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经济论文:地方畜牧经济革新发展思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畜牧经济论文:地方畜牧经济革新发展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畜牧经济论文:地方畜牧经济革新发展思路

本文作者:曾秀 宋刚 曹国文 熊定奎 李大军 单位: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搭建技术平台,做畜牧科技服务“三农”工作的桥梁纽带

农业科研与生产的现状普遍是上游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游生产成果需求欲高;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的对接渠道不畅;农民渴望先进科研成果,却不知到哪里寻找,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生产水平提高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大问题[5]。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为了将畜牧科研最大限度地贴近生产实际,通过创建研发平台、建设区县分院、举办论坛会展、创办科技企业等形式,架起了畜牧科技成果与养殖技术需求的“鹊桥”。

创建研发平台,打造畜牧科研对接“三农”一线的“桥头堡”畜牧科技要服务“三农”工作,就必须拥有过硬的创新能力及条件设施。“十一五”以来,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着力打造法定质检、人才培养、科技孵化、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普宣传、产业体系、工程技术、成果转化、综合服务等条件平台,目前,已拥有农业部养猪科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南设施养殖工程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庆)养猪工程实验室、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原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11个部级条件平台,养猪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养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7个市级条件平台,西南地区猪遗传资源保存中心、胚胎工程实验室等2个联建平台,蜜蜂博物馆、桑树资源保护及生态利用示范园等4个自建平台。正在建设的重庆市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生物发酵工程实验室、转基因平台、水禽科研基地等,主要用于开展高水平畜牧兽医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熟化与转化、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与交流、综合服务等,即将成为畜牧科研迈向“三农”一线的“桥头堡”。

联合组建分院,开通畜牧科研对接“三农”一线的“直通车”畜牧科技要服务“三农”工作,就必须让科技成果走向“三农”一线,尽快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近年来,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为全面提升重庆市畜牧业科技水平,带动区域畜牧经济发展,重点选择畜牧资源、市场、区位优势明显的区县,通过出资、派人、带成果技术、办企业等方式,先后在武隆、南川、云阳、酉阳、黔江、石柱建立了6个分院,分别对生猪、牛羊、蜜蜂、土鸡、水禽、牧草等畜牧生产中普遍性、方向性、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常年驻扎分院的科技人员第一时间将先进技术、最新成果运用于畜牧生产,同时,到生产实际中去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到研发环节,真正成为畜牧科技走向“三农”一线“直通车”的列车长。

举办论坛会展,激活畜牧科研对接“三农”一线的“大战场”重庆市“三农”工作中的畜牧业,代表的是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一个方面,要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就必须放眼全国、跟进世界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十一五”以来,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通过打造论坛会展平台,集合国际国内畜牧智力资源并为我所用,形成了国内广泛参与、国际持续关注的畜牧科研服务“三农”的“大战场”,共同挑战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近年来,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共举办和承办大型论坛会展12次,尤其是连续成功承办5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暨畜牧科技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共有来自30多个国家及国内的4000余名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会。先后派遣科技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议、学术交流活动300余次,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作学术报告134场(次)。在这些大型交流活动中,来自国内外的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同为重庆市畜牧业发展出谋划策,促进重庆市畜牧产业快速发展[6]。

创办科技企业,增强畜牧科研对接“三农”一线的反哺力为增强畜牧科研走向“三农”一线的反哺能力,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根据实际,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兴办和联办科技型企业[7]。例如,组建的重庆泰华牧业集团是重庆四大农业集团之一,主要从事饲料、兽药、种畜禽的生产与经营,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全国农资连锁经营重点企业;各研究所根据各自专业优势,分别建立了畜牧科技企业。

