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医外科中十八反的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刘连华 单位:吉林省通化县中医院
十八反一直是中医临床的一个禁区,从古至今有很多中医药学家对它进行深入研究,颇有成果。笔者在临床大量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通过十八反在临床外科和疼痛方面的应用,治疗很多西医束手无策的外科棘手病例和疼痛方面的病例,取得较满意效果。
十八反起源及其发展
早在战国时期(公元475年~公元前221年)神农氏尝百草,并撰写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书中就有了对十八反的记载。千年后,明代医家李时珍将十八反归类成文,并将此载入《本草纲目》,至此以后,杏林同仁们便以此作为座右铭。“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这首《儒门事亲》中的十八反歌诀也在中医界早已是深入人心,而因此使得临床中医师闻后望而生畏。“十八反”也一直被大多数中医医生当作临床上使用禁忌,总以为十八反是中药配伍时反药同用,就会发生剧烈的不良反应。如果在处方中用了反药,就必然会造成轻病转重,重病转危,危病即亡的后果,因而对十八反,戒心极重,开方谨慎,审阅亦严,生怕用了反药后出现医疗纠纷。正因如此,直至医学科学发展到今天,仍然不能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而此类配伍在外科和疼痛方面的运用,更是很少。
十八反的临床应用
大家较为熟知的一些医学名著里,对十八反在内科病运用的记载颇多,也经常被广大医家所借用,如《金贵要略》里的赤丸方和甘遂半夏汤,还有《外台秘要》里的五噎丸等。其实,十八反运用在外科方面的著作也早有记载。在宋代窦默(1196~1280年)所著《疮疡经验全书》中就有十八反在外科膏剂运用的记载,如书中的万应膏记载方中组成为川乌、草乌、地黄、白芨、白蔹、橡皮、肉桂、白芷、当归、赤芍、羌活、苦参、木鳖子、穿山甲、乌药、甘草、独活、玄参、大黄各15g(含原反药:川乌、草乌与白芨、白蔹)。功效:治痈疽肿毒、痰核、流注等症,坚硬并发疼痛疮口未溃者。另外,十八反药在外科麻醉方面也有合用之记载,如清代的顾世澄撰写的外科著作《疡医大全》40卷里的止痛麻药,就介绍了反药在临床外科局麻方面的论述,药物组成:川乌尖、草乌尖、生半夏、生南星、筚茇、胡椒各五分;蟾酥1钱5分(含原反药:川乌尖、草乌尖和生半夏)。用法:共研为末,鱼胶氧化,入药拌匀,阴干,水磨外敷,这便是在当时处理局部创面时的局麻药。
最为医家所津津乐道众所周知的,十八反之外科方剂,莫过于清代乾隆时期整理撰写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里的海藻玉壶汤了,此方剂笔者在临床上经常使用,本方原著为主治石瘿,临床常用于气瘿、肉瘿等病症。此病多发于颈部,以漫肿或结块、皮色不变不痛、不溃为特点。多成于气滞痰凝,由气及血以至气血结聚而成。方中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为治瘿病之主药;青皮、陈皮舒肝理气;当归、川芎、独活活血以通经脉,配合理气药物可使气血调和,促进瘿瘤消散;浙贝母连翘散结消肿;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化痰软坚,行气活血之功。方中海带反甘草本为禁忌,但经过古今大量临证用后效果颇佳。不仅无不良反应,反为治疗瘿瘤疮疖之要方。
本人在临床用此类方治疗心得经验
用海藻玉壶汤加减治疗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瘤等症38例,经长期服用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最长服药时间近120天,无任何不良反应。例1:患者,男,68岁,2006年4月23日就诊。患者痈疽发背,身体发热体温39.5℃,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数,疮口已破,有败絮状物,伴脓液渗出,周围疼痛难忍,患者身体素健喜食肥甘,属风火与湿凝滞而成。以此证用以上介绍的万应膏,外加口服清温败毒散加减,经16天治疗后痊愈。本人在临床上运用《寿世宝元》中的四生散即:白附子、黄芪、羌活、沙苑蒺藜加减十八反之药细辛、藜芦为散剂,配合中药侵膏治疗常年不愈之褥疮,均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患者患病时间最长达28年,并经过多次植皮均未成功,臀部多处创口达骨面,后经我采用化腐生肌之中药和口服该散,经116天治疗痊愈,一年内随访未复发。本人在疼痛方面十八反常用《世医得效方》中的草乌散加减,药物组成:皂角、木鳖子、紫荆皮、白芷、半夏、乌药、川芎、当归各五两,大茴香、草乌各1两,木香3钱为2钱/次冲服。本方对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偏正头痛,阴疽瘿瘤各类肿块,均有祛风散寒消肿止痛之功效。例2:患者,女,58岁,2007年6月27日就诊,患者双腿疼痛腰痛3年余,就诊时以右膝关节活动受限屈伸不利为主症,诉阴天下雨时加重,曾有腰脱病史,实验室检查抗o阳性;血沉加快,用上方加杜仲、桑寄生、独活、天麻、各6钱,服药后1周后症状减轻,继续服药21天后症状消失。
讨论
对于“十八反”,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其3组药中,芫花、大戟、甘遂、乌头(川草乌)、藜芦皆有毒的剧药,即芫花、大戟、甘遂不与甘草配伍,藜芦不与诸参、辛、芍等配伍,乌头不与半、蒌、贝、蔹、芨配伍,这3组药,都会因用量太大,或煎煮不当,或患者体弱不支,而出现中毒,甚至可致死亡。因此,古人“十八反”之说,极有可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出来的错误判断。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更为艰巨,如果拘于“十八反”之说,一方面,许多古人包括张仲景的名方都得不到运用(当然也有人用),势必使许多古人的好经验被废弃不用;另一方面,中药配伍中很可能存在真正相反的药,即绝对不能配合使用,“十八反”反而会给人们对这些可能存在的真正相反的药物的进一步的认识和探索带来负面影响。深入研究十八反的应用,有可能为解决某些疑难杂、重症提供新的途径,并可能对中药配伍和方剂运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