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以齐民要术探讨北朝的五果栽培技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北朝“五果”繁殖方式
《齐民要术》所载枣、桃、栗的有性繁殖过程一般需要经过选种、催芽、播种三个阶段。首先是选种,选种时必须坚持“好”与“熟”两个原则,如枣种需选“好味者,留栽之”,而桃种需“熟时合肉全埋粪地中”,栗种“初熟出壳”。“好种”即优良品种,是就种子的品质而言,它继承了上代的遗传基因,能够确保子代的质量。 “熟种”则针对采种的时机而言,既不可“采青”,亦不可“采晚”,适时采收的“熟种”是提高繁殖成活率的基本保障。然后是催芽,桃种需“内牛粪中”,而栗种则要“埋著湿土中”,这是因为坚果类与核果类果种“一般自脱离母体需要经过后熟,胚才能成熟,也才易发芽”,因此需要对这类种子进行人工处理,通过将种子置于牛粪或湿土中,满足了种子对低温和湿度的要求,从而使种子顺利完成后熟,同时软化了硬壳,进而促进种子发芽。最后是播种,播种分为合肉播种与净子播种,桃种既可“合肉全埋粪地中”,也可“擘取核噎噎合取核种之”,两种播种方式均为适宜曰而枣种“选好味者,留栽之”,栗种“出壳噎噎悉芽生,出而种之”,可知采用的则仅为净子播种方式。
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生殖细胞结合的受精过程,由母体一部分直接产生子代的繁殖方式。《齐民要术》载:“李欲栽”,可知“五果”之一的李便是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培育子代,这亦由繁殖方式的特点以及李的习性所决定。无性繁殖的优点之一即为繁殖速度快、开花结果早。 “李性坚实晚,五岁始子,是以藉栽。栽者三岁便结子也”,可见通过无性繁殖的李树比利用种子繁殖即有性繁殖的李树结果期要提早足足两年时间,这即是李采用无性繁殖的根本原因所在。
现代意义的无性繁殖可通过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等诸多方式,《齐民要术》对于李如何进行无性繁殖未作细致说明,但通过其所引《食经窑种名果法》,可窥见一二:“三月上旬,斫取好直枝,如大母指,长五尺,内著芋魁中种之”,即所谓的扦插技术。扦插又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果树常用的无性繁殖方法,通过斫取植物的根、茎、枝等,将其插入土、沙或水中,使之生根,并发展成为独立的新植株。李即采用扦插技术进行繁殖,扦插时机与插条选择对于扦插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李树休眠期结束,树液开始涌动,营养物质运输旺盛,因此枝杈伤口的愈合能力较强,此时选取粗壮条直的李枝进行扦插操作,繁殖的成活率往往较高。《齐民要术》对于“五果”中杏的繁殖记载最为简单: “栽种,与桃李同”,这是由于杏与桃李同为核果类水果,而杏的生长周期又介于桃李之间,因此与它们的繁殖方式大体相似。
北朝“五果”移栽技术
由于苗圃的环境条件较为优越,因而北朝时期树种或插条多是先在苗圃培育成健壮的苗木,然后再移栽到需要种植的地区,移栽作为植物由苗圃转移到定植地的中间环节,是栽培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之一。 “五果”栽培亦离不开较高的移栽技术,恰当的定植地区、准确的移栽时机、适宜的定植密度、正确的移栽方法是北朝时期枣、桃、李、杏、栗“五果”栽培成功的重要保证。“五果”习性不一,因而移栽地区、时机、密度各不相同。定植地的选择是移栽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其阜劳之地,不任耕稼者,历落种枣,则任矣。枣性炒故。 ”因为枣树耐旱、耐瘠,所以“土堆旁的小坡上不能耕渊来种庄稼冤的,零星种上枣树是可以的”,而《齐民要术》所引《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由于李树对土壤生态条件的要求较高,则需将其移栽到较为肥沃的地区。时机的把握也是移栽时需要关注的因素之一,《齐民要术》将移栽时机分为上、中、下三时,“凡栽树,正月为上时,二月为中时,三月为下时”,同时又对“五果”的移栽时间分别加以说明,其中枣“侯枣《始生而移之”,桃“至春既生,移栽实地”,李“二月徙梅李”,杏则与“桃李同”,栗“至春二月噎噎出而种之”,由此可知,
