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水稻生产的难题与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张培江 付强 李霞红 孙如银 李福军 占新春 郑乐娅 王玉军 陈学英 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安徽省天长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
种子处理不到位,播种比较粗放。根据2009年在凤台县调查,干籽播种面积占55.0%,清水浸种处理的占20.8%,大多数种子均未经药剂处理,只有24.2%是经过药剂浸种处理后播种的。播种方式更加粗放,播种深度有深有浅,播种质量较差。调查中发现,有的农户就是因播种深度过深,而造成出苗不全,秧苗长势较弱,成苗率低。播种量差异较大,少的不足52.5kg/hm2,多的在120.0kg/hm2。
草(稻)的威胁大。直播稻田杂草与水稻同生期长(比移栽稻长30多d),直播水稻前期群体小,无水层或水层较浅,对杂草的控制作用较弱,杂草生长旺盛,“草欺苗”严重,防控难度大,从而导致水稻稀疏,长势不好。近几年,直播稻田“杂稻”大量发生,引起杂稻多的原因是上年秋收时遗落在田间的稻谷发芽长出的自生稻,影响稻谷纯度和卖相。由于直播稻直接播在麦茬地里,稻种只是被1层薄土所覆盖,落谷后一旦遇到强降雨将会直接导致农田的用药、用工成本增加,而且还会污染环境。连续直播田块杂稻防除目前仍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只能人工拔除,如果拔除不彻底,杂草(稻)比例会连年增加,给防治和环境污染带来长远的压力。
抗灾能力与气象风险威胁。在沿江早稻,3月底至4月初,气温较低而且不稳定,直播早稻出苗慢,易烂谷烂秧造成出苗不齐。沿淮地区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正处于梅雨季节,易出现涝灾,此时移栽稻、机插秧、抛秧稻已经处于分蘖期,耐涝能力较强,受洪涝影响不大,而直播稻正处于幼苗期,每年都有部分直播稻因涝毁苗严重。常规栽培粳稻抽穗期一般于8月中下旬,而直播稻抽穗期早的于9月上旬,迟的推迟到9月中旬,因而降低了水稻生产的安全性。据气象部门分析,今后在结实灌浆期发生低温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一旦低温来得早或灌浆期遇到低温寡照连阴雨天气,必将引起大面积直播稻灌浆不足,结实率下降,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对水稻生产造成重大危害,气象风险明显大于其他播栽方式。
根系入土浅,倒伏风险大。直播稻由于种子入土浅,根系在表土层横向发展,因此抗倒伏能力不强。安徽省沿淮地区2009年直播水稻生育后期未遭遇强风袭击,但仍有部分倒伏。如生长后期遭遇强风,倒伏面积将大幅度增加。一旦出现倒伏,产量将明显降低,甚至绝收。另外,直播水稻往往采取机械浅旋播种或人工免耕撒播的方式,土壤耕翻少、耕层浅,长期种植直播稻势必造成土壤耕作层越来越浅。同时由于种植直播稻难以进行草还田,大量使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壤板结,养分流失严重,土壤环境恶化,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种传病害重,虫害增多。水稻种传病害主要有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传统的防治方法是药剂浸种,而旱直播稻多为干籽下种,浸种播种技术要求高,农户很难掌握。有的农户药剂浸种一天,有的用浸种药剂拌种,起不到防治作用。人工撒播水稻田,由于没有株行,加上播种密度不均,造成秧苗疏密不均,通风透光条件差,虫害发生较重,同时稻瘟病、纹枯病也偏重发生,灌浆中后期由于温度较低,湿度大,稻曲病也常常偏重发生。
稻米品质下降。由于直播水稻生育时间缩短,而且抽穗期推迟,后期生长期间气温偏低,就会导致籽粒灌浆不足,粒重低,加工品质变劣,死米多,外观质量低,口感也不好。
不利于发挥资源优势,产量较低。安徽省沿江处于双季稻北缘地区,双季早稻和晚稻生育期短,为了充分利用早期温光资源,常常通过早育秧,长叶龄来解决温光资源不足问题。而直播稻是直接播在大田,播种期推迟,不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同时还影响下一茬生产。安徽省沿淮地区,土壤和气候等条件有利于稻、麦等粮食作物的生长,是稻麦双高产优质区域,也是国家专用小麦和我省优质水稻的优势发展区域。选择正确、科学的稻作方式(如常规栽插、机插秧等)和优良品种才能充分利用温光条件,使中稻水稻产量稳定在8.25t/hm2左右。如选择水稻直播方式,不仅水稻难于高产稳产,一般比移栽水稻减产0.75~2.25t/hm2,也不利于小麦适期播种争取高产,不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和发挥稻麦品种的增产潜力。
