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村教育质量强化思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乡村教育质量强化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乡村教育质量强化思路

本文作者:田健 单位:天津农学院

明确高等农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的结论和建议(草案)》(2008年11月28日通过)中的第一条对全纳教育做出了简洁的定义,即“全纳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其宗旨是向所有人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并尊重学生和社区的多样性,以及不同需求、能力、特点和学习预期,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视”。全纳教育思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创的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两大教育发展理念之后的又一重大教育思想创新。该理念的提出,促使我们要进一步重视农村教育,切实扶助弱势群体,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也督促我们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致力于发展有质量的全民教育。(四)素质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是教育价值的根本体现。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同时,个性的自由发展也是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个性是“需要”的表现形态,尊重个性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依据,在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同时尊重个性张扬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受教育者在成长与发展中的优势与特长,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实现人才培养效益最优化。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路线图的设计

《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15年农业科技人才达6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1300万人;到2020年,农业科技人才达7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1800万人。同时,农业科技人才中,高层次科研人才、推广人才会明显增加;农村实用人才中,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大幅增加。”“今后十年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为统领,带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全面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业农村人才的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都有新的特点,对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定位都有新的要求。因此,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设计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路线图(图1),培养和造就合乎人才发展要求的农业农村人才势在必行。在整个人才培养路线图中,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新办学理念,改革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各个类型、各种形式的高等农业院校相互配合,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贯通,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灵活化、人才培养机制系统化等特征,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实用型等符合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各级各类高质量农业农村人才。

构建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教育活动在一定教育条件下通过受教育者的预期发展情况表现出来的结果。如果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育活动便会失去方向。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根据新农村建设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和科学定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些内涵任务的实现离不开农业农村人才。同时,农业农村人才包括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等各级各类的人才。目前,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培养具有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精神和真才实学,能对“三农”发展作出一定贡献的高质量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出的人才,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振兴农村经济,引领农民创收;要成为塑造新农村良好的乡风文明和道德风尚,提高农民素质的中坚力量;要成为引领农村精神文化发展,参与和推动新农村民主管理的骨干。因此,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界定为: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需要,通过普通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等相互交融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办学途径,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型、应用型和实用型的各级各类农业农村人才。

学科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志。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各级各类教育要立足新农村建设,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强调农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要在丰富传统专业内涵的同时,下大力气增设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使学科专业的层级结构、布局结构等都趋于合理,实现狭窄的对口型专业教育、宽口径的适应型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使人才培养结构更重要。教学平台主要的课程群组建为主体,构建“通识+核心+拓展+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系列化、交叉性、综合性课程,体现“宽、专、交”结合。“宽”是指通识课程覆盖面要宽;“专”是指农科类及新农村建设急需确需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交”是指各种课程间要尽可能交叉渗透。通识类课程类群主要是基于全纳教育和素质教育思想,将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使人才的知识基础更加广博。核心课程类群主要是专业核心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养成一种独特的专业素养。拓展课程类群主要是指为满足学生个体和兴趣发展需要,为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而设的。方向课程类群则主要是针对人才市场对人才的特殊需要而设的各类选修课程模块。

实践教学是深入实践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深化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等各个单位都要致力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实践、实验、实习场所和资源,打造主动实践平台。主动实践是相对于由教师直接指导学生进行的“被动实践”而言,是指让学生尽可能的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要把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到学习的各个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的主动实践进行组织、启发和引导。开展主动实践,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敢于给学生创造各种锻炼的机会;要加大课外科技创新基金和创新学分的奖励制度、加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的扶持力度,鼓励学生主动实践;要在加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金、巩固和发挥实验实习基地的作用同时,努力建设适应学生开展主动实践需求的活动场所,为学生主动实践提供经费和场所保障。#p#分页标题#e#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源,也是人才培养的动力源。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必须紧密联系,使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和供给达到最佳结合点,系统运行才能有最强的推动力。在整个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工作中,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高等农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使高等农业教育有条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培养优秀人才;毕业生用人单位要努力提供各种实习和工作方面的优惠条件吸引优秀学生就业;学生则要充分利用好高等农业教育所提供的服务,不断增长才干,在用人单位中建功立业,为社会做贡献,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谐的人才结构调整机制。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国现有的农业农村人才结构存在着专业结构和素质结构不合理、人才区域布局不均衡等问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人才结构调整机制。高等农业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层级结构和人才素质能力结构等都要进行适时适需的调整。同时,要建立针对性的岗位培养机制。根据《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界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为统领,带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全面发展。”而这些人才的岗位不同,对能力、素质的需求也不同。因此,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在新农村建设整个进程中的实际人才需求结构(含学历层次结构、素质能力结构等),建立针对性的岗位培养机制。

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高等农业教育的评价机制从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需要创新。第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既要继承创新现有的国家对学校的各级各类评估,学校组织的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等机制,亦应积极探索社会用人单位、社会中介机构、农村居民等参与高等农业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级各类评价,更应增加社会用人单位、社会中介结构、农村居民等对政府的教育投入与产出等方面的测评。第二,评价内容的发展性。评价中在保留现有各种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内容的基本前提下,要增加新农村建设对高等农业教育的要求的评价指标内容,如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等是否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等。第三,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要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随机动态评价与静态一次性评价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特别是要建立高等农业教育动态评价数据库,由专门机构组织长期、动态地对高等农业教育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便于及时对高等农业教育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全面的质量管理机制。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包括顾客导向、过程管理、持续改进、全员参与、领导和战略、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等六个基本要素。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在高校高层管理者的领导和参与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德智体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心,以全校人员参与质量管理为基础,以让学生、家长、社会、政府满意和学校、社会受益为宗旨,以有效的质量保障为手段,学校所有部门同心协力,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科学方法,预防并控制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经济、高效、系统地实现规模与质量持续协调发展的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因此,全面的质量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高等农业教育要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需求,由专门成立的相关机构对人才培养工作全程开展管理工作,而这个过程就是利用资源条件将输入转换为输出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活动,并不断根据管理进程和问题进行及时改进;在管理中,既要有教育内部的师资员工的参与,也要包括到学生(家长)、社会及政府等高等农业教育的各类外部顾客;同时,为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高层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和领导方式,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意识,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使高等农业教育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健全高等农业教育相关法律体系。要加强高等农业教育的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保障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有效实施与开展,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各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使高等农业教育为农业农村输送人才得到法律保障。完善多元投入与监控机制。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要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和社会有效力量都要积极对高等农业教育进行财政经费投入,要努力形成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企业投入和银行贷款为补充,采取财政投入、社会集资等多个途径有机结合的新型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要建立一定的监控机制,形成由国家政府、社会力量、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监控机构,对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全程质量监控,可采取召开座谈会、建立督导团、设立意见箱等途径组织监控工作。