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独到的园林艺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唐代独到的园林艺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中国园林建筑,师法自然   我国造园艺术与其他艺术如绘画、诗歌等虽然形式不同,却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古典园林又有它独有的特点,古朴典雅,景象优美,意境深邃,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古典园林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珍贵的艺术明珠。尽管许多历史名园早已不见形迹,我们却仍然可以从各地现今保存较好的园林中知道它往日的规模、结构和风格。中国古典园林的高度的造园艺术成就,无不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见证。中国园林建筑,师法自然。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古典园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它不仅以形体美为游人所欣赏,还与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园林风格。建筑风格是建筑艺术最直接、最鲜明的体现。每一种风格中,既包含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有时代的和民族的审美要素,所以建筑艺术表现为时代的风格、民族的风格和类型的风格。建筑艺术的基本风格是历史的产物。   二、大唐盛象,独到的园林艺术   我们的民族拥有一个让后人可以自豪的朝代——唐代。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纵览我中华千古诸朝,无有出其右者;横观当时世界各国,大唐文明亦独领风骚,泽被东西。唐代在文学艺术方面群星灿烂,成就辉煌。绘画领域大为开拓,山水画趋于成熟,画家辈出,开始有工笔、写意之分。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确立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准则。诗画互渗的艺术风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开始影响造园风格。诗文、绘画、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互相渗透,园林艺术开始呈现诗情画意,园林建造更为兴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隋代统一全国,修筑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盛唐之世,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呈现为历史上空前的太平盛世,人们普遍追求园林享受。   其二,兴起科举制度,广大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有了晋升的机会,他们一旦取得官僚的身份便有了优厚的俸禄和崇高的社会地位,然而却没有世袭的保证。宦海浮沉,升迁贬谪无常,共同的经历形成了共同的处世哲学。在朝为官努力做一番事业,同时也自己预留致仕罢官后的路。经营园林,便是为将来退隐林下独善其身。   其三,科举取士,文人做官的比较多,园林成为他们社会交往的场所,园林艺术受到文人趣味、爱好的影响也较上代更为广泛、深刻。中唐以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规划,凭借他们对大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规划,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中。于是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所具有的那种清新雅致的格调得以进一步的升华,更添上一层文化的色彩,便出现了“文人园林”。   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也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唐文化对东亚各国,尤其是对日本的影响更为突出,例如今天在日本被尊为“正统”的“和样”建筑,即是唐代风格。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的皇宫,是唐朝几代皇帝的“官邸”。含元殿位于大明宫内,是大明宫中轴线南北方向上的第一座正殿,建成于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面积达7万平方米,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毁废,历时220余年,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相互呼应,轮廓起伏,体量巨大,气势壮丽,开朗辉煌,极富有精神震慑力。古人形容它为“如日之生”“如在霄汉”,不愧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麟德殿规制宏伟,结构特别,堪称唐代建筑的经典之作,是皇帝举行宫廷宴会、观看乐舞表演、会见来使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国古代唯一三重殿建筑形式。从对唐代园林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三、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1.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撑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一般来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联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p#分页标题#e#   还有,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来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像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3.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券棚等形式。庑殿顶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中国古代的匠师们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他们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他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   (3)色彩的运用。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中国古代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用色也最善用色的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节,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   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清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从这里也可知道,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在今天,中国建筑产生了较大的变异。在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增加了建筑的比重,空间更加曲折多变,装饰更加繁复绮丽,且出现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筑,更加注重其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市整体布局更加开放,变革更加迅速,风格更加丰富多样。寻找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的有机结合将是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