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观光农业系统控制论启发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台湾观光农业系统控制论启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台湾观光农业系统控制论启发

本文作者:刘亮亮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财经系助教

观光农业(又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产品,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是一种集观光、休闲、度假、修学、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游憩体验形式。[1]观光农业作为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农业旅游模式,在台湾以乡村民宿和休闲农业为主体,迅速发展起来,并在旅游、教育、环保、医疗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已成为台湾发展日益成熟的产业之一。

一、台湾观光农业兴起的社会经济基础

台湾光复后,当局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按照“三七五减租”、“共有耕地放领”、“耕者有其田”三个步骤实行,[2]使台湾农业迅速发展,为“以农养工”的工业化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农业的发展,为台湾从自给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创造条件,引领台湾最终走向外向型经济的道路。而台湾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一方面,导致农业式微现象,农业增长率下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日益凸显,要求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及功能拓展;另一方面,工业发展和城市化以及劳动方式的转变使得人们对农业提供的空间、田园、山野的需求增加,亲近自然的欲望增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农业改造的内在诱因和人们出游需求的变化使得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在20世纪70年代应运而生。农业自身效率的提高是观光农业兴起的根本基础。工业化创造的技术、资本、管理经验的支持和外部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台湾的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可以说台湾农业已经逐渐转变为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和商业农业,而观光农业是其显著的一个发展方面。

二、基于系统控制论的台湾观光农业模式

系统控制论是1947年由美国科学家维纳首次提出,大体分为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经济控制论和社会控制论四个研究领域。系统是按照一定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一组事物所构成的体系。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而实现,并同外界环境相互影响。[3]

(一)农业旅游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与经济之间矛盾的根本性,决定了自然生态系统一旦被转为农业生态系统,就变成具有控制论意义的限定系统。[4]因此系统控制论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观光农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对自然或人文旅游景观的游览形式,它是旅游者进入农业生态系统的一种体验活动。休闲农业区就是一个以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环境为载体的农业旅游生态系统。农业旅游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观光服务系统、生物作物系统四个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构成,其中旅游主体的介入加大了环境与生物的作用范围和强度。

(二)台湾观光农业模式

自1970年台北53户茶农联合推出“木栅观光茶园”树立台湾观光农业发展的先锋后,台湾“农委会”一直致力于帮助农民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目前台湾观光已形成乡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和休闲牧场等多种经营模式,[5]并且在乡村、民俗文化、景观生态、园艺环境工程、社会心理、地政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在丰富化、全面化的进程中不断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台湾观光农业已形成系统控制大工程。在台湾整个观光农业系统中,可以看出自然生态系统既是农业发展的要求,更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石。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观光农业优先具备了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农业环境质量。在此基础上,观光农业通过农林牧渔土地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观光服务系统三大体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对这三大体系的系统调控,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自然生态系统调控

自然生态系统调控包括生物控制、生态控制、自然环境控制;其理论基础有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原理;生物生长定律;种群组成和结构、空间分布理论;种群相互作用及演替理论;生态适应理论;生态平衡理论等。其控制内容为:土地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生物稳定性及多样性;环境质量控制。其实现途径为建立生态定位观测站和受控实验等研究;门类齐全的科研机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3S技术应用。

2.生态经济系统调控

生态经济系统调控包括投入控制、运作控制、政策控制。其理论基础有旅游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理论、人地关系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平衡理论、循环经济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控制内容为投入产出比效率分析;景观层次、尺度与功能;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创新和规范化管理。其实现途径为先进的产销组织,加强农会执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功能;产官学研相结合;现代化咨询与服务系统;构建地域性强的特色景观。

3.观光服务系统调控

观光服务系统调控包括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娱、购)系统控制、旅游组织控制、营销运作控制、其他系统控制。其理论基础有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乘数效应理论、城市游憩圈层结构理论、战略和资源优势理论、旅游营销组合理论、旅游市场细分与品牌资产理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控制内容为旅游产品设计、定位与营销;生态旅游六要素经营运作;品牌塑造。其实现途径为:第一,农业文化营销:运用民俗文化、社区理念与家庭式民宿经营园区;第二,增强游客体验,创意农业、DIY理念;第三,产品一体化经营与现代营销方式:台东卑南乡明峰村初鹿牧场,牧场风光与奶制品生产;第四,品牌效应、多变主题。

