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治颈性眩晕浅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针灸医治颈性眩晕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针灸医治颈性眩晕浅析

作者:廖荣良 何冰 单位: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

整脊①患者取坐位,术者用掌根部从头开始,沿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的纤维走向舒筋,然后用单手或双手提拿颈后、颈二侧及肩部肌肉;时间为3~5min;②弹拨颈肩部与肌纤维垂直方向的疼痛部位;③点按曲垣、天宗、秉风、风池、合谷、局部痛点,以酸胀感为度;④术者用双手置于其颈项部,用力向上提颈,并缓慢用力使患者头部向左右二侧旋转,角度不宜过大;⑤术者立于患者身后,根据颈椎错位的节段而决定其颈部前屈的度数,医者一手拇指按在压痛明显且偏移的棘突下方或关节突处,另一手托住其下颌且配合患者旋转,嘱患者做左旋或右旋约40°~60°,当旋转到一定角度时双手协调突然用一闪动力,常可听到一响声;⑥术者最后在项背部及肩胛部用手掌进行适度拍打、叩击,使颈肩部软组织舒展和放松。每次操作15~20min,每天1次。

疗程以上方法中,针刺及整脊均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3天后继续下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避风寒,避免过度劳累等。

疗效评定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愈:眩晕消失,颈项部不适感明显缓解,头颈部活动功能自如;好转:眩晕偶发,颈项部症状减轻;无效:经2个疗程的治疗,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2]。

疗效评定结果本组125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疗程最短3次,最长20次。按上述疗效评定,结果治愈86例,占68.8%;好转31例,占24.8%;无效8例,占6.4%;总有效率为93.6%。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源性因素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症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多发生于头颈活动时[3]。其主要是因颈部的椎动脉受到影响而导致血流障碍,进而造成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而产生眩晕症状。造成椎动脉缺血的病因大致可分为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常见的为椎动脉自身的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在行径中存在弯曲或扭曲及解剖变异等等;而外源性因素主要为椎动脉的受压和刺激,如颈椎退变及关节紊乱、颈肩肌痉挛或炎症刺激等等。椎动脉走行在颈椎的横突孔中,当颈椎椎体错位或钩椎关节增生刺激椎动脉时,会导致椎动脉受压;而当椎体错位、钩椎关节增生或寰枕筋膜及颈肩肌痉挛、发生炎症时会刺激椎动脉表面的交感神经丛,反射性地引起椎动脉痉挛;从而使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障碍,脑部供血不足进而导致颈性眩晕的发作。

在生理状态下,左右二支椎动脉当一侧受阻时,另外一侧仍能代偿其血液供应,一般还不至于出现脑部缺血症状;如一侧已有病变,当头颈部转向健侧时,健侧椎动脉受压而患侧又不能代偿,故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眩晕症状。眩晕发作时头颈部的转向为健侧,病变在对侧[4]。临床中常常认为颈性眩晕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寰枢椎,寰枢关节错位是造成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5]。颈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针刺时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取穴。

取“风池、玉枕、天柱、百劳、肩外俞、曲垣、肩井”穴,可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舒筋止痛之效;而“百会、前顶、后顶、络却、太阳、印堂”具有益气补血、开窍提神之效,且其都位于头部,可调节局部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头项寻列缺”即头颈部的疾病都可以取列缺穴,其为治疗头颈部的效穴;而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气血之壅滞。诸穴配合应用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舒筋解痉、消炎止痛的作用。

整脊是通过手法作用于偏移之颈椎的棘突或关节突,使其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从而使椎动脉及其表面的交感神经丛不受压迫或刺激,进而达到治疗或防治疾病的目的。其作用:①整复颈椎小关节结构和功能上的紊乱;②改善及纠正颈椎异常曲度,使椎动脉弯曲或扭曲减轻。而当颈椎小关节得到整复后,能改善其与椎动脉和周围神经的位置关系,进而减轻或消除其对椎动脉的刺激,从而使椎-基底动脉供血得到改善。另外手法也可以缓解肌筋痉挛,消除颈肩部的无菌性炎症;软化粘连瘢痕,使之粘连复开,疏通气运血行,恢复其弹性功能,增强肌肉张力。临床上采用针灸结合整脊的方法治疗颈性眩晕,通过对125例临床观察,发现其具有见效快、疗效好、痛苦小且无不良反应等特点,二者可以互相补充,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