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水产养殖学教育革新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李文红 程光平 马瑞宁 单位: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课改概况
在考察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设置效果方面,鲁东大学[3]的实证分析发现:学生对基础课中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等课程较为重视,但对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关注程度较高的课程包括鱼类学、水产动物胚胎学、鱼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海藻学与海藻栽培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等8门课,对水生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饵料培养、水域生态学等4门专业基础课关注程度较低。广东海大、海南大学和鲁东大学开始关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加强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和水环境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在水产养殖学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地位。其中海南大学[4]以“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为例,积极探索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的专业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认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应该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事例,结合培养逆向发散思维的失败案例分析并辅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探讨与职业化接轨的引导式教学方法。逐步改变学生“上课、笔记、复习、考试”的传统学习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培养学生逆向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上海海洋大学[5]利用行业网站中国水产频道作为专业教育平台,构建由渔业专业频道、渔业应用系统、交互式网络平台和虚拟学校等四个相互交织的层面构成的开放式教育服务体系,探索一种开放式的水产知识传播与信息资源共享的水产教育模式。目前全国开设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的院校约48所。2000-2011年间,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23所院校共发表27篇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改革论文,其中理论课程改革17篇,实验课课程改革10篇;涉及15门理论课和7门实验课。各院校的课改主要通过更新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改革考核方式等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目前大学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反应大多局限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信息技术对学习情境和学习文化的影响,尚未形成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调查显示,目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讲授仍占最大比重,高达92.3%的教师是一直都站在讲台上讲课,87.9%的教师没有开展针对课堂关键问题的集中讨论;布置作业较少,教材外的作业布置得更少[6]。教学观念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大学本科教学的四年对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养成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抓好了关键点或关键阶段,就可事半功倍。一般人认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又苦又累,养鱼养虾没有什么前途,因此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很少,生源质量不高。如海南大学近十年以水产养殖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仅占11.4%,绝大部分学生是经专业调剂而来,对水产养殖学毫无兴趣的学生占到63.7%;广西大学近三年来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招生平均录取分数全校最低。对专业的不了解和不热爱,使得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专业基础课的时候有抵触、不感兴趣;大学四年级由于受到考研、考公务员、预就业顶岗实习冲击,学生逃课现象较严重,很多学校在大四少排课或不排课,造成大学四年级教学过程虚化现象。纵观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独立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较多,对整个专业本科教学过程质量的关键点和关键阶段的课改研究关注较少。近年来以水产品交易为中心的水产品市场和以渔饲料、渔药等贸易为主体的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各种交易形式的运用、水产企业经营管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需求、政府的渔业管理活动等与水产市场的运作紧密相关。水产企业、水产推广组织等水产组织机构体系多元化和水产营销、技术服务市场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将与水产市场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融入到水产专业的教学中。但现实中精品特色课程和有关水产市场课程较少。如国家精品课程网上的水产类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共16门,其中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只有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贝类增养殖学》,上海海洋大学《鱼类增养殖学》、《鱼类学》、《渔业经济学》和大连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共7门;具有鲜明的渔业市场和经济理论特色的国家精品课程仅《渔业经济学》1门。
课改途径探索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实践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但从多数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体系来看,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一般只占总学分11%-17%。如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15%,85%的毕业所需学分通过课堂学习取得,课堂教学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仍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基于此,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开始进行以下课程改革途径探索。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技术手段丰富多彩,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老师的角色也从讲台上的主导者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与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交流始终是教学的根本。为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需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传统意义上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指导从知识的传递到方法的指导,引导和教导学生正确寻找、辨别和使用信息。授课方式从灌输式教学向研讨式、探究式转变,推广应用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合作学习等典型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课程学习,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包括国家和各院校网络精品课程、水产行业网站和渔业数据库,在课程学习上选用合适的网络资源可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络资源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课堂外忙起来,有学习的紧张感与压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辅相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p#分页标题#e#
水产养殖学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有大一、大四两个关键阶段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一个关键点。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尝试在大一阶段以专业教授开设《水产养殖学概论》讲座形式开展新生专业教育,在介绍专业基本课程内容和发展前沿的同时,帮助大一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对未来职业生涯有所了解和期待。在大学四年级开设与水产市场理论和实务有关的专业选修课《渔业经济与管理》,以广西主导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罗非鱼、龟鳖养殖为主线,通过课堂讨论、专家讲座、实地参观等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加深对产业链理论的具体认识;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增加水产养殖管理和水产养殖保险等渔业金融新内容;同时结合校园招聘会的公司宣讲活动,介绍水产上市公司经营模式和发展概况,为学生选择就业岗位提供交流平台。在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上,《养殖水环境化学》采用生产实践的具体案例,结合养殖水处理商品试剂的市场和使用情况,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用学过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育学生研发水处理制剂、进而申请专利和创业的观念。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充分利用丰富的科研课题资源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将研究课题内容带进课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毕业论文等环节,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与科研课题结合率达76%。同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特色课程内容促进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教研成果,形成富有自身研究特色的教学大纲、课件和教学资料。如源于广西水产动物疾病诊断和监测项目素材制作的《水产动物疾病学》多媒体课件和反映大宗淡水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对淡水养殖池塘水质、底质监测内容的《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新内容、新课件和新教学大纲;根据广西罗非鱼养殖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科技成果开设《罗非鱼排泄对养殖水质的影响》综合设计实验,编写《水生生物调查技术》、《养殖水质监测、调控与预警技术》等实用技术讲座资料。
考核方式改革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采用注重课程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评价,降低期末考试分数比重的新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每一环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学过程评价主要涉及:作业、课堂发言、指定阅读、读书报告、实验设计报告、研究报告、期中考试、小组讨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讨论、教师点评、期末考试等环节;基本考试形式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成果试(如实验设计、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等)、操作试、观察考核。几种方式相互组合,通过多样化的课程教学过程评价环节和考试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养殖水环境化学》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50%,课堂考勤占10%,实验操作和设计30%,课堂作业、讨论和口头表述10%的过程考核方式。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包括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融会贯通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考试的改革,使学生的学习重心从期末考试前的死记硬背转移到了平时的学习过程,由“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向“我要学”的主动状态转变,真正进行持续有效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