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科技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教育科技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教育科技论文

医学教育科研管理发展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和甲硝唑棒应用于慢性牙周脓肿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2014年05月至2016年05月接收的慢性牙周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40作研究组,本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方案治疗;40例作对照组,本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甲硝唑棒方案治疗,对2组入选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客观比对。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对照组75%,且研究组入选患者牙齿松动情况、牙龈指数以及牙周袋的深度等指标都优于对照组,2组临床效果综合对比后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针对慢性牙周脓肿的治疗中选择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方法有助于促进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快速改善,且明显优于甲硝唑棒治疗,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棒;慢性牙周脓肿;疗效

0引言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发展飞快,继续医学教育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引起了全国医学院、医疗单位的广泛关注,继续医学教育意识已经深深印在每个医务人员心中。另外,重视科研工作,忽视医学教育,认为科研工作能够得出论文和结果,而医学教育知识为医务人员提供所需要的学分,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基于此,就要正确认识医学教育与科研,从根本了解医学教育与科研的重要性,并且认知医学教育与科研对医院管理发展的影响。

1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

阅读全文

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问题及建议

1发展现状

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合格已是专业技术人员执业注册、年度考核、技术职称晋升等必备条件。继续医学教育包括国家、省级继续医学项目,发表科研论文,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等形式。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与举办,推广科技成果,充分带动学科培养创新性人才。

2存在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到位

卫生技术人员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部分学员认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只与职称晋升相关,已晋升到高级职称或不再愿意继续晋升职称的部分人员,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热情度较低。另外,基层医院部分在职在岗人员工作繁忙,难以离职离岗学习,无法满足送培需求。

2.2学科发展不均衡

中西部地区老、边、贫地区较多,区域、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不平衡,基层全科医学的培训更显薄弱;同时,部分新生的边缘学科继续教育项目开展较为困难,学科发展不均衡,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存在偏科现象,难以满足全体人员需要。

阅读全文

医学人文教育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摘要: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要求医学教育更加注重人文情怀,医学院校人文素质的教育的任务倍显艰巨。大学语文课程是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医学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依据教学实践,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求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方向具体结合,针对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在课程的目标定位、师资培养、授课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开展探索和改革,把课程教学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融合,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紧张的医患关系,医德的缺失使得医学从业者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医学教育更加注重人文情怀。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倍显艰巨,在校医学生既要掌握专业技术与知识,也应具备更高层次的医学人文素养,注重医学生职业道德、医学伦理、人文情怀的培养。目前,医学生人文课程可分为两大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包括文学、历史与哲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交叉课程主要包括:医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综合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也体现在基础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实习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之中。大学语文课程是母语高等教育的必修课,是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公共基础课,这门课程强化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奠基作用和促进作用[1],大学语文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强调文学知识、语文素养、美感品质的提升,又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对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育产生重要影响,是医学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既有公共基础课的一般特点,又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色。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根据医学专业特点,结合课程教学实践,把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要求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方向具体结合,在课程的目标定位、师资培养、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模式等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一、明确医学生人文教育背景下的课程定位

教育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2],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大学语文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以及课程目标应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医学人文精神强调对生命的关爱及对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的关注,在课程教学中片面地突显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或人文性,或是把大学语文课程当作纯粹的文学专业课,都是不恰当的。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人文课程互补渗透,应既注重“语”的感染,又注重“情”的熏陶。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语文素养的培育、阅读能力的提升、写作水平的进步和欣赏能力的提高,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要求的体现。针对医学职业素养,医学院校要求医学生能够完成严格的病案书写,要求医学生能够解决复杂的医患沟通问题,这都需要基本的读写能力的培养。但大学语文课程不能为了要适应这些要求而仅仅止步于对医学生进行工具性训练。语文教学在体现工具性、表现审美的同时,还表现着道德、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历史等诸多内容[3]。大学语文课程精选古今中外典范文章为载体,体现各体文章的表现方法和写作风格,同时也体现高尚的理想情操、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价值,对学生产生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和深远的影响。通过文学文本、文化文本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提升文学知识素养、提升母语驾驭的水平,同时通过人文的濡染,使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视野,获得内心的升华。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应“适应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发展日益渗透的趋势,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4]医学院校开设大学语文不能仅仅停留于实施素质与能力教育,针对审美艺术教育的现实需求,医学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既要包含系统化的知识阐述,树立古今中外优秀作家作品,了解其基本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又要掌握基本语法规范,提高基本书面和口头表达的水平,满足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同时,大学语文课程还承担着培养医学生的生命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的责任,在课程学习中要尽可能地形成对诊疗过程中生命、伦理、道德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的意识。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更加需要与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情感教育、生命伦理教育相结合,这是由医学院校的专业特征限定的,只有在真正把握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建构医学院校大学语文的特色课堂。

