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科研与中医的冲突,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徐一慧 徐可嘉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随着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不断磨合,医学科研设计也逐渐成为现代中医科研与临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运用于中医药理、临床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对中医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笔者认为,现代医学科研设计(以下简称科研设计)的原则和精神与传统中医有相左之处,中医科研如果对其过分依赖,则不利于中医的长远发展。
1科研设计与传统中医的核心思路有冲突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恒动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精髓之所在,因此此三条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对中医来讲是勿庸置疑的,但是科研设计的精神与中医的这些基本原则是不同的,现简要分析如下。
1.1整体性原则
有人认为,中医的望闻问切是靠患者的回答和医生的主观判断来诊病的,因此,科研中也经常采用一些主观性指标,如头痛、失眠、头晕、舌质、脉象等等。统计分析时,这些指标并非不能用,但由于其易受心理状态、暗示程度和感观误差的影响,波动比较大,在科研中应尽量少用[1]。但是,试问剥离了这些内容,中医的四诊合参还剩下哪些内容?中医的精髓还有哪些?中医讲究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和影响,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各种外在的局部病理表现,来分析揣测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还要考虑到当时所处的外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单一的个体反馈出来的信息是全面而且特殊的,甚至是惟一的,医生根据这些信息做整体性分析和总结,得到一个综合的结论。另一方面,在科研设计中,分析的是个体中有限的一个或几个特征,而且一次实验涉及的处理因素不宜太多,否则会使分组增多,受试对象的例数增多,在实施中难以控制误差[2]。科研设计要求在实验中处理的因素是有限的,以便控制误差;而中医学要求考虑的信息越多越好,做出的判断越准确,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两者是不同的。
1.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她要求医生对病人作出具体而深入的分析,找出病证的主要矛盾,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主要矛盾。这就要求医生通过四诊合参等多种手段对病人作出诊断,他们之间的接触是面对面的;另一方面,在科研设计中,随机和盲法是评价这个实验是否客观真实的重要标准,在双盲法和三盲法的前提下,医生连给谁开药治病都不知道,如何四诊合参和辨证论治?
1.3恒动观念
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和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医对于即使同一证型的病人,由于病情不同和个体差异的问题,尤其是开汤药和针灸处方的医生对病人依据不同病情对处方进行加减化裁是天经地义的。“方中所定分量,宜多宜少,不过大概而已,尚须临证者自行斟酌”(《温病条辨》),像这类在现代医学看来是极其主观和不严谨的观点,却是中医精髓之所在。然而,科研设计的严谨和客观性至少要求同一组受试对象的干预手段是一致的,同一个受试对象在同一阶段也是一致的,然而与中医的基本原则又有着本质的冲突,这就要求中医既要保持本身的灵动性,又要兼顾严谨和客观性,鱼与熊掌能否兼得?这个问题至少至今无解。
2科研设计不利于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理、法、方、药”4个方面,在中医理论中,针对一个病证作者阐述对该病病因学观点、诊治理念,并提出相应的治法,并在治法的指导下给出一个基本方,最后根据常见的证型变化给出相应的加减。对于一套理论而言,理法方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单纯就学术意义而言,“理、法”的重要性更甚于“方、药”。如提到《伤寒论》,人们会首先想到“汗法”、“和法”、“下法”这些基本大法,然后才会想到其中的“麻黄汤”、“小柴胡汤”、“大乘气汤”这些代表方,因为无论一个方子多么经典,它也只能代表“法”的一个方面,而并不能将其全部取代。然而在科研设计中,由于要求干预的手段是具体而且有限的,因此临床研究者往往只能设计“某某方治疗某某病”这类的课题,而且对于该方还不能太过加减,如此这样的限制会使得人们不自觉地重视“方、药”的研究而轻视“理、法”的探讨,不利于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3科研设计与传统中医拥有两种不同方向的医学理念
科研设计源于西方科学,处处体现出其严谨、客观的科学精神,以群体的部分特征为研究对象,要求尽可能地减少群体中的个体差异;而传统中医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处处体现其灵活性、多变性,要求以人为本,任何一个个体都是特殊的,可以复制和传承的是中医“理、法”,而不强调具体病例的积累。因此,中西医学是不同出发点、不同诊疗理念却有着同一个目标的两种不同的医学,即所谓的殊途同归。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中医缺乏一套评价体系,这套评价体系既能量化参数,让人们在治疗或实验前后能较为客观地进行比较,又要符合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以更好地促进中医的良性发展。
本文认为,现代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精神与中医是相左的,因此它的某些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法不能强加于中医头上,所以目前的中医科研才会显得处处制肘,既丢失了传统中医的精髓,也未能体现出现代科学的严谨和客观,多少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中西医学是人们对生命和疾病的两种角度、两种思路,无所谓谁对谁错,有如医学的阴阳两面,按照中医的观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互补的两个方面,少了谁也不行。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两种医学体系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才是其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