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革新培育实用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疗卫生革新培育实用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医疗卫生革新培育实用性

作者:乔敏

面对新世纪,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已于今年相继公开。我国现已明确将医疗卫生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在这样的前提下,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是当务之急。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功与否不仅仅关系到百姓的身心健康是否得到充分保障,也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同时,我国的医疗卫生、卫生人力资源、医学教育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都给医疗卫生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实用性医学人才,对保证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国医疗卫生改革所处时期的特点

1.1经济快速增长,医疗卫生服务要求提高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达335353亿元[1]。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3岁,人们对卫生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预防、治疗、保健、康复观念不断增强。国内外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卫生服务需求不仅呈明显正相关,而且还表现出一定的增量效应。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卫生服务的需求。

1.2医学模式、医学观念转变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疾病与病因的单因单果模式上。进入20世纪后,人们逐步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的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预防观等,都相应获得新的理解。例如,“健康不仅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机体、精神和所处的社会诸方面均处于完美状态”。这些变化对现代医学以及医学教育的发展将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1.3医学科学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进步。而生命科学的高度发展及其与其他科技的结合正在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作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医学在这场革命的带动下,从基础理论到临床诊断和治疗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命科学领域的基因工程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创举之一。由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已于2003年4月完成。基因诊断技术也已广泛用于许多疾病的诊断;基因疗法可治疗上百种疾病,特别是免疫系统疾病和遗传性疾病。另外,干细胞技术、纳米技术、组织工程等高新技术也正在广泛开展和完善。

2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的卫生人力资源有了很大的发展。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招生数已达44.9万人,在校生达167.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医学专业招生数达53.9万人,在校学生达144.3万人[2]。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发展规模迅速,2009年,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6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1.30人[3]。然而,我国卫生人力现状还不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卫生队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平衡、医护比例倒置、素质差异较大、培训工作薄弱等方面。目前,我国现有卫生技术人员中相当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医学专业教育,尤其是农村和社区卫生人员受教育水平明显偏低,乡镇卫生院无专业学历人员比例还较高,高层次医学人才比例低。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也不尽合理,据卫生部2006年的数据,医生与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人员的比例为1∶1.3,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2以上。城乡和地区之间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据我国2005年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7.01%,而卫生部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村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约87万人,仅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9.5%[4]。另外,据卫生部2008年统计数据,我国西部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49.9万,东部则超过275.4万[2]。广大农民和西部在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显得不足。3近期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重点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中,提出从四个方面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近年,经过政府的大力投入,基层医院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短缺和水平低已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加强社区和乡镇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是当务之急,同时重塑医生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也显得十分重要。

4充分发挥医学院校作用,培养实用性人才

在新的历史阶段,根据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点,必须努力提高社区和乡镇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和水平。它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来解决,包括加强各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在职医务人员的培训;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毕业生自愿到社区和乡镇去工作;建立制度,促进医务人员交流流动;也可共享高水平人才资源,开展医院间的帮扶,定期下基层服务等等。然而,加强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对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教育或培训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主要任务。大学素以生产知识和高熟练劳动力为己任,大学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推动作用。高等医学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社区和乡镇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

4.1稳定人才培养规模,合理调整教育体制按照国家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策略,“十一五”的后三年仍是按照5%、4%、3%的比例稳步扩大各专业招生规模,从数量上保证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医学教育应在稳定规模的同时,注意调整医学教育人才层次结构。2008年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医学教育体制框架,即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为主体,保留三年制。各高等医学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定位、办学条件及办学特色等因素,合理定位和调整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特别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需求。

4.2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扩大规模,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目前的主题。教育部正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医学院校应以此为契机,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以医学教育标准为准绳,加强医学教育规范化建设,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和加大医学教育投入等,在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改革人才需求的同时,不降低人才培养标准,充分保障医学人才培养质量。#p#分页标题#e#

4.3适应改革需求,培养实用性人才2008年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医学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有“7个重和7个轻”,后者是指“轻预防、轻中医、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轻人文类关怀和医学伦理、轻分析和解决临床及公共卫生重大问题的能力、轻实践、轻技能”。各层次医学院校应不断加大医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加强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加强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医学院校应建立全科医学教研室,开设全科医学课程,建立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增强医学生初级卫生保健能力,同时不断强化预防医学教育,为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实践和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4.4强化定向培养,确保为地区服务教育部门应研究和制定计划,委托国内医学院校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或落后地区医学生的定向招生和定向分配。医学院校应端正态度,积极配合,为定向招生和培养创造条件,充分保证定向生的人才质量。

4.5加强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培训(涵盖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则是医务工作者在工作岗位上继续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过程。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为基层培养人才上,高等医学院校应承担起这种任务。

4.6加强在职人员培训教育部门应与卫生部门合作,利用高等医学院校资源,采用各种途径,包括网络教育形式,加强对社区和乡镇在职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