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会卫生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疫情流行期间医学期刊的责任
医学期刊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5000余种学术期刊中,医学期刊就有1300多种。根据2018年JCR报道,影响因子超过10分的学术期刊共有227种,其中医学期刊就占了94种,超过了1/3。这表明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医学领域的研究都非常热门,医学期刊在学术期刊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学期刊肩负着传播医学研究结果,推动医学研究发展的作用。可以说,医学期刊协助和服务医学研究人员,最终是为了全人类健康福祉作贡献,这也是医学期刊人的崇高使命和责任,尤其当社会面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学期刊的这份责任更加凸显。2019年12月在湖北武汉发生的病毒肺炎(以下简称肺炎),从散发病例到疫情爆发,不足一个月,目前还处于疫情控制阶段。疫情不仅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引起了社会恐慌,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面对这种情况,医学期刊工作者就要利用医学期刊专业性特点,快速发表疫病和疫情研究进展,积极传播疫病防护知识,为战“疫”的胜利担负医学期刊应有的责任。
1疫情期间医学期刊肩负的责任
1.1快速发表疫病研究结果的责任
此次疫情,最早起始于2019年12月湖北武汉出现的散发病例,当时由于对该疾病认识不足,没有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因而也没有采取严格的疫情控制措施。随着2020年春运的到来,该病迅速从武汉传播至全国各地,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将其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管控。广大医护人员奔赴抗击疫情第一线,积极治疗疫病患者。与此同时,医学研究人员也投身于对疫病的研究中,医学期刊人也在疫情造成的生活和工作不便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工作,肩负起医学期刊应付的责任,快速征集并发表一系列疫病研究论文,以推动疫病研究进展。截止2020年2月14日,通过PUBMED查询,在国际医学期刊上已发表疫情相关研究论文57篇,其中最早的一篇论文为2020年1月15日发表在JournalofMedicalVirology的来自中国学者的论文,而第一篇以“NovelCoronavirus”命名此次病毒并引起人们更加重视的论文为2020年1月24日发表于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同样来自中国学者的论文,这篇论文让国际医学界更加快速地了解中国当下疫情状况。相比国际期刊的快速反应,国内医学期刊也没有过多延迟,通过中国知网查询,截止2020年2月14日,国内医学期刊发表疫病相关研究论文32篇,其中最早一篇为2020年1月29日发表于《中医杂志》关于“肺炎中医临床特征和辨证治疗”方面的文章,为此次疫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支持。
1.2开展疫病科普工作的责任
学术期刊是科学研究的平台,作为医学专业期刊,其主要责任是发表和传播医学专业论文,为医疗工作者提供第一手信息,是各项医学研究工作开展的重要数据来源[1]。学术期刊的读者多是科技研究人员。但这并不代表学术期刊不能科普专业知识,如一些学术期刊在开展学术研究结果发表工作的同时,也专门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传播相关专业的科普知识,以此进一步提升期刊品牌知名度、扩大期刊影响面,并可以提高普通大众的专业素养[2-4]。同样,医学期刊科普医学知识,对医疗界和社会生活都具有积极意义[5],特别在疫情背景下,医学期刊利用各种媒介形态科普疫病知识,有利于消除人们的恐慌,提高人们抗疫防护的意识。例如,考虑到这次容易通过口腔黏膜侵入人体,而在疫情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口腔医疗机构暂缓常规门诊,为在疫情期间做好口腔防护和保健,作者所在的期刊特邀两位口腔医学专家以浅显易懂的形式介绍了相关知识,于本刊微信公众号,同时编辑人员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进一步传播,发挥了学术期刊科普疫病防护知识的作用。另外,有些期刊直接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了疫情防控指南,指导机构和个人做好疫情防护工作。
2面对疫情医学期刊应具备的意识
法律期刊载文中医药法律研究
摘要: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中国卫生法制》近10年来的电子期刊,刨除期刊中简讯等相关不属于学术论文部分,共刊发学术论文1111篇。查阅这些文章中有无中医、中药、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等信息,结果显示共有44篇,总体占比为3.96%,占比较小。据此得出今后要加强中医药相关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律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中国卫生法制》;中医药;卫生法律;中医药法律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疫情防控、疾病治疗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对中医药发展的关注,中医药行业迎来重要发展契机。国务院于2009年5月7日颁布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研究制订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逐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1]。《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曾指出“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中心,以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为重点,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中西医结合,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中医药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可见加强中医药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其相关法律的研究势在必行。《中国卫生法制》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集学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研究卫生法和卫生法学理论,探讨卫生法制工作的规律和发展方向,介绍国内外卫生法制建设动态和卫生法学研究成果,交流地方卫生法和执法经验,普及卫生法律知识等的中文学术期刊,在相关卫生法律研究领域中具有代表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卫生法制》近10年来中医药相关法律研究情况,并根据其结果指出我国近年中医药相关法律的研究状况,以期为中医药相关法律的发展提供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以《中国卫生法制》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刊发的中医药法律相关的44篇学术论文(不包括简讯、文摘与信息等)为研究对象,对其数量、作者单位、基金项目、被引情况逐条记录,进行统计分析。
