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微生态失调的认识与防治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的认识与防治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阴道微生态失调的认识与防治分析

阴道作为生殖道的组成部分,是连接女性内生殖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唯一通道,在外源及内源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均可引起阴道正常菌群之间或正常菌群与人体间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调,进而引起阴道炎症。近年来阴道微生态失调的发生率有所上升,而不同地区其检出情况有所差异。本研究通过对2009年11月—2010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科门诊有明显症状的4025例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初步探讨该院门诊阴道微生态失调的检出情况,各种阴道微生态失调构成比及其年龄分布,从而提高对阴道微生态平衡失调的认识防治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

2009年11月—2010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30112例患者,其中4025例患者自觉外阴瘙痒或阴道分泌物增多,占门诊患者的13.37%,除处于月经期或检查前3d内使用过阴道药物和阴道灌洗外,其他患者全部行阴道分泌物检测。检测异常的有2066例,作为研究对象,检出率为51.33%,占门诊患者的6.86%。

1.2检测方法

由妇科医生在妇科检查前在患者阴道侧穹窿取阴道分泌物,未婚无性生活的患者则使用棉签进入其阴道内取标本,涂片,检测阴道pH值,进行革兰染色,阅片。主要试剂为:革兰染色试剂(龙胆紫、碘溶液、脱色液和沙黄溶液),精密pH试纸(由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及上海三爱思试剂有限公司提供)。检测阴道的pH值:将精密pH试纸直接浸入玻片上阴道分泌物中0.5s,取出,30s后对照比色卡,读取相应结果。涂片:将阴道分泌物均匀涂片。革兰染色:干燥后加入龙胆紫液染色10s,之后水洗、甩干;加入碘溶液染色10s,之后水洗、甩干;加入脱色液脱色10~15s,之后水洗、甩干;最后加沙黄溶液复染10s,之后水洗,以烤箱烘干。镜检:在1000倍显微镜下直接寻找假丝酵母菌孢子及菌丝、阴道毛滴虫、线索细胞等。

1.3诊断标准

依据曹泽毅[1]主编的《中华妇产科学》及乐杰[2]主编的《妇产科学》中关于阴道炎的诊断标准:阴道分泌物检查中显微镜检发现假丝酵母菌的芽孢或(和)菌丝、线索细胞、阴道毛滴虫中1种或1种以上,以及脓细胞≥“+”,清洁度>“++”者,阴道pH值异常均可诊断为阴道微生态失调。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分泌物显微镜检查发现假丝酵母菌的芽孢和(或)菌丝即可诊断。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vaginitis,BV):①均质稀薄的阴道分泌物。②阴道的pH值≥4.5。③分泌物镜检线索细胞阳性(线索细胞占全部上皮细胞的20%以上),符合此3项者即可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滴虫阴道炎(trichomonalvaginitis,TV):分泌物显微镜检查到阴道毛滴虫即可诊断。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4025例有症状患者阴道分泌物检出情况4025例有症状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检测出阳性者2066例,总检出率为51.33%。其中VVC599例(28.99%),BV177例(8.57%),TV42例(2.03%),混合性阴道炎为10例(0.48%),其他阴道炎症1238例(59.92%,其中脓细胞≥“++”的阴道炎症为694例,而其他异常为544例)。

2.2不同年龄各种阴道微生态失调构成比根据不同年龄将患者分为5组:<21岁组,21~岁组,31~岁组,41~岁组和>50岁组。总体阴道微生态平衡失调患者年龄构成中,31~岁组患者比例最大(38.2%),其次是21~岁组(32.7%)和41~岁组(21.7%)。各种阴道微生态失调不同年龄构成中21~50岁比例明显高于<21岁组及>50岁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94,P<0.05),见表2。其中混合性阴道炎患者年龄中位数在21~30岁之间(29.2岁),而VVC,BV,TV及其他未定义的阴道微生态失调年龄中位数均分布于31~40岁之间(分别为33.5岁、34.3岁、37.8岁和33.8岁)。

