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学

临床医学生早期接触预防医学探索

[摘要]打破传统的三段式医学教育,为临床医学生开设早期接触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之一。顺应公共卫生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应该把临床医学生早期接触预防医学的教学地位和重要性突显出来。该文探讨并总结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近年来针对临床医学生进行早期接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历程,不断提高医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以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最终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

[关键词]早期接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贯方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的发展既面临挑战又充满机遇,一方面,再燃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依然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另一方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发病呈现井喷式增长,已成为威胁健康的重要问题,并成为丧失劳动力和早亡的主要原因。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国家宏观政策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机遇给预防医学发展和预防医学教育注入新的元素,带动预防医学朝着一个新的更光明的方向发展。为临床医学生开设预防医学早期接触实践训练课程,培养医学生的预防战略、公共卫生意识和全球卫生意识,最终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必将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1“早期接触临床”是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

目前,国内还有相当一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采用基础、专业加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该教育模式强调循序渐进式教学,以确保医学生学习课程知识应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教育模式已独领风骚百余年,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该模式的主要缺点也凸现出来,即它忽略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分科过渡精细化,存在基础与临床分离、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缺陷。学生不能尽早体会医生角色和了解自己今后的职业特性与职业需求,接触临床太晚,临床实践机会太少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影响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导致其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无法达成新时代高素质医学的人才要求。因此,打破基础课程—临床专业课程—毕业实习的三段式医学教育,为临床医学生开设早期接触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之一。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率先开始医学生的早期接触教育,并有各自的特点。他们成功的经验均显示开展早期接触课程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从业基础、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动机、树立为所有患者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的伦理观念,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相互渗透、有机融合,打破以学科为界限的课程模式,提倡跨学科跨系统的整合课程;早期专门开设心理健康学、医学社会学等医学人文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从1994年开始,其后中国医科大学[2]、中山大学[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4]等部分医学院校开始致力于给医学生开设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的试点与改革实践,通过对医学生一般在第一学期就开始走进社区走进医院接触临床,使医学生亲身感受、感知医学,了解医生工作场所和工作责任,了解民情、社情和国情,了解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经过实践后回到学校通过交流汇报演讲等方式分享实践心得与感悟,实现接触临床、感受临床、实践临床和服务临床的目标。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中,明确提出并自2012年起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其根本是实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主要任务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5]。

2“早期接触预防医学”迫在眉睫

在国内外医学院校轰轰烈烈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的课程中,临床医学生早期接触预防医学的教学地位和重要性没有突显出来。21世纪的医生不仅应是技术上的好医生而且是好的人文医生;应当明确,患者是服务对象,但是更重要的服务对象是健康人。医学要从研究疾病发展到研究健康,要求医生应当有宏观的公共卫生背景知识[6]。这其中就包括有一定程度的预防医学和群体保健的知识和能力。医学生在早期接触临床的同时,必须将早期接触预防医学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世纪初,世界范围包括我国在内,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显著变化,再燃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威胁持续存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呈现井喷式增长,特别是2003年SARS的暴发和肆虐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使得中国成为21世纪第一次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主角,虽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依靠科学防治、众志成城,最终成功地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却动人心魄的保卫战。但是,这场危机暴露出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所表现出的不足和缺陷[7],特别是医疗卫生人员的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群众疾病防治意识淡漠以及茫然无措,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软肋”。现实迫使我们对过去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行认真全面的反思,其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及其预防医学教育尤为引发社会的极大关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陈竺部长提出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明确指出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模式,从注重疾病诊疗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实现关口前移[8];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坚持预防为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9]。预防医学朝着促进全民健康、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宏伟目标前进,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阅读全文

医学奖计量对医学改革的启发

作者:赵晓春 刘仲林

中国的医学、药学曾远远领先于世界医学的发展水平。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和我国医学教育体系本身的不足,使得整个20世纪我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无缘。长期以来,中国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一直为世人所关注,但相关讨论定性分析居多,量化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主要以《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辞典》[1](以下简称《辞典》)为依据,以百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群体为研究样本,对若干重要指标作计量分析,以图获得较为客观的判断———世界杰出医学工作者成长及创造世界尖端医学科技成就可能遵循的基本途径。从而在理论上为中国的医学教育、科研等创新体系提供新的量化依据。