顺应民意,有序正确引导。依照目前农户种植意向预测,直播水稻在安徽省今后几年中可能会保持较大面积并可能扩大面积。对此,政府部门要重视直播水稻的存在,对直播水稻既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更不能任其盲目发展。农业推广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既要看到直播水稻省力的优势,更要充分认识到盲目发展直播水稻的风险和危害性,正确引导农户走出盲目扩种的误区,让农民认识到手栽秧、机插秧的优势,直播水稻的不足,同时要加大对机插秧水稻栽培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促进机插秧水稻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尽量压缩直播稻的应用规模,逐步引导农户放弃直播,应用机插秧。
不适宜地区不种直播稻。安徽中稻大面积常年单产水平为7.65t/hm2左右,目前正向目标产量8.25t/hm2努力。淮北地区直播水稻,单产一般可达或低于6.75t/hm2,不符合全省发展目标,该地区为直播稻不适宜种植区,应创造条件发展机插秧,巩固与提高旱育手插秧种植。
加强次适宜地区直播稻种植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安徽省江淮地区,直播稻全生育期140d左右,一般单产在6.75~7.50t/hm2,在现有品种适应性与栽培技术水平下,要达到大面积平均产量8.25t/hm2是比较困难的,为次适宜地区。对于此次适宜地区,首先要强调大力发展机插秧,不适合机插秧的田块可以发展抛秧。若种直播稻,必须加快本地化直播稳产、高产、高效全程栽培技术的研究与集成,制定技术规程,积极开展高产示范,并加强培训与指导,把成熟的高产直播稻技术传教给农民,引导农民掌握直播稻的田间管理技术和丰产手段,严格按照农技推广程序,稳步推进,健康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加强适宜地区直播水稻的生产技术研究。目前,安徽省直播水稻生产的技术还不完善,农技部门要加强试验和调研,尽快充实和完善直播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旱育保姆包衣播种,切实提高播种质量;用旱育保姆包衣播种,有效缓解土壤干旱等对出苗不利的影响,提高出苗率;坚持精细整地,提高整地质量,推广机械宽行播种技术,提高播种质量,达到苗全、苗壮的目的。(2)加强直播稻生产技术培训和服务。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及种稻大户的培训,让其熟练掌握直播稻的高产栽培技术;根据茬口、播期合理选择品种,大麦茬可选择偏迟熟的中熟中粳品种,小麦茬应选择偏早熟的中熟中粳品种;根据品种特性确定合理播量,坚持做到“三不”,即不具备直播条件的不搞直播,没有直播经验的不搞直播,不熟悉品种特性的不盲目确定播量,以达到种植一亩(=666.7m2),成功一亩,高产一亩,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p#分页标题#e#
通过采用控制播种量压低水稻基本苗,采用“前促、中控、后补”的施肥方法,适当控制氮肥用量,相应增加磷、钾肥用量,以防群体过大;要想方设法调度水源,确保直播水稻种子出苗阶段的灌溉需求;在农村电灌站承包的时候,进一步明确承包人的责任,必须根据水稻生长的需水规律及时供水,确保直播水稻的水浆管理科学、合理。(3)推广轮耕(作)栽培技术。连续采用免少耕直播的田块,最好2~3年耕翻1次,耕深不可少于15cm,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自生稻的发生和危害。当直播稻田间杂稻基数达到10%以上时,第2年改直播稻为人工移栽或机插秧(即轮耕),以减少自生稻的生存空间,降低自生稻的发生和危害基数。当杂稻基数较大难以拔除时,翌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与大豆等旱谷作物轮作,在旱谷作物生长季节,及时拔除杂稻或用除草剂进行防除。高产、优质、轻简、高效是水稻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选用轻简稻作技术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但大面积应用技术尚不够成熟的直播稻技术,不仅不利于水稻高产、稳产、优质、高效,而且对水稻生产将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农民朋友在选择轻简稻作技术时,一定要选用目前生产上已经成熟的塑盘旱育机插秧技术,切不可盲目、盲从选用直播稻技术。
存在的问题实现机械化水稻生产是现代稻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水稻机械化生产通过现代的工业手段代替传统的手工作业,具有减轻劳动强度、节省苗床、节省人工、节本增效等优势,对发展规模稻作,促进劳动力转移,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全国机插秧水稻种植面积478万hm2,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16%[1]。安徽省水稻产量不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手插秧密度较稀,基本苗不足。水稻机插秧,通过定行、定穴、定苗栽插,有利于合理调控水稻群体质量,在安徽省具有大面积推广的前景[2]。