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观光规划思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农业观光规划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生态农业观光规划思索

本文作者:倪川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因此在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1]。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利用农业生产与农业景观作为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特色服务,充分体验现代农业的新型旅游产业。农业生态园作为农业生态旅游的主要载体,不仅受到了众多旅游者的喜爱,也具备了巨大的研究价值。在我国,观光农业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形式为观光农场,后来又逐渐衍生出农家乐,度假村等多种形式。通过多年来不断的发展与演变,最终形成了复合式观光农业生态园,并成为了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而且能够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农业生态园作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的产物,是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集旅游功能、农业增效功能、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笔者以福鼎秦屿镇冷城村农业生态规划为研究实例,对如何因地制宜的规划农业生态园进行初步探讨。

1项目区概况

冷城村坐落在国家级风景区太姥山东麓妙帽峰下,距福鼎市秦屿镇西北方约8km,沙吕线旁。冷城村南、西、北3面为山,成怀抱之势,东面为东海,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西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姥山,南距福州200km,北接温州100km,距福宁高速公路太姥山互通口6km,离已投入使用的温福铁路太姥山火车站5km,交通十分便捷。项目基地总体规划面积约为166.7hm2。冷城村现有经济的收入来源为农业生产。由于近年来太姥山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产业以配套太姥山旅游产业成为了秦屿镇经济寻找新增长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冷城村不仅拥有绝佳的农业生产环境和自然景观,还保留着唐代的灵峰古寺、宋代朱熹讲学的石湖书院,以及明代的抗倭古城墙遗址等著名的人文景观。笔者依据镇政府发展规划,利用冷城村当地独有的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依托优势,对冷城村进行一定程度的规划。除此之外,项目地由村政府负责协调,对田地与居民地进行整改,使冷城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的乡村旅游经济转变;使农村大量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发展当地旅游经济,实现当地环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设计原则

2.1可持续发展原则

园区的规划建设都应建立在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保持自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按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理念,选择优良物种,合理使用土地,科学安排生产,适量施用农药、化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把生态循环与经济流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维护旅游区的生态平衡[3]。

2.2体现生态理念原则

观光农业生态园重点在于体现生态理念,传达生态思想。在冷城农业生态园的规划中,生态的内涵从4个方面得以体现。

2.2.1自然式设计自然式设计是相对于人工化设计而提出的理念,通过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格局为出发点进行利用与保护,避免掺杂过多的人工化元素。在设计中,利用植物群落的布局以及地形与水体的处理,表现出自然的形式。对原有的自然环境所表现出的景观片段按照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取舍,突出生态美学。

2.2.2乡土化设计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并尊重当地的立地条件以及环境中的植被种类和自然史,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创造适合当地的景观特色,创造出保护生态最为有利的景观模式。

2.2.3保护性设计通过对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进行科学的分析,结合生态学规律以及最新科研成果,使设计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同时维持并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在设计中应针对不同的对象,通过分析其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与价值的大小,进行分类与评价,按照价值等级体系,再进行土地利用模式的划分,实现生态保护作用[4]。

2.2.4恢复性设计许多农林类用地由于人类的过度利用而成为污染严重的废弃地。在规划过程中,应用生态学原理与科技手段,修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利用创造园林空间,使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重新恢复平衡[5]。

2.3生产结合观光原则

经济生产是园区最基本的功能,而在满足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观光项目,是挖掘农业生产副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规范的农业生产布局,利用农业生产所独有的景观效果,鼓励游客参与,结合道路的开辟和周边环境的绿化美化,使游客获取生态性与农业性的审美,增强旅游活动的观赏性与趣味性,倡导休闲观光农业的理念[6]。

2.4教育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必需体现科普教育的原则,以便游客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应充分体现园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修复生境的功能,普及生态文化。使得冷城村旅游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能够传递生态知识。

3总体规划

设计总体上把握了冷城村当地的农业生产现状与土地利用情况,在不破坏现在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布局,目的在于实现生态农业景观化[7]。并结合当地环境本身的优势———深厚的人文气息底韵,意在实现现代生态农业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