1年龄构成计量分析

我们将获奖者以10年为一个时间段,分析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构成,就可以从一个侧面探讨科研创新能力与科学家年龄关系的初步规律。根据《辞典》资料,可得表1结果:通过统计,获奖者总的年龄平均在56.5岁,而且从表1可以看出获奖者每十年的平均年龄与总的平均年龄上下都不超过5%,由此可见,50岁~60岁可能是从事医学科学研究显示其科学成果的高峰期,但值得注意的是从1950年以后,获奖者平均年龄有逐渐升高的趋势,50年时间平均年龄整整增加了10岁,如果排除第一个10年段获奖者平均年龄偏大,可能是由于他们在19世纪的成果到20世纪初诺贝尔奖设立才得到认可的话,整个获奖者平均年龄在整体上是一个上升的过程。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随着科学发展,医学工作者在基础知识的获得时间和不断复杂的科研上出成果的时间都有所增加,这是一个我们应该注意的信息。

需要明确的是,几乎所有的获奖者并非是在获奖当年做出杰出贡献的,而是由于先前的某项重要成果在医学领域内逐步得到广泛认可而获奖。因此,获奖的实质创新工作往往是几年前或几十年前就已经完成。也就是说,处于科研第一线的年轻科学家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更值得我们关注。当然,加拿大人班廷较为幸运,他在1922年发现了胰岛素,一年后就获得诺贝尔奖。相比之下,1966年美国的劳斯“发现导致肿瘤的病毒”而获奖,但这项成果却是在50年以前取得的。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应该关注现有的科学成果之外,还要考虑到时间因素。朱克曼曾对1900年至197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获奖成果完成年代和获奖年代之间的平均间隔时间作过如下统计[2],见表2。表2显示:几乎所有的获奖者,在取得获奖研究成果的最初并没有立即得到认可,而是平均要等待13.4年之后,才获诺贝尔奖。因此,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实际做出创造性工作的平均年龄,一般应在35岁~45岁之间,通常也是获奖者处于科研创新能力的高峰时期。朱克曼也认为: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完成其赢得奖金的工作平均是在41岁。这一结论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综合上述结果,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我国医学教育科研创新时的关注。首先,由于医学及其相关分支学科愈加丰富复杂,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花费的时间可能会越来越长。如果一个学生在完成其本科到博士学业花费过长时间和精力的话,必然会影响到其以后独立创新工作的时间。因此,在保证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如何优化医学院校的基础学科及其课程的设置,使得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其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工作。

其次,在医学科研经费的投入上,我们当然要尊重医学领域的权威甚至院士,但更应该关注科研第一线的青年科学家。获奖者的年龄计量学分析告诉我们,创造世界尖端医学科技成就的工作者一般也就在40岁上下,虽然统计也显示这一年龄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我们依然要将中国并不丰裕的医学科研经费主要投入到处于科研创新能力高峰时期的青年科学家身上,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领域的权威由于其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渊博的知识广度,在科研领域的选择和方向上做出的贡献可能会更大一些,而不是在创新上。最后,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检验医学创新成果是否优秀时,不但需要专家同行和社会认可,还必须引入时间因子。劳斯发现“因为导致肿瘤的病毒”的成果是在50年以前取得的。大多数人在取得获奖研究成果后,要平均要等待13~14年之后,才得到医学界的认可。因此,当今不少医学科研成果,刚刚完成就被冠以各类大奖的光环,而这些成果是否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呢,还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怀疑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肯定医学创新的成果时,应该优先考虑经受时间因素检验的成果。

阅读全文

探索中医学医学模式及价值

作者:王玉芳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医学模式”是一个理论概念,是指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总的看法。西医的医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变化经历了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和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天人相应,形神统一”,早在《内经》中就已经形成,而且几千年始终不变,形成了中医学的特色,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

1中医学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形成的,整体和系统是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离不开整体观念。在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健康和疾病的深刻认识,因此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在《内经》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内经》中没有“健康”一词,而“平人”就是中医学对健康人的高度概括,《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灵枢•终始》:“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中医学的健康观不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而是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以及精神与形体的统一。

首先,人体的生理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变化相适应,即天人相应。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人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适应四时的气候的交替。古人强调养生必须要法于阴阳,应四时而调神,才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不能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必然损害健康导致阴阳失调,产生疾病。在《内经》中不仅强调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还意识到社会环境与人体健康也密切相关。人具有自然属性,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处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之中,生活于一定的群体和习俗中,因此人的健康必然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社会变化了,健康和疾病也相应改变,“往古之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当今之人不然,忧患缘于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皮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也会出现的心身疾病在《内经》已有记载,如《素问•疏五过论》:“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辟足为挛”、“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由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治疗这种由于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内经》提出:“诊可十全,不失人情”的治疗原则。《灵枢•逆顺肥瘦》还指出:“圣人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