近年来,安徽机插秧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7年机插秧水稻种植面积6万多hm2,占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的2.8%,2008年10万多hm2,占4.6%,2009年14.7万hm2,占6.5%,2010年25万多hm2,占11.2%,2011年38.7万hm2,占17.1%。我省机插秧水稻生产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和全国相比,仍然较为缓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少,生产田块小,灌溉条件薄弱,影响机插秧水稻生产技术推广。安徽沿淮淮北平原中稻地区和沿江双季稻地区,水源条件较好,而且田块相对较平整,有利于发展机插秧水稻生产,但人均水稻面积0.1~0.2hm2,从事水稻生产的多为文化素质较低的老人和妇女,难以掌握机插秧水稻生产技术,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机插秧水稻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江淮丘陵地区灌溉条件较为薄弱,大部分要靠提水、引水灌田,如果遇上旱灾或梅雨季节迟到,导致用水困难,大田不能及时耕耙,由于机插育秧秧龄弹性小,如果秧龄长秧苗长高而影响机插质量,甚至不能进行机插。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耕地多为梯田,落差较大,田块小而不规则,连片性较差,直接影响了插秧机械作业效率,制约了农户发展机械化的积极性,从而限制了机插秧水稻发展[3-5]。
插秧机利用率低,影响农民购买插秧机的积极性。在农业部农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各地还根据不同的财政状况给予购机补贴,农民实际购买插秧机所需费用大大降低,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民购买插秧机。但是,插秧季节相对较为集中,前后仅为10~15d的时间,这期间还受天气、水利、育秧等因素影响,致使插秧机利用率低。1台洋马插秧机享受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后,农民还需支付近1万元,要收回成本,至少需要2~3年时间。插秧机投入成本高,使用季节性强,利用率低,影响农民购买插秧机的积极性。
杂交稻种子价格高,影响农民推广机插秧水稻生产积极性。安徽水稻总面积达224万hm2,籼稻占80%以上,除早晚籼30多万hm2外,有近150万hm2为中籼稻,中籼稻主要为杂交稻品种,由于劳动力成本高致使杂交稻种子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杂交稻种子价格也不断攀高,影响农民机插秧水稻生产积极性。2011年少数杂交稻品种价格达120元/kg,在正常情况下,机插秧水稻用种量比手插秧多7.5kg/hm2,这就要增加生产成本900元/hm2,人工插秧成本1800元/hm2,机插秧成本900元/hm2,通过机插秧节约的成本与种子增加的成本几乎相等,况且机插秧水稻生产技术未为大多数农民掌握。
缺乏适宜机插秧的水稻品种,限制机插秧水稻生产快速发展。现有水稻品种是根据常规栽培条件选育的。安徽省又处于双季稻北缘地区,早、晚稻生产对生育期的要求特别严格,分别要求为110、132d左右。中稻地区大部分分布在江淮地区,江淮地区常常遇到春旱,造成中籼稻早播不能早栽,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发展机插秧生产。安徽省近70%的播种面积为中籼稻,后茬主要为小麦,因水稻机插秧育苗时间较手插秧推迟15~20d,水稻生长后期,如果寒露风来得早,气温下降,使水稻灌浆速度变慢,成熟期有拖后现象,还会影响结实率,产量降低。偏施氮肥更加会造成生育期延后,收获时间延后10~15d,甚至更长时间,给适时水稻收获及小麦播种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安徽省中籼稻生育期在140d以上的高产品种多数不适宜机插秧水稻生产需要。目前安徽省缺乏适宜机插秧的生育期较短的高产品种。
机插秧育秧技术要求高,不易掌握,限制机插秧水稻生产技术应用。目前机插秧与农艺技术还不配套,而杂交籼稻较常规稻品种机插育秧技术更加难以掌握。机插秧技术以机械化栽插为核心,育秧、整田、栽插及肥水管理等均要求与之相配套。尤其是育秧要求最为严格,由于农田分散经营,在育秧技术上,种子质量、播种匀度等技术很难有效掌握。安徽省近70%为中籼杂交稻,根据杂交稻生长特性,杂交稻的机插秧必须降低育秧播种量,减少插秧每丛苗数,同时培育壮秧。但低播种量下使成苗不均匀,导致漏秧率较高和秧苗成毯难等问题。播种密度高,种子成本增加,又会使秧苗质量差,不利于形成大田高产群体。
