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体育卫生发展措施论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薛明扬
“育人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上海未来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如何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奠基学生终身发展,要求十分迫切。“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明确指出了今后几年学生健康促进工作的方向、任务和主要抓手,既振奋人心,也使我们感受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及教育部的关心和指导下,本市各区县、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精神,与体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组织密切合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深化教育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1.1学校教育理念发生积极转变,“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逐渐形成共识上海市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既决定了未来上海的人力资源质量,又决定了未来上海的精神文明面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成效。身心健康既是青少年学生成长进步、学有所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和人生幸福的首要前提。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上海各级各类学校对体育工作、对学生健康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传统的“重智轻体”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健康第一”的思想逐步成为共识。一批具有鲜明办学思想、注重学生综合发展的学校、区县脱颖而出。过去5年中,上海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已从几十所发展到172所;徐汇和宝山区被命名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长宁、杨浦和徐汇区被确定为“全国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试点区”,徐汇、宝山区和崇明县被命名为“全国阳光体育示范(区)县”。新型体育教育教学体系初步形成,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是学校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的主渠道。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十分活跃,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多维教学目标为学生终身锻炼打下基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区本、校本体育教材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2007学年起,本市调整中小学校课程教学计划,一方面严格控制教学时间总量,推迟中小学生到校时间,取消早自修,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另一方面,将体育课时由原来的“两课两操两活动”。改为“三课两操两活动”。同时,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制了《体育与健身》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教学活动的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多维目标入手,为学生终身锻炼打下基础。各高校按照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积极推广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授课教师和授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新型体育教育教学体系初步形成。根据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校外体育健身活动。上海首创的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已连续举办6届,各高校和中小学普遍参与,既设有足、篮、排、乒等传统项目和跳绳、踢毽、武术等民族传统项目,还设有攀岩、阳光伙伴、啦啦舞等新型、趣味性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同时举办体育摄影、征文、动漫等体育文化展示活动,每年有近百万人次学生参加市、区、校各层次的大联赛活动,基本实现了“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的组织目标。中小学生暑期足球、篮球、乒乓球活动己成为本市学生传统体育赛事。500多所中小学校与周边游泳馆实行挂钩,每年有数十万人次学生参与“人人运动,学会游泳”活动。
1.2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总体规划、布局调整、资源整合等方式,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及器材标准化建设,中学、小学体育场地生均面积分别达到6.99m2和3.25m2;中小学校体育卫生设施器材达标率和基本达标率达到95%;投入2亿元对2900多所学校食堂进行了硬件设施的改造;投入专项经费1亿元,完成1415所中小学校共计42125间教室的光环境改造。各高校、中小学按照国家规定配备体育专职教师,全市现有中小学体育教师7000余名,高校体育教师1300余名,体育师资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趋向合理。另有1800余名学校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和保健教师服务于中小学校卫生及健康教育工作。初步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承担着上海学生体质抽样监测数据的上报、分析任务,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库,并将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列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的考核内容。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学校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实施办法》《上海市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实施方案》《上海市中小学校卫生条件设施设置及建设要求(试行)》,加强制度保障。通过上述有效措施,上海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硬件及制度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齐抓共管的青少年体育卫生工作机制初见成效。2008年,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教委、卫生局、发改委、财政局、食药监局、人保局、质监局、体育局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学校体育卫生联席会议”,初步建立了加强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体教结合、医教结合作为本市推进学校体育卫生事业的传统体制机制优势,继续得到有效推进。本市中小学校共有45所学校试办二线运动队,17所高校18个项目组建高水平运动队,排球、乒乓、游泳和击剑等部分重点项目已初步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衔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通力合作,在传染病预防、医生进校园、常见病干预、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因病缺课网络直报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其中开展因病缺课网络直报工作的学校比例达92.4%;“学生睡眠与智力发育、学习效果”“教室光环境改造后学生视力跟踪研究”“学生营养与肥胖干预”等课题取得成果并有效地指导了工作实践。
2面临重重挑战,在前进中不断发展
上海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过去的几年里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在当前本市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着力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时期,在上海构建新型的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基础教育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上海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困难,面临很多挑战。#p#分页标题#e#
2.1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尚未深入人心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传统人才观、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社会和家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过度看重考试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唯分数论的人才选拔标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单一评价尺度,使传统的“重智轻体”的育人观依然根深蒂固,学校认为体育与升学率无关,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无关,常常将学校体育边缘化,重“育分”,轻“育人”;当锻炼与学业发生冲突,绝大多数家长会牺牲前者。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许多孩子在补习班、辅导班中疲于奔命,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和睡眠时间,体育与健康被忽视。
