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医疗卫生均等化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医疗卫生均等化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方医疗卫生均等化对策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和均等化发展,是政府强化、优化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内容,更是落实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和改进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公共服务,广义上讲,是政府以及社会组织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称;狭义上讲,是指政府以及社会组织为满足社会成员的直接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一并被称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主要包括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若干方面。本文主要是对天津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建议。

一、天津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和主要问题

卫生服务是重大民生问题,基础性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是重中之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全国卫生大会上,卫生部陈竺部长给出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内涵,明确指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当包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两大部分。近年来,天津市医疗卫生事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百姓切实享受到卫生事业发展的成果。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健全了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农村三级医疗预防服务网络,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农村乡镇卫生院标准化配置,率先向城乡居民无偿提供18项社区卫生服务。疾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4岁。妇幼保健水平逐年提高,在全国率先实现孕产妇、儿童保健全覆盖,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下降。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全市卫生机构2687个(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天津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或以此为基础整理、测算得来),比“十五”末增加了198个;卫生机构病床数48828张,比“十五”末增加8328张。加速推进了公立医院改革,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推进了医保制度建设,扩大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率先建立了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险制度。卫生健康服务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居民健康水平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从天津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看,天津市在健康水平、服务体系等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从均等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医疗卫生资源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天津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总体上供给不足从国内看,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带动下,天津经济日新月异,发展水平与北京、上海的差距逐步缩小,到“十一五”末,天津人均GDP相当于北京的98%,相当于上海的95%,但是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却存在明显差距。2010年,按户籍人口计算,上海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师、护士为7.5人,北京为10.6人,而天津市仅为5.3人,相当于上海的70.6%、北京的50%;上海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疗床位数为7.44张,北京为7.35张,而天津市仅为4.93张,分别是上海的66.3%、北京的67.1%。据可查到的2010年数据显示,在全国24个GDP超过2500亿元的城市中,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疗床位数天津市仅比深圳、温州多,平均每个医疗机构需负担4800多人。从国际上看,如表1所示,我国2010年的水平,还远不如发达国家2007年的水平。随着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攀升和外来人口的逐年增加,都给卫生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二)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一是各区县对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不均衡。“十一五”期间,各区县财政纷纷加大对卫生的投入,但是各区县间财政投入差距较大,如表2所示,以2010年为例,除滨海新区外(滨海新区原是塘沽、大港、汉沽三区合并而成,此处考虑到面积和人口数量与其他区县不具可比性),在医疗卫生方面投入最多的西青区(46181万元)是投入最少的宁河县(8457万元)的5倍多;中心城区中,南开区是红桥区的1.7倍;9个涉农郊区县(本文所指9个涉农区县,是指农业人口占到本区总人口一半以上的9个区县,由于滨海新区的农业人口只占本区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比例很小,因此被列入城区计算)投入总和不到全市投入的一半。二是区县之间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从表3可知,各区县拥有的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截止2010年,河西区拥有的卫生机构数是宁河县的5倍,是西青区的3倍;床位数是东丽区的5.6倍,是宁河县的7.3倍。且与人口发展不协调,结合表3、表4可以发现,9个涉农郊区县人口总数占到全市人口的47%,而所拥有的卫生机构床位数仅占全市的29%,千人拥有医生、护士数量仅为2.3人,全市是4.17人。三是医疗卫生资源结构性不合理。经过几年来的努力,虽然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但是目前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236所(其中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6个,农村乡镇卫生院160个),仅占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8%;拥有基层卫生技术人员8974人,仅为全市的12%。与广大居民日益增长卫生服务需求相比,天津市在机构数量、基层卫生人员编制,尤其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仍显不足,基层卫生人才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稳定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全市新建的居住小区仅有39.7%按要求配置了社区卫生用房,医疗设备的配置标准更是参差不齐;大医院与基层社区医院之间缺乏明确的职能划分;郊区县医疗水平普遍较低。这些使得大多数病人不能实现在社区(乡镇)医院首诊,而是无序地流向大医院,导致大医院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以上诸多方面的不均衡,尤其是卫生资源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相对集中,使得周边区县的病人不得不往城里看病,不得不到大医院去治疗,不但增加交通费用,还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医院拥挤不堪,医生忙于应付,乃至迁延病情,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三)经济发展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协调一般来说,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与当地的经济实力有必然的联系,经济发展得越好、经济实力越强,则越会带动基本公共服务同步增长和完善。然而,从天津市来看,“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16.1%,财政收入年均增速为29.8%,而卫生机构床位数平均递增仅为2.2%、卫生技术人员数平均递增仅为2.7%。滨海新区是天津市三个层面联动发展的龙头,2010年滨海新区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占到全市GDP的一半以上,达到55%,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7.6%,常住人口将近占到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但是其当年的医疗卫生投入仅占全市医疗卫生投入的10.8%,占其全区一般预算支出的2%;所拥有的公共卫生资源中,卫生机构总数占全市的17.4%、床位数占12.4%、卫生技术人员数占15.5%;每千人拥有床位2.52张、医生护士3.46人,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表明,天津市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中至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相对滞后,尤其是滨海新区在大量聚集产业、聚集人流、聚集资金流实现巨大产出的同时,与其相配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却显得欠缺,更多的还是依靠中心城区给予支撑。#p#分页标题#e#