积极引导和加快发展机插秧水稻生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水稻种植的成本逐年提高,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占水稻种植成本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实现及其配套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安徽省水稻生产技术水平。安徽省水稻生产中,耕作和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但种植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其中机插秧水稻2011年仅占全省水稻面积的17.1%,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水稻种植机械化已成为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也限制了安徽省水稻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因此,要从全省水稻生产条件和农村经济状况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和开展技术服务,重点抓好机插秧过程中的育秧问题,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p#分页标题#e#
适度增加生产规模以适应机械化生产的需求。利用安徽省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及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利形势,加快引导耕地向种田能手和大户流转,促进水稻生产的规模化经营,逐步实现机械化插秧。安徽省沿江双季稻区,由于早稻田冬季休闲,前茬为空白田,而且水利条件较好,可以优先发展机插秧早稻生产,这既可以解决5822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劳动力问题,又可以解决早稻生长前期耐寒问题,提高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沿淮粳稻种植区,加快发展机插秧水稻生产速度,既可以减少直播稻面积,又可以保证栽插密度,有效提高该地区水稻产量。江淮稻区水利条件等较好的地区优先发展机插秧,尤其是前茬为油菜的地区,更适合发展机插秧水稻生产。
大力建设和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来提高插秧机的利用率。基层农技和农机部门通过技术培训和试验示范,为机插水稻生产技术的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仍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因此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鼓励农民因地制宜购买和合理使用插秧机,积极组建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如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等,特别是鼓励组建带机入户、带资入户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以农机户为主体的农机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插秧服务,通过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来提高插秧机的利用率,才能提高购买插秧机的积极性,促进机插秧水稻生产技术的发展[6]。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技术指导,通过项目示范带动,推动全省机插秧水稻生产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全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迅速,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比例从2005年的7.1%到2010年提高到20.0%[7],2011年提高到25.0%[8],其中特别是机插秧水稻生产发展较快。2010年,农业部在水稻主产区建设132个国家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每个示范县国家补助资金10万元,国家项目资金主要用于示范演示、培训宣传、作业补助等方面,2010年我国水稻机插秧新增面积预计达100万hm2,机插秧水稻面积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预计可达16%以上。但机插秧仍然是影响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根据全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35%,关键是需要水稻机械化插秧环节的突破,机插秧水稻生产重点是育秧问题。据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消息,2012年全省将机插工厂化育秧作为安徽农业重点工作来抓,计划在全省设立30个示范县,每个县补助资金100万元,通过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等,重点解决机插工厂化育秧问题;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结合科技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和超级稻示范推广等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加速全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步伐,推动全省机插秧水稻生产快速发展。