二、建设人文素养和医学伦理精神融合的师资队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5]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承担了更加复杂的教育功能,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应在更宽泛的领域内有所提升。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多元化的,既应涵盖语言文学知识方面的要求,也应体现出医学基础知识和医学伦理精神的融合。语文课程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学科理论,对文字、文学、文化融会贯通的能力;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储备是医学生专业学习的基本需求,也是实现人文与医学学科融合的需要;医学伦理精神是医学人文素养的魅力,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要求。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活动,以上知识模块的结合开阔了医学人文教育的视野,只有教师具有宽广的视野,才能有效开展课程教学,使医学人文素养转化成为可能。大学语文在很多医学院校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以蚌埠医学院为例,大学语文选修课为24学时,1.5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资队伍的边缘化和资源的匮乏,尤其是科研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蚌埠医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好的探索和改革,学校重视教师学科融合的培养,要求所有新进教师必须完成岗前培训课程,同时要求非医学专业新进教师在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期间必须完成两门医学通识类课程学习,建立并完善学术骨干制度,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进修,提高人才层次,在科研申报、继续教育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等,加强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的相互沟通和学习,通过交流形成有效的师资融合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完善自身发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深厚广博的学识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学达成培养目标的坚实基础。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举办在线学术会议探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在线学术会议的特点,探讨科技期刊如何通过举办在线学术会议来促进学科建设,归纳科技期刊举办在线学术会议的现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总结在线学术会议的优势及助力学科建设的作用,发现科技期刊举办在线学术会议能够在提升科研队伍、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科研水平、推进成果转化四个方面促进学术交流。

关键词:科技期刊;在线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学科建设

1引言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知识和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并且为科研工作者交流学术思想与研究理念、展示学术成果提供了渠道,具有创新性、时效性、连续性等特点。它是争夺科技创新知识产权话语权和首发权的阵地,在学术交流与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肩负着引导舆论、传承文化、与培养人才等使命[1,2]。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有着密切互动[3],并在人才培养功能上具有鲜明特征[4,5]。时至今日,科技期刊如何与新媒体变革深度融合、更好融入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教育链,已经成为科技期刊面临的新挑战[6,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科研人员之间交流方式的变革,基于互联网视频直播模式的在线学术会议应运而生。目前在线学术会议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一的线上学术会议,另一种是线上线下同步共存的会议模式[8]。与传统的学术会议相比而言,在线学术会议具有更加开放、高效、及时、互动等特点。科技期刊举办在线学术会议,有助于将学科发展信息整合、归纳、总结、演绎并形成可传播可复用的知识,即可提高期刊的知识工程能力。科技期刊也可根据在线学术会议内容提炼学科知识为学界提供增值服务,即提升期刊的知识服务能力。在线学术会议是科技期刊丰富知识交流形式、扩大知识利用价值的有效手段,即增强了科技期刊的知识共享能力。因此,举办在线学术会议对提升科技期刊的学科建设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2举办在线学术会议对学术交流的推动作用

2.1扩大科研队伍。科研队伍建设重在遵循科研人员成长发展规律,尤其需要重视中青年科研人员。中青年学者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均处于压力大、负担重的职业阶段,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这一群体,是科技期刊服务学术交流的关键。科技期刊举办在线学术会议,契合中青年学者的诉求,提供高效、灵活的学术交流模式,助力建设中青年学者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科研环境。以《微系统与纳米工程(英文)》为例,该刊2020年7月7-10日通过在线会议的形式举办第七届微系统与纳米工程国际会议暨青年科学家论坛(Microsystems&NanoengineeringSummit2020),青年科学家参会踊跃,会议直播观众达到25800人次,超过了前6届线下会议参会人数的总和。在线学术会议的参会人员数目没有上限,任何领域的科研人员均可参会并向演讲者提问,会议形式更开放、包容;也更易拓宽受众的范围,扩大学科和期刊的影响力;不同研究领域的参会人员可以自由交流、碰撞思想,有利于建立跨领域学术合作。再比如,欧洲中风组织举办的ESO-GAINS-WSO青年卒中学者职业发展2020研讨会(线上),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全球临床研究研讨会,参会者通过会议交换研究思想,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通过会议探讨研究生涯中面临的挑战。又例如,《纳米研究(英文版)》网格化学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2月6日通过B站等平台进行全球直播,国内部分院校组织青年教师集体在线观看,会议期间观众通过直播间、微信群等渠道提交专业提问近百条,在纳米相关领域中反响强烈,会议视频公开仅一周时间,观看人数达到15万人次。因此,科技期刊应积极举办在线会议,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助力培育交叉学科、交叉领域的创新团队。

