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临床实习前后的心理感言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护生临床实习前后的心理感言,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护生临床实习前后的心理感言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本科生接触的第一门护理专业课程,我校自2004年始在该课程结束前进行为期2周的临床见习[1],学习内容主要为基础护理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临床实践。在学习前后,分别收集学生对临床见习的感受,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收获颇多。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护理本科2007级学生,共45人,均为女生,平均年龄20.2岁。   1.2方法   1.2.1教学实施方法   临床见习2周共80学时。护生下临床前1周内召开临床见习动员会,由课程负责人介绍临床见习的目的、要求等,并邀请临床护士长介绍临床护理工作,如护士的工作职责、如何与病人沟通等。临床见习期间,学生被分组在不同的科室,每组5人或6人;采用以护理系专职教师、临床科室护师共同负责的“双带教”模式;在统一各组临床见习目标与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实行弹性排班。临床见习结束后,召开临床见结交流会,课程授课教师、护士长、临床带教教师、全体护生均参加。学生分组汇报所学、所感、所想,教师进行点评。   1.2.2资料收集方法   考虑到个体自由表达更能直接、真实表达其心里的感受,本课程在临床见习动员后及临床见习结束前,分别组织学生自由撰写对临床见习的感受。内容及字数不限,当场收回。   1.2.3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学生对临床见习的感受。内容分析法是对资料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将非定量的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2]。由2名编码员对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先对意义相近的词语(如“抓住机会”与“把握机会”“紧张”与“很紧张”)进行归类,然后将频次≥2的词语选出并进行统计、析出主题,以频数和百分率呈现。   2结果   2.1学习前感受   学生对于临床见习的感受(频次≥2)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临床见习的紧张情绪,80.00%的护生表示对临床见习存在“紧张”的情绪,64.44%的护生表示担心。紧张、担心源于知识与技术的缺乏(如操作失误或差错、回答病人的有关疾病信息的提问)和沟通(包括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与带教教员相处)。面对这些担心,30%的护生表现出不自信,欲于下临床前复习功课。二是对2周临床见习的期待。学生临床见习前的感受与想法见表1。   2.2学习后感受   学生的感受(频次≥2)主要是对临床的感受、收获、坚定职业信念及感恩。学生临床见习后的感受与想法见表2。   3讨论   3.1护生临床见习前的关注点   3.1.1“紧张、担心”占据护生心理主导地位   本课程中,研究对象为二年级护生,还未接触内、外科护理学等专业课程,欠缺疾病诊疗、护理的相关知识,可能为其担心病人提问及差错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虽然课程学习中学生在实验室已掌握各种操作技术,但护理对象、情境的不同,易致其产生紧张心理[3]。   3.1.2对临床见习的“期待”突显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4]。本组中,53.33%的护生表示很期待临床见习,20.00%的护生因即将下临床而激动。如有学生表示下临床是她们“成为真正护士的时刻”。通过此次学习,护生希望达成多个目标,66.67%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术、了解临床,希望通过临床见习有更多动手的机会。这种积极的态度有利于护生学习的开展、知识的掌握、能力的锻炼[4]。但同时也可看出,护生多从自身角度关注学习所得,较少涉及对外界的关注。   3.2临床见习带来的转变   3.2.1护生从临床见习中收获颇多   通过2周的临床见习,虽然有11.11%的护生提到护士工作的苦与累,但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她们感受更多的是甜———“学到很多东西”,临床见习前后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学习前的紧张、担心逐渐消去,代之以自信、乐趣。护生从担心病人难以沟通转变为认识沟通的重要性并学会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甚至感谢病人。   3.2.2坚定了从事护士职业的信念   学习结束后,64.44%的护生表示此次临床见习加深了她们对护理的理解和认识,明确了护士的责任,护士应具备“责任心”“爱伤观念”“知识的渊博”“应变能力”“真诚”等。对于护理内涵的正确认识是她们确立护理职业观的重要一步。对于护理内涵的深入理解更坚定了护生从事护士职业的信念。目前,护理事业面临的难题之一———护士流失严重,其重要原因就是护士的职业价值观不够牢固[5]。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普遍采用1年临床实习模式,最初安排1周~8周的基础护理实习期,这种模式常使得大部分护生在临床基础护理实习期对护理专业所需要的职业态度和价值缺乏较为正确的认知,不能适应临床与学校的差异[6]。