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科技促进问题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张铭 单位:方城县农技推广中心
2012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全面部署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其核心是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近年来,方城县在农业科技创新中遇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科技进步。笔者通过学习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一、主要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需要给予足够的资金投入。但由于方城县是农业大县、财政穷县,每年用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微乎其微,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目前,县里还没有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连起码的试验场地及必要的仪器设备都没有,很难完成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目前,方城县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严重不足,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知识老化。农业系统具有初级以上职称或中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57人,占总人数的15%,具有大学学历的仅7人,高学历人才严重缺乏,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很不适应。
(三)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曾经在方城县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的农业科技学会已消亡;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由于人员、资金、政策等限制,发展缓慢,运作也不规范;除了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尚能发挥作用外,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处于无钱办事和无人办事的状态,村级更是缺少农技推广员;农业职业高中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及市场化运作机制,已不复存在。
(四)农技推广手段落后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人们接受技术程度的提高,农技推广迫切需要现代化的设备。可目前的农技推广工作仍是凭着“两条腿、一张嘴”和印发资料的原始方式面对农民,没有条件利用电脑、投影机、放映录像光盘等先进设备,缺少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段,不能很好地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二、建议与对策
(一)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在争取国家对农业投入资金的同时,各级政府也要探讨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财政对科技投入的比例,应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并保证执行到位。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农业科技攻关与推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鼓励社会发明创造及实施科技人才工程等方面。同时,要规范科技三项经费的使用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切实落实好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
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和灵魂。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如果没有合格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专家,就等于没有科技创新的核心和灵魂。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切实落实好农业科技人员待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奖励在科技创新上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对于拔尖人才、先进科技工作者、学术带头人要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
(三)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抓好农村教育,培育新一代知识型、科技型、外向型农民,通过组织中青年农民、返乡创业者和农村女性劳动者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参加农业广播学校和阳光工程等学习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和技术能手,建设一支宏大的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劳动力大军,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四)加快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普及推广的前沿阵地,曾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体制机制和人员素质等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对目前的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加强完善,紧紧抓住国家重视“三农”工作的有利时机,以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项目为依托,加快建设乡镇农技推广站,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配备必要的先进设备,不断增强农技推广能力。
(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一是开展县校(院)合作。加强与河南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技术对接、人才培训工作。常年聘请农业专家、学者到县里讲课,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二是加强本地人才的培训。以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项目为依托,采用送出去的办法,把现有科技人员轮训一遍,提高现有科技人员的素质。三是吸引先进人才。通过招聘等形式,吸纳一批农业院校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县乡农技推广机构,解决人才断档问题,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