2.2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整体发展水平与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匹配体育对青少年健全人格、智力发育和健康体魄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久以来形成的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导致体育工作仍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整体水准距离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相去甚远。对体育的狭隘理解使得体育的地位被大大削弱,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源性动力,体育的育人功能被大大窄化。体育活动课形式多、落实难,30%~40%的学校体育活动课得不到落实。相当一部分校长对体育卫生工作重视不够,体育教师待遇偏低,“两操两活动”、体育比赛组织、运动队管理等日常工作未被计入工作量,相关补贴被取消,培训进修机会明显偏少,职业发展平台不足;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编严重,工作负荷大,发展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学校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相关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不到位,地方政府和学校在落实中央7号文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关于确保体育活动时间、场地器材装备、经费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认识偏差,有的甚至未得到落实。由于缺乏足够的有力度的惩戒措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较为普遍。
2.3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形势依然严峻与2005年调研结果相比,上海市学生的健康状况总体来说有所好转,身体形态的生长发育继续增长、机能状况得到改善,速度、爆发力、柔韧素质得到保持,男生力量耐力素质有所上升,学生的低体重和营养不良状况有明显改善。但是,由于青少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睡眠和锻炼时间难以保证,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本市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以及本市国民健康素质整体水平。
2.4健康、科学、文明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尚未建立上海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市民生活理念的更新和发展远远落后于社会物质财富的跨越式发展,青少年生活方式也出现了由“动”到“静”的变化,体育锻炼不够,看电视、上网成为多数孩子放学回家后的主要活动。与此同时,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激烈竞争,迫使青少年过度承载着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以脑力为主体的学习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投身体育运动,青少年体质陷入“现代化迷局”。
3加大保障力度,务求工作实效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每一个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未来5年,我们将以“学生健康促进工程”为主要抓手,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科学发展和长效保障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使“健康第一”思想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充分落实,“让健康成为青少年学生的终身财富”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得到显著提升,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青少年学生中蔚然成风。为此,要努力在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及督导检查等方面为青少年学生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切实保障,务求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3.1要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卫生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体育卫生的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目前上海市学校体育卫生师资队伍存在数量缺口,按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工作量计算,目前体育教师存在隐性缺编;按600:1配备标准,卫生教师缺口较大。整体质量有待提高,缺乏领军人物和先进教学理念,职业和专业发展空间和平台有待构建。要改革完善学校体育卫生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制定体育卫生教师岗位标准,在合理工作量的基础上,配齐配足体育卫生教师,妥善调整教师绩效工资分配结构,切实保障体育卫生教师的合理待遇和合法权益。研究制定卫生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办法,促进卫生师资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建立多种形式的体育卫生教师职前、职后培训机制,加强国内外交流,提高上海市体育卫生教师的整体素质,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计划采取国内集训和国外短期培训的形式,5年内培养100名体育卫生领军人才。
3.2学校要全面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核心渠道效能各级各类学校要确保学生“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通过体育课、体育活动课、早操、健身操、大课间、330课外活动等载体保证学生校园体育锻炼时间,制订具体落实“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方案并向社会和家长公布。学校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是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健康意识、掌握体育和健康技能的主渠道。要求学校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构建大中小学内容科学、层次分明、合理衔接的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整个受教育阶段接受更为系统的健康教育,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建立质量评估制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能,在确保合理的运动负荷、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建设百门体育精品、示范课程,鼓励区本、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学水平提升、内容丰富、特色彰显。
3.3加强学生健康促进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体育卫生专项经费投入体育卫生硬件设施建设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卫生设施全面达标和均衡化、现代化发展,将区域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纳入上海市体育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由市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区县政府,结合校园“分隔工程”,共同建设(或利用现有场地改建)区域性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心,逐步形成全市布局合理、高效使用的学生体育活动中心网络,同时满足学生和市民节假日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市、区、校三级学生体质监测工作网络建设,为学生提供“随时、多次、择优”的体质健康监测服务;建设市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实施学校卫生保健室现代化和标准化建设,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心理辅导室、温馨教室,加强学生心理问题干预。#p#分页标题#e#
3.4完善学校体育卫生督导评估与表彰机制,实施学生体质状况定期公告制度将青少年学生健康促进工作的推进落实情况作为相关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建立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专项督导制度。对“每天锻炼一小时”“三课两操两活动”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员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举报电话并向全社会公布。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定期组织市、区级的学生体质健康运动会;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定期公告各区县和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及排名,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提出干预建议,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区县“全民健身300指数”评估指标体系。强化制约和激励机制,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情况作为评价各级政府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定期进行表彰奖励。对随意挤占体育课、不落实学生“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并对负有主要责任的地区、部门及学校负责人予以严肃处理。
3.5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工作格局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涉及学校、政府、社会等各个方面,迫切需要积极构建“政府全面主导、学校重点推进、社会深度参与”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养成有利于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卫生事业的规划、管理、监督与指导,把青少年学生健康促进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健全完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评价制度,引导学校、家庭、社会重视和关心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将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水平。强化校长责任,将其作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加大考评、监督和奖惩力度。加强与家庭、社区等方面的沟通和合作,大力倡导“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引导家庭、社会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发挥体育卫生系统专业优势,深化体教、医教结合内涵,通过实施“教练员进校园”“医生进校园”等项目的实施,提高学校体育卫生专业化水平,确保阳光体育运动覆盖到全体学生,引导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锻炼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