其次,中医学的健康观还非常重视形神统一。形就是形体,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骨、脉、肉、髓等。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狭义是指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内经》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认为正常的情志是保证体内气血通畅,脏腑和调,正气旺盛维持健康的重要条件,而情志内伤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灵枢•本藏》:“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内经》养生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还非常重视精神的保养,“神明则形安”“守神而全形”都是强调重视神的调养,以保护和增强形体健康,古人一直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方法,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总之,中医学的健康观就是天人统一(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和形神统一(精神愉悦,以及躯体没有疾病的状态),而这两方面的失调就导致了疾病。因此,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可总结天人相应、形神统一,如果用现代医学模式的格式应该为自然-社会-生物-心理,中医学就是在这样的医学模式指导下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并诊断和治疗疾病。

2中医学医学模式的意义

阅读全文

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目的本文分析了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本文选择我院在2017年接受的临床患者178例,针对患者分别从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常规护理三个角度开展了护理工作,对比了患者接受护理前和接受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和焦虑症量表评分。结果患者接受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要高于接受护理前,焦虑症量表评分要低于接受护理前。结论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地位和有效作用。

关键词:医学护理;临床医学;地位;作用

0引言

护理工作的临床医学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直接关系到了患者的护理质量和预后效果,并且,近年来的医疗技术和护理服务方式都有广泛的发展,这些为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让基础,而医院也需要通过护理方式来不断的完善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为此,本文选择我院在2017年接受的临床患者178例,分析了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择我院在2017年接受的临床患者178例,其中有男90例,女88例,年龄在18-78岁。1.2实验方法。针对患者分别从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常规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五个角度开展了护理工作,具体如下。1.2.1环境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和护理环境,为此,护理人员对临床患者需要进行环境护理[1]。具体而言,护理人员需要确保病房的干净和整洁,进行定时打扫和消毒,及时更换患者用过的物品并进行消毒,避免出现院内感染;控制好病房内的温度和湿度,为患者提供相对舒适的住院环境;在查房期间,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并了解患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积极解决患者的问题;为了预防跌落和摔倒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需要确保病房、走廊、卫生间地面的干净和干燥,针对需要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床边安置栏杆。1.2.2心理护理。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为此,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服务,并结合患者的心理素质和基本情况,为患者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心理护理。具体而言,护理人员需要就患者患病类型、治疗方式、护理方式、预期效果等基本情况,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另患者对自身疾病能够一个足够充分的认知,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2]。此外,护理人员可以组织患者参与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分享自己的疾病治疗情况,在为其他患者提供参考的同时,也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并增进护患关系。1.2.3常规护理。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例行进行各项身体检查、按照医嘱为患者提供治疗药物和静脉注射、密切关注患者身体指标变化、通知患者进行检查、组织患者参加健康宣教活动、引导患者就诊和检查等。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向患者家属讲述护理注意事项,通过和患者家属的共努力来帮助患者。总之,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降低汇报给主治医师,以便主治医师能够更好的开展对患者的治疗工作,建立主治医师和患者之间的桥梁,为治疗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巩固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和出院[3]。1.2.4饮食护理。为了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期间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物质补充,护理任太原需要为患者提供饮食护理,具体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身体素质、各项身体指标、饮食习惯、饮食禁忌、康复需求来为计算患者每日所需的热量,并为患者制定针对性饮食方案。此外,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术后康复需求和病情需求等情况,为患者进行适量的营养物质补充,在维护患者基本生活状况和营养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推动患者的康复。1.2.5运动护理。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期间,可能会因为身体虚弱和长期不活动等原因出现免疫力低下的现象,不利于患者的后期康复,为此,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和后期康复情况,为患者制定针对性运动护理方案,以此来引导患者进行适当训练,进而起到增强患者身体素质的目的,为患者康复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例如,护理人员可以引导患者进行慢走和抬腿等运动训练,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避免患者在长时间的卧床治疗中出现压疮和肌肉萎缩等并发展。1.3观察指标。本次实验将患者接受护理前和接受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和焦虑症量表评分作为观察指标。1.4数据处理。本次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2.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取t检验法。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阅读全文

现代医学中医学检验的前景

作者:范群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1.前言

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在寄生虫感染中,检查出寄生虫病原体是确诊的依据。根据临床诊断提供的线索,通过标本的采集、处理、检验、分析等,做出明确结论,为临床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医学检验中寄生虫检验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寄生虫检验发展趋势,以使检验医学教育能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使检验医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医学检验实践。

