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推动社区卫生发展措施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索推动社区卫生发展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探索推动社区卫生发展措施

作者:万筱明 陈燕刚

社区卫生服务是直接面向人群,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基层卫生服务。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发展中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政府主导地位不到位,资源整合不够;基本医疗设备落后,全科医学人才稀缺;履行职能不到位,服务方式不规范;医保政策不配套,市民就诊不方便;居民认同感低,就医积极性不高;“以药养医”问题依然突出,“小病在社区”目标难以实现。面对这些问题,抓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1以增加投入为重点,建立社区卫生政策扶持体系

1.1加强组织领导

目前,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尚未与整个社区的建设融合在一起,未建立起有效的多部门合作及协商体制和机制,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协调卫生、劳动保障、财政、规划、民政和计生等部门的工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参与,齐抓共管,齐心协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工作格局。

1.2出台政策措施

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体现,有利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应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中,制定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规划、基本政策、管理办法、设置标准、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考评细则、价格规定、补偿办法和医疗保险定点办法等,全面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建立统一的政策扶持体系,引导社区卫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3加大财政投入

根据政府主导和公共财政要求,按照分级负担原则,强化各级政府投入力度。逐步提高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工资差补比例至100%,并建立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其公共卫生补助经费、业务用房建设经费、仪器设备购置经费、药品零差率销售差价、基本医疗减免收费部分、人员培训经费、信息网络建设经费等都可根据其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由各级财政按比例进行补助,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保证投入逐年增加,以破解社区卫生“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的问题,防止部分社区卫生机构出现重治轻防、诱导需求、过度医疗等现象,维护社区卫生的公益性质。

2以整合资源为基础,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2.1健全服务网络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加大城市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采取“转、靠、建”等方式,引导和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延伸。“转”,即重点把符合设置规划条件的部分二级医院和目前业务量不饱和的一级医院、街道卫生院整体转型,改造为具备新的服务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靠”,即在没有街道卫生院和其他基层医疗机构的地方,依靠政府举办的二、三级医院和企业职工医院分流安排房屋、人员和设备,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大医院的资源优势。“建”,即对个别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社区,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共同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具备合法执业资格在城区开业的个体医生和诊所,如达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要求,应尽量将其纳入社区医疗服务站统筹建设范围,进一步规范其行医行为。实践证明,只有引入社会力量,才能繁荣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才能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步伐[1]。只有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引入竞争,才能建立起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2.2完善服务功能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坚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提供有效服务。建立家庭责任医生制,组织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的服务团队,负责各社区居委会的家庭医疗保健和心理咨询服务。推行主动、上门、全程服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等“六位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将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下移至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接向居民免费提供服务。

2.3强化考核监督

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严格审批新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已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科室设置、业务用房、人员配备、设备设施和内部管理等进行定期评审,未能达标的必须进行整改,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标准建设。建立科学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量化评分指标体系,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科室设置是否合理、制度是否健全、人员是否到位、任务是否达标、居民是否满意等方面进行定期量化考核评审,并根据考核评审结果确定公共卫生补助经费,以确保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履行到位,社区卫生服务行为规范,医疗质量控制和管理不断强化。

3以理顺管理为前提,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机制

3.1理顺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卫生事业职责,市级政府主要负责对县级卫生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以及城市大医院的建设和管理;县区政府负责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社区卫生机构要按照“区办区管”的原则全部移交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由区级政府承担具体投入和管理职责。重新定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市级大医院主要负责以住院为主的医疗服务和疑难杂症的诊断;县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主要负责以住院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负责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提供种类少但频率高的服务,而不是试图提供种类广泛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改进并取得更好的健康效果[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可借鉴九年义务教育运作方式,公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政府负责投入,其人员设置纳入政府机构编制,工资福利纳入财政预算安排,财务运行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民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做到药品零差价,以减轻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实现“小病在社区”的目标。这也是医疗卫生领域除公共卫生外政府主导的重点。#p#分页标题#e#

3.2抓好医保衔接

充分利用城区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契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机构就医。劳动保障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降低首付比例,提高补偿比例,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用药目录和基本医疗项目,将高血压病、糖尿病等18种特殊慢性病病种门诊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将经医保经办机构审核后的留观转住院、康复病床、特色专科病床、家庭病床所产生的医疗费用纳入住院费用的支付范围,以鼓励社区居民“诊疗进社区,看病到中心”,引导病源合理分流。

3.3探索“双向”转诊

发展社区卫生要重视全科医生“守门人”的作用,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努力实现有效诊治。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社区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城市大中型医院要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逐步建立起一般小病、常见病到社区诊治,危急重难症转诊至区域中心医院,病人康复期再返回社区治疗的医疗格局,努力形成“小病进站,大病入院,康复回社区”的运行机制。

3.4建立对口支援

建立城市二三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长效机制,签订对口支援协议,明确对口支援任务,以3年为一周期,实行目标管理,并将对口支援工作情况与支援医院及其负责人的评先评优挂钩。同时,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各级医疗机构的技术骨干带头走进社区,鼓励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不足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返聘经验丰富、身体健康、中级以上职称退休专业技术人员。

4以服务群众为核心,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4.1加强队伍建设

全科医疗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中心环节[3],要以培养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为重点,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或培训中心,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完善社区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建立一支服务于社区、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卫生人才队伍。对通过转型建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要坚决清退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逐步分流达不到执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

4.2发挥中医药特色

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在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科(门诊)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立中医全科诊室、中药药房,配备1名中级职称以上的中医科医生和1名中药药剂人员,积极应用针灸、推拿、拔火罐、敷帖、刮痧、熏洗和穴位注射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社区群众服务。

4.3提升管理水平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全面规范,统一科室设置,统一标识、标牌,统一妇保室、儿保室、计免室、输液大厅室内色彩,统一工作人员胸牌、服装,统一规章制度。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制度、技术服务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工作职责、规范化管理监督、考核评价等系列规章制度,使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推行精细化管理,制定无烟化措施,为群众提供一个安全、卫生、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