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状况与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水稻生产状况与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水稻生产状况与策略

作者:杨庆伦 单位:云南省石林县大可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1996年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浅插栽培技术进行试验取得成功,1997年在全乡大面积推广,目前旱育秧面积达95%以上,该技术省水、省工、省种,而且大大提高秧苗素质,增强其抗逆性,减少了病虫危害,降低了农药用量,既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又减轻了农田污染、节约了生产成本,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是各项水稻生产技术中成熟实用、增产潜力大的一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旱育水管问题,其次是有的秧床施肥不足、不均[4];有的播种量大,造成秧苗素质降低、带蘖少;有的盖膜时间过长,导致伤根烧苗,膜期通风炼苗不充分,揭膜后环境适应性差。2000—2002年,示范推广水稻塑盘育苗摆秧栽培技术,累计示范推广水稻塑盘育秧15.16hm2,该技术选用561孔塑料秧盘育苗摆栽,解决了旱育稀植难以化解的浅插问题,避免了抛秧栽培存在的不规范、不均匀等问题[5]。存在的问题是出苗不整齐、盘面秧根串绕、根系下扎多而长,秧苗素质偏弱;加之整田质量及水分管理条件不好,群众未持续采用,现在塑盘育秧仅在应急储备育秧时采用。

栽培方式2002—2006年,示范推广水稻多样性、蜂巢式栽培技术,累计示范推广810hm2,该技术选用高秆品种阿庐糯与大可乡主栽品种合系24、合系39等间作,育秧时按主栽品种和间栽品种的不同生育期调整播种日期,实行分段育秧,早熟的迟播、迟熟的早播,使不同品种能够同期成熟收获,移栽时双行拉线对空栽,栽成正六边形。多样性优化栽培与净栽相比,能有效推迟和减轻病虫害特别是稻瘟病的发生危害,既减少了农药用量、保护了农田环境,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10—2011年,借力高产创建活动,推行水稻栽培技术集成化模式,配套应用水稻旱育秧、壮秧剂、配方施肥、蜂巢式栽培、精确定量栽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累计完成水稻高产创建26.67hm2,辐射带动186.67hm2,其中核心区9.33hm2,平均产量10314kg/hm2,较非示范区增加1326kg/hm2,增幅为14.7%;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明显提高了水稻生产水平,增加了水稻种植收益。存在的不足:行之有效的栽培措施推广速度慢,优质高产集成技术覆盖率不高,除物化技术外,其他技术的实际执行情况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的技术具体到田间还处于口头宣传状态,真正被采用还需要长期不懈的示范推广。目前,蜂巢式规范化条栽得到全面推广,多数群众自制钢筋式栽秧耙拉绳条栽;同田多样性混栽没能持续推广应用,主要原因是农户认为育秧、移栽、收割麻烦。

施肥方面大可乡一贯宣传推广水稻科学施肥的理念和做法,以项目实施带动施肥水平的提高。2000—2001年,实施平衡施肥项目,采集了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20份送上级技术部门化验分析,然后按照上级技术部门拟定的四平衡优化施肥配方,落实到田块,其中,推广使用水稻专用复合肥19.6t、硅肥7.4t、硫酸锌0.25t;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群众的科学施肥水平,逐渐扩大水稻专用复合肥的使用面积。2008—2011年,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首先是在全乡范围内采集有代表性的土样286个,报送县农技总站进行分析检测,并对取样地块农户施肥情况和土壤立地条件详细调查;其次是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3414”肥效试验;第三是按照县农技总站提出的施肥配方抓好示范落实,其中使用本县配制的大可乡专用水稻配方肥(9-9-7)30t;累计示范推广水稻配方施肥技术266.67hm2,平均稻田施用纯氮比常规减少54kg/hm2,增产696kg/hm2,综合增效768元/hm2;通过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农户转变了施肥观念,改进了施肥技术,减少了不合理施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达到了节本增收、保护环境的目标。存在的不足是,非示范区农户习惯上按老办法施肥,一是有机肥投入不足,有的几乎是零投入,稻田有机质缺乏;二是基肥多在田耙平、移栽前表施,利用率降低;三是偏施氮肥、有的不施钾肥、锌肥,分蘖肥施氮过重;四是前期集中施肥,分蘖过盛,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中后期养分不足,成穗率、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