(二)方法。在参考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基础上[2],通过查阅《中国卫生法制》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刊发的1111篇学术论文,仔细查看有无中医、中医、中医药相关信息,并将登记数据分类输入Excel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卫生政策期刊资源采集标准
作者:安新颖代涛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研发的卫生政策研究知识服务平台的总体目标是“整合卫生政策研究信息资源,实现知识的准确分类、快速定位和获取,建立综合信息门户,实现用户分层管理,构建能充分满足卫生政策管理人员和卫生政策研究人员需求的知识服务平台”。为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就是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遴选,即确定该知识服务平台整合和利用的资源范围。卫生政策研究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为满足科研人员的不同需要,应根据其使用行为,研究卫生政策研究知识服务平台中期刊资源的遴选标准,使卫生政策研究知识平台服务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资源的准确推送。卫生政策研究领域知识服务平台的期刊资源采集标准,要综合考虑交叉学科的特性,期刊遴选集合既要包含本领域的核心期刊,还要包含与本领域密切相关的其他学术期刊。核心期刊是面向某个学科或者某个主题的,其学科范围较明确,因此利用现有的期刊评价工具就可确定核心期刊的范围。期刊遴选集合主要是面向交叉学科,其学科范围较为模糊。该领域中作者所发表的文献刊登在不同学科的期刊上,因此界定期刊遴选集合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评价工具可确定对交叉学科期刊的遴选范围。本文主要立足于科研人员的文献使用行为,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探索知识服务平台中期刊的遴选标准,为卫生政策研究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奠定资源基础。
1现有期刊遴选的方法
1.1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布拉德福定律指出,相当数量的专业论文相对集中刊载在少数专业期刊中,形成核心区,其余数量的论文高度分散在大量非专业期刊中,又形成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区域,每个区域中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但布拉德福定律遴选各学科领域核心期刊也存在单一数据源无法满足期刊遴选的需求和主题检索容易导致大量期刊漏检等问题[1],而卫生政策研究涉及广泛学科,仅通过主题检索很难确定其研究内容和范围。
1.2基于引文分析科学工作者的引用行为是科学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科学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引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引用是否真实地使用文献,也能够反映文献的价值(质量、重要性和影响度)[3]。由美国科学情报所(ISI)建立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收录了国际上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建立了科学的文献计量指标,被科研人员用于科研绩效评价,但由于语言的限制以及源期刊分布的不均衡等原因,导致SCI在期刊收录范围上产生了很大的遗漏[4]。因此,单纯以引文分析法确定期刊的采选范围也不能全面满足卫生政策研究人员的要求。
2卫生政策研究领域期刊的遴选方法
2.1期刊遴选方法D.P.Wallace在1986年有关文献分散与老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中,以期刊的被引次数代替期刊的载文量,认为期刊被引用的次数也可像期刊的载文量一样,直观地反映其在本专业的贡献大小和地位[5]。根据该研究成果,本文假定文献的被引用情况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期刊。因此,本文将布拉德福定律所反映的期刊载文量累积数与期刊累积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转化为的引用文献数量累积数与引用期刊累积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并以此确定期刊的遴选范围。该期刊遴选方法是一种综合评价学术期刊的方法,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布拉德福定律在文献计量学中的应用特点,反映了高水平学术期刊在学科领域内的权威性,也能采用较为客观的方法从不同水平、不同学科范围的期刊中遴选出较为重要的期刊;另一方面弥补了载文量会受到期刊发文量的影响,造成低水平高载文量的期刊被遴选出来。以某一学科文献大量引用的期刊作为分析对象,按照期刊被引文献数量的多少对期刊进行排序,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将被引文献划分为3个数量相等的区间,确定3个区间的期刊数量,并以第一区间的期刊作为卫生政策研究知识服务平台的期刊采选范围。该方法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确定了卫生政策研究领域的期刊遴选范围,以文献计量学理论和卫生政策研究人员的引用行为基础,确定了交叉学科的期刊遴选方法,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意义。
卫生检验实践能力培育
作者:陈廷 张璟 王文军 杨金玲 张凯 李晶 杨凤荣 单位:济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以实验性工作能力为主的检验技师和检验医师。目前卫生检验在专业设置上有卫生检验专业(学制4年或5年)、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和医学检验专业卫生检验方向[1]。在培养模式上有学校自办、学校与医院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卫生检验做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卫生检验工作范围越来越宽、要求越来越高的新情况。因此为适应国家公共卫生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进一步强化检验医学人才尤其是卫生检验人才的实践能力,我们从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期望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出符合我院具体实际,又能加速检验医学人才特别是卫生检验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山东省卫生检验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卫生检验人才。
