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护生职业素养状况及其干扰因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护士职业伦理素养是护士从事护理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无论是对护士个人的发展,还是对护理的发展都起着质的推动作用。护士的职业伦理素养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学校期间的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有效提高护生的职业伦理素养是护理教育中的一大课题。本研究以不同年级护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其职业伦理素养的差异及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为护生的伦理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2011年6月对我校三、四、五年级本科护生进行调查,其教学过程、教学计划基本一致。有效调查261名,其中三年级女生88名、男生5名;四年级女生82名、男生5名;五年级女生76名、男生5名。年龄19~26(22.82±1.23)岁。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及影响因素2个调查问卷。职业伦理素养问卷设置职业价值观、职业伦理认知、职业行为3个维度,共32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即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中立、不太符合、非常不符合,分别赋5、4、3、2、1分;影响因素问卷包括教师讲授、行为训练、环境影响三方面,采用4级评分,即常常=4、有时=3、很少=2、从不=1。问卷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931,Cronbach’sα系数为0.784,折半信度为0.841。 1.2.2调查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由研究者本人使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调查学生详细说明问卷填写方法,无记名填写,当场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274份,回收有效问卷261份,有效回收率95.25%。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 2.1护生职业伦理素养表现 3个年级护生职业伦理素养总体均分(3.96±0.34)分,其中职业价值观(2.88±0.51)分,职业伦理认知(4.28±0.38)分,职业行为(4.23±0.41)分。不同年级学生在总体均分及职业价值观、伦理认知维度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1。 2.2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各维度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职业价值观、职业伦理认知、职业行为维度分别与教师讲授、行为训练、环境影响呈正相关(均P<0.01),见表2。 2.3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护生职业伦理素养为应变量,教师讲授、行为训练、环境影响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结果仅行为训练被引入回归方程(F=146.074,P=0.000,调整R2=0.358),见表3。 3讨论 3.1护生职业伦理素养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1护生职业伦理素养表现 本次研究显示,护生职业伦理素养总体均分3.96分,说明其职业伦理素养整体较好。其中伦理认知维度均分最高,表明学生对职业伦理的认知状况较好,具备较高的伦理意识。伦理认知维度中得分较高的条目为保护患者隐私、行为审慎、护士形象、知情同意的认识等,表明护生具有较高的伦理和法律意识;而“生活护理是护士的职责”和“我熟悉权利、义务、尊重、公正、情感、慎独、审慎等概念的含义及其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2个条目的得分最低,提示护生虽然对伦理基本知识和原则的认知水平较高,但对护理行为中具体的伦理要求的认知还有一定差距,体现在护生职业行为维度得分低于职业伦理认知维度。其中护理操作时采取措施保护患者隐私、操作前的告知、与患者沟通前的准备等行为分值较低,这与伦理认知维度的得分形成对比。表明护生虽认识到保护患者隐私、知情同意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在护理行为中很好地体现出来。说明护理伦理的理论教学与护理技能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间存在差距,这与张梅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如下:伦理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没有使护生将伦理知识内化为内心信念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即没有做到知、信、行相统一,护生的职业伦理素质目前多停留在“知”的水平。3个维度中职业价值观维度得分最低,表明护生的职业态度需进一步提高。其中“护理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护理工作作出成效时,护士同样会受到尊重”2个条目得分较高,而对值夜班、护士的薪酬、护理的社会地位等持消极态度。上述差异说明护生认可护理职业的社会价值,但其职业态度又受当前护理职业环境的影响而比较消极。因此,需要教师引导护生辨证地看待护理职业特征及职业环境。 3.1.2不同年级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的差异 不同年级护生职业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职业价值观与职业伦理认知维度四年级得分最高,五年级最低。职业价值观维度的差异可能与临床环境对护生产生的影响有关。班杜拉的三方互惠决定论认为,环境对个体的人格特征等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2]。三年级护生很少接触临床,对护理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四年级护生开始专业课学习和临床见习后,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但是五年级护生经历了临床实习后,对临床护理工作各方面有了切身体验,同时受到临床环境的负面影响,价值观出现波动。职业伦理认知维度的差异表现在四、五年级之间,可能的原因是:五年级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后,伦理理论知识已经淡化,临床教师虽然指导护生进行职业行为训练,但并未将其提高到伦理认识的高度,导致护生认知与行为间出现分离:行为得分较高,而认知得分偏低。#p#分页标题#e# 3.1.3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表明,行为训练是影响护生职业伦理素养最重要的因素,对护生职业价值观、伦理认知及职业行为都有着重要影响。班杜拉的三方互惠决定论认为,虽然个体的认知等主体因素影响或决定其行为方式,但是行为的内部反馈和外部结果反过来又部分决定其认知[2]。也就是说,个体的认知与行为是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认知影响着行为,而行为结果反过来又改变着认知。在行为过程中,价值观、认知也不断地形成、发展与改变。行为训练不仅可以培养操作技能,还可以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影响人对职业的理解和增强职业情感。良好的品质是通过良好的行为获得,确切地说是通过一个人的专业技术实践来获得[3]。从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影响因素与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教师讲授与护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伦理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教师讲授可以使护生系统地接受伦理知识教育,是护生获得伦理认知的主要方式,对护生价值观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多数护生的职业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且不稳定。因此护生认可教师讲授的内容,并期待教师对其进行引导。环境对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职业价值观方面。黄白桦等[4]的研究表明,护理工作被认为是低学历、低技能、简单而琐碎的服务性工作,是影响专业态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显示,“护理技术含量低”、“社会地位不高,不被部分人认可和尊重”的观念仍然影响着护生的职业态度。 3.2建议 3.2.1培养护生职业伦理素养应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 职业行为训练是培养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技能操作与人文关爱的有机结合,在护理实践教学中至关重要 [5]。因此伦理教育应贯穿在实践课教学中,对护生的言行进行训练,使其做到观念、认知与行为的一致。在护理教学中应将专业行为规范训练作为职业伦理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将职业伦理要求融入到护理实验室教学和临床教学过程中,使护生在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接受具体的职业素质训练。如:临床护理中引导护生换位思考理解患者的需求;护理操作中引导护生对注意事项的理解并严格执行;实践课学习中护生仪表、沟通技巧、保护患者隐私等伦理意识的训练等。这对于想关心患者但不知如何做的护生有指导作用,对于职业伦理素养不高的护生则有一定约束作用[6]。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情境能使护生意识到关爱、伦理及生命的价值[7]。因此临床教学应重视伦理教育,将其贯穿在临床见习和实习的整个过程。教师首先要使护生意识到相关的伦理要求,使护生将伦理认知与具体护理行为结合起来,其次是仔细观察护生的行为并帮助其反思。上述要求对各门课程任课教师的伦理知识基础、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和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作为护理教育的管理者则更应该高屋建瓴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 3.2.2职业价值观和伦理认知的培养应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持续而定向的努力,护生价值观的内化会成为空中楼阁[8]。护理教师在护生职业伦理素养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教师应主动引导护生正确应对各种环境影响。本研究中环境影响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表明,环境影响在3个年级职业价值观变化中起一定作用。但是环境影响的作用是可以改变的。虽然个体的人格特征、认知机能等是环境作用的产物,但环境的存在及其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潜在的,取决于主体的认知把握[2]。因此,学校和临床护理教师应以国家发展的大环境和社会价值观为背景,强调护理在广泛的社会层面、职业层面上的意义,使护生学会辨证地、理性地思考伦理的价值,思考护理工作,思考自身角色和行为规范,增加对护理伦理道德的认同[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