2.寄生虫检验发展现状与趋势

追踪学科发展的历史,是为了更准确把握现在和学科发展前沿,以展望未来。我国近代微生物学的启蒙时期是在19世纪末。西方和日本学者对我国微生物学的早期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19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一篇题为“人与微生物争战论”的讲演记录的译文,文中谈到疾病由“极细微之生物所成”,可能这是近代微生物学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最早文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微生物学在我国有了划时代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根据国家12年科学发展规划,进行了许多理论性研究的初步工作,70年代在全国出现过一个应用微生物的热潮。改革开放的20年中,我国的微生物学和其它科学一样,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其中,值得提出的是关于人体寄生虫研究的发展。我国寄生虫学工作者自1921年后开始从事这方面工作。1934年中国动物学会成立,下设寄生虫学分会。至建国前,在老一辈寄生虫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在寄生虫学及寄生虫病研究方面已积累了较多的资料。然而,目前全国的医学院校虽均开设寄生虫学课程,但在最初多设在病理学或微生物学课程中讲授。

寄生虫检验实践工作中,原来多从生物学层面进行分类,现在还从寄生虫主要寄生部位和致病层面进行分类,各系统寄生虫病病原检查技术和方法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新世纪的这十年,在微生物资源的调查和开发、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研究、微生物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微生物致病与免疫机理的研究以及病毒的结构、功能及与宿主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入新世纪,近年来先后出版了《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指导》(高兴政,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1年)、《体液及寄生虫学检验技术与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体系》(丛玉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第2版)》(沈继龙,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寄生虫病诊断与治疗》(薛纯良、许隆祺、高兴政,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重要寄生虫病诊治指南》(许隆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实用寄生虫病学》(吴中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实验指导》(曾庆仁,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寄生虫检验技术学习指导》(尹燕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现代寄生虫学》(谢明权、李国清,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年)、《人体寄生虫学》(张苹,科学出版社,2003年)、《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吴忠道,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年)、《医学寄生虫学(第2版)》(高兴政,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年)、《寄生虫学及寄生虫检验技术》(张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人体寄生虫学》(詹希美,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寄生虫检验技术》(尹燕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罗恩杰,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寄生虫学检验》(仇锦波,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人体寄生虫学》(陈建平,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人体寄生虫学(第6版)》(李雍龙,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临床寄生虫学与检验实验指导和习题集(第3版)》(汪学龙,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高级寄生虫学》(李国清、谢明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检验与临床诊断寄生虫病分册》(张进顺、王勇,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寄生虫学检验》(罗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医学寄生虫学(第3版)》(高兴政,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年)、《医学寄生虫学》(张兆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临床寄生虫检验学》(张进顺、高兴政,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指导》(王益明,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年)、《寄生虫学检验(第3版)》(曹励民,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指导与习题集》(汪晓静,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临床寄生虫学检验实验指导》(夏超明,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诊断医学寄生虫学(第5版)》(LynneShoreGarcia、张进顺、李薇、孙新,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第2版)》(吴忠道、汪世平,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人体寄生虫学(第2版)》(曹励民,科学出版社,2011)等与寄生虫检验相关的著作。随着创新工程的逐步推进,我国在寄生虫检验方面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满足医学实践的需要,一批主要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单位建立起来了,大大促进了寄生虫检验技术的发展。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环境变化的影响,寄生虫病疫情又出现新的情况。从发展趋势来看,虫种分布在不断发生变化、区域优势种在发生着变化、新发寄生虫病在逐渐增多,而且,某些寄生虫病的流行范围扩大、流行强度不断增加。为进一步控制甚至在部分地区阻断寄生虫病传播提供先进技术与方法,寄生虫检验的发展趋势开始沿着现代生物学发展方向,加强揭示寄生虫病重要致病机制、确定新现寄生虫病各病原体间的亲缘关系及人体再感染寄生虫的遗传学背景,致力于发现寄生虫的抗性发展机制、发掘重要寄生虫病原体新功能基因。

阅读全文

医学检验专业分子医学实验学探讨

摘要:为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实验中心将基础医学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三门课程的实验,通过学科整合构建了一门新型的独立实验课程即“分子医学实验学”。通过对该课程的实验项目重新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及课程考核评估体系的实施等主要环节进行大胆改革实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分子医学实验学;实验教学改革;医学检验专业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技能要求是具备熟练的医学实践能力、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能力和初步科学研究及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是检验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基因和分子水平。分子医学是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它涵盖了分子生物学主要的理论和技术体系[1]。为了实现我校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内涵的专业教育和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模式,推动我校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我院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开设一门跨学科、全新的独立实验课程即“分子医学实验学”。该课程是将基础医学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等三门课程的实验课重新构建起来,它打破了基础医学原有学科之间设置的壁垒,使相对割裂的学科知识串通起来,尤其对加强检验专业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开设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