灌溉方面大可乡稻田灌溉水源主要为库塘蓄水,自流灌溉为主,抽水灌溉为辅;全乡共有小(一)型水库4个,小(二)型水库10个,小塘坝14个,总库容863.1万m3,正常年景蓄水560万m3,稻田灌溉定额按6450~9000m3/hm2计算,水稻生产用水215万~300万m3,占蓄水量的38.3%~53.5%;2009年以来,因连年干旱,每年蓄水量均不到计划量的50%,在保证人畜用水和育苗用水的前提下,近3年水稻种植面积剧减,2009—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分别为333.50、146.67、206.67hm2;受水资源不足及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等条件限制,大面积间歇灌水难以做到,以水调控技术难以实施,如果撤水将难以复水或增加投入成本,降低种稻收益。因此,部分稻田从移栽到成熟各个生育期均有水层覆盖,使水稻根系发育差,植株不健壮,易早衰,结实率不高,抗病力下降;部分稻田有栽秧水无充足保苗水,稻田自然落干过早,若旱情不能及时解除,将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完全靠等雨栽秧的稻田常错过最佳节令,产量较低。

植保方面大可乡水稻病害主要是稻瘟病,虫害主要是稻飞虱、二化螟。总体上,农户对水稻病虫草的防治较为主动积极,能自行进行防治,管理精细。2000年以来,大力推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种植抗病品种,改变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注重生态调控,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减轻对环境、天敌、人畜的负面影响,协调使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做到控害保益两不误。通过宣传推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高毒农药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低毒低残留农药平均减少用药2次以上,水稻产量和品质不同程度提高。2002年,引进水稻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进行防治病虫害示范,该技术选用高秆品种阿庐糯与大可乡主栽品种合系24、合系39等间作(行比8∶1),多样性混栽与净栽相比,有效推迟和减轻了稻瘟病的发生危害,对其他病虫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技术的推广,既减少了农药用量、保护了农田环境,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水稻病虫害防治及减少农药使用、降低污染找到了一条途径,同时也为其他作物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有益借鉴。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农户对病虫害防治知识欠缺,只重视、指望化学防治,习惯喷保险药,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多(最多的喷药6次),造成稻谷的农药残留量增加和农田环境污染;二是施药时间不当;三是农药配制比例不准确、随意性太大。#p#分页标题#e#

培训方面大可乡水稻各项栽培技术的培训主要由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包括对村农科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对群众进行生产技术培训,常用的方式为以会代训和广播宣讲,并发放技术资料;2007年以来,结合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科技入户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项目,培训模式有所创新,注重互动性、针对性、实践性,特别是IPM参与式技术培训推广方法的应用,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提高了农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水稻生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存在的不足是农户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有时甚至科技示范户也未参加。主要是水稻种植效益低带来科技需求降低、有效需求不足;加之农民多业并举,随着烤烟主导产业发展及种植业结构调整,种稻收入在农民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因此农民愿意投入的时间、精力(包括参训)均有限。

机械化方面大可乡水稻生产机械化仅在耕作环节得到稳定发展,微耕机因实用、轻巧灵便受到农民的青睐,近年来拥有量快速增加,全乡现有微耕机206台,耕犁拖拉机3台,大田耕作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稻田机耕机耙面积占70%,农机户以个体经营为主,实现了人畜力无法达到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水稻手工栽插、收割,普遍采用脚踏式打谷机脱粒,无插秧机、收割机等。植保机械使用16型手动喷雾器的占80%,蓄电池喷雾器的占20%,无柴油机动喷雾器;有电排站50个,分布在31个村小组,抽水机52台,总动力2481kW,运输机械(农用车、三轮车等)155辆。随着石林县工商业、旅游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带来农村劳动力缺失和不断推进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些都需要农业机械化来补充支持,但因稻田形态保持在承包到户时的状况,每户有稻田1~3块,田块分散狭小,多数形状不规则,田间无机耕道,只适宜小型机械作业。

加工方面大可乡现有稻谷加工点29个,分布在25个村小组,其中3个为集体经营,26个为家庭经营,有碾米机29台,每1个初加工点基本上同时配备碾米磨面打糠设备,各项初加工可同时进行;稻米深加工项目只有米线、饵块,数量极少,且基本上只在县内销售,产品附加值不大,稻米深加工能力较弱。

市场方面大可乡稻米商品率低,以满足家庭消费为主,一部分销往该县板桥镇农贸市场、县城双龙农贸市场;因乡内无工矿企业,产地环境好,土壤、水源、空气无污染,稻米品质好,2011年单价在4.2~4.7元/kg,比其他品种高0.2~0.4元/kg;自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后,取消了乡镇粮管所,大可乡现有收购商定点收购玉米,但稻谷基本上是小生产与小市场对接,没有专业合作社组织生产销售,本地市场需求量不大,外地市场开拓能力有限。经调查比较,石林县某超市挂牌出售的某外地品牌大米与该县主产的优质稻米并无明显差别,但价格却高于农贸市场0.8元/kg,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产品品牌和销售渠道的重要性。

