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眼科临床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传统期刊中设立视频性的栏目
目前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大多是将内容数字化后的简单“媒体搬家”,没有真正体现数字化出版的内容及其价值,即缺乏富媒体化出版。多媒体内容是延伸纸质期刊内容的增值服务,是延伸出版范畴的重要体现。为吸引读者或更好地传播学术内容,国内传统科技期刊提供的阅读内容应从以传统纸质内容向数字化内容和视频、音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内容转化。本文就以本刊借助第三方平台,设立《眼科手术之窗》栏目,分享在传统医学期刊中设立视频性栏目的经验及注意事项。
1期刊设立视频栏目的现状
国际上第一家视频出版期刊JournalofVisualizedExperiments(JOVE)于2006年创刊[1],而国内第一本原创性一次文献的多媒体电子连续出版物(《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由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于2004年创刊[2]。此外,国际上和国内多种期刊都成功利用视频展示期刊的核心内容,实现增强出版,中华系列杂志已有多本外科类期刊开展二维码展示关键手术过程或视频导读服务,深受读者欢迎[3]。但两项有关国内医学期刊视频栏目出版现状的研究[1,4]显示,视频栏目大部分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期刊自身宣传不够,观看体验不佳,在第三数据库中的显示度不强,视频技术和栏目规范化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间。电子期刊由于本身的出版、传播载体特性,使得其进行数字化出版、富媒体化出版时较传统纸质期刊相对容易。纸质期刊融合数字化内容均需通过连接媒介、存放载体、播放平台等才能实现。利用主题词“视频栏目”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共有91条(2018年9月4日),其中有24条是《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10条)、《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10条)和《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条)征稿,有2条记录[4-5]是关于期刊研究方面的文章,没有1条是具体医学期刊的视频栏目的文章。可见无论是电子版期刊还是纸质版期刊设立视频栏目的显示度均不强,且宣传不够。此外,有关视频栏目的办刊经验总结也相对较少。通过二维码可以实现跨媒体阅读,弥补了传统纸质出版方式只能以平面二维形式来呈现信息的短板。笔者[6]曾对5本国内眼科期刊(中文核心)在2017年度应用二维码技术方面进行调查,发现只有一本期刊(《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利用二维码实现了文章的增值内容(手术视频),全年共3个视频,且皆为临床研究类文章的扩展内容。随着二维码技术的日臻完善,为传统纸刊实现数字化出版提供了基础。
2本刊设立视频栏目的探索实践
本刊自2018年5月25日开设《眼科手术之窗》栏目,并由本刊主编作开栏寄语,介绍了该栏目设立初衷、报道范围和形式以及期望[7]:本栏目以陆续展示各种各类眼科手术的要点、注意点、小技巧、经验教训和体会等,形式是文字精要与手术录像剪辑相结合,给读者理性提炼加感性认识,以切实帮助各位读者的临床实际工作,助力于我国眼科医师们手术操作水平和眼病治疗效果的同质化提高等。
2.1内容及形式
每篇尽量控制在1个版面内,不超过2个版面。内容包括文题、作者(主要手术实施者)、正文、必要参考文献以及视频二维码。正文(文字):病例介绍、手术要点及难点介绍、注意事项、术后情况等。视频(若有声音讲解更佳):提供的视频尽量脱离常规手术,注重新技术的运用、疑难病例的手术、各类突发情况的总结、认识以及避免手术风险的经验介绍或者术中的紧急处理、手术细节的小技巧处理、争议性手术的成功/失败等各临床手术医师的各种宝贵经验。每段视频尽量不超过5min。本刊主办单位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具有眼科的专业优势,在本栏目开栏初期具有丰富的稿源支持。
信息化医院作业标准成本管理研究
摘要:
信息经济时代,医院管理已步入网络协同管理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医院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是医院成本管理必需思考的。本文通过对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深入分析,对信息化技术下的成本管理模式进行探索,构建了信息化视角下以作业为基础的医院作业标准成本管理模式。
关键词:
作业;标准成本;标准成本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医院信息管理已深入医院运营的各个环节:日常行政管理、药品管理、临床诊疗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等,但对于成本管理仍停留在进、销、存数据记录的层面上,这种传统成本管理已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科学的成本管理需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将成本管理理念和信息植入信息化系统中,实现成本管理信息自动化记录、分析、整理和控制的功能,成本管理创新已势在必行,信息化视角下的以作业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一、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分析
我国医院传统成本管理普遍是以预算控制为目标的标准成本管理模式。标准成本制定方法是以医院历史会计数据或同行业经验数据为基础制定病种标准成本或科室标准成本;标准成本的内容主要是病种或科室消耗的药品或耗材。医疗服务是特殊的准公共产品,由于病人的不同体质和病情,治疗过程的不同会影响药品耗材的消耗,医生技术水平和医德差异产生过度治疗或恰当治疗亦会影响药品耗材的消耗,这种仅以历史或经验数据为基础制定的标准成本忽略了上述差异性或不合理性,导致成本控制和考核无目标,成本管理失效的现象。同时,医疗服务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人工服务比重大,忽略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成本管理是不全面的成本管理。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传统医学教育对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一定的缺陷,其创造力得不到有效发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包括七年制研究生)是新兴的一种医学人才培养类型,重点培养他们的临床胜任能力,以最终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师为目标。实践表明,这种重临床的培养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1]。尤其儿科临床工作非常繁忙,大部分时间已安排在临床第一线工作,故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明显低于科研型研究生,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不能紧跟学科发展,也进一步影响临床技能的提高。如何安排时间参与科研是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及导师面临的挑战[2]。本研究结合目前临床型研究生的重临床轻科研的现状,旨在为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提供参考,对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特点