本课程在基础护理知识与技术学习结束后即刻安排的2周临床见习避免了这种临床与学校的脱节。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也能获得更多的职业归属感,从而有利于其坚定职业信念。#p#分页标题#e#   3.2.3学会了感恩   感恩意识是人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7]。经过2周的临床见习,护生们感激带教教师的悉心指导、认真负责,感谢病人的鼓励、帮助,也收获了很多感动,表现出很强烈的感恩意识。她们感谢病人“给他们机会做各种操作,感谢病人在穿刺失败时对自己的鼓励,感谢教师一直以来的陪伴和鼓励,感谢教师在一旁的殷殷关切和悉心指导……”护生在学习过程中体悟和认同感恩,养成感恩之心,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智慧使人强大,而道德是个体行为的导航灯,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给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做出贡献。   3.3护生临床见习前后感受变化的启示   3.3.1学生关注点的转变   从结果中看到,护生在临床见习前后的关注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学习前的关注自我学习到实习后关注别人对她的帮助及对护士职业的思考,一方面护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从关注自我到关注他人的转变,而关注他人是人与他人、社会融洽交流的平台。这种转变是一个道德完善过程[8],是走向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对护士职业的思考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   3.3.2带教老师的作用   下临床时,护生角色由学生转向临床护士,工作负荷重,技术操作比实验室中复杂,突然置身于医、护、患的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临床某些护士对于“社会地位低、职业风险高、超负荷工作”的抱怨等会让部分护生产生负性、消极心理,易动摇从事护理工作的信心与决心[9]。有学者提出,下临床时,第一位带教老师的选择最为关键[10]。本课程中,采用了由护理系专职教师、临床带教教师组成的双带教模式。带教教师的主要职责为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指导技术操作,引导职业情感等。鉴于临床见习环境对护生专业表现、自我发展表现的重要影响[11]。本课程在护生下临床前充分考虑各科室的特点、护理特色等甄选科室,另外只有具备稳定专业思想、扎实理论基础、娴熟技术操作、丰富临床经验等条件的护师才能成为学生的临床带教教师。从护生的心理感受中也看到,课程所选临床带教教师确实为护生塑造了优秀的护理人员形象,发挥榜样的作用,感染了护生。   3.3.3临床见习实施中的注意点   3.3.3.1每组学生不宜过多   本组临床见习共分8组,每组5人或6人,6人小组中有学生反映第1周学习时常因教师在指导其他学生而自己无法单独操作、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做而紧张、焦虑,在第2周熟悉临床工作后状况有所改善;而5人小组中少有此类反馈。这是今后在安排临床见习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临床见习过程中,几乎各组学生均表示希望专职教师能一直在该科室会更有安全感,但因受到人数限制,1位专职教师负责1个~3个小组,所以专职教师必须在多个科室间来回巡视,无法一直停留在某一科室,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   3.3.3.2加强带教教师间的沟通   为促进学生顺利完成临床见习任务,专职教师之间保持经常性的沟通,统一对学生的要求。如在普外科学习的护生较少有机会接触到吸痰操作,通过协调安排此批护生在科室工作较空闲时前往ICU重点见习吸痰。另外,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及时查找不足、发现问题并解决,防止教师本身因年资、经验不足等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专职教师与临床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很重要。学生下临床前,护理系专职教师会事先赴所负责带教的科室将学习安排交给护士长及带教教师,并在该科室代职,熟悉各科室环境、业务特点,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学习期间,作为临床带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及时将学生的要求反映给科室带教教师。   3.3.3.3加强学生职业情感的引导   本课程中,护理系专职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临床工作,几乎全部临床带教教师在第1周均为脱产带教,此有利于教师在学生操作、与病人的沟通过程中随时指导、及时跟进,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在其面临困难、困惑时及时正确引导。教师还可就某些情境与学生进行讨论,加强学生对某些特殊情况的应对能力。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取得更多进步,提高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加强其职业情感。如某些护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最初的害怕与病人交流到临床见习结束时与病人建立非常好的关系,某些病人在学生离开时甚至流下了不舍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