二、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建议

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相协调,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来说,应当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指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内容。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一要转变“重经济发展轻公共服务”的观念,真正树立“经济发展是成绩,社会发展也是成绩”的理念,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管理创新,把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作为政府工作的目的,加大公共服务支出的比重,把更多的财政资金用到公共服务领域中来,强化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切实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二要科学界定和划分政府和市场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中各自的职责和作用,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出台扶持政策,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性,让民营资本有机会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建立民营医院、社区卫生门诊、家庭护理院等医疗机构,增加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供给,满足百姓不同层次的就医需要;同时要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市场供给部分的监管和调控,科学选择供给主体,在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质量和公平的基础上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应该说,天津市区域间卫生资源的不平衡主要是城乡间的不平衡,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原因有密切的关系。与全国农村相比,天津市所辖农村尤其是近郊农村相对比较发达,但与市区相比,仍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92元,医疗保健支出1275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1801元,医疗保健支出人均只有351元。因此,加快经济发展、增加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结合天津实际,加快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农民居住社区“三区联动”发展,是天津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延伸到“三改一化”———“村改居、农改非、集体经济改股份制经济”,从体制上把农民纳入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建设中,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使村居资源互通共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这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应当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

(三)强化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和卫生服务管理一是对现有医疗机构进行重新整合,结合全市“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的实施,调整区域、城乡、专业之间医疗资源的配置结构与布局,市级大医院将向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区域迁移,形成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格局,探索“双港双城”条件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协同推进问题。二是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界限,通过重组、改造和功能转换等形式,引导城市存量卫生资源向基层社区和家庭流动,同时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和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三是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增加全科医生的数量。通过政府投入、购买服务、公共卫生补助等渠道提高乡村医生的合理收入,打破以往“以药养医”的旧机制。指导保险公司向基层倾斜,加大基层医疗服务报销比例,引导患者到初级医疗机构进行首诊,建立初级医疗机构首诊制度和相应的双向转诊制度,促进病人合理分流。四是制定全市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建立起以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内容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网络,整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相关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纵横共享,实现医院之间互查互认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为卫生行政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在不断提高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拥有量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同时,杜绝公共卫生资源的浪费。

(四)加大医疗卫生方面的转移支付力度作为财政体制核心的转移支付是政府促进所辖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它直接关系到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市级财政应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通过多种形式加大转移支出力度,对公立医院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亏损给予补偿,为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提供保障,对区县财政的指导、协调和帮扶过程中,应坚持公平优先,坚持以人为本,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向农村、人多地区、落后地区、困难群体倾斜,尽可能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并做好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区县财政要根据自身财力状况不断加大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提高卫生投入在经常性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与本辖区内人口数量相适应,实现在覆盖全体居民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水平,同时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减轻群众看病负担,保障每一位公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