3讨论

研究显示,阴道微生态失调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且逐年改变,如VVC呈逐年下降趋势,而BV则呈逐年上升趋势[3]。不同国家及地区阴道微生态失调的构成比及检出率存在很大差异,其中BV最为常见[4-6]。而中国有其自身的特点,广州地区及武汉地区有调查显示,BV检出率高于VVC及TV[7-8],而北京地区有调查显示VVC检出率较高[9],这表示中国不同地区分布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其可能原因有:①不同调查在时间季节上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季节阴道炎症分布有所差异。②不同医院就诊人群,检测水平有所差异。③不同地区气候及卫生环境有所差异。④不同地区人群中对阴道炎症防治宣传程度不同,人们的认识亦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已定义的阴道炎症中,VVC检出率高,其可能与各种广谱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性药物及口服避孕药等的广泛应用,糖尿病患者的增多以及性行为的开放有一定关系[1-2],其中Thammalangsy等[10]研究发现,性行为与该病发生率的增高及易复发存在密切相关。BV检出率相对较低的原因可能与10%~40%的患者无明显外阴不适以及阴道分泌物异常等临床表现轻而就诊率较低有关;且本研究中BV的诊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但是临床上部分BV的诊断通常是根据单一的显微镜检及白带改变进行,不全面。因此,临床上部分诊断为BV的患者可能在本研究中未纳入;而TV检出率明显小于另2种阴道炎症,主要与近年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及卫生宣传的加强有密切关系。

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及激素的变化,从而影响阴道微生态的构成[11]。本研究显示:各种阴道微生态失调在21~50岁的构成比明显高于<21岁及>50岁人群,其中除混合性阴道炎的年龄中位数位于21~29岁之间外,其余的阴道微生态失调年龄中位数均在31~39岁之间。可能原因有:①生育年龄女性雌激素水平较高,阴道上皮层细胞糖原比例较高,阴道pH值为酸性,利于假丝酵母菌的生长[12]。②性生活较频繁是育龄女性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性生活的频繁,通过性生活导致阴道内外的病原体入侵从而引起微生态失衡的可能性大。③生育年龄女性因分娩、流产、置入宫内节育器等外源性阴道内环境破坏的可能性高于<21岁及>50岁的女性患者。④育龄女性对其自身情况认识及一些社会因素导致21~50岁女性患病就诊率相对较高。吴翠云[13]调查显示:VVC为最常见的阴道炎,阴道炎均好发于生育期女性,与本研究结果一致。#p#分页标题#e#

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14]的建立主要是通过描述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机体炎性反应及病原菌5个形态学方面,并结合阴道pH值、过氧化氢(H2O2)、白细胞酯酶等反应乳酸杆菌功能的指标进行全面评价,只要其中任何一项出现异常,即可诊断为阴道微生态失调。阴道炎症目前尚停留在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阴道黏膜炎性疾病的总称,其诊断主要通过革兰染色,显微镜检完成。阴道微生态失调中pH值异常,H2O2、白细胞酯酶等的异常则不能通过单纯的症状、体征及显微镜检诊断,还需要分子生物学、免疫组化等多方面的实验室资料支持。所以阴道炎症并不等同于阴道微生态失调,而只能为其一部分。

本研究发现,其他未被定义及分类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构成比高达59.92%,其中包括有pH值异常、需氧菌性阴道炎及部分白细胞增多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由于检验水平的局限性,可能部分阴道微生态失调的病例并未检出,所以其检出率可能更高。目前已有较多针对阴道微生态检验方面的研究,如陈德灵等[15]研究发现,过氧化氢酶、唾液酸苷酶和白细胞酯酶的测定在阴道微生态失调诊断中起重要作用。但这些实验室检查如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快速有效的诊断阴道微生态失调,仍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手段支持。通过多方面的实验室辅助检查及阴道微生态系统评价的建立,阴道微生态失调检出率将会有所升高,而其他未定义的阴道微生态失调将会进一步得到定义及分类。而对于这部分未定义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是否需要治疗以及如何治疗,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标准,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及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