临床实习时间不同。临床专业型研究生包括了七年制研究生和5+3专业学位研究生。而临床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有4年的时间在临床实习,七年制研究生在临床实习的时间仅仅只有2年半,因此,对于临床问题的发现和科研思维及科研问题的提出都有很大的不同。每个层次的科研能力差别较大。科研能力是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临床轮转的时间较少,同时学生主动性不强,指导教师督促力度不够,那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基本得不到规范的培养,科研水平也就参差不齐。部分儿科专业学生错误地认为,临床型研究生只要能熟练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和儿科临床技能,具备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及临床工作能力就可以当一名好医生,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认为是科研型研究生的主要方向,所以常常忽视对临床问题的发现、分析和整理,对学科发展方向把握不准,无法掌握新技术、新方法[3]。
2结合儿科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的特点,加强儿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专业外语阅读与翻译能力的培养。科研课题的新颖性取决于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身试验或临床数据[4],发现新方法、新热点,其中对国外医学文献的仔细研读,对把握本学科前沿知识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生必须具备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能力,尤其是翻译文献的能力在科研活动中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外语能力强,查阅、分析文献的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也容易产生兴趣点,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科研信息,除此之外,还会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及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法和思路,有助于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和实际工作应用能力。所以,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就要掌握好专业外语,这是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最基本的保障。例如,进入呼吸科轮转实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全英文版的小儿呼吸病学书籍,以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特点及英文专业术语书写方法,积累主要的专业术语和重要的专业英语表达方法。其次,每2~4周将1篇有关小儿呼吸系统专业的文献进行翻译锻炼,导师给予纠正和指导。在日常临床查房中,要针对不同病种进行英语提问,比如,该患者有哪些症状?(cough、feverand wheezing);该患者诊断是什么?支气管哮喘(Asthma)等,以培养学生的日常专业英语听说能力。每1~2个月进行专业英语考核,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对其以后研究工作及撰写英文文章打下基础。
3注重师生沟通,增强学生科研动力
3.1培养学生思考科学问题方法及科研兴趣
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建设研究
1精品期刊建设现状
1.1精品期刊建设背景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集中传播的基本渠道,是争夺国际科技创新成果首发权的主要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因此,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一个国家科技期刊的地位和影响力,反映了该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差距。正是基于上述理念,中国启动了精品科技期刊建设,其背景有三。
1.1.1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科技论文产出的大国。据中国科学院《2015科学发展报告》显示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快速增长,已经连续5年居世界第二。2015年,中国发表在SCI各学科领域代表性期刊的论文数量(21.9万篇,占世界总量16.2%,美国为34.7万篇)也位居世界第二;国际热点论文数量世界第四;在《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世界第六;2014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四。论文的篇均引用量由2004—2008年的3.19增加到2009—2013年的5.54次,引用率从55.22上升到63.35.中国已经以SCI论文产出大国的形象活跃在世界科技舞台。中国是科技期刊大国。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以4987种位居第二,但与美国(17000余种)相比差距还很大。从今年6月汤森路透《SCI期刊分析》结果看,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数量和质量都不容乐观:中国大陆只有167种科技期刊被SCI收录,仅占SCI收录82个国家11149(其中科技期刊8618)种期刊的1.4%;中国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是《光:科学与应用》,达14.603,《CellResearch》居于第二,达12.413,分别位列SCI10分以上190种期刊中的第100位和第136位,相差第1位CA(临床肿瘤杂志)115.84分仍有很大差距。学科在今年《2015NatureIndex》排名仅生命科学勉强进入前10的第10位。远落后其他科技发达国家。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论文被其他国家引用较少,学术影响力的辐射相对较窄,还无法与欧美科技强国相比。中国尚不是论文强国,也不是期刊强国。
1.1.2有识之士的睿智
2011年4月全国政协会议上,李东东等21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了《关于设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的提案》,认为中国虽然已成为学术期刊出版大国,但并非出版强国,有必要设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明确“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就是通过政府主导,设立专门项目,建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遴选标准和选拔机制,优中选优,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瞄准国际先进期刊阵列的“重点跨越”学术期刊20个左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有潜力快速发展的“重点培育”学术期刊200个左右。强调学术期刊不仅是记录科技进展、传承科研成果的载体,更是衡量国家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繁荣学术研究、推进理论创新、培养高端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医院管理创新实践与思考探析
一、管理观念的创新