“五果”移栽的时间几乎全部集中于冬末春初之际,此时树木尚处于休眠之中,生理代谢活动很弱,因而对环境的变化并不敏感,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苗木移栽的成功率。移栽时还需注意苗木定植的密度, “五果”既可分散零星移栽,又可集中密集移栽,对于集中分布的果树,需要适当调节定植的密度,如枣苗“三步一树,行欲相当”,而“桃,李,大率方两步一根”,这是因为“果树如果过度密植,植物体受到遮光、同化量降低,造成发育不良,或者结实少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大?连阴,则子细,味亦不佳”,因此合理密植是确保果树移栽成功的重要条件。“五果”移栽方法因移栽时苗木的大小不同而异,总体而言,移栽大树的程序较为复杂,而小树则相对简单。首先是“记阴阳”,即苗木的向阳面与背阴面在移栽前后保持不变。 《齐民要术》载:“凡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不令转易,阴阳易则难生”,树木的“阴阳”不同,则“其光照、温度、水分和蒸腾亦不同,补偿点也因此而异”,树木长期生活在一种环境中,形成了适应性,移栽即是改变了原有的生存环境,所以定植时务必尽量保持原有的水热状况。而“小小栽者,不烦记渊阴阳冤也”,移栽小树却不需遵循原有的“阴阳”,这是因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树木的遗传变异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小树的可逆性较强,在新的生存条件下,能够自然形成适应当前环境的习性,因此即便改变小树的“阴阳”,也不会对移栽树木的成活与否起到决定性影响。其次是“髡”,也就是修剪枝《,对于将要实施移栽的苗木,之前需要进行修剪。所谓“树大招风”,繁茂的枝《易使新移栽的大树遭受狂风的袭击,从而动摇根基,影响移栽的成功率,而剪除枝《,既可减少水分的蒸腾,又降低了树木的呼吸作用,有利于维持树木自身水分和营养的平衡。幼龄期的小树尚未形成茂密的枝《,受风力的影响不大,蒸腾与呼吸作用也不旺盛,故而可以“不髡”。最后是保墒,确保苗木定植地保持润泽,为树木生长提供足够水分。 《齐民要术》载:“下土坚筑,近上三寸不筑,取其柔润也”,也就是将下层填土筑紧,使土壤的毛细管恢复,这样土壤下层的水分便可上升到树根附近,为树木生长供给必要的水分,而近地面的三寸却不筑紧,为的是切断土壤的毛细管以减少水分蒸发,如此“树木像盖了一层棉被,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p#分页标题#e#
北朝“五果”抚育管理
“五果”由苗圃移栽到定植地后直至结果之前仍需诸多细致的抚育管理工作,这包括果树的增产延寿措施以及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防治等。北朝时期果树的增产技术得到较快发展,“嫁树”法与人工疏花技术在这一时期出现并渐趋成熟。 “嫁树”法成为此时推动果树增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五果”中常见的有“嫁枣”:“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斑驳椎之”,“嫁李”: “腊月中,以杖微打歧间”,或“以砖石著李树歧中”,或“以煮寒食醴酪火著树枝间”,这些措施的共同之处便是控制果树营养成分的分配。敲打树干可使果树的韧皮部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从而阻止地上部营养物质向根部的输送,将更多的营养分配到结果枝,促进开花结果,提高坐果率,增加产果量。著石、火烧的方法虽未对李树韧皮造成外部损伤,但其力图调节、控制营养物质分配的原理却与敲打树干一致,实践证明,这些措施确能够推动果树产量的提高,以至沿用至今, “现今先进的促进坐果和增加产量的环状剥皮技术措施,实际上就是从古代嫁树技术上逐步发展而来的”。与此同时,人工疏花技术在果树增产中亦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齐民要术》载: “侯大蚕入簇,以杖击其枝间,振去狂花。不打,花繁,不实不成”,这是目前所见我国关于人工疏花的最早记载,对“五果”之一枣的疏花时机和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枣花过多,养分供不应求,不仅影响果实的正常发育,还会削弱树势,使其易受冻害和病虫害的侵袭,因此人为除去过多的花, “对确保坐果、增大果形有一定的作用”。