2.2深化学科研究。科技期刊举办在线学术会议可以充分发挥期刊的教育科普作用[10]。早期科研人员经常出现由于不熟悉专业术语而造成参会效果欠佳的情况,在线的学术会议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科研人员在参会的同时可以随时截屏幻灯片,便于记录会议笔记和后期的复盘。参会学者可以通过网络联系主讲专家、跟进后期的科研进展,深入了解会议内容。以《国家科学评论》杂志在2020年6月13日举办的“后疫情时代医学教育专家面对面”研讨会为例,活动通过超星“学习通”以及上海交大B站账户等渠道进行网络直播,在线参与逾5万人。广大医学师生和网友与参会的医学教育嘉宾探讨临床医学教育和预防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全科医生培养等问题,学习效果显著。又如《国家科学评论》与理文编辑公司合作举办的2021春季讲座,邀请了期刊编辑行业资深学者与参会听众交流探讨开放科学中作者与期刊的互信关系、开放科学的未来以及“什么是‘伟大’的学术论文”等话题,为期刊从业人员了解行业发展、学习最新的热点领域、探讨如何在工作中加强实践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线会议形式也有助于实现科技工作者的个性化培养,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和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阅读全文

现代医学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摘要:现代医学教育环境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基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统一、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统一、优势互补和方法融合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把握“结合”的方向;以学科优化整合、师资培养整合、教学方法整合为保障,夯实“结合”的平台;将规范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资源共享建设、教医研产结合、系统能力培养、教学方法融合,渗透“结合”的过程。这些建设加强之后,学科建设质量和教学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逐步形成完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结合”方向的正确性、先进性及“结合”内涵的深刻性。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西医结合为我国所首创,是一项伟大的实践,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已初具规模并取得较好成绩。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只有11077人,按全国人口平均每10万人只有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0.91人[1]。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是非常迫切的任务。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是以西医学为主体的综合性医科大学,我们借助这一优势,实行强强联合和学科优化整合,同时实行中医药学院与中西医结合医院两院合一,使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1方法

1.1以“四个统一”的教育理念,把握“结合”的方向

(1)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纵观科学发展史,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医学家大都文理兼通,博学多才。近现代专业化的高度发展,导致科学与人文的分离。21世纪是信息革命时代,与之相适应,必须大力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再次结合。我们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加强与人文学科渗透,开设专选课7门,352学时,占总学时的8%,在内容上突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同时加大人文类选修课的设置(99门)比例。(2)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统一。坚持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要纠正重知识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学习的倾向。培养学生在实践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加深专业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验课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和独立探索;在临床实习课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参与诊疗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进程,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专设30~50项课外科研项目,内容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自由组合,由老师具体指导。(3)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统一。研习中医经典,是名医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在校园内努力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研习中医经典的氛围,提倡经典诵读,开展中医四大经典的知识竞赛活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往昔的经典也是源自古往的创新,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本。指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一切先进理论和方法,学习和研究经典,并从三个方面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即经典是实践,而实践的完善不会终止;经典是科学,而科学的发展不会终止;经典是理论,而理论的突破永远不会终止。(4)优势互补和方法融合相统一。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正视中医和西医两者之间差异的同时,更要强调两者的统一性,两者都是为了防病治病,维护人类健康。而要有效地使两者达到优势互补,必须重视两者方法和手段的交汇和融通。我们在指导学生时特别强调:中医以整体系统综合方法为主,西医则以还原逻辑分析方法为主。中西医结合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关键在于它有效地把握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即把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引入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吸取中西医两者之长而兼收并蓄。在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指导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设置中西医交叉点上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积极设计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方案,活跃他们的思维,同时也使他们受到方法学的训练。

1.2以“三个整合”的保障方式,夯实“结合”的平台

阅读全文

测控类毕业设计工作改革探思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尤其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是对四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综合和能力提升,全面做好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对学生择业和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2020年肺炎疫情突发,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应结合国家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更好地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工作,适应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培养,对目前本科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改革和探索势在必行。

【关键词】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人才培养

1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毕业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毕业成绩。毕业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生就业的生命线。四年的本科专业学习,可以通过设计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对就业或者读研都非常重要。今天受疫情影响,就业也面临新的机遇。今年毕业生岗位中信息服务类岗位和技术类岗位受影响较小,甚至比往年就业岗位还要多。理工类的毕业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专业一技之长是发展需要,也是自身生存的需要。

