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水产资源的可持续进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海洋与水产资源的可持续进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海洋与水产资源的可持续进展

 

当今时代,在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面前,人们纷纷把眼光转向海洋。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抢占21世纪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在“21世纪是海洋开发新世纪”的呼声中,加快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进程,已是当今海洋开发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也是沿海地区今后发展经济战略措施之一。   澄海地处沿海,海洋与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海岸线长达54.3km,10m等深线可利用于发展增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18.2万亩,有2.3万km2的传统渔场,且有韩江三大支流经澄海入海,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加上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成为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索饵、栖息的优良场所;近海已知的鱼类470多种,虾蟹类17种,贝类30多类,藻类近20种,这些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是澄海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澄海海洋与水产工作得到迅猛发展。2009年底,全区已拥有海洋捕捞渔船467艘,养殖面积近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5386t,产值8.12亿元。其中海洋渔业的产量34376t,产值5.1亿元,渔村人均纯收入6500元。海洋与水产业的发展,使大批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沿海集体经济得到巩固壮大,并有效地增加市场水产品的供应,丰富了市民的“菜蓝子”,促进了市场的繁荣稳定。   1制约海洋渔业发展的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目前仍然有不少因素严重制约澄海水产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制约海洋渔业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有:   1.1海洋意识淡薄,水污染日益严重   在过去人们的眼里,海洋是一个大型的排污场所,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近期工业生产的兴起,特别是一些污染型企业,如洗染厂、化工厂、造纸厂的建设,产生了大量的工业“三废”,使海洋的水污染日益严重,造成了海洋生物资源量减少,传统的经济鱼类、贝类资源受到破坏;水质恶化不但直接影响到近海的渔业资源,甚至引起赤潮频繁,造成灾害性的异常天气现象。严重的水污染制约着养殖业的发展,如近年出现罕见的水缺氧事故,且持续时间长,28家养殖场生产受到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同时,影响了海区的养殖生产,出现了大蚝肉质差、产量低,紫菜断叶、烂叶的现象较为严重。   1.2酷渔滥捕现象严重,制约了海洋渔业生产的发展   近海捕捞失控,捕捞强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鱼类、贝类资源衰退,捕捞生产量逐年下降,如文蛤、红肉、竹蛏、西施舌等是澄海沿海的主要贝类,但连年的狂采滥捕,已造成了个别品种几乎绝种;电鱼、毒鱼、炸鱼等违规作业,把近海40m水深的鱼、虾、蟹类不论大小,几乎吃光,特别是对产卵期、幼体生长期的破坏更加严重。如马鲛、大黄鱼、梅童鱼、鲥鱼类等,过去曾是澄海近海的主要捕捞品种,且汛期集中,产量高。但现在已经形不成渔汛,仅剩的资源极为有限且呈衰退趋势。   1.3速度与效益不平衡,池塘积淤和老化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群众把水产养殖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积极改造低产田,开发海围荒滩地发展水产养殖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整体建设,出现养殖区域排灌不明,水质污染严重,池塘标准低,集约化程序不明显,制约了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如近年来海围养殖生产发生了大量的养殖病害,养殖品种的产量、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不佳,甚至出现负债经营。养殖亏损,导致池塘改造资金投入不足,池塘积淤、老化未能得到改造,又影响到下一轮养殖生产的效益。   1.4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靠天吃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严重   如10m水深的浅海养殖开发未能有实质性突破;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养殖试验经费不足;发展渔船深海作业、先进捕捞仪器的配套缺乏必需的技术改造资金;内陆水域、海洋水质的监测缺乏仪器设备;缺少预防灾害性的试验。