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诊学基本问题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医急诊学基本问题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医急诊学基本问题思考

作者:姜良铎 刘清泉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急危重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证,离开急诊医学将标志着医学的萎缩。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急诊处理特点。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中医急诊的发展,建国后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医急诊学的建设非常重视,形成专门的急症协作组。强调中医院的急诊科(室)建设。并对急诊科(室)所备中药有了规定,这大大推动了中医急诊学的发展,同时,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迅猛发展,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中医学自身体系的特点,中医急诊学的发展还很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从各个方面进行提高。下面就几个中医急诊学有关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供学者参考。

一、“中医急诊学”的概念

严格来讲,中医学无“急诊医学”的学科名称,但中医学有“急救”的概念,“急诊”和“急救”具有相同的部分,也具有不同的含义,急救强调的是“救”,急诊强调的是“诊断和救治”其中心是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就是说急诊的关键问题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诊断明确,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救治,否则,只能是临时的对症处理,这只是急诊的一部分内容,不能代表急诊的全部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采用“急诊”这一概念是比较合理的,中医急诊学是在现代急诊医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学科,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各科急危重病的诊断、救治、救护的古老而新兴学科。

“急诊”、“急救”、“急症”三者之间在概念上即有关系又有区别,“急诊”是用最短的时间明确诊断,进行抢救治疗患者;“急救”是指运用各种方法抢救急危重病患者;“急症”是指各种急危重病出现危及生命的各种临床表现。“急诊”的概念比较广泛,涵盖了“急救”和“急症”的内容,“急诊”的对象是“急症”,“急诊”的方法是“急救”。“急诊”是纲,“急救”、“急症”是目。“急诊医学“、“急救灾害医学”、“急症医学”、“中医急诊学”是几个不同的概念,在学科形成和内涵方面各有偏重,急诊医学研究的内容重点首先是急危重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的内容,其次是急危重病的抢救治疗学。急救灾害医学研究的范围关键是急救方法,急救途径等;急症医学研究的内容是以症状为中心的急危重症的急救方法。中医急诊学的中心在“中医学”的概念上,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急诊的一门学科。

二、加强“中医急诊病机学及辨证体系”的研究

中医急诊学的形成的标志是急危重病具有自身的疾病演变特点和规律,具有独特的病机演变特点,与中医学其他学科一样也具有自身独立的病机演变特点和辨证规律。我们认为中医急诊的发病的关键病机是“正气虚于一时,邪气暴盛而突发”。强调了“虚实发病观点”在急诊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从病机演变来看,急危重病辨证的关键在于“虚实”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不同的疾病状态在某中诱因作用下的突然失衡;因此,在急诊辨证体系方面我们认为应该重视八纲辨证的研究,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三纲”辨证体系,即“虚、实、虚实夹杂”形成三纲鼎立。这样即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临床掌握,简便使用。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经验深入探讨研究,逐步形成中医急诊学的病机学特点和辨证体系。

三、,视古代急救的继承及吸取现代中医急诊的科学成果

从《黄帝内经》到现在,中医学一直都在探讨中医急诊的诊治,可以说中医学每一次的飞跃,都是以中医急诊为突破口的,如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研究的就是急危重病,不仅提出了著名的六经辨证,而且对疑难危重症也有静僻的认识。但是后世许多经验多散在各医书中,缺少系统的整理。一些以急症命名的古籍,就是强调“急救”处理,如《备急千金方》等。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针对某一种病的专书,其详述该急症处理更加详尽,如《急救喉诊要法》、《急救霍乱方》等,不仅有针对某一种病的医书,而有针对某一种病的医书,如《急救小儿推拿秘传手法》、《喉症救危秘宝》等。有些医书所述经验虽然珍贵,但是由于流传不广,所以读到此书的人并不多,因此使得较为成熟的经验得不到继承。由此可见,整理和发掘中医古代急症医学宝贵的经验是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医急诊学的基础和前提。

中医急诊学在解放后,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与现代科学技术引人中医学不无密切关系。中医制剂学的发展为中医急症医学的发展起了助推作用。中药注射剂、喷雾剂、口服液及滴丸剂的出现,使得中医在处理急症时有更多的方法选择。而且现代中医制剂的疗效也大大提高,为争取时间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治疗学方面,中西医结合的长足发展,如著名的急救医学专家王今达教授在感染性MODS的治疗方面提出了“菌毒并治”学说,运用“活血化疲”的方法治疗“DIC”等,著名的中医急诊学专家任继学教授、孙塑伦教授在急性脑出血的抢救上提出了“破血化痕、醒神开窍”的治疗方法,经过国家“八五”攻关的研究,证明了该治疗方法不仅能够加快血中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护神经细胞,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祛邪扶正”的治疗思想。这些理论不仅发展了中医学的治疗概念,对中医急诊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诊断学方面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使得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人一步。对过去不能用望、闻、问、切诊断手段探及的领域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预后奠定了基础。如当心绞痛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就将其与“胃院痛”中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治疗更有针对性,避免了误诊误治。合理的吸收和引进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是今后中医急诊学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

四、关于保持中医特色与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中医学历经数千年而生机犹存,这说明中医学有其自身的特色。中医急诊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医学。失去中医理论的急诊学不是中医急诊学。保留中医特色不是因为自封,保守恋旧,而是解放思想,尽可能发挥中医优势,使中医急诊学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对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处理,现代医学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物理降温就是其中之一。但如果病人表现为肺卫失疏(或风寒束表)时则冰袋或酒精擦浴则可使肺卫郁闭更甚,肺卫郁闭不开(不汗出)则体温降低并不明显,相反以适当的温水洗浴,反可使肺卫开达,汗出后体温则降。同样是休克(脱证),中医有亡阴和亡阳之分,早期的关键在与气脱,此时不能一见是脱证不辨早晚,不明阴阳而动辄用参附汤,能取效者鲜已。时代在发展,尤其是进人了二十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医学虽然也在适应时展,但是一些新情况对中医学又提出了挑战。如有机磷农药中毒用中医治疗者就很少。但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用中医治疗则有中医的优势。从临床观察看,有机磷农药中毒之病因为湿浊秽毒其性又大寒,病机则为寒湿浊毒直中中焦脾胃,或波及肝(黄疽)、肾(肾衰)、心(昏迷)及经络脉道(神经损害),在促进毒物排出的同时,探索中医的治疗思路是丰富中医急诊学理论的尝试。#p#分页标题#e#

引进和引人现代医学疾病的病名不是对中医急诊的否定,而是真正对急诊医学的发展,现代许多新的疾病,是前无古人的,我们作为现代的中医急诊医师就不能在古典医籍中“挖空心思”的寻找古病名,如SIRS、MODS、ARDS、DIC等疾病,在现代医学也不过是20年的概念而已,作为中医急诊学就不要在病名上纠缠不清了。把重点放在如何对本类疾病进行中医学辩证规律的探讨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有学者提出了运用“温病理论”研究SIRS/MODS,有学者提出运用“活血化痕”的理论治疗DIC等,都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保持中医特色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五、强调练合诊治急诊医学是直接面对临床的实践医学,因此,要求急症处理措施要简便有效。中医急诊学要应用中医诊治方法,更应该体现综合处理的长处。中医急诊处理方法很多,如注射、口服、针灸、推拿、刮痞、拔罐、放血等等,只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都可应用,而且可综合应用,这可大大提高急症处理的疗效。但不可一哄而上,不分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