1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层次,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卫生检验专业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县级以上卫生防疫人员26万余名,其中15%~20%为卫生检验人员,卫生检验专业队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职称不高,业务素质不强,专业背景不深等突出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2],我省总体卫生检验队伍的现状与全国基本相同,公共卫生形势的发展要求与队伍现状不相适应的矛盾也较为突出。经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我院将该专业设置为“医学检验专业(卫生检验方向)”,考虑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两大学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要求较高,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卫生检验专业的全部课程。本着基础深厚、专业突出的原则,我们将课程模块设计成人文公共基础、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医学检验5个模块,开设了人文公共基础课程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医用物理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科研概论、医学信息检索以及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临床医学概要等临床医学课程,还有流行病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毒理学基础等预防医学课程;有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空气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食品理化检验、职业医学检验、化妆品检验和生物材料检验等与分析检验密切相关的卫生检验课程;有病毒学检验、细菌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与血液学检验等医学检验课程。2003年和2006年我们两次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人文教育基础课占24•1%,学科基础科占22•9%,专业必修课占19•4%,专业限定选修课占14•2%,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和毕业论文占10•4%,课外创新教育占5%。与2003年相比,本次课程调整的特点是大幅压缩了教学学时,从3712学时降低到3223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扩大了专业门数和增加了一定的学时,突出专业知识的学习;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学时,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比例由过去一般的1∶0•6~0•7提高到1∶1;部分专业课程甚至达到1:2。首次将课外创新教育学分纳入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课外创新教育学分。为突出医学检验卫生检验方向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将部分涉及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的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例如我们将医学检验的临床微生物与微生物检验课程改成为细菌学检验和病毒学检验,加深了有关微生物检验的理论和检验水平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构建检验医学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不仅是巩固和升华理论知识的主要阵地,更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的主要渠道。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既要了解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更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各种实验基本技能并养成创新性科研思维习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科研型和开拓型复合人才[3],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主体,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模式当中,教师以讲深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努力目标,学生则以从教师那里获得定论、定性的知识为目的。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经过长期的摸索,我们认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这一弊端进行改革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去进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索研究式思维方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转换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积极推广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特别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卫生检验领域的技术“尖兵”,即所谓“GoldHand”(“金手”)。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要求所有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都要坚持一切为实验教学服务的原则,主讲教师实验要准备充分(包括坚持做预备实验),指导实验要做到“三勤”,即腿勤(巡视学生操作了如指掌)、嘴勤(善于启发学生思考)、手勤(做必要的示范)。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绝大多数学生不仅能够圆满完成教师规定的实验任务,而且独立设计并积极要求参加开放实验的热情非常高。根据专业发展的动态趋势、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我们引入新的实验技术,更新实验项目,对所有课程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进行了重新认证,在开设的20门专业实验课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比例达90%。例如: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检验实验课中,我们把现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采样、实验室的检验、结果的综合评价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在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中,我们把生物学样品的采集、处理、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实验报告的书写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同时,我们还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科学的、公正的检验医学实验课程考核机制,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实验和学习过程中就十分注意自身素质、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严格实验规范,要求学生必须绝对遵守原始实验数据的记录保存,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主要从平时测评及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基础和综合实验操作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占10%、实验操作(如给出相关理论假说,请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占20%;试题测验(考察相关实验及理论知识)占70%;等多种方法进行,最后综合评定得出成绩。对于有创见的学生,成绩从优。全面开放实验室,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以及考试评价等方面都是处于相对开放状态,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性学习过程[4]。检验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操作多,动手能力强。学生仅仅依靠实验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要熟练掌握各环节就必须经常练习,如细菌形态观察、白血病细胞的形态辨认、血细胞计数等都离不开显微镜。一次显微镜观察记忆不深或没有掌握,就必须反复练,才可达到记忆深刻。再如刻度吸量管的取样、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的使用,经过多次使用才能熟能生巧。目前检验医学实验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我们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安排专门教师,随时随地开放实验室,尽可能的满足学生需求。在开放实验室的同时我们安排教师随时指导学生的实验内容,以提高实验室开放效率。#p#分页标题#e#