1.1构建分子医学实验学课程

多年来,大多数医学院校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一般是以每门学科为中心的模式开展,每一门课程的实验都是由教研室负责独立设置并完成带教,学生只是从中学到了某一实验内容和某种实验方法,很难将它与其他学科知识及科学研究联系起来,制约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科之间的界限特别明显,教师间也缺乏互动沟通交流,导致实验内容难免出现重复或衔接不当。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必须通过淡化学科界限、整合课程内容来实现。构建以跨学科、多交叉和综合性为特点的实验教学平台,让各学科有限的实验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规模效益[2]。分子医学实验学是一门涵盖了分子医学相关实验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的综合性实验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是掌握分子医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如层析法、电泳法、分光光度法和生物大分子制备等常用的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二是通过开设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1.2更新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实和设计性实验项目

阅读全文

校园医学本科生对医学认识的调查

全科医学学习必要性及实践课方式选择调查89人中,88人(98.9%)认为有必要学习全科医学;86人(96.6%)认为应该开设全科医学实践课程,对问卷中实践课的最主要形式这一调查项,49%的人认为应该以见习为主,调查结果具体见图1。学生认为最适合全科医学的考试形式调查结果显示,54%的学生认为全科医学最适合的考试形式是以平时学习成绩为主,35%的学生认为最适合的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8%的学生认为最适合的考试形式是撰写论文,具体结果见图2。

只有10.1%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12.4%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23.6%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0%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10.1%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开课后有95.5%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96.6%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

97.8%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8.9%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97.8%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毕业后择业意愿调查毕业后愿意从事全科医学专业的有75人(84.3%),主要原因是认为有发展空间。具体结果见表2。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是我国进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医学生作为我国全科医师的主要来源,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有必要在本科阶段就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将全科医学作为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2]。医学生开设全科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开设全科医学教学课程的高等医学院校并不多,全科医学受重视程度普遍不高[3],尽管近几年我国在加大力度发展全科医学,但是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全科医学课程之前,仍然有43.8%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全科医学,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全科医学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的发展,因此,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有利于引导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就业选择。

本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全科医学的学习,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未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之前,只有10.1%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12.4%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23.6%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0%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10.1%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开课后有95.5%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96.6%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97.8%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8.9%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97.8%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医学生的观念转变显著:授课后,96.6%的人认为医学院校有必要开设全科医学课程,47.2%的人认为全科医学应该作为必修课,有91%的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全科医学。84.3%的学生愿意毕业后从事全科医学专业的工作,主要原因是有发展空间、工作环境适合、就业困难等。

阅读全文

医学期刊编辑素养对医学期刊影响

编辑作为独立存在具有创造性劳动意义的职业,它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的传播和积累密不可分,是社会精神文化工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由于编辑可能接触到各个医学学科领域,而不同的学科领域要求医学编辑在具备广泛医学知识的同时在某一学科专业知识上,能够以专业的角度进行甄别和筛选相关医学类的学术稿件,发现其中的新视角、新观点。当下,医学期刊正在面临更严峻的机遇和挑战,在形势下要求医学期刊编辑具备更高的创新意识和营销意识以及国际化水平,更好更快的实现医学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医学期刊编辑的学术与信息素养不足日益凸显,这不仅会导致医学期刊编辑工作难以更进一步,更加不利于其在医学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新体制和新媒介时代对于医学期刊编辑素养的提升很有必要。

1医学期刊编辑需具备的素养

1.1医学期刊编辑需具备医学学术素养

学术期刊出版物质量越发参差不齐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医学学术期刊专业性强,研究和影响意义深远,所以医学期刊编辑对医学知识不能只是一知半解,起码在广泛的医学知识领域有自己的认知,这样才能更好的作者进行沟通,理解作者研究思路,从审核者的认知和高度对作者的文章做出评价。

1.2医学期刊编辑需具备的文史素养

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特性,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了更好地将我国的中医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就要求医学期刊编辑在审核相关中医类的稿件时具备相关的人文学科素养[2]。从不同的历史角度、哲学层面,全方位的审阅稿件,充分把握相关稿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医学期刊编辑只有具备足够的历史素养,对我国的古医籍的文化特征和背景足够了解,才能够及时发现稿件中的历史知识差错[3]。

2医学期刊编辑的发展策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