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院情的本科生导师制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适合院情的本科生导师制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适合院情的本科生导师制对策

作者:蒋开东 朱剑琼 刘忠秀 单位:宁波大学医学院

宁波大学医学院成立于1998年,由香港著名科学家汤于翰博士捐资创建,并兼任名誉院长。聘任中国科学院洪国藩院士为院长。医学院以“博学守仁”为院训,以“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为目标,力争成为全国医学院校的后起之秀。面对加人“WTO”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如何培养德才兼备、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并重的医学创新人才”,成为学院一项更具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学院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尤其重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平台+模块”全学分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自学能力及临床技能的培养,以创新教育为主题,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通过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创新教育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1本科生导师制

为适应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积极试行本科生导师制。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组织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一批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实行因材施教的制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能力,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完成大学本科的教学任务。本科生导师不同于研究生导师,两者存在着差别:研究生导师更侧重于科研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本科生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是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的选题、设计及论文的修改,在做人、做事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保持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相互理解。因此可以说,本科生的导师比研究生的导师更难做,不仅指导的学生数量多、责任大,而且由于本科生对专业方向的认识还不很清楚,因此,要求本科生导师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促进教学相长,引导学生从自发性学习向目的性、引导性学习方式转变;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树立正确、可行的努力方向;同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这是我们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初衷,也是依据。

2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2.1营造“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为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创设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达到优化师资队伍的目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学。导师制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实践教学。一方面,本科生直接参与导师的实验设计、课件制作、科学研究等过程,师生之间可以就某个学习问题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两者互为主客体,建立起一种“导师爱生重教,学生尊师爱学”的新型师生关系。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论文报告会,加深专业认知,了解学科前沿,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定环境中,在同一导师指导下,本科生还有机会与硕士生、博士生参与同一课题的研究,此时,硕士生、博士生也是本科生的导师,从而创建了一种教与学、学与学交叉互动的新型教学环境。导师制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师生交互式的学习与指导过程。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或激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从而优化师资队伍。

2.2强化导师教书育人职责,“德智合一”,为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了一种新型育人机制高校教师担负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目前,大学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课堂传授,课外时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造成了高等教育育人功能的局限;本科生导师制根据高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以及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具体指导,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指导并责成学生完成科研实践、社会调查等学习任务,是对现行的学生管理辅导员制度的有益补充,从而实现了对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有效融合,教师与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互为补充。

2.3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与潜能,“因材施教”,为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找到了一条成才途径导师制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提出的,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改变了过去学生的创造性被抑制,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人才培养规格千人一面、千校一面,优秀人才难以显现的局面。现代高等教育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习潜能的发挥,要求每个学生既要有统一的规范,又要有自己的个性。在导师制下,学生选择了理想的导师和感兴趣的学习方向,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学习,改变过去的“要学生学”为现在的“学生要学”。一般地说,导师在专业领域中学有所长,并且所带学生数量有限,因此有时间、有精力全面了解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可以因人而异地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并实施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师生对导师制的评议

1999年,在全院师生中全面推行“导师制”。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目标组成一个个“团队”,采取团队导师制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导师不足的难题。同时,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导师的作用和任务也略有差异:一年级学90生的导师侧重于引导学生角色的转换,二年级学生的导师是过渡和有针对性的拓展,三年级学生的导师是指导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任务最重。这与学院实施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大学二年级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大学三年级学生全科医学实践”的教学模式相吻合,此项开创性的举措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3.1学生评议

3.1.1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尽快融人大学生活学生从高中进人大学本身是一个跨越,在此过程中,中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思维方式等都与大学不相适应,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和锻炼以融人大学学习的过程,大学有必要指定导师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在升入大学后能够顺利成长,为今后的学习和成才奠定良好基础。大学期间正是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式、科研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趋于成熟、趋于定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如能及时得到导师的正确指导和帮助,将会终生受益,对日后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竞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p#分页标题#e#

3.1.2增加实践机会,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基本知识通过导师的现场讲授,有利于理解与消化,自己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方案,配制药剂,熟悉仪器的实际操作与使用方法,有利于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近年来,医学院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学生评教成绩一直名列全校前茅,学生满意率均大于oo%。2001学年一2002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学生评教成绩平均为85.2分,位列全校第六名;2001学年-2002学年第二学期,医学院学生评教成绩平均为90.1分,位列全校第二;2002学年一2003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学生评教成绩平均为91.4分,跃居全校第一。

3.1.3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学会如何做学问导师制把科研活动引人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迄今为止,累计21篇学生科研论文先后在《全科医生》、《现代实用医学》等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宁波大学学生科研课题申报及宁波大学学生科研成果报告会中屡获殊荣。

3.1.4导师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学会如何做人在校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一25岁之间,正处于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实施导师制后,由于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多,可以通过教学科研等活动增加与学生的交往,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传授给学生,以自身的职业修养、学识才能影响学生,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2教师评议

有利于学生培养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能够对学生内j内j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加强教学针对性,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

3.2.2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够直接参与到科研课题中去,科研设计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通过阅读大量的科技文献及外文资料,拓宽了知识面,增加了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相关专业的外文翻译能力。

3.2.3有利于提高各类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包括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及课外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3.2.4军有利于师资队伍的整合优化改变了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教学不投人、工作不踏实等不良教风,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形象。

4“导师制”的进一步完善

本科生导师制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作为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种尝试性探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保证导师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既要体现导师工作的成效性,又要体现导师工作的有偿性。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由于学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导致在校学生逐年增多,而教师队伍基本保持不变,造成“师生比”急剧缩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得不到教师的直接指导和帮助,导师也无暇顾及太多学生,个别导师参与指导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导师工作的成效。为此,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导师的任职条件、选派方法、导师的职责与权利、导师工作的考评及组织管理等。几年来,我院教师一直无偿地承担此项工作,既不给予担任导师工作的教师任何奖励,也不计人作为年终考核指标的教学工作量,因此导师的工作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学院也无法对导师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我们认为在制定导师制度时,应当建立集中的导师资源档案,实现教师资源的整合优化。导师档案应当包括:导师的研究领域、教学风格与水平、科研成果以及兴趣爱好等内容,以便于学生进行选择。统一印制、发放导师制教师手册与学生手册,要求导师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设施有初步的了解,尤其是关于学籍的管理、学分与积点分的计算、学位的申请条件等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实施有效指导。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导师的学习指导计划、指导重点与难点、读书书目、取得的成绩与收获等等,学院定期进行检查,经导师考核后,按一定比例记人学生综合考评成绩。事实上,手册起到了指导与考评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