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建设中医思维形式的意义,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柴剑波 赵文静 马育轩 旺建伟 常惟智 孙敏 曲苗 隋方宇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与方剂学及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课,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亦是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关键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加之学生缺乏相应的临床体验,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能做到贯通基础与诊断,联络临床诊疗模式,体会药物个体与配伍差异具有一定的困难,较难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整体性。因此,基于中药学基础知识特点探寻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把握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于构建学生完整的中医思维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学推理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将中药性能与其功效、主治、应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性能是主要依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和针对临床病证的实际疗效总结出来的,是对功效的一种高度概括。功效又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对药物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可见,中药的性能与功效、应用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1]。即性能是对中药功效特点的高度概括,功效是中药性能存在的基础,是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主治和应用是与功效相对应的适应病症及在适应病症运用中的代表性配伍关系,这四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基于这种关联性构建中药学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必然有利于学生建立自身的中医思维。因此,应基于中医基本理论,使学生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中药性能、功效、主治、应用间的联系纽带,使中药学知识结构趋于整体化。另外,基于这种中药性能、功效、主治、应用间关联性的推理式教学,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某些模糊问题。如吴茱萸“助阳止泻”,究其性能无“甘”而助阳之意,学生觉得无所适从。进一步分析则发现其味“苦”而燥湿,故其“助阳止泻”实质应为“燥湿止泻”。而“助阳止泻”实则源于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泻之四神丸,方中补骨脂乃助阳之用,这是错误地将经典方剂的功效置于单味药吴茱萸上的缘故。通过这种“性能-功效-主治-应用关联性”的推理式教学,加强了学生对中药学知识整体认知的意识。
2基于中药性能及主治、应用特点阐析相似功效间的差异,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中药的功效是性能的具体体现,又是明确主治、指导临床应用的依据,是临床中药学教学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诸多历史及学术流派及思想认知的原因,中药功效的表述现存有较为混乱的现象,缺乏规范性,这给学生对中药学基础知识的理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对单味药间相似功效的内涵加以阐述说明,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存在偏差。同时,通过这种辨析使学生深入体会中药功效的基本内涵,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如中药学解表发散风寒药,关于其“解表”的功效有诸多表述,中药学的六版教材中有“发汗解表”、“发汗解肌”、“发散风寒”、“发表散风”“、散寒祛风”、“祛风散寒”、“散风除湿”等种种不同的表述方式[2],使得学生学习时产生诸多困惑与不解,产生中医学知识含糊、缺乏系统性的认知误区,严重影响学生中医思维的建立。因此,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比较鉴别式方法,有效结合单味药的药性特点及主治、应用差异,阐明其功效的具体内涵。如麻黄其性温,开腠理之力大而发汗,用以治疗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外感风寒表实无汗之证,故言其“发汗解表”;防风其性微温,重在祛风而非散寒,用以治疗风邪为患之表证或风湿痹证,故言其“发表散风”;羌活性温明显,重在散寒邪,又“寒主痛”,用以治疗寒邪偏重之风寒表证而头身疼痛者,故言其“散寒祛风”。以此,学生学会了运用中药性能及主治、应用的特点来理解相似功效的具体内涵,有利于形成中医思维。
3阐析中药“多功效性”对其临床主治的影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中药具有单一功效的较少,大多数的中药都具有“多功效性”的特点,这既是中药的特点亦是中药自身固有的优势。如中药厚朴功效“行气燥湿,消积平喘”。可行气,其一,可芳香化湿、苦温燥湿,且善入中焦脾胃经,故临证善于治疗湿阻中焦所致之气机阻滞证。其二,又可“消积”,故临证善于治疗食积胃脘之气机阻滞证。另外,如何选择性地应用某一中药的某一功效,是结合临床实践时最应解决的问题,其影响因素包括中药的配伍、中药的炮制等,其中中药配伍是明确功效选择性应用的主要方法。如中药柴胡具有“疏散风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功效,那么如何选择性应用呢?通过配伍就可以去选择性应用了,和疏肝解郁的药物配伍则疏肝,和解表药配伍则疏散风热,和补益脾气的药物配伍则升举阳气。因此,配伍是由药上升到方的关键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效结合配伍思想,使学生建立由“药”到“方”的思维模式,为“理、法、方、药”之完整的中医思维模式奠定重要基础。
在当前中医药院校中西医并存的教学体制下,在中医学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深奥难悟等特点影响下,在中药学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性能-功效-主治-应用关联性”推理式中药学教学模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病证的理解,又可对方剂学组方配伍用药具备一定的认知,使得“理、法、方、药”融会贯通,有利于构建学生完整的中医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