3注重专业实习环节,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培养
公共卫生类本科生实践需求调查思考
摘要:目的了解公共卫生类专业本科生对专业实践的需求情况,为探索该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对某综合性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对专业实践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现况及需求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问卷收集。结果本次共调查81名公共卫生类专业本科生,其中77.78%的学生毕业实践意向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2.59%的学生认为通过专业实践可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66.67%的学生希望学院安排为期4~6个月的实践,且期望实践项目涵盖公共卫生相关主要环节;70.37%的学生期望毕业实践采取实践单位和学校相结合的形式,85.19%的学生希望配备校内指导教师,66.67%的学生希望在学校完成毕业答辩,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的培养模式急需改革和完善。结论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公共卫生人才,进行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具有现实意义,在实践地点选择、实践时长、实践内容、学校与实践单位合作、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等方面需要调整或改革。
关键词: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人民福扯。公共卫生体系是以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疾控系统为主体,以卫生和相关社会政策为导引,以医药与健康产业为支撑,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参与,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群整体与长远健康效益最大化,全面维护和促进公众健康的综合社会体系[1]。目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卫生人才培养单位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2]。因此,培养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并具有现场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能力、应急判断及处理能力、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现代公共卫生人才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当务之急。本研究选择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对本科生专业实践教学满意情况和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建议,以全面了解我校公共卫生类专业毕业生的实践需求,探讨目前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为有效提升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6、2017级预防医学专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81人,年龄(23.49±1.87)岁。
1.2方法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社会效益
肺炎自2020年1月初开始肆虐中华大地,疫情的暴发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面对疫情,各行各业都在的部署下联防联控,争取早上战胜疫情。本文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为例,回顾其在疫情期间的实践工作来总结新时期数字出版平台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探索科技期刊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经验。
1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络出版平台的快速反馈
1.1快速响应,免费开放相关优质学术期刊,为肺炎防控提供学术支撑
为确保中国医护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国内最新研究成果,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遴选了包括《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等在内的刊登肺炎防治相关内容的期刊,自2020年1月31日起,先后开放41种期刊全部文献供读者免费阅读、下载,为肺炎防控提供学术支撑,开放期刊最早可追溯至1915年,预计开放全文阅读的文献总数超过30万篇。读者可以通过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华医学全文数据库、各期刊的官方网站以及中华医学期刊APP访问下载。表1说明了本次疫情期间开放的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与此同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联合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共同发起《关于在中国知网开展“病毒感染的肺炎”学术论文OA出版的倡议》,号召国内期刊以最快的速度将科研成果用于战胜疫情,向全国、全球广泛传播[1]。
1.2高效应对,开通肺炎相关稿件的绿色服务通道
2020年2月1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向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了《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征集“病毒肺炎”论文的通知》,号召系列杂志通过各种媒体(杂志、网站、微信、微博等)广泛开展肺炎专题论文征集活动。肺炎专题论文全部开通“快速审稿”通道,并免收所有稿件处理费用。全系列期刊启动稿件快速处理程序完成同行评议,杂志社总编室及社领导对各期刊上报文章在24小时内完成审核,新媒体部在收到稿件24小时内完成文章的在线。
1.3高效联动,开展入选稿件的优先出版
医学期刊的学科引领作用