惠农政策方面2011年,大可乡执行的水稻补贴项目有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2项合计补贴1890元/hm2,补贴户数4566户,补贴面积416.74hm2,补贴金额787641.12元,各项补贴均能按时足额打到农户存折上;同年,首次实行种植业保险政策,县财政出资对水稻种植户投保187.5元/hm2,另外,落实农机购置补贴20万元,购买微耕机96台;自水稻“一免两补”等惠农政策实施以来,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农资价格涨幅过大,2010—2011年,化肥涨价10%~20%,涨价最多的尿素每包(40kg)从68元涨至105元,涨幅54.4%。农资涨价差不多抵销了国家的各种补贴,因此惠农政策对稳定和调动生产积极性的作用有限。

成本效益2011年,大可乡种植水稻的物资投入费用和人工投入费用均比上年度增加,如果人工费不计入成本,仅计算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灌溉、机械等物质成本,平均投入成本为8700元/hm2,平均产稻谷8550kg/hm2,稻米价格按4.4元/kg计算,平均产值为26334元/hm2,扣除成本,纯收入为17634元/hm2,按平均用工210个/hm2计算,每日劳动收入83.9元,如果人工费(自己投工及农忙时找帮工)计入成本,纯收入为7134元/hm2,成本收益率为37.1%,每天纯利润为33.9元,如果土地折租计入成本,则收益更低;由于农户在自己土地上劳动的收益偏低,学用科技的欲望不强,一部分农户种植水稻只为满足家庭的口粮需要,既不追求收入也不追求效益,本着收得多少吃多少的想法,科技措施到位率不高,种植收益达不到预期效果。

农民素质方面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可乡农村人口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90.2%,有水稻科技示范户30户,平均每个村委会5户,因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劳动力纷纷转移,至2011年10月,大可乡劳动力转移、在外打工1754人,占农业人口数15868人的11.1%,外出的主要是相对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留守种田的大多数是中老年、妇女,文化科技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现代农业意识,尤其是参与市场意识、经营主体意识、质量安全意识、经营成本意识等不同程度缺乏,对农业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受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影响,一部分水稻生产耕作粗放、管理放松,从而制约着农民增收。随着农村留守人员年龄逐渐增长,以后种田劳动力缺乏的问题逐渐显现。

技术对策一是选择优质品种。发展优质稻是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后劲的重要举措,发展优质稻,良种是基础和前提,应加强优质高产多抗品种的筛选示范工作,通过良种推广补贴促进统一供种,推进良种更新与普及,围绕适宜的主栽品种有重点地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潜力。二是培育壮秧。育秧是水稻栽培中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产的基础工作。“秧好一半谷”、“秧壮产量高”是农民对育秧正确而深刻的评价。旱育秧根系发达,秧苗健壮,秧苗素质好,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而多,有效穗多,穗大,结实率高。应因势利导巩固提高旱育秧技术,推广中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选好育苗地,培肥苗床,进行种子处理,适时播种,精细管理。三是采取多样性、规范化条栽。高产创建活动通过多项技术配套推广,充分发挥各项技术的优点,使之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减少投入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是新形势下提高水稻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四是科学施肥。其不仅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而且可以节省肥料、减少肥料危害、减轻病虫害发生、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环境。科学施肥技术应作为主推技术长期抓好抓实,使之深入人心并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五是科学管理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关系多收少收、有收无收,应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水稻生产而言,水多水少都有害,只有根据各生育阶段的需水特点实行科学灌溉,才能稳产高产,大可乡应重点加强结胜水库灌区、坝塘河水库灌区、白龙潭水库灌区的节水灌溉配套工程建设,改善灌溉条件,增加高稳产田面积。六是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其在水稻可持续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农民科技需求的重点之一,应积极传播推广IPM理念和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农户急需的水稻植保技术成果和物化产品,着力解决过多(多次、多量)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环境、农产品污染和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p#分页标题#e#

组织对策一是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对蕴含先进科技的新种子、新肥料、新农药等提高物化补助水平,对农机化增加作业补贴,这是调动种粮积极性又较好推广科技的有效措施。二是新土地管理制度,促进耕地经营使用权合理流转,提高集约化利用程度,形成适度规模生产,这是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必要措施。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兴水强滇”公益性建设项目,改善生产条件,增加有效灌溉面积,这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挖掘增产潜力的主要途径。四是突出关键措施的示范推广,着力解决水稻新品种及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供给问题,这是大多数农民水稻生产中的第一科技需求;加强水稻病虫害预报与防治技术服务,这是大多数农民水稻生产中最为熟悉也是采用率最高的农业技术;加强水稻生产机械的示范推广力度,这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益的关键措施。五是深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将“专家+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新型农技推广模式以及IPM农民田间学校(FFS)培训推广方法充分应用到水稻生产实践中,提高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