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建立卫生检验类课程体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杨珺 吴怡春 徐建国 郑磊 沈亚平 单位: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明晰工作任务,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专业设置的背景调查。在经历了2003年的SARS、2006年的苏丹红事件、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的甲型流感之后,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卫生检验检疫在预防与控制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国家高度重视卫生检验与检疫工作,出台了若干相关法规,其中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2005〕40号中明确指出: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的建设,强调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建设。国家对卫生检验的相关专业,如食品质量检验员、水产检验师等,要求按照《劳动法》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这些都反映出国家健全与完善卫生检验与检疫工作的决心和保障力度。
(二)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2006年,对浙江省48家各级各类疾病控制中心人力资源情况调查发现:从业人员所学专业主要是化学、生物、医学等非卫生检验检疫专业,卫生检验检疫专业毕业人员仅占24.22%。从业人员中,中专学历及以下学历的占42.03%。人员低学历和专业人才匮乏现状制约浙江省卫生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影响到浙江省的经济发展[1]。2006年调查获悉:未来五年内,每个事业单位需要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科层次人才平均为1-2名。此外,浙江省为经济强省,全省有数万家的食品加工公司、供水公司、化妆品生产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每个企业应该配备1-2名卫生检验人员。但目前仅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配有卫生检验人员。例如,浙江省有600余家化妆品企业,只有不到10%的企业配有卫生检验人员。随着政策执行深入,保守估计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超过5000名。以上调查表明:浙江省急需大量的卫生检验人才。然而,截止2006年为止,全省尚无一所高校开设卫生检验技术专业。这对矛盾反映出开设新专业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三)岗位任务的调查。2006年开始,深入调查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科层次人才的职业岗位群,主要分布在各级各类疾病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卫生监督部分、环境检测部门等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商业检测中心等企业单位。针对主要岗位群分析发现,本专业专科层次人才的具体岗位包括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及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在调研和分析岗位及岗位需要的基础上,经卫生检验与检疫行业专家论证后,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在基层和一线岗位从事公共卫生检验、食品卫生检验、劳动卫生检验、疾病监控以及环境监测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分解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
(一)分析解剖工作任务。全面分析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专科层次人才的具体岗位,分解基层和一线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理化检验包括食品(农渔牧产品)的营养成分检测、添加剂检测、有害成分检测等;环境因子(空气、水、土壤)的污染物检测等;化妆品(消毒产品)的有效成分检测、有害成分检测等;农药残留检验;生物样品的铅砷汞检测等。微生物检验主要涉及到卫生微生物的检测;致病微生物的分析鉴定;病毒的分离鉴定。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包括检验仪器的使用及维护与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二)确定工作任务所需专业知识。在详细工作任务剖析基础上,结合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确定卫生理化检验、微生物及检验、仪器学及实验室管理为专业核心课程。卫生理化检验主要学习岗位工作所涉及的各种检测样品中无机物污染物检测、有机物污染物检测、有害物质检测的方法和操作技巧;微生物及检验着重掌握卫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致病微生物的标本采集及病毒的分离鉴定方法和技能;仪器学及实验室管理系统地介绍理化检验的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方法,学习实验室的管理技术和规范,为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三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离不开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预防医学、卫生毒理、寄生虫检验五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支撑。例如免疫学指标是许多致病微生物鉴定的重要依据,而免疫学检验技术是多数致病微生物分离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再如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所涉及的技术也逐渐成为卫生理化检验和病毒分离鉴定的核心技术和方法。卫生理化检验工作需要掌握外来化合物毒性影响因素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知识。
(三)构建课程体系。依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在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任务导向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的课程模式,尝试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传统,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三部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七门课程。旨在奠定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修养,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五门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紧扣专业培养目标的主旨,涉及的是专业核心能力。专业课程围绕着工作任务核心,课程内容的取舍不再是依据学科体系,而是岗位任务的具体需要。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医用化学、医用物理学、分析化学、医用细胞生物学、人体正常结构与机能五门课程。医用化学和分析化学为卫生理化检验、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的专业基础课程,医用物理为仪器学及实验室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医用细胞生物学、人体正常结构与机能是微生物及检验、预防医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针对岗位定向要求,使学生具备学习专业知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术操作。
(四)课程体系调整重组和整合了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如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整合成人体正常结构与机能,授课时数压缩为85学时。又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先整合成医用化学,后来发现分析化学对卫生理化检验的学习十分重要,为此,重组成医用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调整了部分专业课程。例如,在生物化学中,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的内容,摒弃一些实际工作中已经淘汰的生化检测方法,添加新的分子检测诊断技术及方法,为完成微生物和卫生理化检验任务奠定基础。再如,调整仪器学与质控为仪器学及实验室管理,突显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工作岗位的需求性。
三、课程内容改革,培养核心工作能力
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来设计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微生物检验工作任务主要涉及到卫生微生物检测、致病微生物分析鉴定和病毒分离鉴定三部分。针对工作任务,将微生物及检验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卫生微生物、致病微生物和病毒三部分,再加上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共四块内容。课程教学针对性强,让学生在学习中就明晰工作任务的要求和内容,掌握检验任务的流程、技术和方法,达到学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零”对接。在卫生理化检验课程的教学中,还进行现场检测实验课的创新。将学生带到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所,由理化检验所的工作人员带教,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铜和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汽水中人工合成色素、气相色谱法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任务。在现场检测实验课中,学生既掌握了检测技术与知识,又真切地体会到岗位的工作任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p#分页标题#e#
四、教学效果评价
基于岗位任务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对比分析了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2007级和2008级学生实训技能考核成绩发现,2008级学生在考核成绩和实际动手能力、学习主动性方面均明显高于2007级,表明由于课程的调整和重组,使学生在技能操作方面得到充分锻炼。
同时,由于课时数量的减少,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2008级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一次通过率显著高于2007级,获得奖学金、获得各种各类比赛大奖的人次也显著高于2007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实践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2-3],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学生共同参与,需要实践教学基地的大力配合,需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过程,才能将课程设置逐步趋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