新媒体时代国家对医学期刊发展速度不再量化,但对发展质量却十分看重。我国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医学期刊模式的转变,科技内容已经成为科学普及的基本内容之一,卫生健康与公众对话已成为常态。科研和科普,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领域,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医学期刊要把科研和科普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向公众介绍医学科研最新发现、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医学期刊要引领专业学科不断拓展,不仅需要传承基础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引领研究疾病的各种科研方法,挖掘科研亮点,借助科研的平台和医学学科专家的权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健康科普活动。课题的内容既有高端学术论坛和研讨,又有国家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同时还要有宣教式的社区科普活动等。
1医学期刊服务领域的不断推进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的要求,选择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特征的多维一体生活方式疾病防治体系;研究慢病防治技术筛选评价标准,开发慢病防治技术并在全国试点城市推广;建立集体检、诊断、预防、管理、健康促进为一体的慢病综合防治体系和评估监测模型;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个人家庭检测为手段、中心医院(或医学中心)为支撑的慢病分级防治网络和网络健康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和促进慢病防治科技资源科普化,集成开发慢病防治信息资源包、健康科普图书等科普资源。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给社区医疗带来很大的发展动力,而社区医疗对疾病诊疗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刊开展以疼痛为例的专题论文,专栏刊发慢病防治的论文,疼痛患病率极高,且给患者、家庭、社会医疗等多方面造成巨大的负担,每年全球用于诊疗疼痛的金额占全球GDP的2%~3%。多数患者会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社区医疗机构对疾病诊疗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社区诊疗现状不容乐观,诊疗水平有待提高,诊断符合率约10%,提示社区医疗机构人员诊疗环节薄弱。所以未来要深入推行科学的社区诊疗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社区诊疗水平。只有社区医生的诊疗水平提高了,患者才愿意到社区门诊看病,只有患者愿意去社区看病了,才能逐步实现三级分诊的原则。提示社区医生继续教育至关重要,做好基层医生的培训工作,才能整体提高我国医学诊疗水平。例如我刊在重视学术传播的同时,时刻不忘科技传媒的职责,2017年10月27-28日在全国科普日“健康一生”宣传活动中,走进社区,积极宣传预防疾病为主旨,卫生健康引领未来的理念,开展专家一对一义诊,邀请武汉协和、同济的名医专家开展慢病防控讲座,切实将学术殿堂的理论知识落地,使医学期刊既能惠及到社区医生,也让公众在科普宣传活动中受益。
2基层卫生医疗作者群的培养
基层工作的难点在人才培养,为此,杂志的主编联合编委会的专家专门撰写基层医师的培训手册及诊疗指南。通过提高基层诊疗水平,强化基层卫生医疗作者的论文撰写水平,提升基础医疗机构的实力,推动基层医疗可持续发展。国家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1200家医院进行基层医师的培训和巡讲,基层医疗服务是慢性病防控的关键和基础,强化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工作,特别对慢性病的高发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既包含对广大民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也包括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已有高血压、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提升对慢性病防控的认知意识。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现状严峻,而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在基层,这既是我国医改的重点,也是心血管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为了展示我国的医改重点工作,我刊专门约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了一系列专题论文,《“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管理的发展策略》、《从全球视角看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严峻性》、《全球健康覆盖及其相关研究》等。为此,还设立了继续教育项目、基层论坛、专家面对面专场等形式,把心血管病的最新诊疗规范、指南、技术、进展、理论传递给广大的基层医师,切实提高了广大基层医院心血管病的诊疗水平,对广大基层医师来说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一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数据管理体系以及效果评估体系,保障疾病筛查及治疗干预的效果,切实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协助医生高效管理患者,帮助患者做好家庭长期监测和自我管理,助力“科学就医”的目标实现。医学期刊领域的专家一直坚持推进糖尿病防治的社会化宣传和引领工作。呼吁各方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积极协作,关注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关注医患之间的良性互动。积极倡导“5公里健康跑”活动,以倡导公众更积极地关注健康、重视健康运动的生活理念。而持续多年的糖尿病经典活动“蓝光行动”,将继续在重点城市、重点地区推进,将糖尿病的防治意识深入人心。
3对期刊数据的深度挖掘,作好学科引领作用
3.1利用期刊的引文数据
生物医学艾滋病文献计量研究
本文作者:赵湘 苏迎盈 单位: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目前艾滋病已在全球广泛流行,我国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1],截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人)78万(62万~94万),其中艾滋病病人15.4万[2]。为探索艾滋病研究领域的现状,采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BiomedicalLiteratureDa-tabase,CBMDisc)作为检索库,检索1981-2011年艾滋病文献,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主要来自CBMDisc,CBM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开发研制的综合性医学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1978年以来1800多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以及汇编、会议论文的文献题录,年增长量约40余万篇,每月更新。覆盖范围涉及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及中药学等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检索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多种词表辅助检索,可获得良好的查全率与查准率。
1.2检索策略
(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