创新服务模式,做畜牧科技服务“三农”工作的实践者

培养技术能手,建立一支畜牧科研对接“三农”工作的人才队伍人才是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示范推广的核心要素[8]。近年来,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根据单位的工作职责和性质,从两个方面培养人才:一是基层一线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实用性人才,二是深层次剖析表象问题的技能型人才,两者在工作中和业务上相互交叉、随时沟通、双刃齐下,逐步构建起了一支敢打硬仗、勇打硬仗、能打硬仗的畜牧科技综合服务多功能部队。例如,通过自筹经费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催生了新的学科,带动了团队成长,拓展了“三农”畜牧科技服务范围。“十一五”以来,共投入400余万元用于人才引进与培养,选派200余人(次)科技人员进修、读硕、读博。目前,拥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172人,博士23人、硕士8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在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重庆市百名杰出科技领军人才、西部突出贡献专家等共计16人。此外,还聘请知名院士、专家为名誉所长、科技顾问。在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科技人才队伍中,一批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在全国畜牧业界小有名气;另一批常年扎根基层、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深受业主好评和敬重,全院人才素质快速提升,人才结构科学合理。

广泛联盟协作,营造一个畜牧科研对接“三农”工作的良好氛围“三农”问题是全社会长期致力于解决的共性问题,必须营造良好的氛围并形成合力加以关注。“十一五”以来,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科研人员从实验室走出来,广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40余个院校、学会、协会组织签署联盟协议,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与20个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协作,与20余个区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和科技服务协议,有效地发挥了畜牧业在“三农”工作中的综合效益。例如,与荣昌县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联合打造的“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荣昌核心区”、“中国畜牧科技城”和“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充分整合地方畜牧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引业界之最为一方经济发展所用。目前,所驻荣昌县境内通过GMP认证的兽药生产企业有9家,饲料企业有60家,其中,包含世界500强企业普瑞纳公司,新希望、铁骑力士等国家级龙头企业,荣昌县的饲料兽药企业年生产饲料兽药超过200万t,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渝兴、怀乡、荣盛达等猪肉产品加工企业,年屠宰加工商品肉猪和乳猪均达100万头以上,“冻乳全猪、烤乳猪”等名特畜产品已打入俄罗斯、香港等地;江苏“雨润集团”已落户荣昌,投资3亿元,畜产品加工年产值将达30亿元以上。特别是建成的中国(荣昌)畜牧产品交易市场在原西部饲料市场基础上提档升级,总交易额达60亿元,交易量达250万t,从业人员5000人,交易品牌3000个,品种25000个,交易场地15万m2,是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全、信息最灵的饲料兽药专业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具辐射力和影响力的集散中心和全国最大的饲料兽药总部经济之都。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荣昌已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集科技人才、畜牧产业基地、专业批发市场为一体的产业群体,为重庆乃至西部的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十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引起了畜牧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扬。#p#分页标题#e#

形式多样灵活,形成一个畜牧科研对接“三农”工作的网络格局“科技兴牧、服务‘三农’”是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长足发展的宗旨,更是对社会的郑重承诺和宣言。近年来,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通过各种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畜牧科技服务“三农”的工作[9]。例如,结合重庆市“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和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畜牧科技、资源、人才优势,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基层开展助农增收活动,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提供科技支撑[10],并制定了“135行动”思路,“1”就是一个主题,即“科技支撑畜牧业,成果致富千万家”;“3”就是实施三项行动,即实施“一个‘百千万’工程”(组织百位专家下乡、培训千名骨干示范、带动万户农民增收),开展“一项‘进门推新’活动”(进农户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实现“一个目标”(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畜牧产业发展,助推农民致富增收);“5”就是践行五项助农增收措施,即“带资金、带项目、带品种、带技术、带成果”下乡支农。“十一五”以来,共派出科技人员1000余人(次)赴渝、滇、黔、蜀等地60多个区(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编制畜牧发展规划32个,设计猪、禽、蜂等养殖场56个,举办科技培训班410期(次),培训5万余人(次),编发科技资料10万多份,向企业和养殖户提供技术信息2000余条。先后获得“全国科技特派员先进集体”、“重庆市科技宣传先进单位”与“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奖”,200余名科技人员获得全国畜牧富民功勋人物、振兴中国畜牧贡献奖杰出人物、UNDP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等各级表彰。畜牧科技服务农业经济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所必需的动力因素,更是畜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是畜牧科技和经济高度融合的成功典范,值得总结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