筛选和选育适宜机械化制种和机械化插秧的水稻新品种,以适应当前生产需要。近年来,安徽省著名的几家种业公司,积极开展轻简、安全、高产、高效杂交稻种子生产技术研究,如华安公司开展的徽两优6号母本抛秧配套制种技术研究,已经进行大面积制种示范,有效降低种子成本。同时通过政府部门参与定价,减少种子销售环节,有效降低种子价格,有利于杂交稻在机插秧推广中应用。提高安徽省中籼稻机插秧比例是提高全省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关键。目前,安徽省主推的中籼杂交稻品种,多数在生育期上很难适应当前机插秧水稻生产需求,各地农技推广部门结合本地水稻生产茬口,进行机插秧水稻生产试验,筛选适合本地应用的杂交中籼稻品种。天长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通过多年机插秧试验,筛选出适合天长市机插秧品种,重点从生育期和抗倒伏能力两个方面筛选,空茬及油菜茬可以选用丰两优4号、两优0293等生育期稍长的品种,麦茬应选用徽两优6号、丰两优6号等生育期适中的品种,这些品种抗倒伏能力较好,但生育期勉强适应机插秧水稻生产需要。为了适应安徽省水稻生产实际需求,选育适应机插秧水稻生产需要的生育期短、早生快发、抗倒伏能力强的中籼杂交稻新品种迫在眉睫。针对江淮地区适宜机插秧麦茬稻主产区,适宜播种期在5月中下旬,而且还要分期播种,以免秧龄过长,影响机插质量,江淮地区最佳抽穗扬花期中籼稻在8月20~25日[9]。按5月20日播种,8月25日抽穗,灌浆期35天,全生育期132d。如果推迟播种,全生育期将更短。因此,适宜江淮地区机插秧中籼稻品种在区试中全生育期应在135d以内。目前,安徽省中籼稻区试对照品种Ⅱ优838,在江淮地区合肥、寿县、六安、滁州的全生育期平均为140.5d,按2011年安徽省新的水稻品种审定标准,要求中籼稻品种全生育期不超过对照7d,也就是说全生育期可以在147d以内。因此,相比而言较长生育期的品种较易获得高产且容易通过审定。但这样的品种很难适应当前机插秧水稻生产对生育期需要。如果选育全生育期在135d以内的品种,其产量要求超过对照品种5%以上就相对较难。因此,要重点加强选育生育期较短、早生快发(可以减少因机插推迟播种而缩短生育期对产量的影响)、抗倒伏能力强的中籼稻品种。为了适应当前水稻生产方式转型的需要,建议有关部门在品种审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前生产实际需求,适当降低对这类品种产量比对照增产幅度的要求(可以采用单位面积稻谷日产量增产幅度来进行比较),审定一批适合各地机插秧需求的中籼杂交稻品种,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生产中普遍缺乏适合机插秧需求的生育期较短的中籼稻品种的现象。另外,双季晚稻品种,重点加强选育耐寒性好、灌浆速率快的品种。
按照农机与农艺配套的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机插秧技术。根据安徽省中籼稻机插秧生产特点,培育适合机械化插秧的健壮秧苗,降低播种量,提高播种均匀度,降低漏插率,提高机插质量,是保证机插秧水稻高产的关键。针对机插秧中籼稻每丛本数不均匀,分蘖生长规律有别于手插秧的特点,需要研究机插秧群体调控技术。通过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基本苗,根据机插稻生育特点,肥料运筹重点应改进确定分蘖肥施用时期,以肥调节利用最适分蘖节位和探讨控制中期群体,增施穗肥攻大穗的肥料运筹方法,争取机插秧高产[10]。天长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经过多年试验,总结出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DB34/1401-2011),经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鉴定并在全省,该规程从品种选择、育秧、机插以及大田肥水运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均作详细介绍,各地可以参照该规程,根据本地实际进行实施。#p#分页标题#e#
中国水稻研究所首创的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结合机插毯苗和抛秧钵苗的优势,采用钵形毯状秧盘培育具有上毯下钵形状的秧苗,实现钵苗机插;精确定位播种,较低播量,实现杂交稻50~60g/盘育秧成毯,节约30%种子,提高秧苗质量;定位定量按钵取秧机插,伤秧和伤根率低,返青快。取秧准确,漏秧率低,插苗均匀[11]。该项技术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多点多季示范推广,安徽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引进,进行试验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