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类课程教学改革调研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卫生事业类课程教学改革调研,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卫生事业类课程教学改革调研

作者:王琳琳 何敏媚 洪学智 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推广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从1995开始招收第一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以来,经过了十数年的发展。随着招生人数与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原有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的需求。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对传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笔者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师生为调查对象,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1研究方法

1.1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的院校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改革文献研究,了解目前改革的趋势与重点,结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培养方案修订提出探讨性意见。

1.2现场调查深入研究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了解其整个研究生培养运行过程。通过个别访谈,参与听课,全面了解各门课程与管理的实际情况。

1.3设计调查问卷与专家咨询论证开展调查(1)结合文献和现场调查的情况,根据研究目的与设想,设计调查问卷初稿,开展小规模的预调查,初步了解培养方案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需要改革的重点。聘请相关管理与教学专家,对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论证修改,形成正式问卷。(2)发放正式问卷,对管理学院的研究生任课老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各年级研究生,以及部分毕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63份,回收有效问卷134份,有效回收率82%。

1.4数据整理与分析对收集的所有资料进行统一整理、分类,使用MicrosoftExcel2003进行数据录入,并通过二次校验,保证原始资料的准确性。同时根据现场观察及访谈所得到的信息对调查数据中明显不符合逻辑的异常值、缺失数据进行修正和剔除,以保证数据的科学合理性,便于进一步的计算和分析。

2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

2.1教学与考核方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是学院师生中反映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教育和管理活动一直强调教师的核心地位,强调统一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主流的考核方式与上述由导师主导的教学方式是一脉相承的,考核的重点仍是教师讲授的内容,方式也局限于课程论文写作等较为单一的选择上,至于研究生的综合思维如何,全面素质怎样等,更为重要的问题则少有关注。综合前期现场调研和调查问卷,当前研究生教学与考核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教学方法往往与本科生区别不大,很少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时间多,讨论交流少;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研究生批判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难以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在调查学生中持此观点的为77名,占调查学生总数的68%。在一项针对全部38门课程教学方式评价的无记名投票中,就所授课程的教学方式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全部选修过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对每门课程回答每一选项占该门课程总回答选项的比例进行汇总,按照不同百分比进行筛选。经统计选择“较好激发”者超过50%的课程为14门(即半数以上被调查学生认为该课程较好激发学习兴趣的课程为14门),占课程总数的37%;回答选项中“一般”或者“激发不大”者超过50%的课程为24门,占课程总数的63%。通过现场调研和深入访谈发现,师资水平以及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是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

(2)部分课程内容陈旧。一些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内容更新慢,吸收学科的新知识、新成果不够,反映前沿性不够,对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和进展等内容不能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在调查学生中持此观点的为78名,占调查学生总数的69%。对38门课程教学内容评价的无记名投票中,就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本科差异度对全部选修过该课程的学生(筛选本科已修该门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回答中选择“区别较大”超过50%的课程有15门,占课程总数的39%;回答“一般”或者“区别不大”超过50%的课程有23门,占课程总数的61%。深入访谈发现,导致课程内容陈旧的原因与授课方式单一的原因基本相同。

(3)考试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全面。在调查学生中持此观点的为62名,占调查学生总数的55%。深入访谈中,我们发现考试方式的缺陷源于授课方式的单一。仍然反映教学过程的思路狭窄,缺少创新精神。目前成绩评定或是一次笔试定终身,或者是以报告、作业的方式完成。单纯通过笔试无法全面反映学生能力,而作业和报告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情况,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有些同学学习态度端正,热情较高;有些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强;有些学生表达能力或动手能力强;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有些学生笔试成绩不高,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强。尤其是对管理学这门重事实践性的学科来看,单纯通过卷面考试来评定学生成绩是不全面,也不科学的。

2.2教学与考核改革探讨

通过文献整理和前期研究,我们认为要进行教学方式改革,首要的是对课程内容与课程性质的确定。因此有必要对本专业的课程性质作一次系统梳理。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正确认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授课方式改革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经专家咨询论证,管理学院课程从性质上来分,主要有理论类课程、应用实践类课程、方法学课程三大类。针对不同性质课程,有必要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而随之自然也会带来考核方式的一系列变革。为此,我们开展了针对教学与考试方式意见的专项问卷调查,就改革方式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同时也能起到扩大师生视野的目的。

(1)教学方式改革探讨:从调查数据来看,方法类课程教师主要选择集中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48%。在“其它”选择中一部分教师主要出于谨慎性原则,对于不了解的选项没有做答,占有量10%;还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应根据课程内部的不同章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故选择了其它文字说明,或者多选,但总体上均偏向于案例或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一观点在学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选择案例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为36%,以问题为中心的授课方式的为48%。从调查数据以及事后随访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方法类课程包含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共同特性,教学内容由于研究方向和老师研究重点的差异而侧重点不一样。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必然决定授课方式的多样化,具体授课方式应结合所在研究方向、教师水平和学生需求共同决定。对于理论类课程授课方式,意见较为分散,根据事后随访学生,主要反映课程研究前沿性不够,教师的讲授内容与本科课程拉不开档次,导致对课程的定位模糊,学生需求分散。应用/实践类的课程的要求较为集中,以案例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得到了广泛认同,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53%,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33%;其次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24%。综上所述,对于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但必须结合课程性质,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兴趣点来综合实施。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对于教学方式改革的呼声较高,迫切希望改革“满堂灌”、纯理论讲解式的教学方式。从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管理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这一目标来看,这一改革显得更加有意义。本次调查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发现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方式改革扩展思路,同时为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依据。#p#分页标题#e#

(2)考核方式改革:在方法学类和应用实践类课程中学生的意见较为统一,团队合作作业的选择分别占到45%和63%。在教师中也均达到了24%的支持率。对于理论类课程教师与学生的选择比例也主要集中在考试(教师43%、学生39%)和写论文或文献综述(教师29%、学生38%)。但教师也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有教师认为“以解决问题的程度判分、评分要考虑学时和水平的问题”。有教师认为“给研究生授课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使其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如其他院校的讨论班制度”。有教师认为“学生如有课程相关,可考虑纳入平时成绩评定中”。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在学生参与程度与评判标准上,教师对改革方案较为认同,同时也给出了更丰富的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深入探讨。对于成绩评定办法的确定,由于即将实行新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大家对此较为关注。在教师与学生中表现出了基本一致的观点,即以学习态度、平时成绩及考核成绩综合进行成绩评定。在评分主体上,对于平时成绩,学生与教师观点基本一致,有52%教师、74%的学生认为平时成绩应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方式;38%教师认为仍应以教师评定,而学生持这一观点比例仅为15%。在期末成绩评定上,86%认为应由教师评定。而学生中有50%的学生认为期末成绩应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方式,40%认为仍应由教师评定。但部分学生建议由一位老师评分改为多位教师综合评分,更加体现评分过程的公平与公开。

3结论

教学方式的改革从理论上探讨较为容易,但真正落实到课堂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当一位教师走上讲台时,管理机构和教育伦理对他的约束几乎是零。课堂监督也只是一时或一地,对于课堂全程信息的反馈更多的是来自学生事后评价。同时在教学管理上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和评审制度,对刺激教学方式改革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建设特别是定期考核和竞争制度的制订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