在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断创新是保持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作为医院的管理者首先要观念创新,要把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和社会效益为主导的现代医院经营观念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并将其作为衡量和推动医院持续发展的标准。
(一)树立管理是资源、是要素,管理出思路、出效益的新观念
近年来,我院院科两级管理者逐步树立了现代医院管理的理念,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中层干部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水平,努力打造高素质管理队伍。一是以打造学习型医院、创新型团队为目标,建立领导干部培训制度。每季度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院做管理干部培训讲座,以现实案例剖析讲解医院执行管理中的问题,提高了管理团队的应对能力,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二是每年选派中层干部外出短期培训、学习。近年来,选派20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赴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参加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选派3名专家型管理者赴德国深造,分批组织中层干部赴上海、天津、广州、成都等地参观学习,选派护士长到省部级医院进行短期轮训,更新了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水平。三是院领导班子副职轮流赴上海大型三甲医院进行挂职锻炼,有效提高了领导层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坚持以人为本,以让病人满不满意、放不放心做为医院工作的首要任务
医院提出了“三心工程”服务理念,即“以一流的质量使病人放心,以一流的服务使病人称心,以一流的环境使病人舒心”。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延伸服务外延,出台服务举措,医疗过程中处处体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的人文精神,把“一切为病人”和“为了病人的一切”落实到医疗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医院注重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民主管理意识,把以让职工满意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行院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同时,坚持实行院务公开、党务公开,透明办公。对于医院重大事项,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代会联席会议、党支部会议、院行政办公会议、专题会议、职工代表座谈会、派及党外人士座谈会等渠道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保证民主决策、监督机制的作用到位,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积极性,使职工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得以体现。
(三)树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观
生物医学生带教实践分析
本文作者:郑海华 张加裕 查屹 陈峰 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眼科中心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特别是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许多最新的科研成果都是最先发表在互联网上。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提高医学生实习带教的质量是每个医学教学工作者都要面临的问题。随着现代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将生物医学信息学贯穿于眼科实习带教整个过程,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1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学。两者之间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始动者,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者的地位[1]。而老师为了尽量“少犯错误”,总是只讲述教科书上的东西。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莫不如此。这样很可能导致这样的一个局面: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即考卷题目答得不错,现实生活中却不能应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特别是在医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许多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暴露出以下问题:理论知识无法联系实际,缺乏临床思维能力,缺乏信息拓展能力。而医学是一门充满探索性和变化性的科学,今天为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可能明天就会被发现是错误的。具体到人,同样的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表现不同,同一个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怎样在实践中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如何让目前的医学生以后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就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大力利用生物医学信息学来提高教学质量。
2生物医学信息学在医学生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信息学是研究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和知识存储、检索并有效利用,以便在卫生管理、临床控制和知识分析过程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科学。以往,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一直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应用于各自不同的领域,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医学研究不可避免的向生物领域靠拢,这时就出现了整合的生物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学科,生物医学信息学提供新的生物医学知识的开发和共享框架[2]。生物医学信息的来源众多,科学文献、学术会议、个人交流和国际互联网等等。其中科学文献包含了图书、期刊、检索工具、专利文献、技术标准、学位论文和技术档案[3]。21世纪的生物医学信息已不单单局限于书本,在强大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各类功能齐全的数据库系统和互联网交互已成为目前获取生物医学信息的主流方式。传统的生物医学信息学侧重于文献信息管理、分析研究。而现代生物医学信息学更强调计算机技术与IT应用到医药卫生领域。在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如果医学生所在实习的场所有个人计算机,并且可以互联网搜索的话,那么数字化信息会是最容易获得和最方便使用的信息来源。目前国内信息的来源以国际互联网,电子书籍和电子音像资料最多。生物医学信息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很广,在医学带教中更是起到重要的作用。