三、台湾观光农业的成功经验对福建的启示

观光农业在台湾已达到普及阶段,管理体制和机制已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已成为台湾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台湾现有上规模的休闲农场1000余家,每年有4900万人次的游客量。在台湾,投资休闲农业的回报率高达35%。[6]福建地处东南沿海,靠近东南亚,东临太平洋,亚热带气候,交通发达,是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中地区及台湾地区旅游网络的纽带。加之比邻港澳、与台湾隔海相望,兼受闽台农业合作和台湾观光农业发展的影响。因此,福建发展观光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分异优势。发展观光农业,比照台湾发展观光农业,将对福建农业多功能性的拓展、现代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分页标题#e#

(一)科学导向,调控自然生态系统科学规划是发展的先导。台湾农业科技产业已经形成一个门类齐全的科研体系。有“农业试验所”、“热带园艺试验分所”、“糖业研究所”、“香蕉研究所”、“渔业生物实试验所”、“蔬菜研究发展中心”等多家科研机构。据统计,农业科研投资约占台湾每年财政支出预算的15%。在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维持在高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对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台湾农业生物产业的总产值有七成来自农业生物技术[8]。福建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化的阶段,从总体上看,科技水平远落后于台湾。福建应该加大对农业的基础投资,在提升自身农业科技水平基础上,通过设置台湾先进农业技术引进开发区、建立委托与合作生产基地、共组技术服务队等多种方式引进台湾先进农业技术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带动自身发展。

(二)政府导向,调控生态经济系统台湾农委会重视发展休闲农业,下设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处和推广科,各县市也都设立相应的管理和辅助机构,从而形成从上到下的观光休闲农业的管理系统。并且有一系列明确的制度、条例和法令指导实施,如为配套实施“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制定相关环节的程序要点及规范,有“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业规定”、“非都市土地申请作休闲农业设施所需用地变更编定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建筑物设计规范”等。这些法规和行业标准使得观光农业与旅游业各部门、产品展销、节庆娱乐、周边景区与居民之间形成一个规模高效的圈层系统,农业的产官学研各部门联合运作,规范着台湾观光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福建观光农业由于受规模、科技含量低、资金、经营理念的约束,使农业园区常流于一般人造景观。各设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实事求是、统筹规划,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扶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深化观光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走一条“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高产出”的道路。

(三)文化导向,调控观光服务系统台湾观光农业是农业非商品性功能拓展的典型,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成功案例。旅游者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享受者,也是观光农业的创造者。地方的民俗文化和农业文化是观光农业发展的灵魂。有文化底蕴的绿色可持续的观光农业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也能够培养人们欣赏文化的意识,引领和创造需求。小规模园区也可以以优质的服务和精致的文化取胜。台湾观光农业应用社区经营的理念,既返璞归真,又完善服务,为人们创造了融入自然、回归朴素的优质体验方式。如宜兰地区的民宿用其传统美食烟熏蛋、罗马帝果招待游客。台一生态教育农园有押花生活馆、花卉迷宫、蝴蝶甲虫生态馆等多种寓教于农的体验产品。福建应依托闽台在农业多方面的合作和台湾在福建的农业创业园、试验地、示范区等学习台湾观光农业的运营模式。福建省的广大农村地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传统休闲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休闲资源的分布地,哥弟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各异。因此要把自然的奇观、氛围、风景和特色的主题、产品培养成观光农业独有的特色,比如田园农业观光游、民俗风情乡村游、农家乐、特色产业型乡村游、村落民居建筑乡村游等。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功能分区把节事和民俗文化融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展现出来。

福建的地域特色是一个闽越文化、中原汉文化、吴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长期的整合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呈现出文化时空格局的多元性特征,有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莆仙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福建观光农业应从这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创意元素深入挖掘农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把文化、生态、体验等理念融入旅游规划、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旅游者的生活中,以促进福建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