3.1功能分区

规划了6大功能区:迎宾服务区、历史文化区、生态农业区、文化教育区、娱乐休闲区、观景休息区。

3.2景观规划

3.2.1交通组织规划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农业区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农业生态观光园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12~16m,用于汽车通行和游人集散;次干道宽为8~10m,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1.5~2m。规划道路以道路分割区域主题为出发点,以道路为边界,道路内部所筐定的区域进行农业规划,实现各个生态模式的并存。

3.2.2植物景观配置植物配置原则为力求接近自然,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配置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充分展示四季植物的不同景观,形成植物品种多样、层次丰富、季相特征鲜明的绿化景观效果[8]。①根据植物生态位进行搭配:根据植物的习性进行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立体种植,以及从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水平配置,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系列景观。②从季相上进行合理搭配:每一个季节都有几个品种的观赏植物形成整个园区的主格调,成为吸引人气的观赏亮点。③根据园林美学进行搭配:依据植物的高矮、色彩、香味进行配置,同时合理配置落叶和常绿植物,远景和近景,个别突出和整体协调,给人们的感官以最佳的感受。④植物品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充分利用苗圃原有长势较好的苗木及宅旁树木,以原有红豆杉、白茶等为基调树种。#p#分页标题#e#

3.2.3建筑景观配置根据整体规划,分期开发原则,生态园的建筑将按经营目标进行全面规划,然后按实际需要逐步配套,既使全园建筑布局合理、格调一致,避免重复劳动,又减少前期投入和后期维修养护费用。建筑景观配置原则为:①建筑物格调应与生态园主格调协调一致,即以生态建筑为建筑物设计和建造标准。②在建筑风格上形成生态园自己的特色。③生态园的亭、廊和其他配套设施,可用简单、生态的框架,配上各种藤本植物,形成外观、色彩多样的各种生态建筑。

3.3冷城村农业生态园总体规划目标

冷城村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遵循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形成了现代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冷城历史文化旅游2条轴线,在此基础上通过道路规划(对外、对内)、植物景观配置、建筑景观配置等景观设计技艺,形成了迎宾景区、历史文化风俗区、生态环保农业区、文化素质教育区、娱乐休闲步道区、观景区6大功能景区。其中历史文化风俗区包括冷城古堡、石湖书院、灵峰古寺3个部分,娱乐休闲步道区包括湿地木栈道、烧烤场、四季植物园、生态竹林、观景楼5个部分,文化素质教育区包括现代农业广场、抗倭广场、蝴蝶生态园3个部分,生态环保农业区包括白茶山、有机疏菜种植区、稻—鸭生态农业模式、稻—鱼生态农业模式、稻—蟹生态农业模式、茭白—鸭生态农业模式、荷花鱼塘、油菜地8大部分。形成了3条旅游路线:历史文化旅游路线、生态农业旅游路线和现代文化旅游路线,将冷城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乡村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及现代的生态农业思想全面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不但可以感悟历史的沧桑,岁月的痕迹,还可以感受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空旷的田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风。从而实现冷城村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资源共享、客源互补、共谋发展,获取双赢”的旅游模式开发,成为一个体现地方特色和新、奇、特项目相结合,以高科技农业为主导,以农业景观为特色,以历史文化为依托,集生产、观光、度假、科教为一体的环境优美、景观丰富、资源永续利用的乡村生态旅游村庄。

4小结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借助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依据科学发展观,探索一条符合区域特点的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建设道路,是今后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系统工程,也是规划农业生态园的根本意义所在。冷城村规划吸收多年来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有益探索经验,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宗旨为指导思想,按照生产结合观光、可持续性、教育性的设计原则,突出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在发掘乡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态农业景观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筑山理水、既保留传统、又探索创新,再现冷城人热爱祖国,顽强不屈抵御侵略者的精神,把冷城村建设成为一个集农业公园、农家乐、科普教育、绿色循环及历史文化名村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生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