就师方而言,传统的教学以书写板书为主,这样既耗时又呆板,信息的传递受到限制,而目前在带教中则更多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和各种影音工具,这种模式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而且方式生动易懂,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就学方而言,传统的国内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的被动接受,这样教学的结果往往是理论知识琅琅上口,实践能力惨不忍睹。而今随着信息学的推广和普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互联网浩瀚的知识吸引着学生不断探索,而知识的不断更新使临床带教过程更为活跃,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书本将不再是获得信息的唯一手段。现今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时常出现的学生通过最新的知识进展将老师问倒的情况,这种现象是令人喜悦的,而这种良性循环将更有利于医学带教的进步。笔者通过多年亲身带教经历,并做了问卷调查,反馈比较了传统板书带教和渗透医学信息学带教,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医学信息学带教学生给出好评的频数更高,可见医学信息学带教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同时通过最后实际病例分析考核学生,结果同样显示医学信息学带教方式的学生给出答案更齐全,思维更开阔。目前国外常用的医学专业搜索引擎包括:HealthGate、MedicalWorldSearch等,常用的医学专业数据库包括MEDLINE、SIENCEDIRECT等。而国内相关的信息来源也开始健全和发展。医学生既可以直接进入以上数据库的网址查询,也可以选定主题后通过Google、Achoo、搜狐、雅虎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网上的资源十分丰富,既有经典的理论,又有最新的研究发现。而且,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或者BBS发送给全世界的学者求助。
临床医学改革教育探索
作者:王玉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在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历经百余年。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适应”,即医学教学不能适应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课程的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学科的融合、交叉与拓展;培养的医学人才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世界医学高峰会议提出“为21世纪重新设计医生”的战略决策,不仅是对医生的重新定位,更是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方法手段的重新确立。为了主动适应科学创新体系构建的需要,教育部已将改革医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列为面向21世纪的重点改革计划项目之一。这些将对临床医学创新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临床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临床医学教育要做到“五个面向”,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经济社会、面向市场,进而树立明确的科学发展观、人才培养质量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因此现行的教学将面临来自四个方面的挑战。
1.1“第三次医学革命”的挑战
人们将医学模式的转变,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称为“第三次医学革命”。其意义在于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医学教育观念;改变经验医学的“习惯性”、老专家几十年一贯制的“权威性”和医学生的“附和性”;改变应试教育的被动性与对创新能力的压抑性。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医学生不能理解新模式的深远意义,专业课程教学中缺少“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内容,这些“隐性学科”急待增添。
1.2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挑战
临床医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
一、形成背景
山西医科大学作为地方医学院校,在全国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学校既要向国家输送高级专门人才,又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城乡培养一大批实用型的医学人才。自2002年起,学校开始探索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采取了一些措施。2006年,教育部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之后,深刻认识到当前医学教育普遍存在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研究与实践不足;当今医学不缺少科学技术,独缺人文关怀;医学技术只有与医学人文有机结合,才能最终成就医学。为适应医学教育国际化趋势,系统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于2009年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临床医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即为其中的一个重点。
二、改革思路
1、胜任力特征与模型研究
职业胜任力的培养既要有理论依据,又要符合区域社会发展需求;既要有特征模型或理论框架,又要有具体的可操作性;既要面面俱到,又要有改革的重点。因此,学校在论证分析过程中,采取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论依据为中国医学教育标准与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GMER)60条: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与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与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模型则以主题的方式诠释文本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将表征的有意义的描述推断出准确意义的特征,建立胜任力特征模型。
2、实施步骤
先依据医学教育标准分解提取胜任力特征,后建立理论框架;而后结合区域社会发展实际,从医师角度开展实证研究,印证医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临床类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的薄弱环节,设计交叉融合的模块,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胜任力培养体系。项目实施过程中,边总结,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