鉴于上述的情况,为实施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总的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全区海洋与水产的自然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海洋与水产资源,实行有计划地增养殖、捕捞,开发外海渔业资源;实施科技兴海、科技兴渔的“海洋活区”战略,确保速度、效益、质量的同步发展。同时,开辟新的海洋运输和滨海旅游业,促进澄海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2加强行业管理,实施渔业资源增值,确保海洋渔业的持续发展   2.1加强法制管理,处罚违规作业   要逐步充实渔政海监,渔港监督队伍,加强海上管理力度。对破坏资源的作业船只、作业方式坚决予以取缔。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海上监察、海上检查,加强海域的水质监测。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治理、整顿污染源头;对污染水域的工业废水,要经净化处理方能入海,以防止海域水质污染,为海洋生物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2.2实行海洋资源增殖,丰富底栖经济贝类   根据澄海海域的自然条件,资源情况,要建立贝类护养增殖保护区。计划从现有的5万亩贝类种苗增殖保护区开始,逐步扩展到10m水深以内的18.2万亩浅海滩涂,以底栖贝类为主,实施有计划地增殖捕捞。从2008年到2009年,每年在全区海域增殖贝类种苗20~25t。并严格实行禁捕期,开捕期及采捕标准、捕捞限额等的管理措施。使全区海域贝类资源能够得到正常的繁殖、生长,不断增加海区贝类资源的贮藏量,建设海上牧场。   2.3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实行凭证捕捞   对作业水深在40m以内的近海作业渔船实行控制,严格限制小马力近海作业船只的发展,并逐步淘汰破旧、小功率渔船,降低近海的捕捞强度,使近海鱼类得以休养生息,渔场资源得到恢复。   3加强海洋渔业网具改革,引导发展外海渔业生产   海洋渔业资源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所需蛋白质的富饶资源宝库。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海洋渔业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海洋资源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从本区现有海洋资源情况和作业方式分析,应积极调整生产布局和作业结构,合理安排渔场,并改进网具,配备现代化的助渔导航通讯设备,实行围、刺、钓多种作业兼作,以适应渔场外移,增强外海生产能力。对新造渔船的功率、吨位加以引导。今后,发展新的作业船只应重点扶持发展220.5kw~367.5kw、100~150吨位能适应外海作业的渔船,逐步淘汰近海作业船只。争取3年内,基本淘汰近海作业。加快外海作业生产,要坚持股份合作制,开展“公司+渔户”的合股经营形式,组建适度规模的生产船队,以公司带渔船、渔户,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渔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p#分页标题#e#   4优化品种结构,开展海围鱼池改造,建立产业型的龙头企业基地   要重点抓好三大海围的养殖品种结构调整。狠抓青蟹、对虾、鳗鱼等拳头产品,积极引进、发展新的适养品种,如泥蚶、南美白对虾、美国红鱼等。要进行海围鱼池的改造,开展老化池塘的清淤,力争5年内将全区2万亩海围鱼塘改造成1.2m的规格池塘,同时各级要积极筹集资金,改造排灌系统,明确排、灌功能,改善养殖环境,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和创值。确保海围养殖基地的正常运转。同时,要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发展10m水深以内的浅海养殖。首先是开发紫菜的深水养殖,扩大紫菜生产规模,实行贝、藻混养生产形式,使澄海这一名优产品在近年内达到1000亩以上的养殖规模。其次是充分利用澄饶联围深水域发展吊蚝及海水网箱养殖。第三是进行海水优质鱼类、贝类的增养殖,建立一批适度规模的海珍品生产基地。要狠抓海珍品的精深加工,开发一批高新科技、高附加值的水产保鲜食品、模拟食品和保健、美容产品,以此推动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5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海上运输、滨海旅游业   要充分发挥毗邻南海的区位优势,在加强现有莱芜运输码头、渔业码头、南港渔业专用码头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深水码头建设,拓展海上运输通道,吸引外地商船、渔船,活跃当地商贸活动及对外交流发展,增加澄海经济优势。要发掘沿海的自然风光、人文古迹,建设一批滨海旅游场所,开发海上旅游项目,引导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增强海洋产业的经济实力。   6加强科技投入,实施科技兴海,科技兴渔的战略   加大资金投入,开展一些抗灾害性的生产试验项目,提高整个海洋与水产业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投资风险。进行10m水深的浅海贝类、藻类增养殖试验。建立健全各级养殖病害防治网络,开展虾蟹养殖病害综合防治、鳗鱼病害防治的研究,努力降低病害发生率。推广使用外海渔船的新型网具、先进的捕捞机械设备及现代化的助渔、导航、通讯仪器,提高海洋渔业的生产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