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护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针刺伤是指被各种注射针、穿刺针、缝针等锐利物扎伤皮肤出血的意创伤害,常发生于医务人员,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特别是刚到医院实习的护生,发生职业性损伤的危险性更大。2010年5月—2011年3月我们对在我院实习的实习护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护生接受职业防护教育情况、接种乙肝疫苗情况、发生针刺伤时戴手套情况、发生针刺伤环节、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及上报情况、对针刺伤危险程度认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1年3月在我院实习的护生108名,均为女性。平均年龄(19.19±1.28)岁;大专学历37人,中专学历71人。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实习结束反馈会上将问卷发给护生,对护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要求如实填写。有部分内容采用多选方式,内容包括:护生一般情况、接受职业防护教育情况、接种乙肝疫苗情况、发生针刺伤时是否戴手套、发生环节、发生针刺伤后如何处理及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情况、对针刺伤危险程度的认识、认为医院对针刺伤的重视程度。共发出问卷108份,回收108份,有效率为100%。   2结果   2.1护生接受职业防护教育情况   有75人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占69.44%,大专生23人,中专生52人。其中知识主要来自于学校的有18人,占24%;来自于实习医院的有57人,占76%。   2.2护生接种乙肝疫苗情况   曾接种乙肝疫苗45人(41.66%);未接种乙肝疫苗63人(58.33%)。   2.3发生针刺伤时戴手套情况   戴手套14人,占15.56%;有时戴12人,占13.33%;不戴64人,占71.11%。   2.4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环节分布   实习护生108人实习中针刺伤发生90人(83.33%),其中大专26人,中专64人。64.44%以上发生针刺伤时是在工作较忙的时候,发生环节见表1。   2.5护生对于针刺伤危险程度的认识   认为一般62人(57.40%);认为非常危险28人(31.11%);认为无所谓18人(16.67%)。   2.6发生针刺伤后护生向带教老师汇报的35人,占38.88%;没有向带教老师汇报的55人,占61.11%。带教老师没有逐级汇报的21人,占60%;有逐级汇报14人,占40%。   2.7发生针刺伤后处理措施挤出少量血液清洁伤口的78人,占86.66%;用乙醇或消毒液消毒后包扎55人,占61.11%;做相关检查,确定是否感染10人,占11.11%;不做任何处理12人,占13.33%。   3原因分析   3.1学校因素   本调查显示:护生接受职业防护教育来自于学校教育的占24%。由于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护士职业防护教育课程,对护生未进行相关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因此护生对实习中针刺伤的危害性及防护措施认识不足。   3.2医院因素   医院在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没有进行相关针刺伤防护知识的培训,且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护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随时面临针刺伤危险。实习护生由于缺乏临床经验、操作不熟练,患者及家属对护生持不信任态度,患者烦躁时护理操作不配合,使护生成为医院中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   3.3自身因素   调查显示:护生对于针刺伤危险程度认为非常危险占31.11%,认为无所谓占16.67%;护生在临床实习前没有接种过疫苗达到58.33%;发生针刺伤时不戴手套占71.11%;没有向带教老师汇报的占61.11%;发生针刺伤后不做任何处理占13.33%。护生总体防护意识不理想,受针刺伤的护生大多数未执行针刺伤的汇报流程及相关处置;同时,有些护生害怕上报后带教老师会批评自己不遵守操作规程,粗心大意,从而影响带教老师对其临床实践能力的评价,因此护生针刺伤后无上报意识。   3.4社会因素   社会态度及相关法制的缺陷:在我国针刺伤的报告制度是一个薄弱环节,也还没有相关针刺伤的法律规定,卫生部门也没有相关规章制度。针刺伤管理落不到实处,使针刺伤情况得不到准确的上报和有效的处置,受伤后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导致大部分护生包括临床护士都认为上报就是一种形式。   4防护对策   4.1学校方面   学校应积极开展护理职业防护教育,在护生实习生涯开始前就对针刺伤的防护进行培训教育。徐辉、毛秀英[1]等研究表明,对护生实习前进行针刺伤的防护培训教育可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应尽快将针刺伤等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入护理及医学院校的教材中,使护生初步树立针刺伤防护观念。   4.2医院方面   4.2.1医院在岗前培训时加强相关职业防护知识的医院感染培训。医院虽然有健全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但护生发生针刺伤后很少有人上报,本调查显示:发生针刺伤后护生向带教老师汇报的占38.88%,带教老师没有逐级汇报的占60%。因此,医院应当增强先对带教老师进行针刺伤防护知识培训,护生受伤后带教老师应该及时报告,并使护生得到必要的检查、治疗及流行病学监测。医院感染科结合医院实际,规范防护流程,加强高危科室、高危人群的防护,如接触传染病的高危人群应预防接种疫苗,也可以总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以便医院针对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后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2.2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和人文环境。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实习护士锐器伤的次数,医院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操作时光线充足,空间宽敞整洁,配置充足的防护用品,备流动用水及快速手消毒设备。同时,还应加强锐器废弃物的管理,医疗垃圾分类清楚、处置合理,专人负责针头、安瓿、输液管等锐器废弃物的处理。护生在努力提高护理实践技能同时提高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主动配合。当给烦躁的患者实施护理时应有他人协助或者根据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处理。科室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合理配置人员,避免护生在过度紧张劳作下发生针刺伤。#p#分页标题#e#   4.2.3提供先进、安全的医疗器材,如普及使用真空采血系统,静脉留置针,无针密闭输液接头,防漏、耐刺、密封的环保型锐器收集器等。实习护士应该掌握先进、安全的医疗器材的使用方法。   4.2.4严格带教,护理操作规范化。本调查显示有过针刺伤经历的护生大部分发生在输液完后拔针、抽血、针头回收毁型及配药时,因此带教老师应在护理技能操作训练上加大培训力度,尤其对锐器类物品操作,应制定规范的预防针刺伤操作规程,正确处理锐器。当被锐器污染物刺伤后,应挤出伤口血液,立即用肥皂、流动水清洗伤口,然后用碘酊消毒,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4.2.5督导检查。护理部对临床带教进行严格管理,并督查学生掌握锐器和废弃物的正确处理方法,使之改掉操作中的不良习惯,以减少或避免锐器伤的发生。鼓励护生对针刺伤进行上报,除对上报的针刺伤护生进行相应的体检、疫苗预防接种和定期追踪外,还应该增强护生之间和带教老师对受伤护生的心理支持,减少针刺伤护生的自责和恐惧心理。   4.3加强护生防护意识,正规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做好标准预防。   护生在努力练习护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从思想上重视针刺伤的危害,加强防护意识,实习前建议接种疫苗或并对血清乙肝抗体滴度进行常规检测。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皮肤、黏膜等传播途径,80%的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由针刺伤造成。现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1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2]。   4.4社会方面动员社会支持系统。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将持续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美国的所有医院,值得借鉴[3]。社会上及卫生部门要加强对针刺伤的关注,完善针刺伤类职业防护的法律法规,使针刺伤防护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提高全民对针刺伤危害性的认识,使护理人员的健康得到保障,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