北朝时期人为延长果树寿命的技术手段也已出现,其中“五果”之一的桃表现尤为显著。桃树寿命较短,一般为圆园 原 圆缘年,因此,增加桃树寿命,延长盛果期是当时桃树栽培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出克服桃树寿命短暂的两种方法,一为“纵伤”,一为“平茬”。 《齐民要术》载:“桃性皮急。四年以上,宜以刀竖?其皮曰不?,皮急则死。 ”由于桃树的韧皮部太紧,对树干内部的输导组织产生束缚作用,通过纵向切剖将树皮的横向组织割断,减少韧皮层对树干直径生长的束缚力,从而增强树木机体抗性和吸收能力,有利于延长桃树的寿命,这即是今天“纵伤”技术的缘起。 “平茬”亦为此时桃树延寿的常见手段之一, “候其子细,便附土斫去,蘖上生者,复为少桃”,桃树分阶段生长发育, “且这种阶段上下不可逆转,虽然树上衰老,但根茎还是幼龄”,因此从树干根际将其截断,使之发出萌蘖,便又成为幼龄期的桃树,这样就使桃树的生命得到延续,减缓了桃树的衰老速度,从而不必再“岁岁常种之”。
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爆发通常会给果树生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齐民要术》记载了北朝劳动人民在“五果”栽培过程中积累的防治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其中霜冻害是导致北朝“五果”减产的主要灾害之一, “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果树开花时对低温极为敏感,最怕春季晚霜为害,北朝预防果树霜冻害的主要措施为“熏烟法”,即“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霜冻前夜天气晴朗无云,地面辐射将热量传递给高层大气,而大气逆辐射较弱,因此传给地面的热量不够,从而导致地面温度大幅降低,此时于园中放火,使其放出大量烟雾,可以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向地面辐射热量,进而减少地面热量的净支出量,此外燃烧还可以局部加热近地面空气, “有提高果园气温的作用,能起到防霜的良好效果”。“五果”防止霜冻害的另外举措便是“束草法”,如栗苗“三年内,每到十月,常须草裹,至二月乃解。不裹则冻死”,这是由于初生员 原 猿年的栗苗,枝条嫩弱,树皮的韧皮部还未木栓化,因而无力经受冬季严寒,需要用草包裹进行保温以确保安全越冬。此外,病虫害也是北朝时期严重威胁“五果”生长的自然灾害之一,时人主要通过火燎和除草的手段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 《齐民要术》载:“凡五果及桑,正月一日鸡鸣时,把火遍照其下,则无虫灾”,这即是当今火光诱杀法的肇始,以火光刺激害虫的视觉神经,利用其强烈的趋光性,达到良好的诱杀效果。经常除草亦可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荒秽则虫生,所以须净”,“杂草夺走了土壤中的水分、肥料,遮盖了作物茎《,使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不良,病虫害传播”,因此除草也是北朝“五果”预防病虫害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正如《齐民要术》注引《嵩高山记》论杏之言:“自中国丧乱,百姓饥饿,皆资此为命,人人充饱”,且只杏一种, “尚可赈贫穷,救饥馑,而况五果?菜之饶? ”恰是由于“五果”在北朝战乱动荡年挥的巨大作用,推动了这一时期“五果”栽培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时人抵御粮荒、维持生活作出了杰出贡献,更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文作者:赵延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