2毕业设计现状

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一名教师指导4~8名本科生。指导教师一般在实验室可以开展有效的指导,这种方式多年前还是符合实际情况。随着高校的扩招,目前教师指导的学生较多,至少少数重点大学“生师比”比较合理。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每年3月到7月,一部分学生需要去企业参加实习;一部分学生需要参加研究生复试工作;还有很多同学需要参加各种岗位考试。毕业生中真正能长时间在实验室做设计的学生不是很多,设计的效果也越来越差。甚至有的教师呼吁取消毕业设计,可以看出毕业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各个高校都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了响应的改革。重庆交通大学采用联合的毕业设计模式,主要是把一个项目涉及的相关专业进行联合毕业设计选题,如桥梁、土建、给排水、结构、造价等相关专业。这么做的好处是学生有一个整体的项目概念,形成团队沟通意识,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对项目的整体把握会更深。另外,校企合作模式也是近几年毕业设计改革中采用较多的方式一种。校企合作有很多合作成功的典范,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被迫式”校企合作。由于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四学年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后,部分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去企业实习。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后,参与企业的工作,做与企业相关的课题需要原有的老师安排的设计内容很难进行。(2)“双导师制”难落地。学生的就业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按学校要求企业给学生配备导师与学校指导教师没有有效沟通。相当于指导教师远程指导,指导更多是管理。相关具体的实验和设计内容很难把控。(3)工作岗位与专业不匹配。这部分同学的设计主要依靠指导教师的周报或者月报检查来督促学生设计。学生返校时间如果较晚,修改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设计质量较差。最近一两年提出最多的还是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OBE理念改革方案,有的学校采用类似ERP管理方式管理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管理比较复杂,涉及专业众多,每个学校的情况又不尽相同。

3毕业设计的改革思路

阅读全文

医学检验专业分子医学实验学探讨

摘要:为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实验中心将基础医学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三门课程的实验,通过学科整合构建了一门新型的独立实验课程即“分子医学实验学”。通过对该课程的实验项目重新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及课程考核评估体系的实施等主要环节进行大胆改革实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分子医学实验学;实验教学改革;医学检验专业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技能要求是具备熟练的医学实践能力、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能力和初步科学研究及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是检验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基因和分子水平。分子医学是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它涵盖了分子生物学主要的理论和技术体系[1]。为了实现我校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内涵的专业教育和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模式,推动我校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我院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开设一门跨学科、全新的独立实验课程即“分子医学实验学”。该课程是将基础医学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等三门课程的实验课重新构建起来,它打破了基础医学原有学科之间设置的壁垒,使相对割裂的学科知识串通起来,尤其对加强检验专业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开设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

1.1构建分子医学实验学课程

多年来,大多数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一般是以每门学科为中心的模式开展,每一门课程的实验都是由教研室负责独立设置并完成带教,学生只是从中学到了某一实验内容和某种实验方法,很难将它与其他学科知识及科学研究联系起来,制约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科之间的界限特别明显,教师间也缺乏互动沟通交流,导致实验内容难免出现重复或衔接不当。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必须通过淡化学科界限、整合课程内容来实现。构建以跨学科、多交叉和综合性为特点的实验教学平台,让各学科有限的实验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规模效益[2]。分子医学实验学是一门涵盖了分子医学相关实验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的综合性实验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是掌握分子医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如层析法、电泳法、分光光度法和生物大分子制备等常用的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二是通过开设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1.2更新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实和设计性实验项目

阅读全文

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浅论(5篇)

第一篇:药学专业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以药学专业化学类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基础,以药学类专业的实用发展为指导方向,对实验教学基本内容的整合与实验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教学改革;药物化学;实验教学

鉴于化学课程在药学以及制药专业中的重要性,迫切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有所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当前药学人才的培养和药物化学学科发展的新要求。药学专业化学类基础课程包括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5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实验教学课程一般随着理论课同步开设,希望能让学生将实际操作和课堂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更好地去理解实验原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教师和学生往往比较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验训练。受到实验场地、仪器设备不足的限制,应该开设的实验内容没有条件开设;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所有的化学实验,甚至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基本实验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不仅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学习,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二,药学专业的5门化学课程,按照传统的教学体系,每门课程分别在两个学年完成。如此的课程安排,使原本相互联系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培训被人为地分割开来,每一门实验课所学的实验操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反复训练,时间间隔长了,学生容易遗忘,达不到教学效果。第三,实验附属于理论课程,不便于进行考核,也不利于开展创新性的综合实验。目前许多高校都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如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及探索性实验,但改革大都只局限在单门或两门化学课程内的实验内容的改革,还没有形成多门化学实验课程整合的教学体系[1,2],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因此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1化学实验课程整合的理论分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