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疗卫生水平构建健康屏障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加强医疗卫生水平构建健康屏障,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加强医疗卫生水平构建健康屏障

作者:高开焰 单位:安徽省卫生厅

2008年初,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泛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200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0年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新格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融入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快车道,卫生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1泛长三角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1.1经济发展概况2010年,泛长三角(皖沪苏浙,以下同)常住人口占全国16.09%,GDP总量占全国32.31%,人均GDP是全国1.80倍。在泛长三角地区,安徽省常住人口占27.60%,GDP总量占12.62%,人均GDP仅占泛长三角人均的45.75%;财政收入仅占沪苏浙的7.43%,见表1。

1.2卫生资源现状2010年,泛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占全国15.60%,安徽省占全国3.93%。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沪苏浙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只有安徽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2。2010年,泛长三角地区卫生人员占全国15.76%,安徽省占全国3.7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沪苏浙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安徽省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3。

1.3卫生资源利用情况2010年,泛长三角地区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分别占全国22.95%和17.90%,安徽省分别占全国2.75%和3.81%。2010年城乡居民到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均就诊人次,沪苏浙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安徽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全省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总量的71.0%,较沪苏浙所占比重高。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省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与人口及经济规模占全国比重不相适应,低于全国及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在服务体系建设上,截止2011年6月底,安徽省所有建制乡镇卫生院和90%村卫生室基本实现标准化,86.9%的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88.8%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规范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覆盖91.8%的城市人口。特别是在2010年底,安徽省村卫生室覆盖100%的行政村,高于全国92.3%、上海82.6%、浙江46.6%。在资源利用上,安徽省医院床位使用率较全国高0.64个百分点,与东部平均水平基本相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门诊量占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量的27.8%,在全国居第6位。

2泛长三角医疗卫生事业合作与发展机遇

2.1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安徽省与长三角经济互补性强,矿产资源丰富,人力成本较低,承接长三角产业及资本转移的优势显著。据2009年统计,长三角来皖投资占安徽外来投资的60%左右。目前,安徽省参与分工合作的领域和层次不断拓展,投资规模继续呈现明显增长态势。2011年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5%,增幅同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随着长三角城市产业转移日益加速,在投资环境、健康相关产品质量、健康服务等方面,为泛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2.2劳务输出比重较大安徽是人口大省,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44%。劳动力资源丰富,15~64岁人口占71.84%。全省净流出到省外半年以上人数为911.9万人。据有关资料,我省跨省务工1000多万人,约占全国劳动力流出人员的10%。其中,75%以上外出务工人员流向长三角地区。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不断优化升级,长三角对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建立连续、快捷的健康服务体系,方便务工人员看病就医。

2.3地域联系更加紧密安徽居华东腹地,与浙江、江苏等东部省份接壤2000多公里。长江、淮河、新安江等黄金水道,合宁、宁马、宣杭、徽杭、沿江等高速公路,以及合宁、合武、京沪等高速铁路,构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交通体系。另外,安徽省是国家及长三角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商品粮油生产、供应及畜牧水产养殖基地,运输距离短、成本小、价格低。据有关资料,安徽农产品70%销往长三角。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人流物流,疾病预防控制面临新的挑战。

2.4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安徽省经济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2010年,全省GDP增长14.5%。2011年上半年全省GDP增长13.4%,高于全国9.6%水平的3.8个百分点。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3.5%和8.8%;2011年上半年又分别实际增长13.3%和12.0%。新农合、城镇医保实现全省覆盖,参合率、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70%。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及基本医疗保障能力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3泛长三角医疗卫生事业合作与发展对策

3.1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幅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并覆盖全体居民。调整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加强省、市、县三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地区急救医疗和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住院医师培训和全科医师制度;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力争“十二五”末,安徽省卫生资源达到全国平均水平[1]。

3.2加强医疗服务合作目前,安徽省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优质资源缺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与长三角地区资源配置及利用存在差距。但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2],提前1年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在基层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参合率达到98.89%,同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也取得积极进展。当前,要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引导长三角社会资本来皖举办高水平的专科医院,吸引高精尖医疗卫生人才来皖服务;鼓励广泛开展技术协作与交流,大力培养技术人才,引进成熟先进的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p#分页标题#e#

3.3构建健康防护屏障安徽省与沪苏浙地域接壤、水流相通,人流物流广泛,应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紧密合作,建立起泛长三角地区卫生防病的大格局,进一步筑牢区域健康防护屏障。当前,在着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卫生应急能力和危机管理水平的同时,积极加入苏浙沪传染病联防联控,建立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体系、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的信息互通机制、跨省市重大传染病疫情及重大突出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工协调机制,及时有效应对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维护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4实现医保转续结报随着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异地务工、居住现象越来越普遍,医保异地互通需量也越来越大。2009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启动实施异地就医医保结算工作,2010年合肥、马鞍山市积极参与并推进长三角“一个合作平台、四项经办协作”合作机制建设。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大力推进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为异地工作、生活甚至养老创造良好的环境。

3.5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卫生资源配置、医学人才需求、基本医疗保障、居民健康档案等基础数据中心及卫生应急平台建设,逐步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泛长三角地区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促进省际之间医疗卫生事业合作与发展,为区域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当前,要按照卫生部统一部署,整合利用现有卫生信息系统资源,重点建设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系列信息网络,构建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省域内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卫生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