统和自主开发的审稿系统各3家(表1中有29家高校期刊采用了采编系统),实现了编辑与作者、审稿者、读者的实时信息传递,访问量与日俱增。比如,《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网站的日访问量突破500人次,总访问量突破百万人次。其次,期刊目次同步更新慢,OA开放程度较高。上述36种期刊中,期刊目次同步更新的有24家,约占66%,但期刊网站上的OA(开放存取)全文开放的有29家,而且回溯的年代较长。回溯到1999年及以前的期刊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等9种期刊;回溯到2000年至2009年的期刊有11家。同时,大多数期刊在2012年—2015年陆续加入中国知网或万方数据库等优先数字出版集成平台,实现了单篇、整期的优先出版。再次,传统发行渠道依旧强势,新媒体传播方兴未艾。上述所有期刊主要依靠邮局订阅发行、高校图书馆或资料室借阅等方式传播,采用新媒体传播的数量和类型均较少。据调查,《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等12家期刊网站主页提供了RSS订阅、E-mailAlerts服务;《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河北工业科技》等4家期刊网站主页或纸版期刊上提供了扫描二维码链接的网站或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期刊的传播途径。此外,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首选平台。河北省高校期刊中有17家开通微信公众号(表1中有11家),仅占21%,呈现开通少、轻运营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理论探索》2016年开设的微信平台中的“在线微刊”版块中具有“购物车”的功能,直接实现了期刊的在线购买,为期刊传播提供了便利,是学术期刊实现新媒体运营的有益探索。总体来看,虽然学术期刊开始探索媒体融合的模式,但目前,学术期刊在传播中还未充分发挥新媒体内容丰富、受众范围广泛和互动交流便捷等特点与优势,媒体融合亟须进一步深入。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一方面,受限于传统期刊观念,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台缺乏重视和投入,另一方面,多数期刊都处在摸索尝试阶段,对期刊自身定位及与新媒体功能之间的关系缺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